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痛风为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好发于男性青壮年,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主要表现为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笔者近年采用中医药治疗痛风15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申康 《中医杂志》2007,48(8):691-692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慢性间质性肾炎、尿酸肾结石。吕兰凯老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痛风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兹介  相似文献   

3.
痛风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2):1220-1221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为临床特征,病程后期出现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痹证"、"历节"或"脚气病"等范畴.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树业 《河北中医》2011,33(2):216-216
高尿酸血症又称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2002—2009年,笔者应用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56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痛风(Gout,以下简称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起血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1].近年来,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是当今世界尤其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中医药治疗痛风也成为中医临床科研的重点之一,现结合近两年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古青 《北京中医药》2006,25(7):426-427
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血清尿酸增高、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痛风石逐渐形成为主要临床特征,常可累及肾脏,引起尿酸肾结石和痛风性肾病.临床治疗本病有些体会,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许宁 《光明中医》2011,26(4):739-739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起血中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以及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等。本研究通过随机选择符合治疗标准的痛风缓解期患者50例,有效防止痛风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8.
<正>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发作和痛风石形成为特点,甚者可致关节畸形、急性梗阻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和痛风性肾病。导师张琳琪教授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近30年,对痛风的中医药治疗独具匠心,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深受教诲,现就张琳琪教授治疗痛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介绍如下。湿热瘀阻,脾胃受困我国古代医家对痛风的明确认识始于宋元时期。  相似文献   

9.
古青 《北京中医》2006,25(7):426-427
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血清尿酸增高、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痛风石逐渐形成为主要临床特征,常可累及肾脏,引起尿酸肾结石和痛风性肾病。临床治疗本病有些体会,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淀,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由糖尿病糖代谢紊乱所导致的代谢、神经化学、形态学、电生理及行为学等方面的改变,表现为推理能力缺失、记忆减退、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等症状。本文主要从糖尿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和中西医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探索中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调控作用,扩大临床应用范围,丰富与发展中药配伍理论,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常见慢性疾病。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为了达到早期预防,减少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2003年高血压前期概念被作为一级防预战略正式提出。近年来,针对高血压前期的临床意义及机制研究获得了一些进展,逐步深入的机制研究也为高血压及靶器官病变的早期防治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和指导原则与现代医学前沿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简要总结近年来高血压前期及中医药防治相关的临床研究进展,供同道参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查阅总结中医古典医籍及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并初步阐释中医"肾髓系统",认为"肾髓系统"在结构上密不可分,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肾髓系统"可指导治疗诸多重大中医临床疾病,包括骨代谢疾病、脑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且临床疗效显著。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肾髓系统"有助于提高重大中医临床疾病的临床疗效,实现传统医学的精准化治疗,发挥中医中药整体治疗的独特优势,在重大中医临床疾病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4.
徐洁  尹明新  沈洪 《河南中医》2020,40(4):641-64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病因主要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病机属本虚标实,本乃脾胃虚弱,标乃寒、热、湿、瘀、毒等。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主要方法有:辨证论治、古方化裁、自拟方治疗、其他疗法(如:针灸、穴位敷贴、耳穴压丸、穴位埋线等)、中成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医药治疗CAG癌前病变,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足:①历代医家对CAG癌前病变的认识不一,如何制定一套合理、统一的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判标准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中医药对本病治疗的临床研究,能够满足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原则的研究少之又少,使临床研究的科学性产生一定的偏倚和误差。③中医药治疗取得效果后很少对患者进行随访,对该病是否复发,临床研究很难作出评估,故中医治疗该疾病的远期疗效缺乏有效的验证。④临床实验表明,CAG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与多种酶、蛋白质及分子基因密切相关,临床中应当加强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中药的作用机理加以阐释,从而使其临床推广价值得以提升。⑤注意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中医辨证应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如胃镜下黏膜的形态变化,定期复查,早期干预,根据不同病期、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做到方随证变。  相似文献   

15.
中医肾脏病的临床研究长期以来争议较多,关键在于临床研究方向不甚明确。基于长期的中医肾脏病临床研究实践,我们主张将肾脏病分成复合证型,有利于研究的设计与统计分析,可提高临床研究的实际操作性;治法方面,温阳药的应用、祛风湿法与清热解毒利湿法的鉴别,扶正法的地位,治则的组合及其应用时点等值得进一步研究。相关中药的研究是较为常见的切入点,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尚有待进一步健全。总之,中医临床研究要从临床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方案,有体系、有步骤的实施,才能提高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近几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 Gouty Arthritis,AGA)内服中药的研究与诊疗进展进行总结,主要从其病因病机、中药内服方(包括经方、经验方、中成药制剂、与西药相结合等)及临床实验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诊疗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作为难治愈的代谢性风湿病,因嘌呤代谢紊乱和血尿酸的排泄障碍,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现剧烈疼痛、关节红肿,给患者带来痛苦及健康危害。西药因其毒副作用及较多的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优势逐渐显现,并得到更多关注,本文通过对近五年的文献检索,主要通过病因病机分析、针灸、中药外治、内服及中医综合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浅要分析中医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安全性较高、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建设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湖北省中医院构建了研究型门诊。研究型门诊以“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为建设理念,从临床研究、健康管理与特色诊疗3 方面探索研究型门诊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敷贴三联疗法对老年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中医药综合治疗老年痛风性关节炎寻找理论依据。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老年原发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组间均衡一致原则,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基础治疗之上,治疗组予中药三联疗法,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口服。采用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法,并就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主要症状(关节疼痛、关节红肿、关节皮温、活动障碍)积分方面,组内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 值均<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值均>0.05);两组在次要症状(口渴多饮、神疲乏力、纳差、五心烦热)积分方面,组内比较治疗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组间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从总体疗效来看,中药组的有效率93.33%,西药组则达83.33%,中药组在改善次要症状方面优于西药组。结论:①中药三联疗法可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其疗效与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相当,且有明显降低血尿酸的作用。②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方法:归纳、总结、分析近年来的文献资料。结果:从辨证论治、分期治疗、专方专药内治方法和中药外敷、针灸等外治方法以及内外合治等方面综述了近些年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的优势及不足。结论: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