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丁宇  余永国  叶晓来  王莹 《临床儿科杂志》2012,30(11):1001-1005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方法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指导SMA的遗传咨询。方法收集3例疑似SMA的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应用MLPA技术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均存在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端粒侧(SMN1)的纯合缺失,拷贝数为0;患儿父母均存在SMN1基因的杂合缺失,拷贝数为1。结论 MLPA技术可以应用于SMA患儿的基因诊断,不仅快速、简便,还可辨别携带者致病基因杂合缺失情况,可筛查携带者。  相似文献   

2.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致病性变异导致的编码产物SMN蛋白缺乏所致。根据患者起病年龄及获得的最大运动功能, SMA分为4个亚型, 其中最常见且表型最严重的为SMA1型。自然病程中, 大多数SMA1型患儿2岁内死于呼吸衰竭, 2~4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缓慢进展的肌无力和肌萎缩。疾病修正治疗问世以前, 以康复训练、呼吸及营养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延缓SMA患者病程进展、提高生存率的唯一手段, 但由于未从根本上解决SMN蛋白的缺乏, 因此患者无法取得运动里程碑的改善。5年来, 先后有3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SMA。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表明, 疾病修正治疗药物可以有效维持各型SMA患者的运动功能, 且可促进部分患者获得里程碑进步, 显著降低死亡率。但是, 不同亚型、病情和病程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本综述主要讨论SMA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及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是一种以纤毛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遗传病, 呼吸系统症状是PCD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目前超过50个基因被确定为PCD的致病基因, PCD的病因更加明确。PCD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和诊断的金标准, 基因治疗可以恢复纤毛运动, 基因检测可以明确遗传学病因, 促进基因治疗的发展。现就PCD的病因和基因诊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SMN基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明确中国人各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缺失,SMN基因转变及微小突变情况。方法:对106例患者,采用PCR-RFLP检测基因缺失,RFLP筛查基因转变,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基因转变率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MA患儿纯合SMN1外显子7和/或8缺失比率为91.5%,发现1例SMA中存在SMN1外显子7保留,而SMN1非编码外显子8缺失。在SMN1外显子7缺失而无外显子8缺失的患者中,各型间基因转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SMN1外显子7缺失的SMA中,其基因转变率为8.3%。SMN第7外显子附近未发现基因微小突变。结论:SMN1基因外显子7和/或8缺失为中国SMA患儿的主要病因。SMA中存在SMN基因转变现象。SMN1基因外显子8的单独缺失可能致病。SMN1基因外显子7附近可能不是此病微小突变的热点区域。[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7):539-543]  相似文献   

5.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主要特征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的四肢近端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 可累及呼吸、消化及骨骼等多个系统。未经治疗的严重1型SMA患儿通常在2岁内死亡。近年来, SMA的治疗获得飞速发展, 多种药物已获批上市, 患者有望从中受益。然而, 现有的任何一种治疗药物和方案都不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因此不同治疗策略、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联合治疗以及潜在药物的研究开发成为未来SMA治疗的发展方向。该文就SMA的治疗药物及联合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SMA的治疗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肌肉疾病,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缺失/变异导致SMN蛋白缺乏致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与肌无力,并常伴呼吸、消化、营养、骨骼等多系统器官损害,属严重致死致残性遗传病,2018年被纳入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SMA的药物治疗获得前所...  相似文献   

7.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本文特指5q-SMA,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临床特征为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发育异常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SMA常累及呼吸系统, 引起呼吸系统病理生理改变, 导致低通气、咳嗽减弱、痰液堵塞等一系列呼吸问题。呼吸衰竭是SMA患儿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SMA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的相继发表和新药上市, SMA呼吸管理策略将会转变。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呼吸学组组织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 总结国内外指南/共识和相关临床研究, 结合中国人群实际临床情况, 最终达成共识, 以促进SMA患儿规范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肺功能特点, 为SMA多学科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SMA多学科门诊就诊的30例SMA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Ⅰ型1例、Ⅱ型18例、Ⅲ型11例;男17例, 女13例;年龄4岁~21岁10个月。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分型SMA患者的临床特征、脊柱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肺功能特点, 探讨SMA患者肺功能损害的可能影响因素。肺功能以用力呼气流量-容积曲线测定, 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率(FEV1/FVC)、呼气峰值流量(PEF), 结果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表示。测量Cobb角以评价脊柱侧弯。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Ⅱ型SMA患者肺功能与年龄及Cobb角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Ⅱ型SMA患者Cobb角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1例Ⅰ型患者肺功能显示FVC、FEV1下降;18例Ⅱ型患者中14例存在肺功能异常(77.8%):12例FVC不同程度下降(66.7%)、10例FEV1不同程度下降(55.6%)、12例PEF不同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济南地区甲基丙二酸血症(MMA)生化筛查与基因筛查的发病率及基因变异情况, 调查济南地区人群中MMA相关致病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统计2011年5月至2022年5月济南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通过串联质谱筛查确诊MMA的患儿, 并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收集6 800例新生儿的足跟血滤纸干血斑完成新生儿基因筛查, 其中4 800例用高通量测序+目标区域捕获技术检测MMAA、MMAB、MMACHC及MMUT基因, 2 000例采用超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目标基因位点捕获技术检测MMA相关8个基因174个目标基因位点。分析MMA的热点突变及相关基因携带率。结果共367 452名新生儿完成串联质谱筛查, 筛查确诊MMA患儿103例(男56例, 女47例), MMA生物化学筛查的发病率为1∶3 567。其中76例获得基因确诊, 检出4种MMA相关基因(MMACHC、MMUT、MMAA、MMADHC)变异。6 800例新生儿完成了新生儿基因筛查, 共3例患儿确诊MMA, 318例患儿携带甲基丙二酸的致病变异, 总携带率为4.68%, 其中MMACHC基因变异的携带率为3.09%...  相似文献   

10.
Bardet-Biedl综合征(BB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由于纤毛形成相关的BBSome复合物基因变异所致的一种罕见非运动性初级纤毛病, 其临床表型多样、异质性强, 根据原纤毛分布及功能常累及多脏器, 其主要特征包括视网膜变性、肥胖、多指畸形、认知障碍、性腺功能减退以及肾脏疾病等。已知BBS的致病单基因26个, 且在不断更新, 诊断和治疗有一定难度。本文将对Bardet-Biedl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及遗传方式、致病基因及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联性、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简要综述, 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存活(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变异与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以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诊断SMA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组DNA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进行SMN1基因缺失和SMN2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探讨拷贝数变异与SMA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41例临床诊断SMA患儿行基因检测,其中SMN1基因第7和(或)8外显子缺失37例(90.2%)进入分析,男女之比为1∶0.8,发病年龄为(7.5±7.0)个月。Ⅰ型20例(54.1%),Ⅱ型15例(40.5%),Ⅲ型2例(5.4%),发病年龄分别为(2.9±1.8)、(10.7±1.9)和(30.0±8.5)个月。37例SMN1基因第7和(或)8外显子缺失患儿中,18例SMN2基因第7和8外显子拷贝数为2个,其中13例(72.2%)为Ⅰ型,5例(27.8%)为Ⅱ型;19例SMN2基因第7和8外显子拷贝数增加(拷贝数3或4),其中7例(36.8%)为Ⅰ型,10例(52.6%)为Ⅱ型,2例(10.5%)为Ⅲ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例患儿父母行SMN1基因检测,共检出杂合缺失9例,其中4例患儿父母均为SMN1基因第7和8外显子杂合缺失,1例患儿父亲为SMN1基因第7和8外显子杂合缺失,母亲未检测到纯合或杂合缺失。结论:SMN1基因第7和(或)8外显子纯合缺失是SMA致病主要原因,SMN2基因拷贝数增加与SMA表型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变性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SMA的发病率为1/10 000,携带者频率为1/50,因此,对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1)缺失携带者的检测在遗传咨询中尤为重要。然而SMA位点的重复使得携带者的检测比较困难。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SMN1基因定量分析在SMA携带者检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TaqMan技术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109例不同临床表型的SMA患者父母和40例正常对照者的SMN1基因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①SMA肯定携带者的SMN1基因的平均拷贝数为0.777±0.035,变异系数(CV)值4.5%;正常人(1例,用于验证检测方法的重复性)SMN1基因的平均拷贝数为2.064±0.120,CV值5.8%;②SMA患者父母SMN1基因平均拷贝数为0.798±0.108,CV值13.5%;正常人(38/40,为人群SMN1拷贝数)SMN1基因平均拷贝数为2.106±0.18,CV值8.5%。结论:SMA患者父母和正常对照者的SMN1拷贝数的分布不同,前者为1个拷贝的SMN1基因;后者以2个拷贝的SMN1基因为主。因此,SMN1基因定量检测可用于区分大部分正常人和SMA携带者。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5):457-460]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的方法诊断脊髓性肌萎缩(SMA)较普遍,但方法复杂。该文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进行SMA基因诊断,以探讨该方法的实用性和特异性。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对40名SMA患者(Ⅰ型15例,Ⅱ型17例,Ⅲ型8例)和40名正常对照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基因外显子7的基因缺失研究。所有SMA患者均经RFLP方法证实缺失SMN1基因外显子7。结果: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检测所有SMA患者均存在SMN1基因外显子7缺失,与RFLP的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是既简便又实用的SMA基因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ADPRHL2基因突变导致应激诱发的儿童神经退行性病变伴癫痫-共济失调综合征是近几年新诊断的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该病报道病例数少, 起病年龄早, 病死率高。为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现就ADPRHL2基因及蛋白结构功能, ADPRHL2基因相关应激诱发的儿童神经退行性病变伴癫痫-共济失调综合征的遗传方式、致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的致病基因、临床特征及治疗随访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16例以晕厥为首发表现的先天性LQTS患儿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测结果及随访资料, 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LQTS患儿, 首次晕厥发病年龄为1.3~13.3(7.37±3.41)岁, 首次晕厥到临床确诊时间间隔0~48(14.8±16.2)个月。13例(81.3%)患儿有明确的晕厥诱因, 其中9例为运动诱发, 4例为情绪激动诱发。13例LQTS患儿完成基因检测, 其中12例(92.3%)患儿发现了来自于KCNQ1、KCNH2、SCN5A基因的致病或疑似致病突变。16例患儿矫正QT间期(550.0±50.2)ms, 均大于460 ms。Schwartz评分为6.0(5.0, 6.0)分, 均≥4分。全部)患儿初始应用美托洛尔或普萘洛尔治疗, 其中14例随访至2023年9月, 3例患儿晕厥再发作, 5例患儿自行停药。1例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患儿(LQT2型)反复晕厥发作后换用美西律治疗有效。1例患儿不耐受大剂量普萘洛尔行左侧心脏交...  相似文献   

16.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我国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运动神经元生存 (SMN)基因及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蛋白 (NAIP)基因外显子的缺失情况,以探讨此二种基因与SMA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和PCR -酶切法检测15例Ⅰ~Ⅲ型SMA患者(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8例)、20例表型正常的SMA直系亲属及30例正常对照的SMN基因的第7,8号外显子和NAIP基因的第5 ,6号外显子缺失情况。结果:7例Ⅰ型和Ⅱ型SMA患者中6例纯合缺失SMN基因外显子7和8,1例纯合缺失外显子7而保留外显子8;8例Ⅲ型SMA患者仅1例有外显子7和8的缺失,余7例均无SMN基因的缺失;15例Ⅰ~Ⅲ型SMA患者均未检测到NAIP基因外显子5和 /或 6的缺失。结论:Ⅰ型、Ⅱ型SMA可通过SMN基因第7,8号外显子的检测进行确诊,方法简便可靠,Ⅲ型SMA患者SMN基因缺失率低,故通过检测SMN基因 7,8外显子进行基因诊断尚需谨慎,NAIP基因在SMA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Ji X  Liu XQ  Shen JW  Li XH  Tao J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6):425-430
目的 确定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 1,SMN1)纯合缺失在中国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中的发生频率,判断SMN1基因纯合缺失检测在中国SMA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基因检测后的临床回访在SMA疑诊患儿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多聚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对85例临床疑诊SMA的患儿样本进行SMN1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检测.由小儿神经专科医师对SMA患儿进行分型,并对基因检测阴性的患儿依照SMA的诊断标准,必要时结合组织学病理检查进行临床再评估.结果 在85例中,57例(67%)检出SMN1纯合缺失.在19例随访的基因检测阴性患儿中,15例不符合SMA的诊断,4例可维持SMA的诊断.在确诊的SMA患儿中,SMN1纯合缺失率为95%.Ⅰ、Ⅱ、Ⅲ型SMA患儿的SMN1纯合缺失检出率分别为96%、93%和100%,SMA临床分型与SMN1纯合缺失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中国SMA患儿中SMN1基因纯合缺失约为95%,与高加索人群数据相似.SMN1纯合缺失检测应成为中国SMA疑诊患儿的首选诊断和排除诊断方法 .SMN1纯合缺失检测后患儿的临床回访对SMA疑诊患儿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早期诊断提供基因学特征和可靠的辅助检测手段。方法 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PCR-限制性酶切分析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的30个SMA家系和50名入托查体正常儿童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的第7和8外显子进行缺失检测。结果 SMN基因外显子7和8缺失检测结果:在30例SMA患儿中,22例(73.3%,22/30)同时缺失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4例(13.3%,4/30)显示单纯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4例(13.3%,4/30)SMN1基因外显子7或8均未见缺失,未见单纯SMN1基因外显子8纯合缺失。1例SMAⅠ型患儿父亲为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的纯合缺失。1名正常儿童有SMN2基因外显子7和8的纯合缺失。经过PCR 限制性酶切法检测不伴有缺失的2例SMA Ⅲ型患儿及其家系SMN1基因外显子8 SSCP电泳图中出现了异常条带。结论 PCR-限制性酶切和PCR-SSCP分析法对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缺失进行检测是诊断SMA的有效辅助手段,两者联合应用可以相互验证、互为补充;SMN1基因外显子7或8的缺失检测对SMA进行基因诊断是一种简便、特异的诊断方法,并且由于其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易被家长接受,是SMA临床症状前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确诊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9.
Drave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且严重的发育性癫痫脑病, 临床表型多变, 诊断、治疗困难, 相关共患病对患儿及家长的长期生活质量有深远的影响。SCN1A是Dravet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基因, 超过85%的患儿存在SCN1A基因突变。近年来,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病例的积累, 对Dravet综合征的癫痫发作特点、共患病和SCN1A基因突变特点的认识也逐渐深入。除常规抗癫痫药物外, 新型抗癫痫药物(大麻二酚、芬氟拉明)亦显示出良好的抗癫痫作用, 有望成为治疗Dravet综合征癫痫发作的二线药物。该文主要对Dravet综合征较为独特的临床表型、SCN1A基因突变特点和新型抗癫痫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加深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单纯性生长激素缺乏症(isolated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IGHD)是以身材矮小为特点的一种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IGH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 先天性[遗传和(或)与畸形有关]或获得性(肿瘤、身体创伤、炎症、脑部感染或放射治疗)因素均可导致IGHD。在其遗传病因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发生在编码生长激素(GH1)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HRHR)的基因。罕见情况下转录因子(如HESX1、SOX3、OTX2、POU1F1等)突变可以导致IGHD, IGHD相关基因突变的疾病表型高度可变。近年来有关IGHD致病基因的研究在不断增加, 正确诊断及尽早治疗对于IGHD患者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该文综述了近年来IGHD的基因突变、疾病表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