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依陆傍海,为黄河冲积平原。年平均气温12.2℃,平均湿度66.2%,年平均降雨量601.8毫米。农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水稻为主,适于鼠类生息繁殖。1984年4月广饶县报告首例EHF病人。此后,发病逐步扩大到所属5个区县、54个乡镇,共发病425例,分布392个行政村(392/1781),最高年发病率15.55/10万(1986年)。为控制EHF的发生和流行,1984~1990年对5个区县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自1987年以来实施突击灭鼠和全面推广毒饵盒常年灭鼠措施后控制发病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临床诊断为EHF病人、可疑病人。 1.2 调查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EHF的病人,全部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 1.3 血清EHF抗体检测 采集EHF病人、可疑  相似文献   

2.
临沭县地处鲁东南部 ,为山东省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区之一。 1973年该县首次确定EHF病人后 ,每年都有病例发生。 90年代以来 ,疫情不断上升 ,疫区逐渐扩大 ,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解EHF在我县人间与鼠间流行情况 ,明确疫源地类型 ,为本病防治提供依据 ,我们根据临沭县 1992~ 2 0 0 1疫情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材料进行了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疫情资料来源 EHF发病及流行资料 (包括方案病例调查 ) ,由我站疫情室和防疫科提供。1.2 宿主动物及带毒率调查  1998~ 2 0 0 1年在EHF高发区…  相似文献   

3.
<正> 引言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传染源之一。本文就三年21个EHF疫区(点)流行病学资料,探讨EHF病人与褐家鼠带毒率的地域关系。资料来源与方法 1、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情况调查、景观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2、标本采集:病人及健康人血清逐户  相似文献   

4.
<正> 1986年南宫市首次发生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EHF)。为探讨鼠类种群分布规律,为防制和控制该病流行提供线索,对不同生境的鼠类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调查试点和时间:依疫情选定疫村、非疫村和田野三类试点。于3月下旬和11月上旬随同全民突击灭鼠活动前后均进行调查。二、调查方法:试点于灭鼠前后均采用夹夜法。晚放晨收,连续3天,专人负责,现场分清鼠种,详细记录。及时取鼠肺117只,由河北省卫生防疫站检验EHF相关抗  相似文献   

5.
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索建德县罹患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危险因素。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证实的97例EHF病例,按年龄、性别和住同一医院与其他疾病病人作1:1配对调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村中曾有EHF史、外出他县、野宿和直接接触鼠类四个因素是罹患EHF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5.67、11.94、18.18和7.36。病例家属隐性感染率(4.95%)与对照家属隐性感染率(5.12%)相似;病例与对照家中捕获的鼠类及其EHF抗体、抗原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进一步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传染源与发病的关系,摸清流行规律。我们在对疫区不同月份鼠类种群分布、EHF抗原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理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1986年1月本市某校发生伤寒暴发流行。全校学生814人,发病23人,患病率为2.83%。检出带菌者1人。从调查分析,本次暴发是由于对早期轻型病人和带菌者未及时发现、确诊和隔离;食堂饮食卫生管理不善,病原携带者污染食物并与健康人接触造成流行。23例病人均发生在25天以内,78.5%的病人发病于10~14天平均潜伏期内,有的病人之间有明显接触史。根据这些情况,确定本次流行为一起食物型和日常生活接触型暴发流行。经采取隔离、收治传染源,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大搞环境卫生和开展卫生宣传以及发病班全部学生粪检等综合措施,一周后发病终止。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在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传染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经血清学证实31种小型动物携带EHF病毒(EHFV)抗原。我省证实有9种,其中啮齿动物占7种。本文试从鼠密度、带毒检测、病毒分离及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对我省所查出的带毒动物进行综合分析,为控制EHF的发生和流行提供预防对策。一、黑线姬鼠密度与EHF发病关系黑线姬鼠是我省EHF流行区野外主要优势种,在沿江疫区占鼠类构成比的94.2%,沿淮疫区占86.8%。根据其区系分布及季节消长与本病流行基本符合这一规律,通过1970~1974年的验证,证实用9月份黑线姬鼠密度预测本地区当年EHF疫情具有一定程度准确性(表1)。吴系科等[流行病学杂志1981;2(1):  相似文献   

9.
1983年11月上旬,广州市郊区三元里公社长虹大队,发热病人突然增多,经流行病学、病原学及血清学调查,证实为一起伤寒食物型暴发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流行病学调查: 1.发病情况:市郊三元里一带常有伤寒病散发,但近十余年无暴发流行。1983年10月底,长虹大队一农家在外买回烧肉等熟食,于家中宴客80人,餐后7天起,有23人相继发病,发病率为28.75%。其中主人家兄妹2人,邻居一家5人聚餐后全部发病;另一邻居,3人聚餐2人发病;还有一家4人聚餐2人发病。其余发病者皆有聚餐史。如一同桌聚餐者11人,均无家庭关系,有8人先后发病,其中3人住院治疗。而病家所在地,无聚餐史者均无发病。 2.发病时间:首发病例11月5日,最后一例发病于12月10日,全程共35天,发病高峰在11月上、中旬(15天内)共发病16例,占总发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广州地区较少出现的疾病,从1983年1月海珠区出现首例之后,病例续有发现。为了探讨EHF在海珠区的流行情况,我们对海珠区1985年1~12月出现的EHF病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EHF主要传染源褐家鼠鼠肺EHF病毒抗原阳性率有所上升。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分别采集EHF病人家属、病人工作单位中密切接触者及一般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取材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由鼠类携带和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平凉市自1985年崆峒区首次发现该病后, 1993-1994年出现第一个流行高峰期,1995年疫区扩展至6县区,呈低发稳定期,2002年后发病地区缩小并稳定在3个县,但流行强度明显上升.近些年来,全省的EHF整体上呈低水平流行,而在庄浪、华亭等县局部地区则呈快速上升趋势,使该市在全省的 EHF发病地区构成显著上升,由1985-1989年的34.09%、1990- 2001年的35.64%骤升至2002-2003年的90.44%,显示出与全省其他疫区不同的流行特征.现将该市2003年EHF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广西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源地分布特征,揭示流行规律,根据全国EHF地理流行病学调查的统一方案,对广西EHF疫区类型、宿主动物种群组成及其携带EHFV 情况,于1985年至1986对EHF 人间流行和宿主动物传染源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3.
以圆形分布方法分析报告了临沂地区1984~1986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季节分布。1984年EHF发病高峰时点在11月24~25日,1985年EHF发病高峰时点在11月29~30日,1986年EHF发病高峰时点在12月3~4日,与流行病学所描述的EHF季节分布相吻合。研究认为,当EHF流行曲线呈单峰时,用圆分布法分析其季节分布,可为流行高峰期提供较为确切的集中时点,有利于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自1978年李镐汪等报导从黑线姬鼠脏器中分离朝鲜出血热病毒(V·Hantaau)。国内并用免疫荧光技术对疫区鼠类、猫、 鼩鼱、野兔进行了带毒调查,还相继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1,2,3]。利川县地处鄂西,毗邻蜀东,平均海拔1070公尺,年平均发病率为14.35/10万,鼠密度最高为20.59%,最低为4%[6]。为查清疫区中鼠类自然带毒情况,于1985年10月至11月用免疫荧光技术法对利川县都亭镇教场村EHF疫区的鼠类做了带毒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EHF)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主要传染源。本管区内自1970年有EHF 的首例报告,至1984年底已发生40例,死亡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向塘地区,占总发病数的60%以上,近4年发病率在20~40/10万左右,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从1984年11月起对向塘地区的基本情况及鼠的密度、种类、鼠间带毒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部分恢复期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6.
2003年4月5日至5月25日,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某中学发生一起以持续高热、腹部不适、纳差、腹胀、腹泻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暴发流行。横沟桥镇中心卫生院对该次发病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为伤寒暴发,且因饮用水被污染而引起。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横沟桥镇某中学全体师生员工。该校有师生员工239人,发生伤寒52人。1.2调查方法按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病例逐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并回顾性调查伤寒疫苗接种史。2结果2.1时间分布首例病人于4月5日发病,其后4月下旬3例,5月上旬44例,下旬4例,末例病人于…  相似文献   

17.
景善鹏 《医学动物防制》2008,24(12):916-917
目的为查清临沭县流行性出血热(EHF)传染源种类,给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县防疫站于1999~2002年对鼠类带EHF病毒率和正常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疫区的6个鼠种均带有EHF病毒,冬季野外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4.7%,春季室内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8.9%,野外、室内各主要宿主动物的带毒率逐年增高,病人也明显增多,证明主要传染源带病毒的高低对该地区EHF流行起重要作用。隐性感染调查证明,不同职业人群的隐性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病人家庭成员为最高,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最低。结论健康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对病家周围一定范围内进行疫源地灭鼠灭螨净化处理,及时消灭传染源,有利于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8.
<正> 1998年11月,作者对曲阜市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强度不同的区域,进行了正常人群隐性感染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 选择流行村(近3年连续发生EHF病例)两个;散发村(断续发生EHF病例)两个;未发村(近3年未发生EHF病例)两个;城区居民楼6所,作为采血点。采集对象有农民、学生、干部,年龄为10~60岁,共采血1047份。病人家属采血65份,由卫生院提供,以上均为无EHF病史,近期无发热,无出血点的健康人,每人取静脉血2ml,当日分离血清后置-20℃冰箱备检。2 EHF抗体测定及判断标准 用常规免疫  相似文献   

19.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流行强度与宿主动物的种群密度、带毒动态以及人群接触宿主动物的频率等有关。牡丹江市是EHF老疫区。自1984—1986年,我们对不同地形疫区的鼠种分布、鼠带毒率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方法1.1 收集我市各地鼠情监测资料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经鼠类和家畜传播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94年10日下旬至11月初,在福泉县牛场镇局部地区发生了该病流行,现将调查情况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