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为了解决造血微环境受损导致造血重建延迟或失败这一常见难题,国内外研究开始尝试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例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采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5或6个周期。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取自体骨髓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处理方案为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足叶乙甙或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回输单个核细胞2.98×106/kg,3.84×108/kg,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3.8×106/kg,3.96×106/kg。结果与结论:例1移植后10d白细胞下降至最低值,为0.1×109L-1,中性粒细胞为0×109L-1,移植后12d血小板下降至最低值45×109L-1,外周血象恢复正常时间为移植后15d。例2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低谷时间为移植后5d,外周血象恢复正常时间为移植后9d。移植相关并发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痔感染,经过相应处理感染控制。结果说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造血重建快,肿块或肿大淋巴结消失,近期疗效可,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APBSC)移植支持下大剂量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淋巴瘤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是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联合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治疗此类疾病的报道极少.笔者运用该方法成功治疗3例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并确诊的3例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我们采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 (rIL 2 )激活骨髓(ABM)自体移植治疗33例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取得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33例患者均为我院1993年8月~2 0 0 2年12月住院患者,统计时间至2 0 0 3年5月。男2 5例,女8例。年龄15~5 5岁,中位数年龄38岁。病理诊断:按工作分类包括:弥漫大B细胞7例、弥漫无裂B细胞4例、弥漫裂无裂B细胞2例、弥漫小裂B细胞1例;弥漫T细胞6例、弥漫小裂T细胞3例、间变大T细胞3例、T淋巴母细胞3例、多型T细胞2例;弥漫大细胞与无裂细胞各1例。免疫分型:B细胞14例,T细胞17例,未分…  相似文献   

4.
大剂量放、化疗结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虽然可明显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缓解率,延长其缓解期,但最终仍有40%~70%的患者复发。CD20单克隆抗体(CD20mAb)通过独特的机理可以有效地清除移植物中污染的肿瘤细胞以及移植后残存的少量肿瘤细胞而明显提高了ASCT的疗效。本文就CD20mAb在ASCT治疗NHL中的移植前化疗、体内外净化、预处理及移植后巩固治疗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腹部皮下注射,1次/d,7~10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10d为1个疗程;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经骨髓穿刺采集自体骨髓230~330mL,分离提取骨髓单核细胞后经静脉途径和/或椎管内一次性或分次注射;注射后当日给予干细胞原位治疗。干细胞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简易智能测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外周血细胞监测,并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患者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控制在(35~40)×109L-1。治疗后3个月时简易智能测量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患者中发热2例,体温均在38℃以下,且24h后体温恢复正常;有轻微头痛3例,未行治疗24h后缓解。治疗后3个月时简易智能测量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与干细胞原位治疗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6.
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剂量放、化疗结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虽然可明显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缓解率,延长其缓解期,但最终仍有40%~70%的患者复发.CD20单克隆抗体(CD20mAb)通过独特的机理可以有效地清除移植物中污染的肿瘤细胞以及移植后残存的少量肿瘤细胞而明显提高了ASCT的疗效.本文就CD20mAb在ASCT治疗NHL中的移植前化疗、体内外净化、预处理及移植后巩固治疗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发现,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有协同作用.实验拟验证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开辟新途径.方法:选择2003/2004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干细胞移植治疗中心收治的7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男52例,女26例,年龄18~52岁.其中颈髓损伤12例,胸髓损伤46例,腰骶髓损伤20例,损伤1周至60个月.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要求采用该方法治疗.无菌条件下,自患者髂前上棘及髂后上棘通过骨髓穿刺抽取骨髓,分离、纯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患者自体腓肠神经作为周围神经移植供体,将自身腓肠神经应用显微外科方法去除外膜、束膜,并剪神经,使神经组织的质地、外观类似于马尾组织,将其排列呈多条状、纵行植入已切开的脊髓处或原囊肿腔内,然后用分离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焊接移植的神经,对患者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术后给予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应用, 疗程为1个月,以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实验评估:通过电话随访和患者定时回医院复查的方式,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1年.术前、术后和随访按国际截瘫医学会评分标准ASIA评分标准评分,评分的增高表示患者的运动和感觉的功能的恢复.同时进行神经电生理、影像学等方面对比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除1例严重复合伤患者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原有症状改善情况,未出现明显不良毒副反应.患者术后ASIA评分的平均数较术前提高.37例出现运动、感觉、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方面的不同改善,2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9例出现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6例无变化,1例死亡;在随后的1年随访中,除2例失访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进一步恢复的趋势,无明显毒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安全有效,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0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二维超声、单光子体层扫描和动态心电图检测;在术中、术后3,6个月观察2组是否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运动时间及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灌注缺损明显减小(P<0.01).2组均无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大剂量放、化疗结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可明显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NH L)的缓解率,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最终仍有40%~70%复发。复发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残留肿瘤细胞重新生长或输注的自体干细胞中存在肿瘤细胞污染。CD20单克隆抗体在降低肿瘤负荷,清除移植物中残留肿瘤细胞具有独特?..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肝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惟一有效手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供体短缺、价格昂贵及免疫排斥反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避免以上缺点.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慢性重症患者改善作用.方法:纳入纳入终末期肝病患者39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2例,慢性重肝衰竭患者7例.分离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肝动脉插管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后1,2,4,8周进行生化检测,并观察其移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分别计算出CTP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观察各个时间段分值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4,8周,37例(93%)患者丙氨酸转氛酶逐渐降低,白蛋白、胆碱脂酶活力、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均升高(P < 0.01).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移植后8周内腹水减轻32例(80%),食欲改善34例(85%),乏力好转37例(93%),腹胀减轻34例(85%).CTP-B级和CTP-C级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降低.所有移植患者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护理,通过总结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20例的护理经验,提出术前完善的准备、术中娴熟紧密的医护配合,以及术后对心力衰竭加重、再次心肌梗死、心包填塞、血管迷走反射、造影剂肾病等的早期发现、及时处理,保障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2.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后移植治疗糖尿病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背景:国外动物实验表明体外扩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效果较好.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后患肢移植的效果和安全性.设计: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对象: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06-10/2008-10住院确诊的糖尿病足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4.3±12.7)岁,按wagner分级2级8例,3级18例,4级14例.按查表法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22例,常规治疗组18例,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方法: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降糖、降压、调脂、抗感染、抗凝、营养神经、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局部常规换药,有坏疽者行截趾治疗;细胞移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分离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鉴定、染色体检测、细胞悬液皮试后,予肌肉注射法行扩增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主要观察指标:细胞移植后1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鉴定可能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移植后1个月,细胞移植组患者肢体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所改善,踝肱指数明显升高,双下肢血管显像血流灌注有所增加,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移植后3个月随访患者均无异常症状体征出现,血、尿、便常规检测正常,心电图和肝肾功能无特殊改变,出凝血时间正常.结论:体外扩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患肢治疗糖尿病足简便、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患者24例,包括持续植物状态(PVS)12例、运动神经元病11例、桥脑小脑萎缩1例。入院后经骨髓穿刺采集自体骨髓,当天分离回输1×108个单个核细胞,剩余细胞进行MSCs培养扩增,待MSCs数量增至约1×108个细胞后收集细胞,经腰椎穿刺推注。治疗前后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分别进行评价。结果:12例PVS患者中,PVS评分提高、肌力改善5例;11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和1例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患者中,肌力、构音障碍改善5例。结论:MSCs移植治疗可以部分缓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近期疗效明显,无不良反应,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每周1次,两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同时观察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移植前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移植后3、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移植术后3例出现低热,4例出现头痛,均未经治疗症状自行消失。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为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心肌存在灌注缺损、拟择期行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9例,2组介入治疗术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内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3个月行24h动态心电图、静息心脏超声心动图及99mTeSPECT检查进行疗效及风险评价。结果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3个月时均较术前和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相对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股骨头内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减少,成骨分化能力降低是不能实现有效自身修复的细胞病理原因,坏死区周围的硬化带阻碍了骨修复的实现.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改善坏死区的血运及促进骨修复的治疗结果分析尚缺乏系统报告.目的:根据随访结果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2005-05/2008-09共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4例,所有接受细胞移植股骨头坏死均为ARCO1或2期,共76髋.采用浓缩自体骨髓细胞悬液回注坏死股骨头内并结合髓芯减压,剩余骨髓血洗涤回输.其中ARCO1期患者仅行干细胞悬液注射,ARCO2期患者移植后行髓芯减压,以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状态.结果与结论:至2009-03,共随访(22.3±4.2)个月.至随访终期,66髋较细胞移植前疼痛缓解或无明显进展,功能改善,占86.9%;10髋疼痛加重,ARCO分期进展至3或4期,其中3髋行人工关节置换.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各种治疗方法中,与其他减压及手术方法相比更符合针对病因的治疗,进一步扩大应用有可能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局部可横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进一步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形成新的侧支,改善患者局部血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为缺血性下肢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糖尿病足1肢,经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提示下肢血管硬化、狭窄和闭塞,抽取患者骨髓液5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生物检测安全后静脉输注给患者.移植后7,30 d,3个月和6个月,以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溃疡与坏疽变化等检测指标,观察治疗效果;以彩色多普勒、CT血管三维重建等检测,观察下肢血流改善和动脉侧支重建情况.结果与结论:3个月后患者疼痛、冷感明显缓解,麻木改善;6个月后疼痛消失,踝肱指数明显升高,溃疡完全愈合,下肢得以保留,行走间距延长,下肢动脉造影CT三维重建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患肢有明显的新生侧支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损伤,随访患者14个月,未见移植相关并发症.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取材方便,扩增迅速,免疫原性低,在移植过程避免了免疫排斥等反应,是治疗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种子细胞.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后经腰穿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6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骨穿采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 d后经腰椎穿刺移植蛛网膜下腔,移植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患者手术前后肌力和NIHSS评分通过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症状改善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移植后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果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后移植治疗可使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9.
背景: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坏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已受到广泛关注.最近有报道指出激光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目的:观察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07在安贞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激光组、联合组,8只/组.方法:造模前3 d,经兔双侧胫骨穿刺抽取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和换液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行BrdU标记.各组兔均在全麻下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2周后,模型对照组在标记部位分3点注射0.6mL α-MEM培养基:细胞移植组同法注射等量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细胞总数约3×106个;激光组应用高功率CO2治疗仪进行激光心肌打孔3个,功率为5 J;联合组在标记点先行激光打孔,再在孔道周围心肌中层注射等量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治疗4周后取出心脏,采用抗BrdU及抗肌钙蛋白T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梗死区心肌存活及分化情况,采用抗CD146免疫组化染色测定毛细血管密度,通过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通过计算心尖部位位移趋势及运动速度(应变)评价心肌阶段运动功能.结果: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均检出岛状分布的双染阳性细胞,胞核呈黑色、胞浆呈棕色.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激光组、联合组治疗区血管密度均显著增加(P均<0.05),且联合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细胞移植组、激光组(P均<0.05),细胞移植组、激光组血管密度基本相似.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4周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左室射血分数、心尖段位移和应变值均明显改善(P<0.05),且与模型对照组、激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心肌微环境内存活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移植后联合激光心肌血运重建在增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方面优于单纯细胞移植或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治疗,在提高心脏功能方面的优势尚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s)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培养MSCs,将自体骨髓MSCs与APBSCs共移植治疗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联合移植组),并与同期进行的12例未联合MSCs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造血恢复及并发症比较。结果:MSCs输注无明显不良反应;联合移植组的患者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平均9.52d,血小板≥20×109/L时间平均9.05d,较对照组恢复快(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较对照组低(P<0.05);口腔溃疡和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MSCs与APBSCs联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