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深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13例,原发8例,复发5例。颅面部肿物2例(15.4%),颈胸部肿瘤6例(46.1%),腹部肿瘤5例(38.5%),包括前腹壁肿瘤4例(30.8%),腹膜后肿瘤1例(7.7%)。结果 颈胸部侵袭性纤维瘤病6例,男3例,女3例,初次发病年龄13-36岁,20-40岁占83%。肿瘤沿肌肉长轴生长,边缘不规则,范围广泛,肿瘤明显侵犯周围肌肉、骨骼、纵隔等结构。5例为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略高于肌肉,4例肿瘤内有不规则低密度区。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4例,均为女性,初次发病年龄23-52岁,20-30岁者占75%。肿瘤截面为梭形或卵圆形,沿腹直肌和/或腹斜肌长轴生长,边缘规则,密度基本均匀,平扫或增强扫描密度接近于周围肌肉密度。结论 发生于颈胸部及腹壁的侵袭性纤维瘤病CT表现及发病年龄有一定特征,CT扫描能提示本病的诊断并准确评估肿瘤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2.
王关顺  谭静  封俊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287-1289
目的:探讨CT和MRI在侵袭性纤维瘤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结果:瘤体发生于四肢8例,躯干12例,直径2.5~17.0 cm,CT平扫与肌肉对比呈等密度者14例,稍高密度者6例,多数呈渐进性强化,强化不均.瘤体在MRI 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T2WI上...  相似文献   

3.
深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深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表现,提高对其认识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深部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2例共检出28枚肿瘤,19枚呈现浸润性生长.16枚肿瘤接受了CT检查,平扫密度等或略低于邻近肌肉,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除腹内2例外其余均无出血、坏死或囊变.18枚肿瘤接受了MRI检查,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及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呈高信号,瘤周水肿不明显,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肿瘤内部可见含量不等的无强化条带状低信号.结论 侵袭性纤维瘤病发生部位广泛,影像表现多样;MRI示肿瘤内呈低信号的胶原纤维成分对诊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但仍需与多种良恶性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表现,了解其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CT和MR表现。结果 17例患者中14例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4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行CT检查的14例患者中,CT平扫12例呈不均匀低密度,2例呈较均匀低密度;边界清楚3例,边界不清11例。10例具有明显的爪形和分叶状形态。5例CT增强检查均有不均匀强化。行MR检查的7例患者,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肿瘤均为不均匀信号,肿块内有部分区域各序列均为低信号,4例肿块边缘呈爪形浸润,3例边缘不清。MR增强2例均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都能较好地显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形态。MR的信号特点可以推断肿瘤的成分。MR比CT能更精确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和范围,对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对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腹壁外组及腹壁组作比较,重点讨论腹壁外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对40例43个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术前行CT检查,肿瘤位于腹壁外29个,腹壁14个。结果:腹壁外肿瘤比较特征性的CT征象为肿块较大,肿瘤呈爪样浸润正常肌肉组织,平扫病灶密度均匀。增强后强化,表现为密度大部分均匀呈等或高密度,偏中心数个低密度改变,或密度不均匀,小梁状、条索状改变;或肿瘤均匀等密度。腹壁肿瘤则较小,平扫与增强密度都均匀。CT还能帮助评价肿瘤的侵袭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提高对腹壁及腹壁外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的认识,有助于术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及MRI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内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内侵袭性纤维瘤病CT及MRI表现。术前仅行CT检查9例,仅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6例。结果:18例腹内侵袭性纤维瘤病表现为腹膜后或腹腔内软组织肿块。腹膜后肿块以浸润性生长呈不规则形、爪形多见;腹腔内肿块以膨胀性生长呈圆形、类圆形多见。CT检查15例中,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11例,等密度4例,病灶内未见坏死、钙化及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大部分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病灶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最明显,其中9例病灶周边及内部残留有斑片状、条状无强化稍低密度区。MRI检查9例中,T2WI病灶均呈稍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5例,呈稍低信号4例;脂肪抑制T2WI序列,病灶呈明显高信号。其中6例病灶在各序列中均见有条带状致密胶原纤维形成的低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明显强化。结论:腹内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男,57岁,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2个月,加重1个月余"入院。查体:腹软,中上腹部扪及一不规则软组织包块,未触及上缘,下达脐水平,右至右锁骨中线内侧2 cm,可推动,质软,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胰腺左前下方见一密度欠均匀的团块状软组织肿块,大小9.3 cm×7.9 cm×9.7 cm,呈分叶状,病变与小肠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发生于胸部的腹外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CT 表现。19例均行 CT 平扫,9例行增强扫描,1例行 CTA 检查。结果:19例共检出23个病灶,其中3例为多发病灶(发生于软组织1例、骨骼2例)。病变位于软组织15例共16个病灶(两侧和前胸壁8个、背部5个、肩部1个、腋窝1个),位于骨骼4例共7个病灶(肋骨5个、胸肋关节1个、胸骨上段1个)。16个软组织肿块中呈类圆形或梭形13个,分叶形或不规则形3个;边界不清13个,边界清晰3个(其中2个有假包膜);CT平扫表现为等或低密度肿块14个,囊实性肿块2个,3个病灶内可见钙化(分别呈点状、弧形和爆米花样);增强扫描9例共10个病灶中,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2个,明显不均匀强化2个,边缘轻度强化1个,边缘明显强化2个,轻中度不均匀强化2个,多发小圆形轻中度环形强化1个;5个病灶可见肿瘤与骨质粘连伴骨质破坏。4例共7个骨骼病灶,CT 平扫6个表现为骨内软组织肿块、膨胀性骨质破坏(1个出现周缘硬化边),1个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有局限性骨皮质压迫吸收;肿块呈较低密度3个,等或稍低密度3个,稍高密度1个;1例行增强扫描,肿瘤呈轻度~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胸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对本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韧带样型纤维瘤病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5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表现为腹壁或腹内软组织肿块,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大部分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病灶持续强化,延迟期病灶强化明显,周边部分残留有斑片状、条状无强化低密度区。结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CT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腹部纤维瘤病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纤维瘤病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28例中,原发肿瘤21例,其中腹内肿瘤10例(肠系膜7例,腹膜后3例),腹壁肿瘤11例;复发肿瘤7例,其中腹内4例(肠系膜及腹膜后各2例),腹壁肿瘤3例.28例中,腹壁纤维瘤病14例均为女性患者,其中20~40岁者12例(85.7%).临床症状:腹部肿块26例(92.9%),下腹疼痛2例(7.1%).1例(3.6%)伴有Gardner综合征,7例(25%)既往有腹部手术史,3例(10.7%)肿瘤为多灶.结果 21例原发肿瘤中,平扫5例CT值均低于肌肉,增强扫描20例,无强化2例,轻度强化6例,中等度强化10例,明显强化2例,双期扫描肿瘤延迟强化2例.原发肿瘤门静脉期增强CT值(74.15±20.61)HU,同层肌肉CT值(62.80±10.56)HU,两组CT值呈正态分布,经配对检验,肿瘤强化程度略高于肌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7,P=0.010).复发肿瘤7例,由于病例数较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肿瘤均未出现出血、坏死.原发肠系膜肿瘤位于小肠系膜6例(85.7%),多呈类圆形,大部分边界清楚,可累及肠壁浆膜,甚至肌层,包绕肠系膜血管,2例肿瘤边缘区含有脂肪成分.原发腹膜后肿瘤边界不清,边缘毛糙,侵犯腹膜后器官,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原发腹壁肿瘤呈类圆形或梭形,沿腹直肌或腹斜肌长轴生长,5例边界清楚(45.5%).所有复发肿瘤均边界不清,强化程度与原发肿瘤相仿,侵袭性增强.结论 腹部纤维瘤病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临床病史大部分肿瘤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结果:良性占位性病变中90.9%脾脏为正常至轻度肿大,而恶性57.1%为重度脾脏肿大.良性占位性病变多为单发病灶,边界清晰,钙化多见,呈蛋壳样钙化,淋巴结少见肿大;恶性病变常为多发病灶,边界欠清,钙化少见,呈砂粒样或结节样,淋巴结肿大及腹水多见.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多可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按CT表现分胃壁弥漫增厚型、节段增厚型、局限肿块型、多发结节型4型.较有特征性CT表现为:①胃壁增厚显著(多>2cm),受累范围广(多>50%),多灶性分布;②受累胃壁外缘光滑清晰,无明显外侵征象;③黏膜粗大,受累胃壁及胃腔大小形态具有轻微可变性;④增强扫描黏膜呈细线样持续强化;⑤不伴有胃周淋巴结增大的肾门水平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诊断及鉴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资料,8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2例行MRCP扫描。结果:8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无黄疸,5例肿瘤表现为胰头颈部较大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胰尾部囊实性肿块,CT平扫表现为圆形、类圆形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团块影,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及包膜可见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表现,其中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4例.结果:本组中CT术前诊断符合率为90%.良性肿瘤的主要CT表现为边界清楚15例(94%),平均大小为8 cm3;位于浅叶10例(63%),深叶1例(6%),5例同时累及深、浅叶;钙化1例(6%),囊变3例(19%),头颈部淋巴结增大2例(13%).恶性肿瘤中边界清楚1例(1/4),平均大小为13 cm3;1例(1/4)位于浅叶,2例(2/4)位于深叶,1例同时累及深、浅叶;头颈部淋巴结增大3例(3/4).结论:腮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对良恶性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甲状腺病变的CT表现,探讨各种甲状腺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 术病理证实的32例甲状腺病变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26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本组32例甲状腺病变 的CT表现,可分为三大类型:①单结节型16例,包括甲状腺腺瘤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甲状腺癌4例;②多结节型 13例,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甲状腺癌6例;③弥漫肿大型3例,包括Graves病1例、桥本病2例。CT对甲状腺恶性 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达88.5%,对良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达78.3%。结论:掌握各种甲状腺病变的CT表现特点及分型,对 病变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在鉴别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肾上腺结节性质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共190个肾上腺结节的CT表现及非载瘤肾上腺体部及侧肢厚度,比较醛固酮腺瘤与肾上腺增生结节的CT征象的发生率.结果 醛固酮腺瘤组与肾上腺增生结节组患者性别(P=0.040)、最大径(P=0.000)和边缘环形强化发生率(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年龄(P=0.957)、结节数目(P=0.607)、侧别(P=0.667)、位置(P=0.612)、平扫CT值(P=0.835)以及3min绝对廓清率(P=0.057)、5min绝对廓清率(P=0.679)和7min绝对廓清率(P=0.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醛同酮增多症患者肾上腺腺瘤与增生结节在CT表现上存在很多重叠,但结节大小和边缘有无环形强化在鉴别腺瘤与增生结节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皮质结节性增生与皮质腺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结节性增生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31例肾上腺皮质结节性增生与35例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结节性增生组与腺瘤组在患者性别、病变位置、病变的边界及同侧肾上腺形态方面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变边界清楚与否在两者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肾上腺结节性增生与肾上腺腺瘤的鉴别诊断方面CT检查可提供重要参考.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将会对两者的鉴别提供更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