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治疗主要是以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多数小儿PNS对激素治疗敏感,只有10%~20%为激素耐药肾病综合征(SRNS)。临床上如何诱导及维持SRNS的缓解比较棘手,现结合国内外研究将相关内容介绍如下。1SRNS的主要病理类型有作者曾对250例儿童PNS的临床及肾脏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其中SRNS158例,占肾活检总例数的65.2%。158例SRNS的病理分型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儿童激素耐药NS可表现各种病理类型,但其中以微小病变(MCD)、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为多见[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P-糖蛋白170(P-gp170)与糖皮质激素(GC)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30例PNS患儿PBMCP-gp170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复发次数、24h尿蛋白定量(24hUTP)及肾脏病理积分的关系。根据随访结果分成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和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2组,各15例。1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SRNS组患儿PBMCP-gp17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SNS组患儿(P均<0.05)。PNS患儿激素治疗前PBMCP-gp170的表达量与复发的次数呈正相关(r=0.399,P<0.05);SRNS患儿激素治疗前PBMCP-gp170的表达量与24h尿蛋白定量(24hUTP)及肾脏病理积分均呈正相关(r=0.576、0.529,P均<0.05)。结论PBMCP-gp170表达增高可能与PNS患儿GC耐药有关,可作为PNS患儿GC耐药的标志之一。PBMCP-gp170表达增高与PNS活动、复发及病理有关,可做为临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和β(GRβ)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中的作用及其介导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5例糖皮质激素(GC)敏感型PNS(SSNS)患儿和15例GC耐药型PNS(SRNS)患儿,以及10例健康对照儿童,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GRα和GRβ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及肾脏病理积分的关系。结果 PNS患儿PBMC中GRα和GRβ均有表达,并以GRα为主;三组间GRα mRNA的表达无差异(P>0.05);而SRNS组GRβ mRNA、GRα/GRβ水平均高于SSNS和对照组(P均<0.05)。GRβ mRNA的表达与24 hUTP和病理积分呈正相关(P<0.05),即GRβ mRNA的表达越高,病理积分越高,病理损伤越大。结论 GRβ mRNA可以作为监测PNS患儿病情以及预后的指标。针对SRNS患儿PBMC中GRβ升高,增加激素受体敏感性,有望为SRN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肾组织激活蛋白_1(AP_1)、转化生长因子_β1(TGF_β1)的表达与激素耐药、肾脏病理损害的相关性,以期阐明PNS激素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非生物素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法检测48例PNS(SSNS8例,SRNS20例,SDNS20例)患儿肾组织中AP_1亚基c_Jun和TGF_β1的表达水平,用计分法半定量评价肾脏的病理损害程度。结果①肾小球内和肾小管间质内AP_1和TGF_β1的表达,均为SRNS>SDNS>SSNS(P<0.01)。②SSNS、SDNS、SRNS3组肾小球的病理损害分数分别为4.25±1.49,5.25±1.65,8.10±2.57(SRNS与SDRS比较P<0.01,SDRS与SSNS比较P>0.05);SSNS、SDNS、SRNS3组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损害分数分别为4.13±0.99,6.90±1.55,11.10±2.94(P<0.01)。③肾组织中AP_1和TGF_β1的表达与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3,0.352;0.547,0.646,P均<0.05)。结论SRNS患儿肾组织中AP_1和TGF_β1的表达增强,并与肾脏病理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是儿童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之一,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首选的药物, 但约10%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激素耐药。现就PNS患儿激素治疗反应预测因子进行综述, 以便临床上及早鉴别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与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 从而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此外, 在开始治疗之前鉴定激素治疗反应生物标志物也可避免激素诱导的药物毒性, 指导尽快启动肾脏保护或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儿童常见的肾小球疾病.80%~90% PNS患儿对激素敏感,预后良好;10%~20%的PNS患儿对激素耐药,即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SRNS),预后差[1-2].30% ~ 40%的SRNS患儿10年内进展到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3].根据发病年龄,SRNS分为3种类型:①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ongenital nephrotic syndrome,CNS):生后3个月内发病,对激素耐药;②儿童期SRNS(childhood-onset steroid-resistantnephrotic syndrome):生后3个月至18岁发病;③成年期SRNS( adult-onset 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18岁后发病[4-5].早期的研究[6]发现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ongenital nephrotic syndrome of Finland,CNF)因NPHS1基因突变所致.随后的研究发现在芬兰以外的国家,在CNS患儿中也检测出NPHS1基因突变[7-8].新近研究[4-5]证实NPHS1基因突变除引起CNS以外,还可导致儿童期SRNS和成年期SRN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 (NS)患儿肾脏局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激素耐药、肾脏病理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 ,阐述激素耐药的部分机制。方法  85例原发性NS患儿按激素敏感型NS(SSNS)、激素依赖型NS(SDNS)、激素耐药型NS(SRNS)分成 3组 ,选 6例行肾切除的肾肿瘤患儿的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 4组患儿肾脏原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mRNA的表达水平 ;评分法半定量评估肾脏的病理损害程度。分析NS患儿肾组织ACEmRNA表达水平、激素反应性、肾脏的病理损害程度间的关系。结果 ①在肾小球和小管间质区域的ACEmRNA表达水平均为SRNS组 >SSNS组 >对照组 (P <0 0 1)。②SRNS、SDNS、SSNS肾小球病理损害的评分分别为 :6 6 7± 2 4 3,4 6 8± 2 30 ,4 4 2± 2 87(P <0 0 1) ;小管间质病理损害评分分别为 :10 4 8± 3 77,7 2 0± 2 79,4 2 5± 1 4 8(P <0 0 1)。③肾组织ACEmRNA的表达与肾小球和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82 ,0 85。结论 SRNS型NS患儿肾组织ACEmRNA表达增强 ,并且与肾脏的病理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539例病理类型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的病理类型、治疗及随访情况。方法 纳入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肾内科住院的诊断为PNS,进行肾脏病理学检查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患儿,根据年龄分为<2岁组、~5岁组、~10岁组和>10岁组,对不同年龄组肾脏病理类型、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转归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539例PNS患儿,男性402例,女性137例,男女比例为2.9∶1;<2岁组159例(29.5%),~5岁组269例(499%),~10岁组84例(15.6%),>10岁组27例(5.0%)(P<001)。①微小病变274例(50.8%),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79例(14.6%),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73例(32.1%),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6例(1.1%),膜性肾病4例(074%),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2例(0.37%),脂蛋白肾病1例(0.18%)。不同年龄组间肾脏病理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糖皮质激素敏感和依赖的PNS患儿以微小病变为主(分别为62.4%和69.6%),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PNS患儿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48.4%)。③539例中239例完全缓解,75例部分缓解,61例无效,158例症状控制,尿蛋白(-),但仍在服用泼尼松。6例患儿分别因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病情不能缓解,合并严重感染或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 儿童PNS的发病高峰年龄、肾脏病理类型以及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发生率可能已发生改变,并且在不同年龄患儿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血清及尿液中结合珠蛋白(HP)和α1抗胰蛋白酶(AAT)的水平对预测激素治疗儿童PNS疗效的价值。方法将84例PNS患儿分为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组(n=58)和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组(n=26);随机抽取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血、尿样本中HP及AAT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HP和AAT对激素治疗PNS疗效的预测效能。结果 SSNS组与SRNS组治疗前血清HP浓度及尿AAT/Cr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SSNS组比较,SRNS组血清HP浓度及尿AAT/Cr比值在治疗前、治疗1周及4周时均显著升高(P0.05)。当血清HP浓度为37.935 mg/m L时,其预测激素治疗儿童PNS疗效的效能最高,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6.2%;当尿AAT/Cr比值为0.0696时,其预测效能最高,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9.3%;血清HP联合尿AAT/Cr比值作ROC曲线分析,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96.6%,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结论血清HP或尿AAT/Cr比值升高在PNS患儿发病初期提示可能为激素耐药;如能两者联合检测对SRNS预测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血清IL-13蛋白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IL-13 mRNA表达与激素耐药的相关性,以期阐明IL-13在PNS激素耐药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ELISA及RT-PCR法测定40例健康儿童及39例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27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患儿血清IL-13蛋白水平及PBMC中IL-13 mRNA表达水平.采用双缩脲法检测上述患儿24 h尿蛋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蛋白(TP)、清蛋白(Alb).采用SPSS 13.0软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SSNS、SRNS患儿血清IL-13蛋白水平及PBMC中IL-13 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a<0.05);与SSNS患儿比较,SRNS患儿血清IL-13蛋白水平及PBMC中IL-13 mRNA 表达均增高(Pa<0.05);SSNS、SRNS患儿血清Alb、TP、Chol、TG水平及24 h尿蛋白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SRNS患儿血清中LDL水平较SSNS患儿高(P<0.05).2.经正规激素治疗8周后,SRNS组血清IL-13蛋白水平及PBMC中IL-13 mRNA表达均高于SSNS组及健康对照组(Pa<0.05);SSNS组血清IL-13蛋白水平及PBMC中IL-13 mRNA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3.治疗后SSNS组IL-13蛋白水平及PBMC中IL-13 mRNA 表达量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a<0.05).而治疗前、后 SRNS组IL-13蛋白水平及PBMC mRNA 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Pa>0.05).结论 PNS 激素耐药与 IL-13蛋白水平及PBMC mRNA表达明显升高有关,IL-13的过度分泌在SRN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调节血清IL-13蛋白水平及表达可能是治疗SRNS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患儿大剂量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本院2004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并进行CTX静脉冲击治疗的38例SRNS患儿的病例资料及随访情况,并就其缓解情况及与临床分型、病理类型、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完全缓解18例(47%),部分缓解11例(29%),总有效率76%;部分缓解患儿均发生于疗程6个月内,延长疗程无累积缓解率增加;未缓解患儿1例在起病5 a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2.SRNS患儿单纯型肾病组缓解率高于肾炎型肾病组.3.SRNS病理改变以非微小病变肾病为主,即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为主;其中MsPGN缓解率较高,而FSGS缓解率相对较低.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最常见不良反应为一过性胃肠道反应,占36%,其次为轻度脱发(10%)、白细胞降低(7%),无严重感染、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结论 CTX冲击联合激素治疗SRNS疗效肯定;临床类型、病理类型等因素可能与疗效及预后有关,单纯型肾病、MsPGN有效率较高,FSGS患儿CTX冲击疗效较差,发展为终未期肾病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白介素(IL)-18 mRNA表达水平对于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激素耐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天津市儿童医院PNS组患儿分别在激素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4周取血,纳入正常对照组儿童取血。通过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GF-β1和IL-18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激素治疗前、1周、4周时,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RNS)组TGF-β1和IL-18 m RNA的水平均高于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SNS)组(P0.05)。正规激素治疗1周、4周后,SSNS组TGF-β1和IL-18 mRNA的水平随时间均逐渐下降(P0.05)。SRNS组经正规激素治疗1周时,TGF-β1mRNA的水平比激素治疗前降低(P0.05)。与治疗1周时比较,SRNS组治疗4周时,IL-18 m RNA降低(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BMC中TGF-β1、IL-18 m RNA在诊断SRNS的ROC曲线下面积0.89和0.68。诊断临界点分别为0.44和0.13,其对应灵敏度分别为82.6%和65.2%,特异度分别为83.3%和72.2%。结论在儿童PNS开始激素治疗的1~4周,PBMC中TGF-β1、IL-18 mRNA的表达水平持续增高,提示PNS患儿有发生激素耐药的风险。在激素应用前,当PBMC中TGF-β1mRNA的表达量≥0.44时应警惕PNS患儿出现激素耐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CD146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本院肾内科住院的初发PNS患儿33例,根据对激素治疗反应不同将其分为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组(28例)和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组(5例)。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1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利用ELISA检测血清CD146水平,比较血清CD146在3组间及SSNS组泼尼松治疗前后不同,同时分析血清CD146与各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1.SSNS组、SRNS组患儿血清CD14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5),SRNS组血清CD146水平高于PNS患儿SSN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SNS组泼尼松治疗后血清CD146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CD146水平与血清胆固醇、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纤维蛋白原、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均呈正相关(Pa<0.05),与血清清蛋白、肌酐、胱蛋白酶抑制剂C、β2-微球蛋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均无相关性(Pa>0.05)。结论 PNS患儿存在内皮功能和凝血功能紊乱,血清CD146有望成为评价PNS患儿体内高凝状态的指标,CD146可能参与了PNS细胞免疫方面的发病机制,而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抑制免疫炎性反应、减轻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血浆型血小板活化因子水解酶(PAF-AH)基因型与其活性的关系。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94例初治PNS患儿血浆PAF-AH的活性,并应用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检测患儿血浆型PAF-AH基因第9外显子-994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根据血浆型PAF-AH基因型的不同,将PNS患儿分为GG型组、GT型组和TT型组3组,再依据对激素治疗效应将PNS患儿分为3组: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组37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组26例和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SDNS)组31例。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60例,进行不同组别统计分析。结果 PNS组PAF-AH基因第9外显子-994位点基因型为GG型的患儿61例,GT型26例,TT型7例,而健康对照组相应基因型例数分别为47例、12例和1例。所有儿童中以GG型最多见,TT型最少见。PNS组和健康对照组GG型的血浆型PAF-AH活性显著高于GT型或TT型患儿,TT型最低。相同基因型的儿童,PNS患儿血浆型PAF-AH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SSNS组、SRNS组及SDNS组相同基因类型血浆PAF-AH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S组GG型血浆PAF-AH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NS组与健康对照组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种不同基因型的PNS患儿之间总胆固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NS患儿血浆型PAF-AH不同基因型对相应血浆PAF-AH活性有明显影响,提示血浆PAF-AH可能参与了PNS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与肾脏病理进展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糖皮质激素(GC)耐药的关系。方法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住院行肾穿刺活检的INS患儿40例,分为激素耐药性肾病综合征(SRNS)组(20例)和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SSNS)组(20例)。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INS患儿和5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肾组织中细胞角蛋白(CK)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肾脏病理评分半定量评价肾组织病理损害程度。结果SRNS组肾小管-间质病理评分显著高于SSNS组(P<0.05);正常对照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只表达CK,不表达vimentin;INS肾小管上皮细胞均不同程度表达vimentin;SRNS组肾组织CK表达较SSNS组显著降低[分别为(66.25±12.13)%和(76.64±7.64)%,P<0.05],vimentin表达较SSNS组显著增高[分别为(11.51±7.48)%和(4.98±2.27)%,P<0.05];不同肾小管-间质病变(轻、中、重度)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CK和vimentin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K表达量分别为(79.9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多药耐药基因1(MDR1)及其产物P-糖蛋白170(P-gp170)的表达,探讨MDR1及P-gp170在PNS患儿糖皮质激素(GC)耐药中的作用及介导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30例PN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果分为2组: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组和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组,每组各15例。选取1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分3个时间点采集其外周血标本:发病初未用GC时,足量GC治疗4周后,病情缓解停用GC 2个月后或病情不缓解但泼尼松减量至<0.5 mg.kg-1.d-1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NS患儿不同时间点PBMC MDR1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FCM)检测PNS患儿不同时间点PBMC P-gp170的表达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儿童和PNS患儿PBMC均有MDR1 mRNA及P-gp170表达。PBMC MDR1 mRNA与P-gp170的表达呈高度正相关(r=0.853,P<0.05)。SRNS组患儿3个时间点的PBMC MDR1 mRNA及...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口服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steroid,GC)一直是国内外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公认的首选药物,80%~90%的PNS患儿对GC敏感,但仍有10%~20%的患儿出现Gc耐药.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SRNS)是临床较棘手的问题,相关的GC和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小球系膜区微量IgM 沉积在儿童微小病变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中的意义。方法 以临床诊断为PNS、病理诊断为微小病变(MCD)及肾组织微量IgM 沉积的106 例患儿为研究组,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MCD 型PNS 患儿81 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微量IgM 沉积对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疗效的影响。患儿均口服足量泼尼松治疗,对糖皮质激素耐药者或频复发者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 研究组糖皮质激素耐药率高于对照组(27.2% vs 12.3%,PP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频复发病例联用MMF 治疗后复发频率均显著减少(P结论 MCD 型PNS 患儿肾脏的微量IgM 沉积可能是糖皮质激素耐药及频复发的重要因素;糖皮质激素耐药及频复发患儿联用MMF 治疗可能是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TGF-β1及IL-18 mRNA表达水平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诊断分型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77例PNS患儿及30例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GF-β1和IL-18 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患儿中,在激素治疗0(治疗前)、1、4周时,单纯型肾病患儿血PBMC中TGF-β1及IL-18 mRNA的水平低于肾炎型肾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激素治疗0周时,SSNS患儿TGF-β1 mRNA的水平低于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激素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患儿TGF-β1 mRNA的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SRNS患儿中,在激素治疗0、1周时,单纯型肾病患儿血PBMC中IL-18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肾炎型肾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NS患儿中,活动期组TGF-β1及IL-18 mRNA水平均高于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NS疾病初期,检测患儿血清PBMC中TGF-β1、IL-18 mRNA表达水平,对评估患儿疾病的活动情况、临床鉴别单纯型肾病与肾炎型肾病及临床早期预测激素耐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激素耐药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SRNS)儿童与激素敏感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SSNS)儿童尿液全蛋白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分析差异的蛋白质位点,为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糖皮质激素耐药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湘雅二医院儿科住院部,收集时间为2005-01-2005-10,入选的INS患儿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分为3组,每组5例。利用2-DE技术分离SRNS与SSNS(治疗前、后)儿童尿液总蛋白质,Image Master 2D V3.01分析软件进行凝胶图像分析。结果获得了图像清晰、分辨率高的SRNS组、SSNS(治疗前)与SSNS(治疗后)组儿童尿液2-DE图谱,3组点数分别为(206±8)个、(204±5)个、(55±5)个;SRNS组与SSNS组(治疗前)尿液2-DE凝胶共筛选出差异蛋白质点66个;SRNS组与SSNS组(治疗后)尿液2-DE凝胶共筛选出差异蛋白质点33个。结论该研究成功建立了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SRNS与SSNS儿童尿液全蛋白的2-DE图谱;通过组间尿液2-DE图谱分析,发现了一些可能与INS激素耐药或敏感有关的蛋白质位点,为进一步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与INS激素耐药抑或激素敏感相关的蛋白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