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新研究证明,以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s)为主的节律控制策略明显改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房颤治疗将告别室率控制策略而进入节律控制时代,房颤AADs的应用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熟知房颤患者常用各种AADs的特征及如何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房颤AADs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使用要领,以及各种临床情况下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风险。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这一时期我国房颤管理的规模、质量和经验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为制定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房颤规范化管理, 及时、充分地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专家, 共同制定了《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该指南详尽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 并根据亚洲房颤人群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 重新评价了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 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意义和导管消融在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本中心共有17例房颤患者接受并完成了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的终点是肺静脉电位消失。随访成功的定义为经3个月洗脱期后无症状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对有效为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房颤或其它房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减少,以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后房颤不发作。结果 13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5.1±0.5年,其中4例术后未再发作房颤及其他房性心律失常,未服AADs;6例症状改善,其中3例患者服用AADs后房颤未发;3例经AADs治疗后仍有房颤发作,其中1例进行了第2次射频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治疗房颤的长期治愈率30.8%,相对有效率46.2%,合计有效率为76.9%。结论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房颤长期有一定的疗效,但进一步的提高还需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房颤中心联盟相关专家就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应用的座谈会纪要。专家们分别从最新循证证据、相关指南、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现状、临床应用经验等方面, 对无或轻微结构性心脏病、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房颤消融术后4类房颤患者节律控制药物使用进行详细交流。会议认为, AAD的应用应遵循指南, 参考最新循证依据, 总结临床经验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的节律控制是指通过心脏电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导管消融治疗恢复和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早期节律控制可改善心血管预后,为房颤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房颤患者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两种治疗方法预后有无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2010)、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00~2010)、EMbase (2000~2010)中关于房颤患者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预后进行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进行评价.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s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6个RCTs共661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节律控制组(节律组)3312例,室率控制组(室率组)3303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房颤患者节律组再次住院人数高于室率组.对于房颤患者节律组与室率组在全因总死亡率、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非中枢神经系统性出血方面相关的RCTs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结论 与控制房颤的节律相比,控制心室率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次数但不增加发生其他不良结局的危险性.控制心室率、联合使用抗凝药可以作为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节律和频率控制是目前治疗房颤的主要关注点。房颤患者若能转复并能长期保持窦性心律是最理想的治疗结果。但对部分房颤患者心室率的控制足以显著减轻甚或消除症状,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随机抽取6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病时间<48小时),将其分成两组,A组为索他洛尔治疗组,B组为奎尼丁治疗组,通过动态心电图仪记录心脏节律的改变。A组患者首剂给予80mg索他洛尔,如房颤未能控制(心率>80次/分)、以及收缩压≥16kPa,则在首次用药后2小时、6小时及10小时重复用药;B组患者如心率>100次/分,则先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使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明显降低,但目前仍只有少数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是否接受抗凝治疗受年龄临床并存疾病、出血风险、治疗策略(节律控制或心率控制)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回顾性调查305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状况并分析其预测因素,为房颤抗凝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2002,17(5):353-353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 ,虽然其本身并不具有致命性特点 ,但房颤患者可以有各种临床症状 ,生活质量下降 ,若产生心房附壁血栓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 ,从而增加患者病死率。此外对针对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产生的副作用 ,也增加对房颤患者的危害。目前公认的房颤治疗策略包括①针对房颤发生的病因或诱因进行治疗 ;②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窦律 ,节律控制 ) ;③控制房颤时心室率 (心室率控制 ) ;④抗凝治疗预防动脉血栓栓塞事件。其中针对心律不整齐的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究竟哪一个更优 ?作为首选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是理想的治疗目标.但是,6年前AFFIRM试验显示房颤的治疗选择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一时间传统的思维定式受到严重的冲击.对AFFIRM研究深入分析发现,部分患者停用抗凝药物降低了从窦性心律中的获益,窦性心律仍是死亡率的独立相关因素.AFFIRM试验的结果再次强调了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此后制定的房颤指南明确指出无论采用节律控制还是心室率控制都是以个体化的抗凝治疗为基础.那么,在应用抗凝药物的前提下,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孰优孰劣呢?而以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的手段又将会怎样影响房颤的治疗策略呢?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1966~2009年)、ScienceDirect(1966~2009年)、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数据库(1980~2009年)、Google学术网站,纳入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以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进行心室率控制(室率组)或节律控制(节律组)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并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4个随机对照研究2486例患者入选。Meta分析结果显示,节律组与室率组全因病死率、心血管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室率组的全因住院率低于节律组(OR=0.79,95% CI:0.66~0.94)。结论对于房颤合并心衰并以药物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节律控制不优于心室率控制,且增加住院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智能手表(Apple Watch)心电图应用在不同心室率患者中检测心房颤动(房颤)发作的诊断性能。方法入选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3月3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就诊并完善12导联心电图检查且明确诊断为房颤或窦性心律的患者, 同时完善智能手表心电图检查。根据12导联心电图的心室率将患者分为3组(A组, 心室率<60次/min;B组, 心室率60~100次/min;C组, 心室率>100次/min)。电生理学家对12导联心电图及智能手表记录的单导联心电图分别判读。以电生理学家判读的12导联心电图结果为金标准, 计算和比较智能手表单导联心电图的节律分类算法和电生理学家判读的智能手表心电图在不同心室率患者中检测房颤发作的灵敏度、特异度、Kappa值。结果共入组248例患者, 其中男122例(49.2%, 122/248), 年龄(74.25±11.67)岁。12导联心电图诊断:129例为窦性心律, 119例为房颤。与12导联心电图结果相比, 智能手表单导联心电图的节律分类算法在A(41例)、B(163例)、C(44例)组患者中检测房颤发作的灵敏度分别为81....  相似文献   

14.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推算,中国目前房颤患病人口有近千万[1]。同时,房颤与高血压病、糖尿病相似,也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和管理与其他慢性疾病有相似之处,却更为复杂。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针对节律和心率的控制及预防血栓栓塞的治疗。由于房颤人群临床情况的巨大差异,在具体的临床处置中会面临复杂的临床决策。例如,目前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指南推荐的症状性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2-3],荟萃分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据统计,现阶段我国约有790万房颤患者[1]。节律控制是房颤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导管消融术是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长期用药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目前已成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在国际指南中为Ⅰa类推荐[2]。然而,消融成功率仍有限。临床研究显示,阵发性房颤1年内单次消融的成功率约为60%[3],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则更低。本文将就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电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肺静脉电传导恢复2017年房颤消融专家共识指出:环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PVI)是房颤消融的基石[4]。  相似文献   

16.
治疗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可采取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策略,对于慢性房颤,指南推荐控制心室率,对心室率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使用胺碘酮治疗。胺碘酮尽管有一些心脏以外的不良反应,但是在房颤的节律控制和维持窦性心律方面均有重要应用。临床研究显示,胺碘酮比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更常用。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造成严重的医疗和社会负担。目前, 亟需从疾病管理理念和医疗策略等多个层面作出改变应对挑战。在疾病管理上, 应该践行"整合"理念, 以患者为中心, 整合不同层次医疗资源, 尝试移动医疗等多种手段, 对疾病标本兼治, 既有对症处理, 也有风险管控。在疾病治疗策略方面,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应该对房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遵循节律优先的原则, 增加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 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致死率、致残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治疗包括节律控制,室率控制,抗凝及上游治疗等,节律控制是房颤治疗重要的环节。目前,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已成为治疗房颤的常用方法之一,肺静脉隔离是房颤消融基石,而与其相关的肺静脉狭窄(pulmonary vein stenosis,PVS)是房颤消融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因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老年人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病因或诱因的治疗、节律控制、控制房颤心室率、抗凝、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病因和诱因的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恢复窦性心律并维持,无条件的病人可以考虑节律控制同时抗凝治疗。预防栓塞是老年房颤治疗的核心,华法林仍然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抗凝药,新型口服抗凝有着其独到的优点,但仍需要考虑其个体化方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心房心肌病的概念引起重视, 以心房电重构、解剖重构、功能障碍、心房纤维化、血液高凝状态为主要特点, 常与心房颤动(房颤)同时存在, 明显增加血栓栓塞风险。房颤与心房心肌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过程, 相互促进、互为病症, 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心房心肌病可能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心房纤维化作为心房心肌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可通过延迟增强核磁显像技术评价, 并对评估房颤血栓风险及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针对房颤、心房心肌病的上游治疗及危险因素控制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