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规范我国6岁以下儿童就寝问题和夜醒的临床治疗决策, 由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儿童睡眠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 制订"中国6岁以下儿童就寝问题和夜醒治疗指南(2023)"。计划书概要介绍该指南制订的意义、目的、工作组成员、临床问题收集与确定、证据获取、评价以及推荐意见的产生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分析不同特征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睡眠问题。方法在普遍动员、自愿参与的原则下,以上海市松江区幼儿园作为问卷调查现场,以《儿童家族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作为调查工具,以年龄和性别分层分析。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就寝延迟,睡眠中发生每周>2次的以下情况:害怕就寝、打鼾、白天嗜睡、磨牙、夜惊、梦魇、入睡困难和梦游。先对幼儿园保健老师集中统一培训,保健老师再对幼儿园班主任进行培训。问卷填写人为幼儿父或母或抚养人且近1年与幼儿一起生活。当场发放问卷、填写和回收。结果2018年5~6月22所幼儿园参与问卷调查,向儿童家长发放问卷8 624份,有效问卷8 586份,男孩4 595名(53.5%),女孩3 991名; 3~岁占17.8%、4~岁占34.1%、5~岁占32.0%、6~岁占16.1%。平均晚上就寝时间为21∶43,平均晨醒时间为7∶01,随年龄增长,白天、夜间和全天睡眠时间总量在减少,晚上就寝时间点延迟,平均晨醒时间点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白天、夜间、全天睡眠总量和就寝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为12.2%,就寝延迟的发生率为75.7%。随年龄增长,睡眠不足和就寝延迟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害怕就寝72.4%,打鼾62.5%,白天嗜睡51.2%,磨牙50.4%,夜惊49.2%,梦魇41.2%,入睡困难33.4%,梦游4.4%。打鼾和磨牙的发生率男童高于女童(P<0.05),夜惊、梦魇、入睡困难和梦游的发生率女童高于男童(P<0.05)。结论上海市松江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就寝延迟,睡眠问题发生率高,应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分析不同特征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睡眠问题。方法在普遍动员、自愿参与的原则下,以上海市松江区幼儿园作为问卷调查现场,以《儿童家族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作为调查工具,以年龄和性别分层分析。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就寝延迟,睡眠中发生每周>2次的以下情况:害怕就寝、打鼾、白天嗜睡、磨牙、夜惊、梦魇、入睡困难和梦游。先对幼儿园保健老师集中统一培训,保健老师再对幼儿园班主任进行培训。问卷填写人为幼儿父或母或抚养人且近1年与幼儿一起生活。当场发放问卷、填写和回收。结果2018年5~6月22所幼儿园参与问卷调查,向儿童家长发放问卷8 624份,有效问卷8 586份,男孩4 595名(53.5%),女孩3 991名; 3~岁占17.8%、4~岁占34.1%、5~岁占32.0%、6~岁占16.1%。平均晚上就寝时间为21∶43,平均晨醒时间为7∶01,随年龄增长,白天、夜间和全天睡眠时间总量在减少,晚上就寝时间点延迟,平均晨醒时间点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白天、夜间、全天睡眠总量和就寝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为12.2%,就寝延迟的发生率为75.7%。随年龄增长,睡眠不足和就寝延迟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害怕就寝72.4%,打鼾62.5%,白天嗜睡51.2%,磨牙50.4%,夜惊49.2%,梦魇41.2%,入睡困难33.4%,梦游4.4%。打鼾和磨牙的发生率男童高于女童(P<0.05),夜惊、梦魇、入睡困难和梦游的发生率女童高于男童(P<0.05)。结论上海市松江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就寝延迟,睡眠问题发生率高,应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6月27日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血液净化学组召开了换届选举大会并更名为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血液净化专家委员会.经选举,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易著文教授任名誉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沈颖教授任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会涵盖全国36家医院,选举产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徐虹教授等6名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儿童医院黄文彦教授等9名常委及25名委员.大会上沈颖教授汇报了上一届儿童血液净化学组的工作,3年来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儿童血液净化论坛;进行了儿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脏替代治疗的多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并出版2本儿童血液净化专著:《儿童血液净化技术》和《儿童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为儿科血液净化的规范化标准操作提供了理论参考.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朱宗涵会长参加会议并讲话表示,儿童血液净化专家委员会涉及ICU和肾脏专业,跨学科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推动儿科新技术的应用;学组成立3年来儿童血液净化技术发展迅速,已应用于儿科领域多种疾病的救治中;实现了基础理论的普及发展到应用的转化;治疗疾病谱从以肾脏疾病为主发展到非肾脏病领域的转化;实现了从基本使用到操作细节的转化;专业医师、护理队伍不断壮大,技术标准的规范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镇痛镇静治疗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共同制订了我国第一个PICU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2013版), 2018年进行了修订和补充(2018版)。近年来, 随着儿童重症医学的发展, 2023年3月起历时8个月对2018版再次进行更新修订, 以进一步规范我国PICU镇痛镇静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夜醒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醒是指儿童不能持续地整夜睡眠,在夜间睡眠时常常醒来[1],为儿童时期常见的睡眠问题[2,3].小儿频繁夜醒,父母每晚要消耗大量精力设法使之重新人睡而成为家长的烦恼,小儿身体状况亦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小儿睡眠问题研究颇多,一般采用心理安慰、行为矫正、环境调整及药物治疗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影响婴幼儿夜醒的环境因素,探讨婴幼儿夜醒与认知发育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2月-2013年2月义乌市城区和乡镇各1个点作为项目点,共抽取2~30个月婴幼儿116名。以问卷形式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儿童出生及家庭社会经济的相关情况;采用简易婴儿睡眠问卷(BISQ)收集儿童夜醒次数及时间等相关睡眠情况;同时采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婴幼儿认知发育评估。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2.99±8.55)月(2~30个月),男孩占50.86%(59/116)。1岁婴儿,偶尔夜醒仅占5.26%,夜醒1次占29.82%,夜醒多次占64.91%;≥1岁幼儿则分别为32.20%、45.76%和22.03%。1岁婴儿和≥1岁幼儿夜醒次数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岁婴儿平均夜醒时间为(0.49±0.31)h,≥1岁幼儿为(0.31±0.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5,P0.001)。≥1岁幼儿随着夜醒次数增加,智力发育指数(MD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P=0.024);夜醒时间与MDI呈显著负相关(r=-0.26,P=0.035)。1岁婴儿的夜醒次数和夜醒时间与MDI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证实夜醒次数及时间是≥1岁幼儿MD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持续夜醒婴幼儿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纵向问卷调查,了解婴儿在1月龄和6月龄的主要睡眠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5至8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600例1月龄健康婴儿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睡眠问卷分别在婴儿1月龄和6月龄时,调查婴儿近1个月的睡眠状况。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婴儿主要睡眠问题和家长睡眠行为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月龄婴儿夜醒、入睡困难、夜哭的发生率分别为30%,17%,14.1%;6月龄时分别为7.3%,9.3%,13.1%。夜醒和入睡困难的发生率随月龄增长显著降低(P<0.05)。1月龄婴儿睡眠问题的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1)婴儿抚触、单独入睡、抱起安静后重新放入床上哄睡、夜间喂奶是夜醒的保护因素,换尿布是夜醒危险因素;(2)睡前听音乐、有序睡前常规、安抚不抱、抱起安静后重新放入床上哄睡是入睡困难的保护因素,换尿布是其危险因素;(3)有序睡前常规、观察等待、抱起直到入睡均是夜哭的保护因素。6月龄婴儿睡眠问题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抱起安静后重新放入床上哄睡、抱起婴儿直到入睡、换尿布是夜醒的危险因素,睡前亲子互动是夜醒保护因素;(2)睡前听音乐、单独小床、单独入睡是入睡困难的保护因素;(3)抚触、有序睡前常规、安抚不抱均是夜哭的保护因素。结论 婴儿睡眠问题普遍,随月龄增长而减少。1月龄和6月龄睡眠问题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互相交融,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有利于婴儿睡眠问题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睡眠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充足和高质量的睡眠对儿童的生活质量、记忆力、学习、注意力、情绪和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不同年龄儿童睡眠需求不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出现的睡眠问题各异。因此, 满足各年龄阶段、从各维度解决中国儿童睡眠问题的科普, 对于引导儿童获得健康睡眠具有重要意义。现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出发, 汇总关于儿童睡眠生理、良好睡眠习惯、常见睡眠问题、睡眠呼吸障碍、异态睡眠、发作性睡病、失眠以及干扰儿童睡眠的其他问题相关内容, 由全国睡眠医学专家对医务工作者及家长最关心的儿童睡眠健康100个问题进行汇总和解读, 以期推广儿童睡眠健康概念, 普及睡眠问题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西安城区6~13岁儿童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于2005年1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在西安城区选取2 037名6~13岁儿童进行学龄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调查.结果 6~13岁儿童午睡、夜睡和全天的睡眠次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F=18.28~65.35,P均<0.01),同时夜睡及全天睡眠时间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F=22.290、45.333,P均<0.01).影响儿童睡眠时间的因素主要有:儿童年龄、家庭作业量、居室环境、睡眠卫生习惯(就寝时间、睡前活动、入睡方式)、抚养人每天总睡眠时间.结论 西安城区6~13岁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胸闷变异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 CTVA)是以胸闷为唯一或主要症状的一种新的不典型哮喘, 无喘息、气促等典型的哮喘表现, 肺部听诊无哮鸣音。儿童CTVA以胸闷、长叹气为常见临床表现, 部分临床医师认识不足, 容易误诊、漏诊。为提高儿科医师对CTVA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参照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哮喘诊治指南或共识, 结合国内儿童CTVA的诊治经验及研究成果制定本共识, 以期为广大儿科医师规范诊治CTVA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生长激素缺乏症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与生活质量, 为提高对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认识、规范诊断与治疗,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发起并制订中国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诊治指南, 遵循国际卫生系统中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标准和流程, 旨在为中国的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提供诊断与治疗热点问题的指导意见, 协助临床工作者快速做出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13.
正1指南的目的为推动中国危重症儿童营养支持治疗的普及和规范,并促进相关科研工作开展,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诊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指南制作和评价中心,基于临床问题,系统检索和评价国内外研究证据,制定了中国危重症儿童营养支持治疗指南。本指南仅是基于现有研究证据水平的推荐和建议,仅能回答危重症儿童营养支持治疗的若干问题,不能替代不同PICU条件下的个体化治疗。本指南不涉及特定疾病的营  相似文献   

14.
正1指南的目的为推动中国危重症儿童营养支持治疗的普及和规范,并促进相关科研工作开展,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诊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指南制作和评价中心,基于临床问题,系统检索和评价国内外研究证据,制定了中国危重症儿童营养支持治疗指南。本指南仅是基于现有研究证据水平的推荐和建议,仅能回答危重症儿童营养支持治疗的若干问题,不能替代不同PICU条件下的个体化治疗。本指南不涉及特定疾病的营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血液净化学组主办、湖南省小儿肾脏病临床中心承办的2011中国儿童血液净化论坛于2011年3月10日至13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论坛大会前夕,在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血液净化专业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小学儿童的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05年11月-12月间在乌鲁木齐市3个行政区随机抽取l 853名6-12岁儿童,由专人负责对其家长进行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调查.结果 乌鲁木齐市6-12岁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均明显低于国外标准,而各年龄组周末睡眠时间基本在正常范围;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55%.其中睡眠时辗转不安14.65%,梦呓4.76%,梦游1.47%,遗尿1.52%,磨牙5.72%,频繁打鼾12.85%,呼吸暂停0.49%,憋醒1.9%;影响儿童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完成家庭作业所需时间、母乳喂养断乳时间、孩子吃晚餐时间等;睡眠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曾长期或近期服用某些药物、常患感冒、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家族中有人有睡眠障碍、与父母同睡等.结论 乌鲁木齐市小学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重视.造成儿童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问题的因素较多,对其防治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4):320-324]  相似文献   

17.
由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发起、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联合急救学组、免疫学组,共同制定的<儿童医院获得性肺炎管理方安>(以下简称<指南>)已在本期刊出.综合2007年制定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1-2],我国儿科对临床肺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了较系统而完整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对儿童风湿科医师在药物治疗和疫苗接种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加强风湿科医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认识和管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病学组等学术组织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证据, 特制定《儿童风湿性疾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对相关病原学、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内容进行了梳理, 以供儿童风湿科医师临床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9.
牛奶蛋白过敏(CMPA)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了重大的经济、营养和生活质量负担, 影响儿童的早期健康, 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症状及体征, 严重程度不一, 可累及皮肤、消化、呼吸等多个系统, 易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败血、喂养不耐受等混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制订"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 旨在对新生儿CMPA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给予相应的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撰写了适合国内情况的《儿童过敏性鼻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该文主要对这一指南的治疗部分进行解读。儿童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应根据患儿家族史和典型过敏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与其一致的过敏原检测结果来制定;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需要防治结合,治疗原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