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瑞华 《护理学报》2003,10(5):19-19
2001年以来,我科用创可贴固定男婴导尿管11例,留置尿管时间6~10h,平均为7h,过程顺利,无副损伤发生。1方法按常规操作方法行导尿术,当给男婴顺利插入细导尿管见尿液又送入2cm后,将创可贴的三部分分别粘贴在阴茎腹侧、龟头部分及导尿管处,即药棉部分保护龟头及尿道口周围黏膜,两端胶布分别粘于阴茎腹侧和导尿管部分,粘贴阴茎部分的创可贴如不牢固,可加胶布环行一周固定。2体会创可贴取材方便,固定后稳定性好。创可贴药棉部分要超出尿道口保护龟头及尿道口周围黏膜,防止过敏和揭除胶布时黏膜损伤。拔除尿管时沾湿创可贴胶布以便揭除容易。创可…  相似文献   

2.
按常规 ,婴儿导尿应选用最细的橡胶导尿管。但患有严重包茎的男婴尿道口周围因炎症而导致粘连和污垢积聚 ,导尿甚为困难。因此 ,我们改用透明硬脊膜外麻醉导管为 2例 3~ 7个月的男婴行术前导尿 ,插管过程顺利 ,术后 4~ 5h患儿自行排尿。方法 :患儿全麻后取仰卧位 ,双腿屈曲 ,按常规做导尿前准备工作。用 9号针头将无菌透明硬脊膜外麻醉导管连接在一次性 2 0ml注射器上 ,导管前端涂抹石蜡油。右手持管缓慢插入尿道 ,插入 2cm后上提阴茎 ,用注射器一边抽吸一边继续插入 ,见尿后再送入 2cm。用创可贴粘贴在阴茎腹侧、龟头和导管处 ,将导管处…  相似文献   

3.
地塞米松在前列腺增生患者导尿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传花  孟钰 《护理学报》2005,12(9):47-47
留置导尿是临床常规的护理操作,可解除尿潴留病人的痛苦。男性尿道长18 ̄20 cm,有2个弯曲、3个狭窄部,在导尿时必须掌握这些特点,才能使导尿管顺利插入。为前列腺增生的病人导尿时即使掌握了男性尿道的特点,因增生的前列腺压迫尿道使尿道狭窄,尿管更不易插入。为了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在插管前垫纱布提起阴茎使和腹壁成60°,用注射器抽取3 ̄5 m l石蜡油加地塞米松10 m g,缓缓注入尿道口,予轻微按摩尿道球部,帮助吸收,片刻后选择较细的尿管插入即可。优点:地塞米松可减轻尿道黏膜水肿;石蜡油可润滑尿道黏膜,利于尿管的顺利通过,提高…  相似文献   

4.
导尿致嵌顿性包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 男,18岁。因车祸头部外伤后不省人事4h入院。呈昏迷状态,留置导尿管入院,入院后即行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程顺利。术后第1天阴茎轻度水肿,认为是插尿管所致,仍按常规给消毒尿道口。第2天下午,阴茎高度水肿,报告医生检查后考虑为嵌顿性包茎所致,即给手法复位成功。第3天,阴茎水肿已基本消退。第6天尿管拔除后患能自解小便,排尿顺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两种润滑剂润滑导尿管对中青年男性患者舒适度的影响,降低医源性损伤及尿路感染的发生。方法将220例术前需留置尿管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用0.5%碘伏润滑导尿管,对照组用液体石蜡润滑导尿管。观察并记录患者插尿管时的血压、心率及导尿后的感觉,检查留置尿管后的第1次尿液常规。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尿液潜血发生率低,插管期间患者不适感降低。结论0.5%碘伏润滑尿管可减少尿道黏膜的损伤,明显提高导尿术中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我院曾给一例T_(12)、L_2压缩性骨折截瘫的患者行留置导尿术,术中顺利、固定正确。术后发现患者包皮及龟头高度水肿,经检查为包皮过长,在导尿后术者未将包皮翻下所致。经抽出水肿部位液体及手法复位等处理后,肿胀很快消退,成人阴茎的包皮应覆盖龟头的1/3~2/3。如包皮覆盖全部龟头甚至尿道口(儿童例外)则称为包皮过  相似文献   

7.
造影透视下取出留置双腔导尿管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我科应用双腔导尿管留置导尿共 419例 ,其中发生 1例尿管滞留 ,经造影透视下顺利取出 ,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34岁。因左侧胫腓骨闭合性骨折 ,于 1999年 6月 2 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内固定术 ,术后并发尿潴留应用双腔乳胶球囊导尿管 (规格 16Fr 30ml)留置导尿 ,插管后向气囊内注入 2 0ml生理盐水固定尿管 ,尿流通畅。留置尿管 2d后病人可自行排尿 ,拔管时多次用注射器均不能抽吸出气囊内液体 ,用无菌钢丝试图经气囊管刺破气囊取出尿管也未成功。拟定在造影透视下行尿管取出术。先经导尿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男性患者留置导尿时双腔气囊导尿管置入的长度.方法 将200例需要留置导尿的成年男性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留置导尿时见尿后双腔气囊导尿管置入长度至气囊开口与尿管出口分叉处,充液固定;对照组留置导尿时见尿后双腔气囊导尿管置入常规长度(4~6 cm),充液固定.比较2组尿路刺激征、尿管脱出、管周漏尿、尿路感染情况.结果 实验组尿路刺激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尿管脱出、管周漏尿、尿路感染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男性患者留置导尿时见尿后双腔气囊导尿管置入长度至气囊开口与尿管出口分叉处,再充液固定,能有效预防尿道黏膜的急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宋红莉  廖淑梅 《护理研究》2006,20(32):2988-2988
留置导尿是临床常规无菌操作,但按《基础护理学》中规定的留置导尿技术操作存在不足。通过临床实践,对传统导尿术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1传统导尿术与改良导尿术异同点传统导尿术:①用肥皂液、清水清洗会阴;②用0.5%碘伏溶液清洗会阴;③打开导尿包;④将0.5%碘伏倒入小药杯,浸湿棉球,用无菌方法放进注射器、气囊尿管和尿袋于导尿包内;⑤用液状石蜡棉球润滑导尿管前端,0.5%碘伏棉球消毒小阴唇和尿道口;⑥尿管前端插入尿道口4cm~6cm,见尿后再插入1cm,共插入5cm~7cm,左右夹闭尿管末端;⑦尿管末端穿过洞巾,抽吸0.9%氯化钠溶液注入气囊后固定尿…  相似文献   

10.
“洁悠神”对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洁悠神"对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留置导尿的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嘱患者或家属用温水清洁会阴部及尿管表面,每日2次,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擦净尿道口、龟头、包皮周围皮肤和尿管表面分泌物,每日2次;观察组按常规嘱患者或家属用温水清洁会阴部及尿管表面,每日2次,选用长效抗菌材料"洁悠神"喷洒导尿管表面和尿道口。观察两组置管期间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结果:观察组置管期间尿培养阳性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长效抗菌材料"洁悠神"进行导尿管表面和尿道口喷洒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4.
15.
16.
论护理工作中的“慎独”与“慎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当君子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慎众"则是指在许多人违反原则时,君子却不随波逐流,不盲目  相似文献   

17.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of the hip joint in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has been a major area of interest for surgeons treating injuries and non-traumatic conditions of the organs of locomotion. The work of prominent Polish surgeons and orthopaedists has contributed to progress in this branch of medicine over the la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