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动物模型并观察其行为学变化,探讨CP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45、60、90 d(每组10只);治疗15 d组、治疗45 d组(每组5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均采用免疫佐剂法造模,治疗组于造模第46天开始给予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10 mg/(kg·d)灌胃,分别持续15 d和45 d。通过开野实验和糖水消耗试验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模型组45、60、90 d处死大鼠取材,治疗组用药后15、45 d取材,观察前列腺组织的大体、光镜病理形态学表现。结果:实验大鼠5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90 d模型组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次数得分及糖水消耗量[(47.40±17.45)、(5.90±2.80)、(53.80±16.29) ml/24 h]与正常对照组[(70.40±10.35)、(12.80±4.69)、(88.21±21.66) ml/24 h]比较明显减少(P=0.017,P=0.038,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对照比较,45、60 d模型组、治疗15 d组及治疗45 d组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次数和糖水消耗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90 d CP模型大鼠表现出抑郁症状,艾司西酞普兰可改善CP大鼠的病理学表现和抑郁行为。  相似文献   

2.
鲁杰  熊世熙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242-2242,2277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血糖及血脂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更安全用药。方法:分别对在我院住院患者中长期使用艾司西酞普兰的抑郁症患者和首次发作或3个月内未使用抗抑郁剂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空腹血糖及血脂检查,与正常组进行对比。结果: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的空腹血糖及总胆固醇较服药的抑郁症患者及正常组水平显著低下(P〈0.05);服药及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与正常组的甘油三酯水平无显著性差异;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及服药的抑郁症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而较正常组低下(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对血糖及血脂的影响不明显,在临床上应用相对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主要探析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合并抑郁的可行性观察。方法:选取就诊的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米替林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帕金森合并抑郁可以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此种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对85名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诊断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42例)给予利培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10 mg/d)治疗;对照组(43例)单予利培酮治疗;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PANSS量表及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对两组患者进行症状及不良反应的评定。结果两组的HAMD和PANSS总分在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2周末和4周末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能较快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内科住院的PSD患者128例,随机纳入干预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第4、8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I)情况.结果:干预组第4周、第8周的SDS评分、HAMD评分及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
全性,为指导艾司西酞普兰和西酞普兰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
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12年第3期)、Embase数据库(1966-2012年9月)、PubMed数
据库(1948-2012年9月)、Ovid-medline全文数据库(1966-2012年9月)、维普数据库(VIP)(1989-20
12年9月)、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1979-2012年9月) 及万方数字化期刊库(1981-2012年9月),
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试验质量,采用RevMan 5.2.1软件对所
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出共195篇相关文献,经过逐步筛选最终纳入12篇关于艾司西酞普兰与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RCT。有效性,艾司西酞普兰和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82,df=11,P=0.88,Z=0.93(P=0.35);95%CI (0.87,1.50)]。安全性,艾司西酞普兰和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8,df=11,P=0.43,Z=0.48.16(P=0.63);95%CI(0.75,1.19)]。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
酞普兰具有相同的疗效和相似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帕金森病(PD)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13年2月经本院诊治的帕金森抑郁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在口服常规抗PD药物的基础上加服艾司西酞普兰,对照组则在口服常规抗PD药物的基础上给予同等剂量的安慰剂治疗;以6周为一疗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和UPDS量表得分。并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基本生理指征常规检查,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 HAMD量表得分: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HAMD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量表得分第一周末、第六周末均有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HAMD量表得分无显著变化(P>0.05),其第一周末、第六周末分值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肝、肾、心脏功能,及血尿常规检查无异常;观察组出现头晕2例,恶心1例,失眠2例,均在可耐受范围内,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可自行减轻或消失。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病抑郁起效快,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临床较理想的抗抑郁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或慢性给予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ESC)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小鼠行为的影响.方法 给予小鼠慢性应激8周,每2周进行行为学测试实验,同时急性或慢性给予艾司西酞普兰灌胃,比较急慢性给药的药效差异.结果 (1)自应激第2周起,5个应激组体质量较对照组[(18.5±1.1)g]轻(P<0.01),第8周时慢性给药组体质量[(18.5±0.6)g]较其他应激组重(P<0.01).(2)第2,4周,与对照组比较,5个应激组运动距离、站立次数及中央活动路程增加(P<0.05),而第6,8周减低(P<0.05);第8周慢性给药组上述指标[(57.4±11.0)m(74.2±6.1)次(12.0±3.0)m]高于其他应激组(P<0.05).(3)各应激组糖水偏好值在第6,8周低于对照组(P<0.05),第8周慢性给药组[(79.0±2.7)%]高于其他应激组(P<0.05).(4)各应激组在第4,6,8周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第8周慢性给药组不动时间[(124.70±8.00)s]比其他应激组短(P<0.05).(5)急性给药组小鼠的各项行为学指标与单纯的慢性应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给予应激模型小鼠艾司西酞普兰,显现出抗抑郁作用,而急性给药无抗抑郁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周国庆 《中外医疗》2014,(32):18-19
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短期疗效临床观察。方法 8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实验组)40例和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对照组)40例,疗程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2周以后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以后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及HAMD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苯酞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治疗卒中后抑郁比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临床疗效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长期强迫游泳后大鼠焦虑抑郁行为以及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及强迫游泳组(FST组),利用MORRIS水迷宫来测定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其中在应激结束后第1,7,14,21天进行大鼠空间学习能力,第2,8,15,22天进行大鼠记忆能力测试,旷场、高架十字迷宫来测定大鼠的焦虑抑郁行为.结果 (1)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训练中,应激结束后第1天的第4,5组实验的上台潜伏期[(12.57±2.17)s;(14.56±2.17)s]低于CONTROL组大鼠[(29.13±5.04)s;(26.13±5.04)s](P<0.05);第7天FaT组大鼠的第1,3组实验的上台潜伏期[(16.88±2.82)s;(13.33±1.57)s]低于CONTROL组大鼠[(35.04±4.53)s;(23.66±4.04)s],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间探索试验中,应激结束后第2天和第8天FST组在目标象限游泳时间的百分比和穿台次数显著高于CONTROL组(第2,8天均为P<0.05).在应激结束3周后,CONTROL组和FST组大鼠的上台潜伏期和目标象限游泳时间的百分比以及穿台次数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2)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第1次P3T后大鼠的开臂停留时间[(2.48±2.22)s]显著短于CONTROL组[(40.82±8.33)s],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开臂进入次数也显著少于CONTROL组(P<0.05),这种差异持续到应激结束后第1天.应激结束7d后2组的开臂停留时间和进入次数已经基本一致.(3)旷场实验:应激结束后第1天和第7天的FST组大鼠的水平活动度和活动次数均显著少于CONTROL组(P<0.05).结论 慢性强迫游泳可以提高大鼠短期的空间学习、记忆,但并不影响大鼠长期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可以使动物产生焦虑抑郁样行为但并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经历不同类型的应激后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差异.方法 将新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母爱剥夺应激组(27只)、慢性温和应激组(29只)、双重应激组(31只)和正常对照组(30只).母爱剥夺组大鼠于出生后即接受母爱剥夺应激,慢性温和应激组大鼠在成年后接受慢性温和应激,双重应激组大鼠先接受母爱剥夺应激,成年后再接受慢性温和应激,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爱实验作为评估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指标.结果 在强迫游泳实验中,母爱剥夺组[( 119.30±65.56)s]、慢性温和应激组[(145.00±80.24)s]及双重应激组[(170.03±61.75)s]大鼠静止漂浮时间长于对照组[(81.14±52.40)s,F=11.53,P<0.01],其中双重应激组长于母爱剥夺应激组(P<0.01),慢性应激组和双重应激组、母爱剥夺组大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糖水偏爱实验中,慢性温和应激组[(0.43±0.28)]、双重应激组[(0.50±0.26)]和对照组[ (0.54±0.28)]大鼠的糖水偏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P>0.01),母爱剥夺组[(0.32±0.22)]的糖水偏爱率低于对照组和双重应激组(均P<0.05);雌、雄大鼠的静止漂浮时间和糖水偏爱率在不同应激方式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种应激方式均可导致大鼠表现出某种抑郁样行为.不同应激方式所致的抑郁样行为在不同性别的大鼠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