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吴茱萸水提组分单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剂量分组给药,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时-毒"关系研究表明:小鼠单次灌服32.5 g/kg的吴茱萸水提组分后,血清ALT、AST值随时间不同均造成肝损害程度也不同,均可导致肝脏指数明显升高,小鼠血清ALT、AST均在给药后2 h达到高峰;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吴茱萸水提组分可在给药8~72 h内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量-毒"关系研究表明:与正常组比较,吴茱萸水提组分不同剂量组对肝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小鼠单次灌服吴茱萸水提组分可造成小鼠一定的急性肝损伤,其对肝损伤程度呈现有一定的"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2.
黄伟  李晓骄阳  孙蓉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5):2223-2227
目的:研究吴茱萸水提组分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分别给小鼠灌胃吴茱萸水提组分,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相应时间点检查血清肝功指标和肝脏组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计算肝、肾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小鼠血清和肝组织ALT,AST在给药后1 d开始升高,3 d肝毒性明显,可持续到7 d。与正常组比较,药后7 d之内,吴茱萸水提组分在0.63~5.0 g.kg-1可造成小鼠明显的肝毒性损伤,表现ALT,AST,碱性磷酸酶(AKP),总胆红素(TBI)升高,白蛋白(ALB)降低,肝体比值增高,病理组织学检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间质充血,呈现一定的量毒、时毒关系;上述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多次给小鼠灌服一定剂量的吴茱萸水提组分可造成明显的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柴胡总皂苷粗提物单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柴胡总皂苷粗提物31.25 g/kg剂量组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均在给药后4 h升高并达到高峰,48 h可恢复近正常值。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柴胡总皂苷粗提物组小鼠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其中高剂量组甚至出现片状坏死、小叶结构不清。结论:小鼠单次灌服一定剂量柴胡总皂苷粗提物可造成急性肝损伤甚至死亡,并呈现一定的时毒、量毒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柴胡挥发油多次灌胃致大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连续30天给Wistar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柴胡挥发油,分别于药后71、52、1、30天检测大鼠血清ALT、AST活性、肝体比值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连续30天灌胃(0.19~0.42)ml/kg的柴胡挥发油可造成大鼠肝毒性损伤,药后7天即可产生明显肝毒性,各剂量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升高,肝体比值增大(,0.26~0.42)ml/kg组肝脏出现轻微病理损伤。药后15~21天肝毒性表现最明显,血清ALT、AST活性显著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各剂量组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且随剂量增加升高更明显;肝体比值显著增大;肝脏病理损伤严重。药后30天,大鼠出现死亡,ALT、AST活性及肝体比值较21天增加不明显。结论:柴胡挥发油致大鼠肝毒性损伤的剂量范围是(0.19~0.42)ml/kg,相当于生药量(92.6~204.7)g/kg,按柴胡口服液计约相当于70kg人日用量的(1.5~3.4)倍。  相似文献   

5.
黄伟  孙蓉  张作平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4):3344-3347
目的:研究柴胡总皂苷粗提物多次给药致大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取大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分别给大鼠灌胃柴胡总皂苷粗品,观察大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脏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时-毒"关系研究表明:大鼠血清ALT,AST均在给药后7 d开始升高,15 d肝毒性明显,其后出现并发毒性和死亡。"量-毒"关系研究表明:在药后15 d之内,与正常组比较,51.2~125.0 g.kg-1柴胡总皂苷粗品可造成大鼠明显的肝毒性损伤,表现在ALT,AST升高,肝体比值增大,病理组织学检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大剂量、长时间给药组出现片状坏死、肝小叶结构不清;上述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多次、长时间给大鼠灌服一定剂量柴胡总皂苷粗提物可造成严重肝损伤甚至死亡,并呈现明显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心电图变化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变,研究附子水提物单次给药对正常小鼠心脏“量-毒”和“时-毒”关系的影响。 方法: 根据给药剂量和药后不同时间点对小鼠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附子水提物,观察给药前后小鼠ECG的变化,计算心、肝、肾的脏器指数,并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B-型脑钠肽(BNP)和肌钙蛋白(CTn-I)的水平。 结果: “时-毒”关系研究表明:给小鼠灌胃一定剂量附子水提物5 min后,小鼠心率开始升高,60 min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QRS间期、R波幅度、T波时间和幅度、QT间期从药后5 min开始降低,60 min达到最低值后逐渐升高;血中CK,LDH,BNP和CTn-I从药后5 min开始升高,60 min达到峰值;各时间点小鼠脏体比值无显著变化。“量-毒”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单次给药剂量的逐渐增大,小鼠的心率逐渐升高,心电图QRS间期、T波时间和幅度、QT间期逐渐减小,小鼠血清CK,LDH,BNP和CTn-I水平也逐渐升高,均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各剂量组小鼠脏体比值无显著变化。 结论: 小鼠于不同剂量和不同时间点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附子水提物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脏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其毒性峰效应时间点出现在药后60 min。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柴胡总皂苷醇洗脱物(81.9%)单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时-毒"关系研究表明:按柴胡总皂苷含量计算,小鼠单次灌服74.5 mg/kg的柴胡总皂苷醇洗脱物后,小鼠血清ALT、AST均在给药后1~2 h达到高峰,48 h开始恢复,72h恢复近正常值;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柴胡总皂苷醇洗脱物给药8~24 h后可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量-毒"关系研究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柴胡总皂苷醇洗脱物不同剂量组(按柴胡总皂苷含量计算,分别为74.5,59.6,47.7,38.2,30.6,24.5 mg/kg)对肝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呈剂量依赖关系;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柴胡总皂苷醇洗脱物不同剂量组小鼠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其中高剂量组甚至出现片状坏死、小叶结构不清。结论:小鼠单次灌胃等生药量不等总皂苷含量的柴胡总皂苷醇洗脱物造成的急性肝损伤明显重于粗品,并呈现一定的时毒、量毒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栀子苷对正常大鼠急性肝、肾毒性的时-毒关系,为栀子临床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Wista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给药后不同时间组(0.5,1,2,4,8,12,24,48,72 h组),除正常组灌服生理盐水外,其余组按剂量1.2 g·kg-1灌服栀子苷。按组在灌胃后相应时间眼眶静脉取血,离心取血清,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活性,观察肝肾毒性损伤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在给药12 h后AST,ALP,ALT,TBIL,BUN,Cr明显升高(P0.05,P0.01),在给药24,48 h后AST,ALP,ALT,TBIL,BUN,Cr出现峰值,72 h后明显下降,240 h可见基本恢复正常。病理组织学检查出现不同程度的汇管区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汇管区胆管轻度增生、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结论:栀子苷(1.2 g·kg-1)对正常大鼠存在急性肝、肾毒性且存在一定的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9.
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时效、 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方法:将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吴茱萸组,吴茱萸组分为5个不同时间组和3个不同剂量组。不同时间组动物在连续ig吴茱萸水煎液50 g.kg-1后于8,15,20,25,30 d处理,不同剂量组以100,50,25 g.kg-1连续ig 8 d后处理,各组动物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计算肝脏指数,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吴茱萸50 g.kg-1能够升高小鼠ALT,AST水平、肝脏指数(P<0.01),且ALT,AST水平在给药后第20 d达高峰,ALT从(31.7±9.1)U.L-1升高至(621.4±244.9)U.L-1,AST从(120.0±31.8)U.L-1升高至(407.6±132.8)U.L-1,肝脏指数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也具有时间依赖性;给予不同剂量的吴茱萸后,小鼠血清ALT,AST水平、肝脏指数均有上升,中高剂量组ALT分别为(127.2±42.0),(320.0±131.3)U.L-1,AST分别为(282.1±69.8),(471.4±143.7)U.L-1,与正常组相比ALT,AST水平和肝脏指数差异非常显著,病理形态学改变随剂量增大而损伤严重,毒性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小鼠连续ig给予吴茱萸水煎液可以造成肝脏的损伤,毒性与时间、剂量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薄荷油致小鼠肝毒性时-量关系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薄荷油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效、时效关系及自由基损伤机制。方法小鼠口服不同剂量薄荷油,测定其LD50。另取小鼠按不同剂量或不同时间点分组,检查血清ALT等肝功能指标和肝组织形态变化,测定肝组织SOD,MDA。结果小鼠口服薄荷油的LD50为3.0 ml/kg。ALT等肝功能指标在给药后24~48 h达到高峰,72 h可恢复近正常值。与正常组相比,薄荷油中、高剂量组对肝组织损伤显著,随着剂量增大,ALT等肝功能指标升高显著(P<0.05或P<0.01)。薄荷油组与正常组比较,小鼠肝组织中SOD降低而MDA升高(P<0.05),与四氯化碳相似。结论小鼠一次性口服大剂量薄荷油可造成急性肝损伤甚至死亡,并显示有毒性时-效、量-效关系;自由基损伤可能是其肝毒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晓宇  孙蓉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9):3838-3844
目的 :对吴茱萸挥发油在胃寒证小鼠模型上镇痛作用的药效剂量范围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伴随毒性与氧化损伤机制的相关性,为阐明其"功效-证候-毒性"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制备胃寒证小鼠模型,采用经典的小鼠热板法,灌胃不同剂量吴茱萸挥发油,观察其镇痛及伴随毒副作用,检测血清ALT,AST,PGE2,NO,NOS,MDA,SOD,GSH,GSH-Px,BUN,CR及肝脏ALT,AST;并通过相关的毒性反应积分表,记录小鼠的伴随毒性症状。 结果 :吴茱萸挥发油在给药后30 min有明显的镇痛作用,60 min达到峰效应,呈现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血中和肝内ALT和AST水平升高,血中PGE2,MDA,NO,NOS水平增高,SOD,GSH,GSH-Px水平下降,BUN,CR水平无明显变化,肝脏指数增加,肾脏比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 :吴茱萸挥发油发挥镇痛效应的机制与抑制疼痛介质释放、过氧化损伤及NO损伤有关;在发挥镇痛效果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毒性机制主要为氧化损伤,呈现与肝毒性损伤相并行的"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研究枳实生、鲜品及其麸炒品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样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归一法分析挥发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枳实生、鲜品经麸炒后,挥发油含量及主要组分含量均有一定变化,其中柠檬烯的含量较生品增加了10.4%.共鉴定出26个化合物,各样品主要成分均为柠檬烯,β-芳樟醇,β-蒎烯,1R-α-蒎烯,左旋-β-蒎烯.结论:枳实生、鲜品麸炒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大部分相似,由于加热及辅料影响,挥发油部分组分消失.  相似文献   

13.
栀子果实含有挥发油类成分,不同炮制品的栀子挥发油种类和比例相差甚远.该实验以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等4个炮制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结果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中的挥发油质量分数分别为1.2,1.0,0.9,0.7 μL·g-1.以GC-MS技术鉴定并比较了4类栀子饮片挥发性成分差异,共124种挥发油成分被鉴定,其中生栀子中鉴定53种,炒栀子54种,焦栀子32种,栀子炭43种;根据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其分别占各栀子饮片挥发油总量的93.85%,92.01%,91.59%,90.81%.该文用GC-MS分析栀子不同炮制品种中挥发油成分组成及其含量变化,为阐释栀子饮片炮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叶油对成年小鼠及胚胎鼠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一次性小鼠灌胃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胚胎肝转移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艾叶油经小鼠口灌胃给药LD50为4.11ml/kg;艾叶油灌胃剂量2ml/kg时,孕鼠和雄鼠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骨髓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艾叶油灌胃剂量为1ml/kg时,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骨髓微核率与精子畸形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艾叶油灌胃剂量为0.5ml/kg时,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定剂量的艾叶挥发油对小鼠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并呈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该文旨在通过构建枳实挥发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及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分析靶点涉及的功能和通路,探讨枳实挥发油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作用机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枳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利用PubChem,TCMSP,STITCH,Swiss Target Prediction检索枳实挥发油成分的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Search Resuits,TTD预测和筛选STC的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 3.7.1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PPI网络图,利用BioGPS数据库对靶点对应的组织分布进行分析,利用R语言进行GO功能、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通过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对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终,共检测到枳实挥发油化合物15个,共预测出115个枳实挥发油治疗STC的共同作用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枳实挥发油的活性主要涉及血液循环、循环系统、类固醇激素反应、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通路共23条,其中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AMP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Ca^2+信号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等通路对STC有显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发挥治疗STC的相关靶蛋白有(ACHE,PTGS2,SLC6A2,CNR2)。通过网络药理学揭示了枳实挥发油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枳实挥发油治疗STC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