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目的描述上海市0~3岁婴幼儿屏幕暴露的时间和特征,分析屏幕暴露对婴幼儿语言发育的影响。方法2014年5月至9月,采用分层定额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随机选择34个街镇,纳入8 500户0~3岁健康婴幼儿家庭进行自编问卷的调查研究。结果 1岁幼儿的语言发育迟缓总发生率为36.6%,2岁为15.2%;男孩发生率均高于女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岁婴幼儿随年龄增加,屏幕暴露的时间逐渐延长;按性别分层,男孩和女孩屏幕暴露时间分别与表达性语言发育呈负相关(P0.05);按年龄分层,18月龄婴幼儿随着屏幕暴露时间增加,表达性语言指标越差,屏幕暴露时间与表达性语言发育呈负相关(P0.05);≥18月龄幼儿只有当屏幕暴露时间超过2小时,随着屏幕时间增加,表达性语言发育越差,呈负相关(P0.05)。结论屏幕暴露影响婴幼儿表达性语言的发育,特别是18月龄婴幼儿应避免任何屏幕接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潮气鼻一氧化氮(TB-nNO)检测在3~5岁年龄段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的诊断阈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检测2018年3月27日至29日北京市西城区一所幼儿园165名3~5岁健康儿童的TB-nNO值, 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确诊的3~5岁PCD、囊性纤维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其他原因所致支气管扩张、哮喘患儿TB-nNO值。在健康儿童TB-nNO相关因素分析中, 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多因素与TB-nNO的相关性, 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最大, 确定诊断本年龄段PCD切点值。结果健康3岁、4岁、5岁儿童TB-nNO值分别为(94.8±36.4) nL/min、(103.3±50.7) nL/min、(106.9±61.5) nL/min, 9例PCD患儿TB-nNO值为(18.9±10.8) nL/min。哮喘49例患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9例患儿、支气管扩张17例患儿、囊性纤维化6例患儿TB-nNO值分别为(97.7±51.1) nL/min、(93.2±49.2) nL/min、(93.7±75.3) nL...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5~15岁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认知能力之间剂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获取了《在澳大利亚成长:澳大利亚儿童纵向研究》(出生于1999年至2000年和2003年至2004年的儿童)的数据。使用皮博迪图片词汇测试评估5岁、7岁和9岁儿童的语言能力(共8 643例)。使用韦氏智力量表的矩阵推理测试评估了7岁、9岁和11岁儿童的非语言智力(共8 560例)。使用Cogstate认知测试量表评估执行能力(共6 213例)。使用调查问卷评估母乳喂养的情况, 其中部分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结果母乳喂养时间越长, 5~9岁儿童的语言能力越强(β=0.05, 95%CI:0.03~0.08, P<0.000 1, 7~11岁儿童的非语言智力越高(β=0.02, 95%CI:0.01~0.04, P<0.001)。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15岁儿童的执行能力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研究结果支持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儿童和青春期的语言能力和非语言智力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长时间的屏幕暴露对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如果得不到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 这些不良影响可能会持续存在于儿童的整个生长发育期。学龄前期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 此年龄段大量的屏幕暴露对神经系统的不良损害应该受到重视。该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儿童电子屏幕使用时间的现状、屏幕依赖障碍的定义, 重点综述长时间屏幕依赖对学龄前期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具体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探讨有循证医学的早期干预措施, 旨在为学龄前期儿童科学地使用电子屏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2018(CCLG-ALL 2018)方案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治疗效果, 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国内21家三甲医院的新诊断T-ALL患儿共29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接受CCLG-ALL 2018方案的治疗, 收集临床资料, 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Lasso回归进行变量筛选, 利用筛选的变量进行模型构建, 评估与无事件生存率(EFS)、总生存率(OS)及累积复发率相关的预后指标。结果纳入299例新诊断T-ALL患儿, 占全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9.9%(299/3 026), 其中男224例、女75例, 发病年龄7.0(4.7, 10.6)岁。经过规范CCLG-ALL 2018方案治疗, 随访31.1(17.3, 43.8)个月, 患儿3年OS为(91.3±1.8)%, 3年EFS为(83.2±2.7)%, 累积复发率为(7.9±1.7)%。诱导治疗第15天微小残留病(MRD)>10.00%为EFS(HR=1.89, 95%CI 1.04~3.44)、OS(HR=2.82, 95%CI 1.35~5....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与儿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对前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接受发育检查的0.5~6.0岁218名儿童(排除神经系统、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及早产儿童)进行发展测评,并收集儿童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相关信息。采用χ2检验和Fisher′s精确概率法分析儿童各领域发展与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之间关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各领域发育的影响因素。结果0.5~0.9岁儿童精细动作异常与接触最晚时间有关(P<0.05)。1.0~2.9岁儿童的适应性、语言、社交自理异常及3.0~5.9岁儿童语言异常均与接触时长有关(均P<0.05);1.0~2.9岁儿童的语言、社交自理异常及3.0~5.9岁儿童适应性、语言、社交自理异常均与接触用途有关(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运动受到接触时长的影响(OR=1.868,P<0.05);精细动作受到母亲文化程度、接触最晚时间的影响(OR=1.722、2.355,均P<0.05);适应性受到母亲文化程度、儿童看护者、接触时长、接触最晚时间的影响(OR=1.711、2.866、1.895、1.650,均P<0.05);语言受到接触时长、接触最晚时间、接触用途(电话或视频电话、早教或学习)的影响(OR=2.348、1.806、0.328/0.350,均P<0.05);社交自理受到母亲文化程度、接触时长、接触用途(电话或视频电话、早教或学习)的影响(OR=1.647、2.678、0.307/0.363,均P<0.05)。结论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应引起社会关注,应严格控制低龄儿童电子产品暴露时长、预防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儿童神经系统和发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已经受到影响的儿童,应及时纠正相关习惯和行为,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江苏城市1~6岁儿童语言发育常模。方法对自行研制的《1~6岁儿童语言发育测评量表》进行标准化,制定江苏城市1~6岁儿童语言发育常模,包括量表分常模、百分位常模。结果在江苏四城市采样1 093名儿童(男553名、女540名),年龄为1岁6个月~6岁9个月。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以标准分-1. 33 SD为界值点,低于此值视为儿童语言发育落后,诊断儿童语言发育落后的灵敏度为97.44%、特异度为78.21%。结论《1~6岁儿童语言发育测评量表》常模样本代表性好,量表统计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在江苏城市1~6岁儿童的语言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整形术治疗儿童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9例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7例, 女2例, 左侧7例, 右侧2例, 年龄(8.4±3.7)岁(4~15岁), 体重(28.24±15.58) kg, 均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整形术进行治疗, 收集患儿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手术指征为:(1)反复出现腹痛、泌尿系感染, 经过正规标准抗感染治疗后仍反复发作;(2)随访过程中影像学检查提示肾积水进行性加重;(3)随访过程中核素肾图检查提示尿路存在机械性梗阻且患侧分肾功能下降超过5%。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中转开放手术, 无需术中术后输血。手术时间(231.8±73.1) min, 游离肾盂输尿管时间(91.9±30.4) min, 肾盂输尿管吻合时间(36.6±7.2) min, 出血量(14.0±10.3) ml, 术后住院天数(7.7±4.6) d, 随访时间为(37.0±18.8)个月。1例患儿术后出现并发症, ...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影响婴幼儿夜醒的环境因素,探讨婴幼儿夜醒与认知发育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2月-2013年2月义乌市城区和乡镇各1个点作为项目点,共抽取2~30个月婴幼儿116名。以问卷形式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儿童出生及家庭社会经济的相关情况;采用简易婴儿睡眠问卷(BISQ)收集儿童夜醒次数及时间等相关睡眠情况;同时采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婴幼儿认知发育评估。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2.99±8.55)月(2~30个月),男孩占50.86%(59/116)。1岁婴儿,偶尔夜醒仅占5.26%,夜醒1次占29.82%,夜醒多次占64.91%;≥1岁幼儿则分别为32.20%、45.76%和22.03%。1岁婴儿和≥1岁幼儿夜醒次数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岁婴儿平均夜醒时间为(0.49±0.31)h,≥1岁幼儿为(0.31±0.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5,P0.001)。≥1岁幼儿随着夜醒次数增加,智力发育指数(MD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P=0.024);夜醒时间与MDI呈显著负相关(r=-0.26,P=0.035)。1岁婴儿的夜醒次数和夜醒时间与MDI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证实夜醒次数及时间是≥1岁幼儿MD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持续夜醒婴幼儿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我国20个城市2~<7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方法横断面研究, 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20个城市中共招募2 924名2~<7岁健康儿童, 按年龄分为2~<3岁、3~<5岁和5~<7岁组。对入组儿童进行人口经济学特征及相关健康知识问卷调查, 测定儿童体重和身高,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儿童血清维生素A、D水平。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维生素A、D缺乏和不足的影响因素。结果 2 924名儿童年龄4.33(3.42, 5.17)岁, 男1 726名(59.03%)、女1 198名(40.97%)。总体儿童维生素A、D缺乏率分别为2.19%(64/2 924)和3.52%(103/2 924), 不足率分别为29.27%(856/2 924)和22.20%(649/2 924)。10.50%(307/2 924)的儿童维生素A、D均不充足。3~<5岁和5~<7岁组儿童维生素A(χ2=7.91、8.06, 均P=0.005)、维生素D(χ2=71.35、115.10, 均P<0.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vitamin B12, VB12)水平及其与神经发育水平的关联。方法 招募324例2~6岁ASD儿童和318例2~6岁健康儿童,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叶酸和VB12水平,采用社交反应量表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估ASD儿童的核心症状,采用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神经发育水平。结果 ASD儿童的血清叶酸及VB12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儿童(P<0.05)。ASD儿童血清叶酸水平与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商呈正相关(P<0.05),血清VB12水平与适应性行为、精细运动、语言发育商呈正相关(P<0.05)。2~<4岁ASD儿童血清叶酸水平与各能区发育商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VB12水平与语言发育商呈正相关(P<0.05);ASD男童血清VB12水平与语言、个人...  相似文献   

12.
2��12���ͯ˯���ϰ����в�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2~12岁儿童的睡眠状况及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门急诊就诊的300例2~12岁儿童的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在严格质量控制的情况下由专人负责对家长进行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所调查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总发生率为65.72%(186/283),入睡困难发生率为19.43%(55/283),嗜睡发生率为7.42%(21/283).2~12岁儿童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不等,最长(11.75±1.19)h,最短(9.00±0.84)h.影响儿童睡眠的可能危险因素是:性别、年龄、呼吸系统疾病史、父母吸烟史、父母学历、父母打呼噜史、睡眠环境等因素.结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门急诊就诊的2~12岁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非常高.家庭社会环境和身体疾病是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发育特征,为其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参考性的建议.方法 对200例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的测试,并分析36个月前后Gesell 4个能区的发育商(DQ)、生理年龄与发育年龄之间的差距以及发育异常的比例.结果 200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Gesell发育评估显示,4个能区的平均发育商(DQ)均低于正常;对应的4个能区生理年龄与发育年龄之间的差距(月)分别为5.3±7.0、7.2±8.2、14.2±7.2、8.4±7.2.36个月以上组儿童的4个能区DQ显著低于36个月以下组(P<0.01),且生理年龄与发育年龄之间的差距增大(P<0.01).结论 36个月后语言发育仍落后者,绝大部分儿童并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更可能是全面的发育迟缓,且发育年龄与生理年龄相差至少11个月,将面临语言交流、社会交往、生活适应和学习等诸多困难,是特别需要高度关注和干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04年北京市0~6岁残疾抽样调查诊断的270例智力低下患儿的智力发育特点及转归.方法 2007年6~11月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和北京妇幼保健院采用Gesell发育诊断法、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婴儿初中生活能力量表、线索调查通过现场或入户调查,获得237例儿童的资料.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124例(52.32%)诊断正常;113例(47.68%)诊断智力低下,其中轻度46例(40.71%)、中度32例(28.32%)、重度16例(14.16%)、极重度19例(16.81%).轻度以转归正常为多,中度转为轻度及正常者多于加重者,重度以程度加重为主.儿童好转影响因素有:2004年测查个人社会能区发育商(DQ)高、适应性能区D9高、接受过教育、具有早产因素的儿童、父母认为儿童将来生存状况较好、认为孩子发育属于正常.结论 "发育迟缓"诊断较"智力低下"更符合发育量表诊断的儿童;对北京市0~6岁轻、中度智力低下儿童发育转归研究宜采用定期监测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早产儿在婴幼儿期的追赶生长情况,探索早产儿追赶生长对骨龄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早产儿为暴露组,按照1∶1的比例选取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的足月儿为非暴露组,回顾性收集2组婴儿出生史、既往生长发育史等资料,并随访至3岁。3岁时2组儿童拍摄左腕部X线片进行骨龄评价。结果入组时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研究对象各392例,随访至3岁时暴露组239例,非暴露组247例。随访过程中暴露组儿童的身长、体质量均存在追赶生长的趋势,体质量Z值在2月龄最低,但体质量和身长的总体水平仍落后于非暴露组。体质量的追赶优先于身长,体现在体质量追赶至Z=-2和Z=-1的时间分别为3.78个月、16.18个月,身长追赶至Z=-2和Z=-1的时间分别为7.24个月、22.21个月,身长在5~10月龄和12~21月龄期间追赶速度变缓。2组儿童进行骨龄评价的年龄在2.80~3.20岁(平均3.03岁),暴露组男童骨龄[(3.13±0.61)岁]高于非暴露组[(2.75±0.5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P<0.01),暴露组女童骨龄[(3.23±0.57)岁]与非暴露组[(3.15±0.54)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05)。1月龄、2月龄、4月龄、5月龄、6月龄、12月龄的身长Z值和2月龄、3月龄、4月龄体质量Z值是骨龄发育的促进因素,15月龄、18月龄、36月龄的身长Z值和15月龄的体质量Z值是骨龄发育的阻碍因素。结论早产儿在3岁前存在追赶生长趋势,避免1岁前体质量、身长的快速追赶生长可延缓骨龄发育。  相似文献   

16.
健康学龄儿童平板运动时心率、血压变化及耐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测6.0~11.5岁健康儿童活动平板试验时的心率、血压变化及活动耐量.方法运用活动平板机按照改良Bruce方案对276名健康学龄儿童进行极量活动平板试验.结果极量心率为静息时的2.2~2.3倍,增加120/min,其间有2个高峰,分别为开始运动后的前3min(增加40/min)及从走动转而开始跑动时(增加30/min),恢复期心率以停止运动后第1min减慢明显(减慢60/min),但只有25.6%的儿童在停止运动10min后完全恢复.运动时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增高为主,极量时收缩压升高约3.5kPa,舒张压增高1.1kPa,停止运动4min基本恢复正常.8.0~11.5岁组男性较女性运动时间长;6.0~11.5岁男性儿童运动耐受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而女性儿童则增高不明显.运动耐受时间与锻炼状态相关.结论运动时极量心率、血压与运动耐受时间在不同年龄组有不同的变化,运动耐受时间(运动耐量)受年龄、性别、体重、锻炼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获得农村及城市5~14岁健康儿童的肺通气功能指标,探讨其与性别、年龄、身高及体质量的相关性。方法筛选1 076名农村户籍5~14岁儿童,参照中国儿童正常身高、体质量范围等,选取605名健康儿童,男309名、女296名;同期以同样方法筛选城区户籍5~14岁儿童,选取540名健康儿童,男267名、女273名。采用肺功能仪测定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高呼气峰流速(PEF)指标,经多元线性回归,检测FEV1、PEF与儿童年龄、身高及体质量相关性。并比较同性别、同年龄组城区与农村儿童的肺功能正常值。结果 605名农村儿童与540名城区儿童肺功能检测均合格。随儿童年龄增加,FEV1、PEF均逐渐增加,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10岁、14~15岁组FEV1均为男童大于女童;7~8岁、13~14岁、14~15岁组PEF均为男童大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身高对所有儿童FEV1的影响最为显著(β=0.532,P0.001)。男孩中FEV1、PEF均与身高、体质量呈正相关;女孩中FEV 1、PEF均与年龄、身高、体质量呈正相关,以身高影响较为显著。将各年龄段儿童农村与城区之间肺功能正常值进行比较发现仅6~7岁、8~9岁组城区男童FEV1大于农村;6~7岁、9~10岁组城区女童FEV1大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V1、PEF分别与儿童的身高、体质量、年龄相关,其中身高影响最为显著,年龄影响最小。苏州城区与农村的肺功能正常值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郑州地区儿童肥胖发生情况和探索干预措施。方法于2001年抽样调查5688例中小学生,男2848名,女2840名,年龄7~18岁。肥胖标准以Cole等的诊断儿童肥胖的参考BMI值判断,并对筛选出的单纯性肥胖儿童22例(7~15岁,男18例,女4例)以中医循经推拿和行为矫正及饮食、运动调整综合治疗1个月,且于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结果所调查的5688名中小学生超重发生率15.4%,肥胖发生率3.2%,男生超重、肥胖发生率(19.2%,4.6%)明显高于女生(11.5%,1.7%P<0.001);各年龄阶段超重发生率有明显差异(χ2=42.88P<0.001),高发年龄为8~15岁;各年龄阶段肥胖发生率亦有差异(χ2=21.28P<0.05),高发年龄为7~10岁和14~15岁;治疗1个月后22例肥胖儿童体质量均有下降,由入院时(76.45±19.87)kg下降至(69.06±17.98)kg,下降幅度(7.43±2.58)kg,BMI值由治疗前(31.05±3.96)下降至(27.72±3.54),治疗前后体质量和BMI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t=13.6,12.88P<0.01),且体质量、BMI值下降幅度与入院时体质量、BMI值均呈明显相关性(r=0.77P<0.01;r=0.49P<0.05)。结论近年来儿童肥胖发生率增高,以中医循经推拿和行为矫正及饮食、运动调整综合治疗的方法疗效好且舒适,儿童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9.
运动心力监测仪检测儿童心脏储备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运动心力监测仪对儿童心脏储备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将200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97名小学6~9岁儿童分为6~7岁组(46名)和>7~9岁组(51名),采用运动心力监测仪及心脏储备软件,在静息状态下记录儿童心音图,测量第1心音幅值(S1)、第2心音幅值(S2)、心动周期、舒张期(D)和收缩期(S)时限;计算S1/S2比值、D/S比值和心率(HR).结果 S1/S2比值、D/S比值和HR在6~7岁组分别为(2.15±1.68)、(1.46±0.26)、(95±13)次/min;>7~9岁组分别为(2.43±1.94)、(1.39±0.26)、(92±14)次/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动心力监测仪系统可量化儿童心脏储备,其检测结果对于儿童体育教练和儿科临床医师评估儿童心脏状态可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婴幼儿时期睡眠片段化对儿童6岁时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招募的母婴出生队列中纳入262名儿童, 在6、12、18、24、36月龄使用手表式睡眠-活动记录仪监测儿童的睡眠以及活动度情况, 计算睡眠片段化指数(FI)。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评估儿童6岁时的情绪行为问题。采用群组发展模型, 根据贝叶斯信息标准等选择最优拟合模型, 根据FI变化轨迹分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177名儿童纳入分析, 其中男91名、女86名。FI较高组30名, FI较低组147名。与FI较低组相比, 6岁时FI较高组儿童的困难总分和多动冲动问题得分均更高[(11.0±4.9)比(8.9±4.1)、(4.9±2.7)比(3.7±2.3)分, t=2.17、2.23, 均P<0.05], 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t=2.08、2.09, 均P<0.05)。结论婴幼儿期FI较高的儿童6岁时情绪行为问题尤其是多动冲动问题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