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定量分析对子宫内膜癌术前组织学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MR资料,比较不同组织学分级间ADC值差异,分析ADC值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ADC对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 不同观察者所测肿瘤的ADC值具有良好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为0.901;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包括:G1 27例,G2 60例,G3 18例,三者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90 ±0.128)×10-3mm2/s、(0.915±0.122)×10-3mm2/s、(0.851 ±0.104) ×1O-3mm2/s,三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C值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356,P<0.001);平均ADC值鉴别高低级别子宫内膜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3(P=0.003),95%置信区间为0.584 ~0.802,最佳诊断界值为0.910×10-3 mm2/s,敏感度为74.1%,特异度为61.5%,阳性预测值为85.3%,阴性预测值为45.9%,准确度为71.4%.结论 ADC值定量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特征,具备无创评估肿瘤组织学分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子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确诊为子宫颈鳞癌的患者311例,纳入研究组共87例.治疗前均接受常规MRI及DWI检查,b=1 000 s/mm2,并记录病理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采用GE AW4.5后处理工作站的分析软件病灶测量ADC值,共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所得结果应用SPSS 17.0软件,采用LSD及配对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低分化组平均ADC值(0.77±0.079)×10-3 mm2/s;中分化组平均ADC值(0.88±0.10)×10-3 mm2/s;高分化组平均ADC值(1.05±0.084)×10-3 mm2/s;低、中、高分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b期子宫颈癌平均ADC值(0.84±0.12)×10-3 mm2/s,Ⅱa期子宫颈癌平均ADC值(0.78±0.12)×10-3 mm2/s,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颈癌病灶分化程度越高,ADC值越高,ADC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子宫颈癌Ⅰb期与Ⅱa期的ADC值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T1b期肾透明细胞癌ADC值与病理分级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1b期肾透明细胞癌(CCRCC)病理分级与3.0 T MR ADC值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T1b期CCRCC患者的常规3.0TMR图像、ADC值及Fuhrman病理分级资料,将Fuhrman分级Ⅰ和Ⅱ级定为低级别组、Ⅲ和Ⅳ级定为高级别组.4个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ADC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个不同级别组之间的ADC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行ROC曲线分析;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Sep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1) Fuhrman分级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5例,平均ADC值分别为(0.94±0.11)×10-3、(0.82±0.13) ×10-3、(0.68±0.09)×10-3和(0.59±0.03)×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2,P=0.000).(2)低级别组平均ADC值[(0.89±0.13)×10-3mm2/s]高于高级别组[(0.64±0.08) ×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8,P=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最佳鉴别阈值为0.73×10-3mm2/s,诊断低级别组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9%和83.3%.肿瘤ADC值与Fuhrman分级之间呈高度负相关(r=-0.807,P<0.05).结论 T1b期CCRCC的ADC值与病理分级有高度相关性,能术前预测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对Ⅰa 期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8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22例,其中子宫内膜增生9例,子宫内膜息肉8例,黏膜下肌瘤变性5例,所有患者均行 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的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b 值为0 s/mm2和1000 s/mm2。结果Ⅰa 期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变性的 ADC 值分别为(0.89±0.21)×10-3 mm2/s、(1.45±0.19)×10-3 mm2/s、(1.29±0.32)×10-3 mm2/s、(1.32±0.29)×10-3 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021 P =0.00,one-way NOVA ),两两组间比较(LSD)Ⅰa 期子宫内膜癌和各组良性病变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DC 值测量对Ⅰa 期子宫内膜癌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同周期及病理状态下的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子宫内膜癌,9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和26例正常对照者行1.5T 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测量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癌的rADC值,将不同组别ADC、rADC值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ADC、rADC值分别为〔(0.96±0.22)×10-3 mm2/s、0.72±0.22〕,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rADC值〔(1.39±0.27)×10-3 mm2/s、1.02±0.22〕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ADC、rADC值〔(1.33±0.18)×10-3 mm2/s、1.02±0.28〕。萎缩期子宫内膜ADC、rADC值〔(1.62±0.37)×10-3 mm2/s、1.16±0.27〕显著高于增生期〔(1.29±0.14)×10-3 mm2/s、0.98±0.19〕和分泌期内膜〔(1.27±0.12)×10-3 mm2/s、0.94±0.12〕。结论 ADC有潜力鉴别子宫良性病变与子宫内膜癌,以闭孔内肌作为参比部位,所获得的rADC值可以很好的反映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 ADC)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行1.5 T磁共振成像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 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分别测量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及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的ADC值及r ADC值。将不同组别ADC、r ADC值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ADC、r ADC值分别为(0.56±0.13)×103 mm2/s、0.65±0.12,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r ADC值(1.03±0.09)×103mm2/s、1.02±0.1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ADC、r ADC值(0.99±0.04)×103 mm2/s、1.1±0.16。利用ROC曲线对r ADC值进行分析,子宫内膜癌组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相比较,曲线下面积为0.96,子宫内膜癌组与正常子宫分泌期组相比较,曲线下面积为0.93。结论 ADC值有潜力鉴别子宫良性病变与子宫内膜癌。以闭孔内肌作为参比部位,所获得的r ADC值可以很好地反映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拟利用PCNA及Ki-67的特殊标记物功能,通过测定不同恶性程度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CNA和Ki-67不同表达程度,及其与DWI图像ADC值及rADC值的相关性研究,探讨应用DWI对于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分子水平定量研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术前行常规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测量内膜癌的rADC值。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包括高分化8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SP法)检测23例子宫内膜癌标本中PCNA及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随着肿瘤恶性分化程度降低,各组的ADC及rADC值存在下降趋势。低分化组ADC、rADC值〔(0.79±0.14)×10-3mm2/s、0.55±0.11〕显著低于高分化组〔(1.05±0.18)×10-3 mm2/s、0.80±0.22〕,中分化组〔(0.89±0.15)×10-3 mm2/s、0.66±0.16〕ADC、rADC值与低分化组及高分化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子宫内膜癌PCNA、Ki-67表达程度与肿瘤ADC、rADC值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子宫内膜癌DWI成像ADC、rADC值的测量有助于评价并鉴别肿瘤不同病理级别并有潜力作为评价肿瘤增殖程度的无创性方法。子宫内膜癌PCNA、Ki-67表达程度与ADC、rADC值显著性负相关,提示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有潜力从分子水平反映细胞增殖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病变,其中良性组14例(6例内膜增生、8例内膜息肉),恶性组41例(39例内膜癌、2例癌肉瘤).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平扫和增强检查,以及DWI(弥散敏感因子b值为0、1000s/mm2),分析病变的DWI信号特点和测定ADC值.结果 良性组DWI图12例表现为稍高信号、2例表现为等信号、平均ADC值为(1.34±0.19)×103mm2/s;恶性组DWI图34例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余下7例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84±0.14)×103 mm2/s;恶性组ADC值明显小于良性组(P=0.042),以1.07×103 mm2/s为临界值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达92.9%、97.6%、96.4%.结论 DWI及ADC值测定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女性盆腔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35例女性盆腔病变进行常规MR平扫和DWI,表面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 s/mm2和1000 s/mm2,测量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其中16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43例子宫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0±0.10)×10-3mm2/s,24例子宫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12±0.09)×10-3mm2/s,2组病变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4例附件区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8 4-0.11)×10-3mm2/s,34例附件区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2.25 4-0.12)×10-3mm2/s,2组病变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WI有助于对女性盆腔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ADC值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探讨宫颈癌ADC值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46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3.0 T MRI常规扫描及DWI检查,20例成年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DWI。比较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全层、内膜层、结合带、肌层ADC值。分析宫颈癌ADC值与肿瘤体积、病理分级、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宫颈癌ADC值为(0.924±0.110)×10~(-3)mm~2/s,低于正常宫颈全层ADC值(1.626±0.242)×10~(-3)mm~2/s、内膜层ADC值(1.590±0.311)×10~(-3)mm~2/s、结合带ADC值(1.361±0.203)×10~(-3)mm~2/s、肌层(1.911±0.305)×10~(-3)mm~2/s(均P0.05)。肌层ADC值最高,内膜次之,结合带最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颈鳞癌ADC值(0.927±0.113)×10~(-3)mm~2/s与腺癌ADC值(0.856±0.093)×10~(-3)mm~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b~Ⅱa期宫颈癌ADC值为(0.932±0.118)×10-3 mm2/s,Ⅱb~Ⅳ期为(0.920±0.109)×10-3 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ADC值与肿瘤体积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病理学分级呈负相关(r=-0.473,P=0.026)。低分化宫颈癌ADC值为(0.805±0.065)×10~(-3)mm~2/s,低于中/高分化组宫颈癌ADC值(0.952±0.099)×10~(-3)mm~2/s(t=-2.938,P=0.008)。结论:ADC值测量有助于鉴别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AD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多模态MRI下子宫内膜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4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进行MRI扫描及后处理分析,包括常规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时间-信号曲线(TIC).结果 DCE-MRI联合DWI的分期确诊率达93.3%,常规MRI为77.8%.肿瘤分化程度与ADC值呈负相关,在G2、G3及G1、G3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G1、G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子宫内膜癌TIC呈Ⅰ型及Ⅱ型,2例呈Ⅲ型,正常肌层主要为Ⅲ型,前者TIC各期信号差值(D)、强化率(ER)均低于后者,在>30 s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达峰时间(TTP)在 (50±10) s.结论 多模态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与分级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3.0 T MR T2WI及容积加速肝脏采集扫描(LAVA)技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资料.MR检查包括横断面T1WI、矢状而脂肪抑制T2WI;横断而或欠状面LAVA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早期、晚期、实质期和延迟期).记录肿瘤的部位、信号,对子宫肌层浸润深度进行术前分期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评价T2WI和LAVA序列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并采用配对卡方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2种序列对深肌层浸润的准确性.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子宫内膜癌,按国际妇产科联盟标准分为:Ⅰ期22例,Ⅱ期5例.T2WI判断肿瘤深肌层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7/10)、94.1%(16/17)、87.5%(7/8)和84.2%(16/19),准确度为85.2%(23/27);LAVA判断肿瘤深肌层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8/10)、94.1%(16/17)、88.9%(8/9)和88.9%(16/18),准确度为88.9%(24/27).2种序列对深肌层浸润的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 3.0 T MR T2WI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LAVA动态增强扫描对早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术前诊断及分期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按照FIGO2009分期标准,分析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MRI征象及其病理基础,评价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和宫颈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采用双盲法,描述肿瘤的MRI表现特征,并将MRI术前分期及判断肌层和宫颈浸润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Ⅰa 26例,Ⅰb 8例,Ⅱ期9例。Ⅰ期MRI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腔内局限型或弥漫性软组织肿块呈中等强化、T2WI低信号结合带中断及肌层侵犯等,其病理基础为癌细胞呈腺样乳突状结构,突破粘膜层,向肌壁间浸润性生长。Ⅱ期以宫颈内出现与宫体肿瘤相连续的异常信号影及宫颈纤维间质破坏为特征。MRI评价肿瘤浸润肌层深度的诊断准确性为86%,判断宫颈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8%、91%、88%,与病理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I对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肌层和宫颈侵犯的判断及术前分期准确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腺癌、鳞癌及间质肉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是否有区别,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子宫恶性肿瘤患者102例(子宫内膜腺癌36例,宫颈腺癌4例、宫颈鳞癌47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5例),以及怀疑有其他盆腔病变的女性患者47例(26例卵巢囊肿、21例子宫肌瘤),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盆腔磁共振扫描(包括常规序列及DWI,DWI选择b值为700 s/mm2),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子宫恶性肿瘤与正常子宫内膜ADC值之间以及不同病理类型子宫恶性肿瘤ADC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子宫内膜腺癌、鳞癌、内膜间质肉瘤及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分别为:(1.032±0.14) s/mm2、(1.063±0.21) s/mm2、(0.89±0.26)s/mm2、(1.55±0.13) s/mm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腺癌、鳞癌及肉瘤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腺癌与鳞癌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肉瘤、鳞癌与内膜间质肉瘤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起源不同的子宫恶性肿瘤的ADC值之间有差异。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腺癌与鳞癌。结论 ADC值有助于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量化,对内膜间质肉瘤与腺癌和鳞癌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宫颈鳞癌并评估其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APT、DWI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腺癌组(n=11)与鳞癌组(n=39),并根据病理分级将鳞癌组分为低分化组(n=12)与高中分化组(n=27),测量宫颈癌组织的不对称性磁化转移率(MTR asym)、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分别比较宫颈腺癌组与鳞癌组、宫颈鳞癌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值的诊断效能及最佳诊断阈值,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各参数相应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结果:宫颈鳞癌组MTR asym[(3.03±0.06)%]低于宫颈腺癌组[(3.12±0.05)%],平均ADC值、最小ADC值[(0.94±0.03)×10^-3 mm^2/s、(0.85±0.03)×10^-3 mm^2/s]低于宫颈腺癌组[(0.98±0.03)×10^-3 mm^2/s、(0.88±0.03)×10^-3 mm^2/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5、3.66、3.55,P值均<0.05);低分化宫颈鳞癌组MTR asym值[(3.08±0.03)%]高于高中分化鳞癌组[(3.00±0.05)%],平均ADC值、最小ADC值[(0.92±0.02)×10^-3 mm^2/s、(0.82±0.02)×10^-3 mm^2/s]低于高中分化鳞癌组[(0.95±0.03)×10^-3 mm^2/s、(0.86±0.02)×10^-3 mm^2/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37、2.55、4.08,P值均<0.05);在诊断宫颈鳞癌及低分化宫颈鳞癌时,MTR asym均有最佳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0.932,以MTR asym=3.08%、3.06%为阈值,诊断敏感度分别为79.5%、85.2%,特异度分别为81.8%、83.3%。结论:与DWI相比,APT在诊断宫颈鳞癌并评估宫颈鳞癌分级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张海兵  李玉华  周柱玉  李君   《放射学实践》2011,26(4):372-375
目的:探讨磁共振DWI在判断小儿颅内肿瘤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小儿颅内肿瘤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图像,包括WHOⅠ级19例,Ⅱ级17,Ⅲ级14例,Ⅳ级10例。测量肿瘤实质部分及正常脑白质的ADC值,经统计学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肿瘤实质ADC及实质/白质值(rADC)测量,Ⅰ-Ⅳ级肿瘤的ADC值分别为(1.30±0.35)×10^-3(、1.06±0.23)×10-3、(0.91±0.15)×10^-3和(0.63±0.11)×10^-3mm^2/s,rADC分别为1.69±0.49、1.32±0.28、1.20±0.29和0.79±0.19,除Ⅱ、Ⅲ级肿瘤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Ⅱ和Ⅲ-Ⅳ级组肿瘤ADC值分别为(1.24±0.34)和(0.87±0.28)×10^-3mm^2/s,rADC分别为1.60±0.45和1.17±0.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组高于Ⅲ-Ⅳ级组。结论:DWI对于小儿颅内肿瘤级别的判断有一定的帮助,而ADC或rADC值,特别是后者能较为可靠地鉴别小儿常见颅内肿瘤的级别。  相似文献   

17.
孙赛花  欧阳汉  余小多  张瑾  刘侃   《放射学实践》2014,29(2):145-148
目的:通过与手术病理分期对比,比较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宫颈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搜集7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由2位工作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对其MRI平扫及增强图像进行评价,包括肿瘤位置、大小、边界清晰度、信号特征、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并分别根据MRI平扫及增强表现对所有患者进行分期,以手术病理分期为金标准,比较两种分期方法对宫颈癌总体分期准确性,各期别分期准确性差异。结果:MRI增强扫描显示肿瘤边界明显较MRI平扫清晰(P〈0.001);MRI增强及平扫对宫颈癌总体分期准确度分别为85.3%、77.3%,在对宫颈癌Ia、Ⅱa、Ⅱb各期别分期评判中,MRI增强准确度分别为89.3%、85.3%、96.0%,MRI平扫准确度分别为84.0%、77.3%、93.3%,统计学分析表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宫颈癌总体分期及Ig、Ⅱa、Ⅱb各期别分期准确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宫颈癌分期方面,MRI增强准确性优于MRI平扫,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MR动态增强、T2WI二者结合对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T1WI、T2WI和动态增强图像,将MRI判断肌层和宫颈侵犯结果与手术病理比较。结果:MRI动态增强及T2WI二者结合判断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诊断符合率为80.6%,对Ⅰa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93.1%、75%、96.4%;Ⅰb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5%、84.2%、81.3%、80%;Ⅰc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1.7%、83.3%、91.7%;Ⅱ期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96.8%,诊断符合率为94.4%。结论:联合应用MRI动态增强及T2WI判断子宫内膜癌侵犯肌层的深度、范围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