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球轨迹运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正常对照人群各种指标的差异,以及在精神医学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应用眼球轨迹运动标记纪录仪(MODELⅣ,日本提供)对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第二版修订版的诊断标准的498例患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及81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测试。根据判别分析结果犤DiscriminantAnalysis,D分值=(10.265-0.065×眼球注视点+0.871×反应性探索分)犦分析它们各自对D分值敏感性。判别分析结果获正分为精神分裂症性患者,获负分为非精神分裂症性患者。比较眼球轨迹运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组、情感性精神障碍组以及正常对照人群组的组间差异。结果:4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获正分386例,负分112例,精神分裂症对D分值敏感性77.5%。眼球轨迹运动的各项指标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间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8~1.36,P>0.05);110例情感性精神病组获正分70例,负分40例,情感性精神病对D分值特异性为36.4%;81人正常对照人群获正分7例,负分74例,其D分值的特异性为91.4%。眼球轨迹运动的各项指标在正常对照人群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组、情感性精神障碍组的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t=3.31~17.00,P<0.01)。结论:精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前、后对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影响。方法:3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在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30.19&;#177;8.21)d,测试并分析眼球轨迹运动,应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结果:PANSS在治疗前、后比较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13.10,P&;lt;0.01),判别分析值、眼固定点数、反应性探索分、认知性探索分眼示踪总距离,眼示踪平均距离治疗前、后其差异均无显著性(t=0.36.0.56,0,47,0.77,0.06;P均&;gt;0.05)。判别分析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自身一致性分别为84.2%和81.6%,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t=0,36.P&;gt;0.05)结论:传统与非传统抗精神药物及情感矫正剂对眼球轨迹运动各项指标均无影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眼球轨迹运动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眼球轨迹运动的指标基本不受抗精神药物影响。判别分析值在药物治疗前、后一致性是稳定,并反应眼球轨迹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指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群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特点以及性别、教育程度、病程、抗抑郁药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各指标的影响。选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2001—10/2004—12住院抑郁症患者78例。另选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身体健康的职工与在院研究生80人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标记记录仪记录眼球注视点数、眼球注视总距离、眼球注视平均距离、认知探究分、反应性探究分。结果为①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对抑郁症患者的特异性为61.5%,正常人的特异性为96.3%。②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眼球注视点数、认知性探究分、眼球注视总距离以及反应性探究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24.05&;#177;5.30),(30.96&;#177;6.34)个;6.27&;#177;0.86,7.20&;#177;0.89;(424.12&;#177;146.12),(563.70&;#177;164.79)mm;9.69&;#177;1.43,10.85&;#177;1.10,(P〈0.01)]。⑨不同性别、教育程度、病程抑郁症组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单用抗抑郁药组与合用两种抗抑郁药组除眼球注视总距离、眼球注视平均距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外[(465.01&;#177;143.76),(330.45&;#177;122.04)mm,(20.33&;#177;4.93),(16.23&;#177;3.76)mm,(P〈0.05)],D判别分值、眼球注视点、认知功能探究分、反应性探究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①抑郁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的假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②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基本不受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单一使用抗抑郁剂与合用两种抗抑郁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并与抑郁症、复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比较。方法:选择来源于2003-11/2004—12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住院和门诊患者。应用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标记记录仪(Type—Ⅳ)对3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与31例抑郁症分别两次检查,两次榆查间隔时间为(33.74&;#177;8.15)d。同时首发精神分裂症组在两次检查时以阳性和阴性量表(由阳性量表7项、阴性鲢表7项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项,共30项,及3个补充项目评定攻击危险性组成)评定精神症状;抑郁症组以汉密顿抑郁量表(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为无此项症状,4分为极重度)评定抑郁症状。41例复发性精神分裂症进行一次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并与3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进行比较。结果:10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眼球轨迹运动检查结果:眼球轨迹运动主要指标在首发精神分裂症组与复发性精神分裂症组比较其差别无显著性(P〉0.05);首发精神分裂症组两次检查时眼球轨迹运动主要指标比较其差别无显著性(P〉0.05);首发精神分裂症组第1次与第2次判别分析值高于抑郁症组、反应性探究分低于抑郁症组(1.82&;#177;1.76,0.52&;#177;1.58;1.81&;#177;1.51,0.79&;#177;1.44;8.10&;#177;1.89,9.39&;#177;1.63;8.26&;#177;1.69,9.13&;#177;1.65,P〈0.05,P〈0.01)。②阳性和阴性量表评定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组第2次检查时的阳性和阴性量表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及综合分与第1次相比均降低(42.00&;#177;12.96,76.87&;#177;19.03;9.06&;#177;3.52,21.77&;#177;7.09;11.45&;#177;4.84,20.19&;#177;6.74;21.81&;#177;5.66,35.19&;#177;10.18,P〈0.01)。③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结果:抑郁症组第2次检查时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与第1次相比降低(17.48&;#177;7.82,32.14&;#177;5.72,P〈0.01)。结论: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性指标;抗精神病性药物、病程长短对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影响不大。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各自对照比较一致性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前、后对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影响。方法:3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在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30.19±8.21)d,测试并分析眼球轨迹运动,应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结果:PANSS在治疗前、后比较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13.10,P<0.01),判别分析值、眼固定点数、反应性探索分、认知性探索分眼示踪总距离,眼示踪平均距离治疗前、后其差异均无显著性(t=0.36,0.56,0.47,0.77,0.06;P均>0.05)。判别分析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自身一致性分别为84.2%和81.6%,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t=0.36,P>0.05)结论:传统与非传统抗精神药物及情感矫正剂对眼球轨迹运动各项指标均无影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眼球轨迹运动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眼球轨迹运动的指标基本不受抗精神药物影响。判别分析值在药物治疗前、后一致性是稳定,并反应眼球轨迹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指征。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群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特点以及性别、教育程度、病程、抗抑郁药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各指标的影响。选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2001-10/2004-12住院抑郁症患者78例。另选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身体健康的职工与在院研究生80人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标记记录仪记录眼球注视点数、眼球注视总距离、眼球注视平均距离、认知探究分、反应性探究分。结果为①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对抑郁症患者的特异性为61.5%,正常人的特异性为96.3%。②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眼球注视点数、认知性探究分、眼球注视总距离以及反应性探究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24.05±5.30),(30.96±6.34)个;6.27±0.86,7.20±0.89;(424.12±146.12),(563.70±164.79)mm;9.69±1.43,10.85±1.10,(P<0.01)]。③不同性别、教育程度、病程抑郁症组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单用抗抑郁药组与合用两种抗抑郁药组除眼球注视总距离、眼球注视平均距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外[(465.01±143.76),(330.45±122.04)mm;(20.33±4.93),(16.23±3.76)mm,(P<0.05)],D判别分值、眼球注视点、认知功能探究分、反应性探究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①抑郁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的假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②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基本不受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单一使用抗抑郁剂与合用两种抗抑郁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汤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110-4111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认知损害程度及特征。方法:收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老年精神分裂症标准患者32例,AD患者30例,分别在入院初期给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日常生活能力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长谷川痴呆量表(Hascgawa’s dementia scale,HDS)、智力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总分及MMSE各项分测评。结果:BPRS总分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48.13&;#177;8.47和47.98&;#177;9.37;t=0.432,P&;gt;0.05);ADL,HDS总分差异有显著性(ADL:20.28&;#177;3.86和4.88&;#177;15.53;HDS:19.23&;#177;6.32和16.12&;#177;4.36;t=0.891,0.912,P&;lt;0.05);MMSE总分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19.23&;#177;4.65和19.84&;#177;3.72;t=0.53,P&;gt;0.05)。两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及延迟回忆各项分值测评差异有显著性(t=2.47,2.059,2.32,P&;lt;0.05.0.01)。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程度远比AD轻,但定向障碍、延迟回忆、物体命名各项分值明显高于AD患者,可能与其病理生理改变不同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在不实施护理干预拒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原因和所采取的方法。方法对符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各30例患者,其诊断标准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和精神明显衰退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征得患者家属同意,治疗前不实施护理干预进行对照观察,观察两组患者拒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主要原因和所采取的主要方法。结果(1)认为自己无病和对治疗有恐惧感方面,是不合作的主要原因,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实施护理干预,总体不合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合作方式方面,精神分裂症主要采取肢体或语言反抗,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选择禁食禁饮回避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需要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应实施恰当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幼年遗尿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15例情感性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和100例健康自愿者应用自制调查表进行了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诊断、遗尿史等情况,判断情感性精神障碍与遗尿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通过计算相对风险率(RR值)来判断两者之间相关的程度。结果: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幼年遗尿的发生率达43.3%,与对照组(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46.6,P&;lt;0.001);情感性精神障碍与遗尿症之间两者相关的程度非常大(RR=14.1&;gt;1)。结论:幼年遗尿可以看做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个素质标志,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心理学特点1:1病例对照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认知功能损害是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临床表现之一,但其临床特点差异较大。了解PD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特点,对其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作为神经心理学评定工具,采用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匹配的1:1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了36例帕金森病患者和36例自愿正常老年人MMSE总分及各亚项分值情况,及去除PD痴呆的影响后MMSE得分的变化。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MMSE分值为20.9&;#177;6.9,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MMSE分值24.2&;#177;4.4(t=2.56,P&;lt;0.05);而且在时间定向、即刻记忆、语言复述和视空间技能亚项的分值PD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5)。去除PD痴呆患者影响后,MMSE分值非痴呆PD组为22.8&;#177;3.5,低于正常对照MMSE分值24.7&;#177;2.8(P&;lt;0.05),在时间定向和视空间技能亚项分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5)。结论 PD患者其神经心理学损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定向、即刻记亿、言语复述和视空间技能受损。时间定向和视空间技能损害可能是PD患者发生痴呆的早期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并与抑郁症、复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比较。方法:选择来源于2003-11/2004-12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住院和门诊患者。应用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标记记录仪(Type-Ⅳ)对3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与31例抑郁症分别两次检查,两次检查间隔时间为(33.74±8.15)d。同时首发精神分裂症组在两次检查时以阳性和阴性量表(由阳性量表7项、阴性量表7项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项,共30项,及3个补充项目评定攻击危险性组成)评定精神症状;抑郁症组以汉密顿抑郁量表(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为无此项症状,4分为极重度)评定抑郁症状。41例复发性精神分裂症进行一次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并与3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进行比较。结果:10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眼球轨迹运动检查结果:眼球轨迹运动主要指标在首发精神分裂症组与复发性精神分裂症组比较其差别无显著性(P>0.05);首发精神分裂症组两次检查时眼球轨迹运动主要指标比较其差别无显著性(P>0.05);首发精神分裂症组第1次与第2次判别分析值高于抑郁症组、反应性探究分低于抑郁症组(1.82±1.76,0.52±1.58;1.81±1.51,0.79±1.44;8.10±1.89,9.39±1.63;8.26±1.69,9.13±1.65,P<0.05,P<0.01)。②阳性和阴性量表评定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组第2次检查时的阳性和阴性量表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及综合分与第1次相比均降低(42.00±12.96,76.87±19.03;9.06±3.52,21.77±7.09;11.45±4.84,20.19±6.74;21.81±5.66,35.19±10.18,P<0.01)。③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结果:抑郁症组第2次检查时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与第1次相比降低(17.48±7.82,32.14±5.72,P<0.01)。结论: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性指标;抗精神病性药物、病程长短对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影响不大。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各自对照比较一致性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对性的膝关节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5例能步行但无膝关节分离运动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进行常规训练,强化组22例进行膝关节分离运动强化训练。训练前和训练2个月后评估Fugl-Meyer评价法中下肢项,6min步行距离和10m步行时间。结果:患者FMA评分(下肢项)对照组训练前为15.46分,训练后为17.51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强化组训练前为16.28分,训练后为25.63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步行能力强化组训练前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对照组差异亦具显著性意义(P&;lt;0.05),但训练后强化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lt;0.05)。2个月后出现膝关节分离运动患者对照组为13%(3/23),强化组为55%(12/2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针对性的膝关节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制定提高患者社会心理康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72例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韦氏智力、韦氏记忆量表的评定,并与68例健康人的TAS的评定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TAS总均分(73.51&;#177;1267)及各因子分(因子Ⅰ:17.36&;#177;4.35,因子Ⅱ:20.47&;#177;5.09.因子Ⅲ:16.47&;#177;4.21.因子Ⅳ:20.26&;#177;3.83)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k2.389~3.377,P&;lt;0.05~0.01)。总均分与言语智商成负相关(r=0.61,P&;lt;0.01),与操作智商成正相关(r=0.41,P&;lt;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言语智商越低的患者述情障碍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无锡市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标准化工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无锡市5000户(城乡各2500户)15岁及以上人群11940人进行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结果:各类精神障碍总患病率17.25/1000,现患病率15.24/1000,其中精神分裂症最高,为4.02/1000,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2.76/1000,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2.01/1000,阿尔茨海默病1.93/1000,酒精依赖1.09/1000,情感性精神障碍0.92/1000。男性总患病率19.89/1000,女性14.65/1000,差异有显著性(X^2=4.843,P&;lt;0.05)。精神分裂症现患病率城区(4.86/1000)高于农村(3.34/1000),但差异无显著性。药物依赖城市(1.12/1000)高于农村(0.00/1000),差异有显著性(X^2=7.382,P&;lt;0.01)。精神发育迟滞城市(1.12/1000)低于农村(4.10/10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9.514,P&;lt;0.01)。结论:精神障碍是一类常见病,其总患病率有增高趋势,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应列为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家庭回归康复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朝晖  胡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98-2598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家庭回归康复效果。方法 将70例恢复期(BPRS&;lt;35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对照组30例,研究患者进行定期家庭回归观察,在观察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量表(SAPS)量表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前后BPRS总分分值均明显下降,观察前后研究组中BPRS中的缺乏活力因子分(t=2.06,P&;lt;0.05)和SANS总分(t=4.4l,P&;lt;0.01)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SANS量表总分(t=3.37,P&;lt;0.01)及BPRS量表中缺乏活力因子减分值(t=2.46,P&;lt;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定期家庭回归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面康复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健康人群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与高加索、德国及日本健康人群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差异。方法:收集2004-03/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武汉市第二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7例(精神分裂症组)及同期体检的中国健康汉族人188例(对照组),均来自湖北省,无血缘关系。分析-48A/G基因型在不同种族间(中国汉族与高加索、德国及日本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不同家族史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分布差异,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结果:有1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88例正常人的样本纳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种族间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型分布的比较:中国汉族健康人群-48A/G等位基因的分布高于高加索和德国人群,低于日本人群(X^2=65.728,18.281,9.929;P均〈0.01);在基因型的分布上,与日本人群差异也存在显著性(X^2=8.191,P〈0.01)。②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分布的比较:两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均差异无显著性(X^2=-1.179,0.072,P均〉0.05)。③不同家族史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分布的比较: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患者AA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91.7%和71.3%,,X^2=6.621,P〈0.01),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9/72和320/376,X^2=6.081,P〈0.05)。结论:中国汉族健康人群与文献报道的高加索、德国及日本人群多巴胺D1受体-48A/G等位基因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基因型的分布上,与日本人群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相似;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患者AA基因型频率及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提示中国汉族人群中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风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与成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索性眼球运动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医疗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14岁,儿童组)、80例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14岁,成人组)和8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进行探索性眼球运动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组被试探索性眼球运动检测,儿童组及成人组凝视点数、反应探索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组凝视点数、反应探索分均显著低于成人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儿童与成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索性眼球运动检测凝视点数、反应探索分指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对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二者的物学指标和状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微卫星DNA FGA多态性的分析,了解精神分裂症与FGA有关等位基因的关联情况。方法:3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23例随机人群采用PE Profiler p1us系统进行PCR复合扩增,然后用ABI310型基因分析系统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和基因检测。结果:两组FGA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x^2=4.671,P&;gt;0.05);精神分裂症组FGA-18的检出率为6.25%,对照组的检出率为1.2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54);其他各等位基因检出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5.40,P&;gt;0.05)。结论:FGA某些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治疗和康复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9.
石杉碱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障碍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九州 《中国临床康复》2003,7(9):1440-1440
目的 观察石杉碱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配对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在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的同时给予石杉碱甲片口服,对照组仅用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疗程8周。在治疗前后均进行临床记忆量表测评,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8周治疗,石杉碱甲组患者的临床记忆量表各项测评分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P&;lt;0.05或P&;lt;0.01),而对照组虽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两组治疗后临床记忆量表各项提高分比较,石杉碱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或P&;lt;0.01)。结论 石杉碱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障碍的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2003—1/2003—12在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并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达到恢复期的2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其中的125例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干预组),另125例为对照组(未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由3名研究人员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时对患者BPRS总分、服药依从性、疗效及攻击行为变化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在干预后3个月时患者的BPRS总分(21.87&;#177;4.45)较干预前(26.21&;#177;4.96)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6.48,P&;lt;0.001);服药依从性(完全依从93例,部分依从28例)较对照组(完全依从63例.部分依从37例)好,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25,P&;lt;0.01);疗效(痊愈+显著进步86例)好于对照组(痊愈+显著进步58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63,P&;lt;0.01);攻击行为(45.96&;#177;9.13)较对照组(49.93&;#177;9.26)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65,P&;lt;0.01)。结论:健康教育对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提高服药依从性及疗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