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体对机动车废气污染物暴露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机动车废气对人群身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被动式个体采样品,测量了交通警和骑车人在马路上对汽车废气污染物的接触水平及乘车人的个体接触量。 相似文献
2.
人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以下简称活性)是反映血液功能的一项敏感的免疫学指标。苯对作业工人机体造血器官有明显毒作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苯列为职业性致癌物之一。为了探讨苯作业者较敏感的早期改变指标,我们对部分苯作业者和健康人进行了活性、PC(血小板计数万/mm~3)、WBC(白细胞计数/mm~3)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3.
采用血细胞组织化学方法,对接触煤尘,矽尘工人及尘肺病人血液中性粒细胞(PMN)碱性磷酸酶(AKP)和过氧化物酶(POX)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煤尘和矽尘均可致血液中性粒细胞的AKP升高(P〈0.01)POX降低(P〈0.01),接触煤尘和矽尘工龄与AKP和POX的相关分析表明,接尘工龄与AKP和POX呈负相关关系(煤尘r=-0.3774,r=-0.2699,矽尘r=-0.2401,r=-0.2272 相似文献
4.
5.
对63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分别在入院后1、7日作血液WBC、中性粒细胞(N)计数,进行N形态观察。结果显示,动态观察上述各项指标,对了解患者病情,指导治疗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7.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室内装修装饰和添置家具越来越普遍 ,使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也越来越多。现代建筑物密闭程度增加 ,新风量不足 ,使室内空气污染物不容易扩散 ,增加了室内人群与污染物的接触机会。室内空气污染物与人群健康的效应关系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在环境流行病学和毒理学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近年 ,丹麦和美国开展从量 -应答关系(dose -responserelationship) 〔1〕 上研究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利用VOC的混合物对眼睛刺激感 ,测量眼睛应答强度与VOC浓度的依赖关系。1 室内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TLR激动剂LPS和PGN影响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的Bax蛋白的表达。[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受试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加入LPS和PGN两种TLR激动剂,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抑制率,通过Westernbloting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Bax蛋白的表达。[结果]LPS和PGN降低中性粒细胞自发性凋亡的发生率,与自发性凋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LPS和PGN刺激的中性粒细胞表达Bax蛋白均低于自发性凋亡组(P﹤0.05)。[结论]在TLR激动剂诱发的中性粒细胞生存效应中,LPS和PGN可能通过降低中性粒细胞内Bax蛋白的表达来延长中性粒细胞的生命期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身体素质的中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方法:利用微量全血化学发光法,在运动过程中对148名在校中学生进行中性粒细胞吞吐功能测定。结果:在运动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明显增高,且身体素质较好组增强投度大于身体素质一般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学校及有关部门应重视中学生身体素质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等离子体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等离子体的有关概念及其处理污染物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说明该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吉林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吉林市大气污染状况和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方法以吉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01—2005年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吉林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SO2、NO2浓度、降尘(DF)、硫酸盐化速率随每日各时刻、季节、年际,在不同功能区的变化规律。结果冬季和夏季吉林市大气SO2和NO2日浓度变化呈双峰曲线,在7:00—8:00和19:00—21:00出现高值区。大气SO2、NO2、PM10、硫酸盐化速率等冬季污染比较严重,春、秋次之,夏季相对较轻。2001—2005年,SO2、NO2、TSP等浓度的日均值范围分别为0.021~0.045、0.027~0.046、0.300~0.470mg/m3,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空气污染物的浓度依功能区不同而异,工业区的污染状况最严重。结论吉林市大气污染仍属于煤烟型污染,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的同时引起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其中主要一种,可以严重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一系列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具有遗传毒性,它可以使细胞的DNA发生突变并且还可以通过雄性生殖细胞传递给下一代,从而说明了它的更大危害性。该文主要阐述了大气颗粒物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合肥城区空气微生物分布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合肥市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自然沉降法对合肥市10个采样点进行空气微生物监测.结果 合肥城区空气细菌总数均值为5.04×104cfu/m3,真菌总数均值为3.75×103cfu/m3,合计为5.41×104cfu/m3,其中真菌占6.92%;对不同采样点的空气细菌和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优势细菌属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分别占总细菌的37.3%,21.0%,10.3%,9.5%;真菌共检出5属,其中优势菌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m)、青霉属(Penicillium)、毛霉属(Mucor)、根霉属(Rhizopus),分别占总真菌的42.0%,36.0%,4.4%,4.2%.结论 合肥城区空气微生物的分布不仅与环境因素、污染因子有关,还受到人类活动、动植物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监测及其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目的比较燃煤污染型城市(太原市)和燃煤与汽车尾气混合污染型城市(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污染水平并研究其遗传毒性。方法采用滤膜法采集太原市和北京市大气中细颗粒物,并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以人肺泡上皮细胞(A549)作为靶细胞,测定细颗粒物对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北京市冬季大气中PM2.5为0.028~0.436mg/m3,太原市为0.132~0.681mg/m3。细颗粒物在5、50、200μg/ml浓度内染毒12h和24h均可引起人肺泡上皮细胞DNA损伤,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其拖尾率和尾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论细颗粒物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DJC-Ⅱ型空气滤网净化室内空气效果.方法在模拟的现场内用DJC-Ⅱ型空气滤网(8 mm)过滤空气,在有人的条件下,于初始态、过滤后1、1.5 h分别检测实验间和对照间空气中尘埃粒子及细菌菌落总数.结果经该滤网过滤后,实验间空气中尘埃粒子及细菌菌落总数均低于对照间.结论 DJC-Ⅱ型空气滤网对室内空气有一定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空气中机动车尾气及其二次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方法于2005年4月10和12日7:00—17:00,在某交通主干道旁监测空气中机动车尾气污染物(NOx)及其二次污染物(O3)浓度的变化,同时调查车流量,以上述空气污染物浓度与车流量比值(K值)分析NOx(KNOx)和O3(KO3)浓度的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7:00—9:00及17:00—18:00,KNOx值与KO3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1:00—15:00日照最强,KNOx值与KO3值变化趋势相反。KNOx值于12:00降至最低,KO3值于13:00升至最高。结论空气中机动车尾气二次污染物浓度与日照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气主要污染物对居民恶性肿瘤日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2007年苏州地区恶性肿瘤日死亡人数和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以及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日平均浓度,经时间序列法平稳化后,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相关性和确定性分析。[结果](1)该地区居民恶性肿瘤日死亡率与7天前(1ag7)的大气中SO2、NO2及当日(1ag0)PM10平均浓度存在相关(P〈0.05),其中S02和PM10每升高10μg/m^3,恶性肿瘤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Cl)分别为1.004(1.003~1.006,P〈0.01)和1.001(1.000~1.002,P〈0.05),日死亡率分别上升0.44%(0.29%~0.60%)和0.10%(0.01%-0.19%);而N02则呈负相关(P〈0.01)。(2)居民恶性肿瘤日死亡率与大气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存在线性回归(P〈0.05),回归方程为:y=4.985+3.963[SO2]-2.878[N02]+0.577[PM10];模型预测的结果比较准确。(3)自变量SO2浓度标化后的偏回归系数为0.392,对应变量恶性肿瘤日死亡率的影响最大。[结论]该地区居民恶性肿瘤日死亡率与大气中SO2和PM10日平均水平呈正相关,与NO2则呈负相关;控制该地区SO2的污染水平可能有利于降低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喷漆室的合理设计,可有效控制喷漆漆雾污染和有机溶剂扩散。方法分别从设计原则、建筑设计卫生学要求、空气处理流程三方面考虑喷漆室设计。结果确定了漆室气流组织,送风气流的安全流速选择及风量计算。结论均匀流送风和送风速度的最佳选择,是保证喷漆室通风系统控制效果好坏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