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急性期救治取得较大进展,更多的SAP患者进入恢复期,但胰腺假性囊肿和感染性胰腺坏死仍是恢复期SAP治疗过程中需面对的难题。现报道一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SAP患者的多学科协作诊治过程。该SAP患者恢复期出现感染性胰腺坏死,给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胰腺假性囊肿金属支架置入术和胃镜下经金属支架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但术后合并出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2次危象,最终经多学科联合成功救治。  相似文献   

2.
连续与动态、目标导向、定量治疗是重症临床治疗的核心原则。重症治疗是针对重症发生发展的机制, 根据重症的临床特点和规律, 以恢复机体功能为目的所发生的临床行为。重症临床治疗包括连续监测病情机制关键节点的变化, 动态调整干预方法, 定量实现干预方法中的最佳治疗效果, 目标导向落实整体治疗策略。这项原则是对重症临床治疗行为进行规范, 是实现治疗目标导向重症病程进展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为SLE的诊疗提供更为科学、权威的参考依据,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充分参考各级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权威诊治指南和专家建议的基础上, 制定了本规范, 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评估、治疗与监测四个方面对SLE的规范化诊治进行详细阐述, 旨在提高广大风湿免疫科医生诊治SLE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戈谢病(G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由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引起, 并具有不同表型。神经病变型GD(nGD)是较严重的疾病形式, 临床表型包括急性神经病变型GD(GD Ⅱ型)和亚急性神经病变型GD(GD Ⅲ型)。随访常发现GDⅠ型至Ⅲ型转变的病例。GD Ⅲ型除出现内脏损伤、骨破坏等外, 亦会出现逐渐加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区分不同的GD类型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GD Ⅲ型的神经病变特征及相关治疗进展, 为GD Ⅲ型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RA患病率较高, 易致残, 以侵犯活动度大、内部稳定性较小的关节为主, 其中耳鼻咽喉则以喉部最易受累。类风湿喉关节炎(rheumatoid laryngeal arthritis, RLA)临床表现隐匿, 喉部症状常被全身症状所掩盖, 在病程早期通常会被误诊和漏诊。因此, 早期诊断对预防RLA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 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喉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目前尚无RLA的治疗指南或共识, 建议多学科诊疗模式, 即联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风湿免疫科医生、言语病理学医生以及麻醉医生,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种人群普遍易感的常见疾病, 对人群造成多方面的影响。老年人一旦罹患流感, 容易出现并发症, 导致重症, 甚至死亡。流感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如何识别和防治老年人的流感至关重要。本文就老年人罹患流感的特殊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分类为休克的临床治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人类对重症认识和治疗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血流动力学理论更加完善,临床监测指标逐步进入休克的更深层机制,目标导向策略使休克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更为可控,更为精准。从按照分类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群体,到个体化治疗,再到器官化治疗,休克的临床治疗已发生巨大改变。临床医生若要站在学术前沿,给患者以最适合的治疗,不但要掌握新知识,更要建立新的思维、理念,将既往与现在传承相连。今天,不妨试着对治疗休克的方案做个自我评价:从休克的分类开始。  相似文献   

8.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对化疗耐受性差, 早期病死率高, 化疗缓解率低。近几年, 随着AML分子机制逐渐被阐明, 一系列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获批上市, 老年AML治疗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药时代下, 老年AML的诊疗已经转变为分子检测指导的精准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仍然是高危或中危老年AML最有潜力治愈的方法, 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allo-HSCT对老年AML患者是一种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更正题录     
本刊2023年8月第8期(42卷)974页老年冠心病患者居家心脏康复参与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第三作者(通信作者)粟超应改为栗超, 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2)/动脉-深静脉氧含量差(Ca-vO2)比值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选2018年7月—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完成常规血流动力学复苏且资料完整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9例,收集患者完成常规复苏时去甲肾上腺素(NE)用量、血乳酸、Pv-aCO2、Pv-aCO2/Ca-vO2比值等资料。根据感染性休克患者完成复苏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在48h动态变化,将入选患者分为器官功能未恶化者和器官功能恶化者。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v-aCO2/Ca-vO2比值对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 9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规复苏完成48 h时, 25例(25.25%)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恶化。器官功能障碍未恶化者相比器官功能障碍恶化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61(0.27,1.42)μg·kg-1·min-1 比 0.91(0.47,2.87)μg·kg-1·min-1]、血乳酸[2.93(1.7...  相似文献   

11.
心脏起搏器是一类用于治疗心动过缓的电子设备。受起搏器电池寿命的影响, 植入者需反复更换, 由此增加经济成本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风险。近来, 随着材料学领域的发展, 借助光伏电池、超声换能装置、纳米发电机、振荡发生器等设备转换太阳能、超声波、无线电波、生物学动能等能源用于发电, 为保障起搏器的持久续航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该文就近年来这些起搏器新能源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我国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听力损失状况, 比较主观报告听力下降与客观听力测量之间的差异。方法调查对象来自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 该项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20年在辽宁、河南和广东三省12个县区完成对10 347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和问卷调查。客观听力损失评估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主观报告听力下降通过询问调查对象是否存在听力不好来获取。不同特征老年人听力损失现患率的差异检验采用χ2检验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 影响听力损失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20年我国辽宁、河南和广东三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听力损失现患率为69.8%(95%CI:68.9%~70.7%), 男高于女, 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轻度听力损失现患率为47.2%, 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现患率分别为18.0%、3.6%和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与听力损失正相关的因素有:增龄、男性、居住在农村以及从事体力劳动, 而受教育程度与听力损失呈负相关。在7223例客观测量存在轻度及以上听力损失的人群...  相似文献   

13.
SLE的发病机制是Ⅰ型干扰素(IFN-Ⅰ)、促炎细胞因子、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大量沉积以及由于免疫失耐受导致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过度激活。SLE的治疗需求远未得到满足, 尤其是对于患有中度或重度疾病的患者。许多证据表明, IFN是SLE发病机制的核心参与者。阿尼鲁单抗是一种针对Ⅰ型IFN受体的人单克隆抗体, 近期在Ⅱ、Ⅲ期临床试验中对阿尼鲁单抗治疗中度至重度SLE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表明了阿尼鲁单抗的临床效益。本文将会阐述Ⅰ型IFN在SLE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临床试验数据总结阿尼鲁单抗在中度至重度SLE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并为最适合接受阿尼鲁单抗治疗的SLE亚组患者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7例Dano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探讨Danon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21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7例Danon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 其中6例经编码溶酶体膜相关蛋白2(lysosomal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2, LAMP-2)基因突变检测确诊为Danon病, 1例经临床病理诊断确诊为Danon病。本文对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超声、骨骼肌及心肌活检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同时进行随访。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6例, 平均就诊年龄(15.4±3.5)岁, 平均随访时间(27.7±17.0)个月。临床以心肌肥厚(6/7)、肌力下降(2/7)和学习成绩差(3/7)为主要表现, 心电图以预激综合征(6/7)、左心室肥厚(7/7)为特征, 超声心动图常提示心肌肥厚(6/7), 随着疾病发展出现左心室扩张及收缩功能下降(1/7)。其中6例患者骨骼肌肌肉活检结果符合自噬空泡性肌病。3例行心内膜下心肌活检, 结果可见心肌细胞大量糖原沉积伴自噬体形成。6例患者行编码LAMP-2基因检测, 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可以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 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期执行主编窦晓光教授为本刊组织了CHB抗病毒治疗从不断扩大治疗到全面治疗的重点号, 提升大家对乙型肝炎扩大治疗适应证的必要性、可能面对的挑战等问题的认识。窦晓光教授等分析了从扩大治疗到全面治疗(只要病毒阳性就治疗)的必要性、可行性(盛秋菊等, 第225~227页)。精准免疫学分期有助于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符合抗病毒诊疗指征者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 提高临床治愈率, 改善长期预后。南月敏教授等结合国内外指南关于HBV感染的自然史分期、不符合自然史分期慢性HBV感染的研究进展, 给出了精准免疫分期指导下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及监测建议(赵素贤等, 第228~232页)。随着肝病学家对免疫耐受期患者群体的关注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 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慢性HBV感染患者应尽早抗病毒治疗。谢青教授等分析了该阶段患者接受抗HBV治疗的利弊,...  相似文献   

16.
梁尘格等通过观察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疗效, 目的是为此类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结果显示,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影响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病毒学应答及生物化学应答(梁尘格等, 第113~117页)。刘丽萍等通过观察恩替卡韦经治后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或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发现序贯或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恩替卡韦经治后发生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完全病毒学应答率, 且可以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和减轻纤维化程度。48周后续用恩替卡韦和48周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是低病毒血症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的预测因素(刘丽萍等, 第118~125页)。尚梦月等分析了慢性乙型肝炎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并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代谢紊乱易发生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HBV病毒因素、肝脏纤维化程度与肝脏组织脂肪变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尚梦月等, 第126~132页)。柯若曼等研究结果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可溶性...  相似文献   

17.
直立不耐受是由直立位引发的一系列症状组成的综合征, 患者表现为失去维持直立状态的能力。直立不耐受可分为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血管迷走性晕厥。有学者认为直立性高血压亦属于此范畴。直立不耐受的最大危害在于引发跌倒, 造成躯体损伤和心理问题。现对直立不耐受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期望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规范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治疗RA药物的不断迭代更新及达标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 RA的预后已明显改善, 但仍有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难以缓解, 被称为难治性RA。目前尚缺乏针对难治性RA的诊疗指南,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这部分患者, 欧洲抗风湿联盟对难治性RA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本文拟通过回顾\"难治性RA\"定义的演变过程, 对其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并对其分型和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阳春三月, 草长莺飞。在这生机勃发的季节, 本刊2023年第3期与各位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20.
金秋十月, 经历中秋的团圆与国庆的欢娱, 让我们再次品享学术大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