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为该类患者安全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某院2011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的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非HBV感染者)及观察组(HBV感染者),对患者一般情况、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并对观察组的临床转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男性患者比例较高,起病时间、TBil、ALT、PTA、INR、Hb、糖尿病及肝硬化病史存在差异(P<0.05)。2组患者肝损伤的临床分型均以肝细胞型为主(P>0.05),但观察组患者严重程度更高且预后不佳者较多(P<0.05)。INR(OR=5.91,95%CI 2.113~16.531)和并发症数量(OR=2.543,95%CI 1.552~4.167)是影响观察组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慢性HBV感染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多见于男性患者,服药后起病时间较长、并发症多,常可导致重度肝损害或肝衰竭,且预后不佳。入院时INR水平和治疗期间并发症数量可预测患者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2.
王伶  王佳良  劳国琴 《海峡药学》2005,17(2):146-147
目的探讨还原性谷胱甘肽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108例服用抗结核药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分成2组,A组58例在服用抗结核药时加用TAD1.2g静滴,B组50例仅服用抗结核药。结果A组肝损伤发生率为7.1%,B组42.3%;A组无病例出现中途停药,B组共有7例中途停药;A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肝功能指标明显好于B组。结论还原性谷胱甘肽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致肝损伤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笔者师从瞿融教授于临床中运用疏肝健脾、化湿泄热法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1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男,58岁,因乏力2周余收入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800 IU/L,谷草转氨酶592 IU/L,碱性磷酸酶125 IU/L,谷氨酰氨基转肽酶72 IU/L,乳酸脱氢酶434 IU/L,停止抗结核药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喷丁的服用,并加强保肝治疗半个月余,肝功能提示谷丙、谷草转氨酶及谷氨酰氨基转肽酶仍明显异常,遂求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保肝药在预防与治疗抗结核药所致的肝损伤中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在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伤中应用的保肝药的品种、用药数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所应用的保肝药涉及24个品种,5年间销售金额增长了280%,总DDDs增长了195%;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注射液连续5年进入销售金额的前3名;葡醛内酯片的DDDs连续5年排第1位,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DDDs增加了265%,中成药的DDDs增长了259%。结论:保肝药在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伤中的应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伤的2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的第1—8周。结论对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6.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62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伤的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的第1~8周。结论对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7.
慢性HBV感染ALT持续正常与肝损伤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PNA)的肝脏损伤情况,探讨与其损伤相关的因素,为临床正确及时处理此类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对符合研究标准的160名慢乙肝患者,包括血清ALT水平持续正常的53例患者,按ALT水平分成4组,检测相关生化免疫等指标,同时做肝病理穿刺,分析与肝损伤相关的因素。结果37.7%的PNA患者有S2及以上等级的纤维化,45.3%的PNA患者有G2及以上等级的炎症水平。年龄越大,ALT水平越高,更高水平的HBVDNA载量,有更严重的肝损伤。结论53例PNA患者中,43.4%有明显纤维化或明显炎症,对于PNA的慢乙肝患者,大于40岁、ALT>25u/L、HBVDNA定量>104/mL,尤其是男性患者,应考虑肝穿刺以证实是否有肝损伤。  相似文献   

8.
王状娣 《云南医药》2006,27(2):163-164
目前国内推广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因同时含有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等肝毒性药物而易致肝损伤的发生。为探讨结核治疗中肝损伤的预防和保护性治疗,我院于2000年lO月“2004年10月应用硫普罗宁预防性护肝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综合分析药物性肝损伤9355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姚飞  汪燕燕 《安徽医药》2011,15(10):1312-1314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临床分型和预后。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病"为关键词,检索2001~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记录文献中患者性别、年龄、用药种类、临床分型和预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8篇文献记录了9 355例患者性别,其中男性4 737例(50.6%),女性4 548例(49.4%)。平均年龄(42.3±13.1)岁。88篇文献记录了9 355例用药信息,其中中草药1 979例(21.15%)、抗结核药1 898例(20.29%)、抗微生物用药1 135例(12.13%)、解热镇痛用药740例(7.91%)、抗肿瘤药662例(7.07%)等。83篇文献记录8 552例临床分型,其中肝细胞型5 005例(62.73%),胆汁淤积型2 039例(23.84%),混合型1 508例(17.63%)。83篇文献记录了8 748例预后,其中治愈好转8 144例(95.23%),无效、自动出院、恶化及死亡604例(6.90%)。结论国内文献报道药物性肝损伤男女比例相当,导致肝损伤的前5类药物分别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微生物用药、解热镇痛用药、抗肿瘤药,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居多,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蔡丽秋 《海峡药学》2014,(7):183-185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和预后。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2年万方数据库文献,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用药种类、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和预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记录7273例患者性别、年龄,其中男性3714例(51.07%),女性3559例(48.93%),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91岁,平均年龄46.38岁。61篇文献记录了7273例患者用药信息,引起DILI的药物排列前5住的分别是:中(成)药1868例(25.68%)、抗结核药1398例(19.22%)、抗菌药物965例(13.27%)、抗肿瘤药606例(8.33%)、解热镇痛药401例(5.51%)。54篇文献6453例记录了临床表现.其中乏力3184例(49.34%)、黄疸尿黄2974例(46.09%)、纳差2132例(33.04%)、恶心1544例(23.93%)等。52篇文献记录了6471例临床分型,其中肝细胞型损伤4001例(61.83%),胆汁瘀积型1399例(21.62%),混合型922例(14.2S%)。54篇文献记录了6393例预后,其中治愈+好转5916例(92.54%),无效、自动出院、恶化及死亡477例(7.46%)。结论。临床上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很多,中(成)药和抗结核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痛的认识和诊断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重度肝损伤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住院的40例重度抗结核药物引起的重度肝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抗结核药物引起的重度肝损伤俱在2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抗结核药物引起的重度肝损伤尽管危害性大,只要熟悉掌握抗结核药物的副反应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时并定期复查肝功能,重度肝损伤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  相似文献   

12.
《抗感染药学》2019,(1):107-110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对肺结核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肝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肺结核伴HBV携带患者108例资料,根据用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损伤的发生率和肝损伤发生时间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4.45%vs 79.62%()χ~2=5.252,P<0.05),肝功能各指标(ALT、AST、TBIL)水平测得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导致肝损伤出现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P<0.05),肝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185,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肺结核伴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致肝损伤的预防效果较为确切,有效加快肝功能的恢复,延缓了肝损伤出现时间,降低了肝损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肝损伤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干预.方法:以我院住院的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患者为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损害患者的临床干预措施以及干预的效果.结果: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共有95例肝损伤患者,其中有45为轻度肝功能异常,50例患者重度的肝功能异常,轻度肝功能异常患者予以密切观察病情并变化,并继续原方案抗结核治疗,重度功能异常患者予以保肝、解毒治疗后有50例患者均好转,3例患者死亡.结论:在对结核病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及肝功能指标变化,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患者发生严重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环醇预防抗痨药物引起HBV携带者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机制,为有效降低肝损伤的发生率提供预防策略。方法收治的240例肺结核患者中,120例为HBsAg(+),120例为HBsAg(-),将120例HBsAg(+)初治继发型肺结核患者平均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各60例,均采用2HRZE/4HR方案对两组患者行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环醇治疗。120例HBsAg(-)患者未应用任何保肝药物。结果A组中共有4例患者发生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发生率为6.67%B组中共有19例患者发生了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发生率为31.67%,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120例HBsAg(-)初治继发型肺结核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发生率为8.33%。结论针对HBsAg(+)患者行抗结核治疗已发生不良反应。双环醇对抗痨药物引起HBV携带者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抗痨药物激活体内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同时引起HBV再激活使HBV复制活跃,可能加重了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16.
综合分析药物性肝损伤4076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临床分型和预后。方法检索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药物性肝损伤以中年人居多,〉60岁者占20.4%,病死率约3.1%;引起肝损伤的前三位药物分别为中草药、抗结核药及抗生素,损伤类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占54.2%;我国南北方未见明显地域差异。结论必须对患者加强引导,要遵照医嘱用药;对医务人员加强培训,注意鉴别诊断,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 探讨洛伐他汀联合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联用简称为HRZ)致大鼠肝损伤的特点.方法 SPF级8周龄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洛伐他汀组、HRZ组、洛伐他汀+HRZ组,按人-鼠间药物剂量换算,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于10、35、55 d分别处死大鼠,采集标本行肝功能生化指标、肝病理学检测及电镜观察.结果 在给药10、35、55 d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洛伐他汀+HRZ组肝功能生化指标均明显升高,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着给药时间点延长,洛伐他汀+HRZ组肝损伤并未呈进行性增加;与洛伐他汀组、HRZ组两两比较时,仅AST在给药55 d时洛伐他汀组与HR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在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与病理、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洛伐他汀联合HRZ后短时间内即可能出现肝损伤,以胆汁淤积型肝损伤为主;且随着给药时间延长,洛伐他汀联合HRZ所致肝损伤可能存在适应性现象,联合组并未比洛伐他汀单用或HRZ单用更容易导致肝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