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在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和皮疹,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及血培养结果提示茄病镰刀菌感染, 确诊侵袭性镰刀菌病(IF), 累及血液、皮肤软组织和鼻中隔。经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促进骨髓造血恢复、两性霉素B抗感染及伏立康唑再次预防等处理后IF持续缓解, 随访至感染后7个月余(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余), IF未复发。  相似文献   

2.
《中华儿科杂志》2022,(6):598-599
17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接受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后123 d出现发热等症状, 经胸部CT、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检查, 诊断为播散型毛霉菌病, 早期予颅内病灶清除术, 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及泊沙康唑抗毛霉菌治疗,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播散性带状疱疹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播散性带状疱疹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 男, 13岁, 因右侧头面部红斑、水疱5 d入院。患儿1年前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直口服环孢素抑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患儿入院时有单侧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 累及眼部, 入院第3天开始出现高热和泛发性水痘样疹, 血清带状疱疹病毒IgM阴性、IgG阳性, 诊断播散性带状疱疹和眼带状疱疹。给予阿昔洛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重组人干扰素等治疗后患儿体温稳定, 皮疹好转出院, 1个月后随访无后遗神经疼痛、视物模糊不适, 仅留有头面部凹陷性瘢痕。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带状疱疹预防很重要, 临床上要警惕皮疹播散和脑炎等并发症, 对于播散性带状疱疹患儿早期使用足量阿昔洛韦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儿童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及神经内科收治的7例免疫功能正常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脑脊液二代测序结果、诊疗经过及转归。结果 7例患儿均通过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确诊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 年龄2岁2个月~16岁6个月, 病程中均有发热、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颅内压增高, 同时合并头痛6例、意识障碍5例、惊厥4例、腹泻2例。脑脊液常规提示白细胞增高, 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 生化提示葡萄糖减低, 蛋白明显增高。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轻度增高。所有患儿在确诊前均使用过头孢类抗菌药, 确诊后使用氨苄西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敏感药物治疗。最终28 d后3例患儿病情好转, 但遗留神经功能损害后遗症;2例因梗阻性脑积水并发脑疝死亡;2例治愈。结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 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 病情进展快, 可伴随严重并发症和高病死率。应早期行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外周血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mNGS检测结果。结果男女各1例,分别为11和20月龄。均有未熟淡水水产品接触史,病情危重,经历较长时间重症监护室治疗。外周血和脑脊液的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颅脑磁共振成像示脑膜强化。外周血和脑脊液mNGS均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序列数分别为90和4059以及529和718。2例患儿经阿苯达唑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后均完全康复。结论外周血mNGS检查有助于无创、快速且精准地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  相似文献   

6.
<正>1病历资料患儿女,3岁,主因"胆总管囊肿术后2个月,发热、腹痛6 d,皮肤巩膜黄染2 d"于2013年5月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因反复腹痛、低热,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超声检查示胆总管扩张,腔内见絮状物,肝内胆管扩张;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示: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的3例ALL合并毛霉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霉菌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mucormycosis"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6月的相关文献, 总结ALL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例1, 男, 12岁, 因"确诊ALL 7 d"就诊, 诱导化疗期间出现发热、胸痛, 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出米根霉菌, 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 病情好转后改为泊沙康唑单药应用, 出现骨质破坏, 再次加用两性霉素B。例2, 男, 4岁, 因"面色苍白1个月, 皮肤出血点10 d"就诊, 诊断为ALL, 诱导化疗期间出现咳嗽、发热, 血液mNGS检出微小根毛霉, 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 出现播散感染, 改为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 并行皮肤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术。例3, 女, 2岁, 因"发热20 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引起胸椎骨髓炎的诊治经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新生儿败血症导致胸椎骨髓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经过, 并检索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 男, 生后25 d因"阵发性哭闹15 d"入院, 血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给予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11 d因留取脑脊液标本困难行脊柱磁共振检查提示胸椎炎性病变, 予颈胸腹石膏固定治疗, 抗感染治疗4周后石膏固定下出院。结论新生儿胸椎骨髓炎较为罕见, 多继发于败血症, 及时识别及尽早规范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 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儿童血液肿瘤及非肿瘤性疾病治疗, 使患儿生存率及预期寿命得到改善。但随着患儿生存时间的延长, 各种内分泌并发症会出现在这些儿童肿瘤幸存者中, 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并发症是由于原发病和(或)移植前后治疗所致, 包括糖脂代谢异常、性腺功能减退、身材矮小等。规律的内分泌评估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早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的内分泌功能异常。该文总结了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急性白血病患儿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常见的内分泌并发症及随访评估指标, 旨在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儿的内分泌功能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结果, 为精准治疗、优化病原学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收集, 分析采用常规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检出脑脊液病原学情况, 比较不同种类病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共纳入101例患儿, 中位出生胎龄为38.8(36.2, 39.6)周, 早产儿27例(26.7%), 男婴68例(67.3%), 中位发病日龄为9(2, 14)d。血培养阳性19例(18.8%), 其中17例细菌, 2例真菌。自脑脊液直接检出病原体者33例(32.7%), 其中细菌13例, 病毒19例, 真菌1例。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是前2位细菌, 检出最常见的病毒是肠道病毒。脑脊液病原体检出方式:细菌培养检出7例(7/101, 6.9%)、脑脊液涂片检出2例(2/21, 9.5%)、单病毒及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共检出22例(22/45, 48.9%)、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4例(4/7, 57.1%)。自脑脊液检出细菌/真菌的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水平以及血C-反应蛋白均较检出病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M1型(AML-M1)合并鼻-眶-脑型毛霉病的临床特征、诊治经过和预后, 探讨多部位取样检测及多种途径给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份收治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例儿童AML-M1合并鼻-眶-脑型毛霉病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 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儿, 男, 13岁3个月, 确诊AML-M1型, 诱导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出现反复发热、咳嗽、鼻塞、口角歪斜和神志淡漠。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多发低密度影, 双侧鼻旁窦窦腔内可见高密度影,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明显增厚, 鼻咽腔变窄。鼻咽镜检查提示鼻咽顶部大块肿物, 堵塞后鼻孔及鼻咽部。脑脊液、血液和痰液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均检出微小根毛霉。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ABCD)联合口服泊沙康唑混悬液, 同时局部给予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雾化、鼻腔冲洗及鞘内注射ABCD抗真菌治疗。原发病AML-M1行地西他滨+HAG(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化疗方案。经全身及局部多途径给药抗真菌治疗, 患儿转入我院14 d后, 精神状态好转, 热峰下降, 复查血液、痰液...  相似文献   

12.
患儿 男, 11岁, 体重为27.3 kg。因"发热21 d, 行为异常5 d, 血便2 d"入院。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 6岁, 因"外伤后出现走路不稳5 d, 不能独走、独坐不稳1 d"入院, 未予特殊治疗, 2周后走路不稳逐渐好转, 恢复至起病前状态。患儿自幼智力、运动发育落后, 伴特殊面容。5月龄出现癫痫发作, 7月龄时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苍白球及小脑齿状核T2加权像及液体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 后复查病变好转, 10月龄应用抗癫痫发作药物托吡酯治疗, 11月龄发作控制, 于5岁6月龄自行停药;5岁8月龄头部磕碰后再次出现癫痫发作, 遂再应用托吡酯治疗, 未再发作。基因检测示MBOAT7基因变异, 确诊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智力发育障碍57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巴尔通体肝脓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1例巴尔通体肝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 并分别以"Cat scratch disease" "Bartonella infection" "Acute liver failure" "猫抓病" "肝脓肿" "巴尔通体感染"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0月报道的儿童巴尔通体肝脓肿病例, 总结其资料。结果患儿, 男, 11岁, 否认猫抓史及饲养宠物史。反复高热20余天, 伴脐周痛, 颈部及腹腔淋巴结肿大, 脾大;病程中伴血生化转氨酶轻中度升高, 磁共振示肝内多发小占位, 并提示脓肿可能, 血二代宏基因病原体检测提示汉氏巴尔通体感染, 发病后先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治疗, 淋巴结缩小, 但仍高热。给予多西环素、利福平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 肝内占位逐渐消失。文献检索共检索到28例巴尔通体肝脓肿患儿, 其中男13例, 女15例, 11例患儿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 14例发热伴腹痛为主要表现, 3例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淋巴结肿大11例, 肝脏肿...  相似文献   

15.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规律化疗2年余,因“间断发热、走路不稳”收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头颅及脊髓磁共振成像提示多发白质脱髓鞘改变,脑脊液二代测序检测出巨细胞病毒,加用更昔洛韦及膦甲酸抗巨细胞病毒治疗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意识好转,但患儿脱机困难,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罕见,预后较差,抗巨细胞病毒治疗可能改变预后。  相似文献   

16.
<正>患儿,男,12岁,因反复发作性咳喘5年,发热、咳嗽咳痰40d入院。患儿于5年前出现反复咳喘,每年2~3次,多在冬春季节,吸入冷空气后容易发作,有哮喘家族史,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后症状不能很好控制。1年前因"发热咳喘"、胸片诊断"双侧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10个月,以"发热40余天,面色苍白30 d,咳嗽1 d"代诉入院.患儿入院前40余天出现发热,呈不规则发热,最高体温38.9℃,伴流涕、咳嗽,无皮疹及关节痛,外院按"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给予静脉滴注"头孢羟氨苄"7 d,咳嗽、流涕消失,但体温仍反复退而复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检测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颅内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脑脊液mNGS结果,与脑脊液EBV-DNA定性检测、血清EBV抗体谱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以治疗前后血清EBV-DNA拷贝数变化反映针对性治疗效果。结果 脑脊液mNGS EBV检测阳性率为100%(30/30),高于脑脊液EBV-DNA定性检测阳性率(10%,3/30;P<0.001),与血清EBV抗体谱检测阳性率(93%,28/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mNGS EBV检出序列数为2 400,治疗前血清EBV-DNA拷贝数与EBV检出序列数呈中度正相关(rs=0.693,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EBV-DNA拷贝数越高,脑脊液mNGS EBV检出序列数越高(P<0.05)。结论 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儿童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CRMO)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厦门市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例CRMO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病例的临床特点,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 女, 4岁7个月, 因"右肘部及双足底疼痛伴发热3 d"为主诉入院。患儿以发热伴骨痛急性起病, 影像学检查提示多发骨质病变伴溶骨性破坏, 完善血培养、血病原体宏基因测序、骨髓穿刺检查、肿瘤标记物等检查, 并排除感染以及肿瘤相关性疾病后, 临床诊断CRMO, 经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CRMO起病隐匿, 首发症状非特异性, 常表现为发热、骨痛, 需与感染性和肿瘤性相关疾病鉴别, 全身骨扫描和MRI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骨质破坏, 对临床诊断有意义。CRMO的早期诊断能减少患儿发病痛苦, 阻止疾病进展, 减少疾病并发症, 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山豆根中毒并小脑及脑干损害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2021年5月确诊1例山豆根中毒并脑干及小脑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进行收集及回顾性分析。以"山豆根""中枢神经损害""小脑齿状核"为检索词, 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建库至2021年4月进行文献检索并文献复习, 排除成人病例、资料不全儿童病例。总结山豆根中毒合并脑干及小脑损害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结果患儿, 女, 5岁, 因"吞咽困难、嗜睡、站立不稳2 d"入院。伴饮水呛咳、言语不清、表情呆滞。无抽搐发作。既往史及家族史无异常。辅助检查示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 宏基因二代测序阴性, 头颅核磁共振成像加增强:双侧齿状核及脑桥片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 诊断脑干脑炎, 小脑炎, 给予降颅压、抗病毒治疗后症状缓解缓慢。完善基因检测阴性, 毒物筛查提示山豆根中毒。文献检索加本例共收集18例病例, 分别为山豆根中毒并小脑损伤15例, 山豆根中毒并小脑及脑干损伤3例。表现为步态不稳、言语不清、意识改变等, 神经系统受累程度重。头颅核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