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介绍了ZEP系列诱发电位/肌电图仪体感刺激器的工作原理。该刺激器精确地实现了计算机对刺激频率、脉宽和强度的数字化控制,并对消除刺激器的交流干扰、实现安全隔离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神经刺激器是动物机器人的核心组成部分,尽管动物机器人的控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神经刺激器的性能对动物机器人的调控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面向动物机器人,利用柔性印制电路板技术研制了埋入式神经刺激器,不仅实现了刺激器通过控制信号产生参数可调的双相电流脉冲,而且对其携带方式、材料以及尺寸等方面也进行了优化,克服了传统背负式以及头插式神经刺激器存在的隐蔽性差且易感染的缺点。刺激器的静态、离体及在体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刺激器不仅具有精确的脉冲波形输出能力,而且重量轻、体积小,在实验室和室外空间环境中均具有良好的在体工作性能。该项研究对于动物机器人的应用具有较高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很多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植入式刺激器,如心脏起搏器、骨骼肌肉刺激器等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对象通常为小型实验室动物,故对植入式刺激器的设计有特殊的要求。用于实验的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设计要求刺激源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植入式装置的需要,如尺寸小、可靠性高、安全和易于使用。笔者考虑了上述基本问题并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刺激装置。由于电刺激仅能通过小电极和  相似文献   

4.
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能根据患者生理信号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刺激参数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的热点,患者的临床需求推动其设计开发的进展。介绍3种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作用机制和刺激参数评估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现状,这3种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分别为代表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及脊髓神经的脑刺激器,迷走神经刺激器以及脊髓神经刺激器。概括分析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研究应用中未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即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作用机制仍需要深入研究,刺激参数评估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应用于临床的系统有待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5.
老年黄斑变性(AMD)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不可治愈性视网膜疾病致盲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两种致盲疾病,研发视觉假体使盲人重见光明已经成为当前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而视觉假体刺激器作为视觉假体的关键模块,对传导人工视觉编码信息、获取有效的视觉诱发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多个国际知名视觉假体神经刺激器的设计方案,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论述了视觉假体神经刺激器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视觉假体神经刺激器的灵活性设计、低功耗设计和无线数据和能量传输设计。  相似文献   

6.
以华科公司研发产品HKYJ-1型磁场刺激器为基础,建立磁刺激线圈的RLC模型,根据线圈峰值磁能指标对HKYJ-1型磁场刺激器磁头线圈的优化性进行讨论和评估.仿真结果证明HKYJ-1型磁场刺激器的磁刺激用圆形线圈所产生的峰值磁能与磁刺激治疗所需阈值磁能未能形成最优,线圈峰值磁能过大,其后果使线圈能耗过大,至使磁头发热过大,(与设备实际使用情况相符)最终导致刺激器工作有效性降低.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HKYJ-1型磁场刺激器的改进建议,提出了优化磁刺激用圆形线圈制作参数和结构参数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有效地提高华科HKYJ-1型磁场刺激器的医疗效率.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用于外周神经电刺激的干涉电流刺激器。该刺激器为两路电流输出,可以产生4种波形,每种波形的频率、幅度等参数可在上位机进行设置,频率分辨率为0.2 Hz,幅度分辨率为0.01 mA,时间分辨率为0.1 μs。该刺激器的特点在于可在刺激强度一定的条件下连续改变电流比,或在电流比一定的情况下连续改变刺激强度。上位机采用LabVIEW开发,下位机采用FPGA对3片DAC进行控制,DAC产生的波形信号经过隔离恒流源电路后施加到负载。经过测试,刺激器能够准确产生4种波形,电流偏差在2.6%以内,恒流效果良好。该刺激器体积小,操作简单,产生波形稳定,可以用于无损选择电刺激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主要由微处理机(TP801)及电子刺激器(SC—1)组成的可编程刺激器系统。该系统最初是为满足研究缺血心肌兴奋性需要而专门研制的,但它容易扩展新的功能,例如,能按预编程序发出宽度、幅度和波形可控的脉冲,能实现对外部设备及多点轮流刺激的控制等等。因此,在生理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自制用于麻醉药品实验的电脉冲刺激器江苏省人民医院高敬文,殷雷我院麻醉科为了研究麻醉药物对气道平滑肌张力的影响,需要一台电脉冲刺激器,输出电脉冲,刺激肌肉组织收缩。脉冲刺激器输出要求:频率10~70Hz,脉宽0.3~3ms,输出峰-峰值10~60V,且...  相似文献   

10.
盆神经刺激器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部分植入式盆神经刺激器,它主要由体外脉冲发射装置与体内感应接收器和刺激电极组成。文中描述该刺激器的电路设计原理及动物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背景: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脑-机接口,可广泛应用于残障患者的康复,显示出其重要性和未来实现的可行性。 目的:提出基于LabVIEW环境下的运动想象脑-机接口系统的实现方案。 方法:研究的关键部分是视觉刺激器的设计和脑电特征信号的特征提取两部分。测试者通过观察视觉刺激器上的左右手连续播放图像刺激产生脑电信号,采用带通滤波提高信噪比,用滑动窗截取脑电数据并且对截取的数据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得到运动想象特征,同时可以在线提取特征,为实现实时系统打下了基础。 结果与结论:该方案能有效地提取出运动想象特征,并且通过离线模式识别进行了有效的分类,分类效果达到了82%。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种多功能的诱发电位分析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听觉、视觉和体感等瞬态诱发电位的记录和分析,并且可以分析稳态诱发电位。系统有不同类型的刺激器。文章还报道了系统的主要特点,性能指标和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前,已有数种临床诊断方法用于味觉障碍患者。但大多数是基于患者主诉,不适用于揭示心理性症状,也不利于推断伪装疾病。临床上亟待客观检查方法的出现。尽管诱发响应EEG或MEG已经被作为一种客观方法用于诊断其他感觉器官障碍,但要想将其用于味觉障碍的诊断,一个具有极小上升时间的味觉脉冲刺激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确保该刺激器产生与触觉干扰无关的纯味觉刺激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这种刺激器还没有达到可用的程度,故几乎没有这样的实验报导。作者研制了一种可以产生短上升时间(16.5ms)的味觉刺激器。为了评估这种刺激器的特性,通过以下…  相似文献   

14.
张龙方 《医学信息》2002,15(1):36-36
旨在探讨用实时超声测量肌肉厚度的可行性。临床上用来测量为治疗和预防废用性肌萎缩而在人肌内植入微小刺激器的肌肉厚度。首先在猪肌肉植入微小刺激器 ,利用超声、MRI、CT成像法评估由微小刺激器产生的伪像。并且设计一种程序 ,使这三种成像方法之间具有可比性。然后对 6名健康受检者的三角肌和棘上肌肉进行实时超声和 MRI的观察。在这三种方法中植入微小刺激器都可以显像 ,仅产生较小的伪像 ,在肌肉厚度的测量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特别是当有外在体表标志标出后 ,就可以精确统一成像平面。超声和 MRI在棘突上和三角肌肌肉测量中的相…  相似文献   

15.
为了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提出一种无线闭环迷走神经刺激器及系统,包括头戴式头皮脑电记录器、迷走神经刺激器、电磁耦合能量发射器和控制应用App,设计一种可以分离局部场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生物信号前置放大器,一种刺激脉冲参数可调的迷走神经刺激器,一种电磁耦合能量发射器以及一个控制应用App。使用海岸线参数检测算法判定癫痫脑电信号的产生。测试结果表明,生物信号前置放大器对局部场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放大增益分别为40和60 dB。迷走神经刺激器接收到来自控制应用App的刺激参数后,可以产生对应参数的双极性刺激脉冲。当发射器发射功率为30 dBm,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距离2 cm时,电磁耦合能量传输效率最大为15.4%。海岸线参数算法的正检率为88%。  相似文献   

16.
黄英  魏静容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2,11(4):326-326,328
一、电刺激的种类 电刺激可分为三类:①功能性电刺激:指借电刺激恢复人体的某些收缩功能,如心脏起搏器,步态矫正器,瘫痪肢体刺激器等。1997年美国FDA批准了一种叫“自由臂”的手臂刺激器,将刺激电极植入瘫痪的手臂中,利用异侧肩部传感器控制臂和手指运动。又如美国研制一种“VOCARE”刺激器,将电极植入在骶骨下的神经节,可使脊柱损伤后大、小便失禁患者  相似文献   

17.
电刺激作为电生理实验的重要手段,在组织、神经、直至细胞元的机制、兴奋性、联系通路等的研究中都有很大的价值。目前现有的刺激器存在价格高、性能不完善的缺点,作者针对这种情况研制了单片微机控制的刺激器,用户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软件(固化于EP—  相似文献   

18.
大鼠遥控导航及其行为训练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开发了一套大鼠遥控导航及行为训练系统,通过无线微刺激器刺激大鼠特定脑区,实现对动物运动行为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有:集成的PC机控制程序(包括通讯、参数设置和数据文件管理等功能)、采用蓝牙模块制作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基于C8051微处理器控制的刺激器、无线摄像系统,用于压杆实验的操作箱和用于行为训练的八臂迷宫。刺激器有恒压或恒流两种工作模式,具有幅值可调的特性,可以方便地设置刺激参数以适应不同的训练目的。系统经过了多种行为学实验的测试:监视和记录大鼠在操作箱的压杆过程、控制大鼠走八臂迷宫、以及遥控引导大鼠按三维障碍路线行走。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产生的刺激信号可以有效地控制大鼠不同的转向行为。此外,对大鼠的训练结果表明作用于大鼠体感皮层桶状区(Barrel Field,BF)的刺激可给予大鼠"虚拟的"提示,该提示刺激与内侧前脑束的奖赏刺激联合作用可以训练并引导大鼠完成不同的转向动作。  相似文献   

19.
Morton和Merton(1980 )利用高电压、短脉冲、低输出阻抗的原理 ,制造了一种经头皮刺激人体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电子刺激器 ,成功地测定了正常人锥体传导时间 (CCT) ,以此为基础对患有中枢运动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了CCT的测定 ,发现患者的CCT与正常人的CCT之间有显著差别。据此 ,本研究室研制出一种测定人体锥体路传导时间的电子刺激器 ,该电子刺激器具有高电压 (5 0 0~ 15 0 0V) ,短脉冲 (5 0~ 2 0 0ms) ,低输出阻抗的特点。1  材料和方法电子刺激器主要由电源 ,自激多谐振荡器放大电路 ,升压变压器 ,倍压整流电路及刺激激输出控制电…  相似文献   

20.
神经接口研究是涉及神经生理学、计算科学、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交叉科学,在康复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近年来发展迅猛。本文介绍神经接口系统的概念和研究意义,阐述了输入型(如人工耳蜗、视觉神经假体、触觉刺激器及深部脑刺激器等)与输出型两类神经接口系统应用,介绍了相关的动物实验,并讨论了神经接口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