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认为睡眠,即"寐","寐"与"寤"是人体顺应自然界昼夜变化的一种生理性调节行为,而这种调节行为主要是卫气有规律的出阳入阴、营卫协调运行的结果.失眠,《内经》称为不寐,其病机应从睡眠的基本机制上来探求.因而对于失眠,笔者遵《内经》之义,拟从营卫学说的角度来论述失眠的根本病机.  相似文献   

2.
从少阳为枢论治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俊永 《光明中医》2009,24(2):245-246
不寐在《内经》中称之为“不得卧”,“目不瞑”等。认为不寐的主要病机是邪气客于脏腑,阳气旺盛,不入于阴。如《灵枢·邪客》云:“夫邪气客于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多有阐发。如《类证治裁·不寐》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  相似文献   

3.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不寐”,始于《难经》,《内经》称失眠为“目不暝”、“不得眠”或“不得卧”,睡眠和觉醒是阴阳转化的结果,即“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机体只要能维持这种正常的转化功能,就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和觉醒。  相似文献   

4.
不寐病机复杂多样,《内经》提出"阳密乃固",张仲景、郑钦安、祝味菊等历代名医均对阳虚、虚阳浮越有诸多阐述,通过继承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对阳虚不寐源流、病机及温潜法应用的探讨,并结合阳虚不寐的案例分析讨论运用温潜法治疗阳虚不寐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缑燕华  皮敏  杨卓欣 《光明中医》2012,27(7):1458-1459
本文针对不寐之“阴阳虚衰,营卫(阴阳)失和,导致阳气不能入阴而不寐”的病机.归纳分析张仲景经方和调营卫,扶正补虚治疗“不得眠”的论治思想,及其在临床中的运用.期有助于提高临床运用经方治疗不寐之认识.  相似文献   

6.
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李军体刘明润计磊(济南军区中西医结合中心莱阳265200)关键词睡眠障碍病因病机人的正常睡眠,系由心(脑)神所主。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不寐论治》中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可见,人的正常睡眠机理,是阴阳之气...  相似文献   

7.
滋阴潜阳法治疗顽固性失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顺治 《河南中医》2007,27(3):46-46
不寐即失眠,亦叫“目不瞑”、“不得眠”。顽固性失眠是指临床上表现为3个月以上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时轻时重,或睡眠不酣,或极难入睡,或稍睡即醒,醒后不能复睡,虽经治疗,但效果不佳者。近年来,笔者运用滋阴潜阳法治疗此症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不揣浅陋,就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作一浅述,以冀抛砖引玉。1病因病机人体的正常睡眠是由人体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阳主动,阴主静;阳主寤,阴主寐。阳气由动而转静时,人体即为入睡状态;反之,阳气由静而转动时,人体即为醒寤状态。一旦这种规律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的发生。故《灵枢经·大惑论》…  相似文献   

8.
失眠与营卫失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眠,又称不寐,临床上多从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肾不交、心脾两虚等方面来辨证论治,但对于某些患者,依此法治疗,却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对于失眠的病机我们还应从睡眠的基本机制上来探求。《内经》认为睡眠,即“寐”,“寐”与“寤”是人体顺应自然界昼夜变化的一...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集大成之时代,自《内经》以下,尤其受金元四大家的影响,各医家在继承先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不断完善对"不寐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的理论认识。提出了阳虚不寐、肝胆郁不寐、痰火不寐、心火不寐、瘀血不寐、神明不安导致的不寐证型。在治疗上或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的主宰作用,推崇温补脾肾;或"热扰心神致失眠"基础上祛邪清火;或化瘀、安神,对瘀血不寐及神明不安进行辩证。同时拟定经典组方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对后世中医"不寐证"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概述]不寐也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症的一种病证。不寐在古代文献中称为“不得眠”、“目小瞑”,也有称为“不得卧”者。《灵枢·大惑论》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目不瞑”的病机,认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骄盛,不得  相似文献   

11.
从《内经》谈不寐病机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理清不寐的病机以及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以《内经》中对不寐的阐释为主要依据,分析不寐之病机,在探讨不寐治疗方案基础上,以实例佐证。结果与结论:不寐的病机实际就是卫气行于阳而不得入于阴,继而导致阳气盛,阴气虚。对不寐的治疗,应当根据《内经》对失眠阐述的病机进行辨证治疗,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肺阳虚”之名,始见于唐容川所著《血证论》,其谓“咳喘之病,多属肺肾之阳俱虚”。考历代医籍,无肺阳虚之词,但探究《内经》以来古今医籍,都从不同角度分别论述肺阳虚之病因病机、证候及治则等内容。《灵枢·百病始生》云:“重寒伤肺”。“重寒”乃寒邪之甚也。经云“阴盛则阳病”。“重寒伤肺”必是肺阳受损,肺阳虚矣。肺阳既虚,肺之功能低下,故唐容川日“元气不支,喘息困惫”,张锡纯曰“心肺阳虚,不能如离照当  相似文献   

13.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睡眠及失眠的详细论述。如《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来决定。如果阳气主动运行受到影响,引起机体阴阳失和,就会产生失眠,诚如《灵枢·大惑论》所谓:“卫气不得入于阴,长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盛,故目不得瞑。”所以,失眠的治疗大法应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其“所在”主要在五脏,因此,补虚泻实,因势利导,扶助正气,  相似文献   

14.
不寐为临床常见病,传统治疗方法多为清肝泻火、清热化痰、交通心肾、补益心脾等,对部分不寐患者疗效欠佳,王清任继承内经瘀血思想,明确指出瘀血导致不寐,创立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屡建奇功。笔者基于《黄帝内经》营卫睡眠理论及“瘀血”“不寐”相关原文,归纳总结瘀血致不寐的学术思想,论述从瘀血治疗不寐的理论基础和辨证论治,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升临床疗效,改善不寐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内经认为营卫调和是正常睡眠的基本条件,营卫失和是不寐的基本病机,瘀阻脉道为导致营卫失和的重要病机,具体病机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瘀热扰神、寒凝血瘀、痰瘀互结,以活血化瘀为总则,分别以益气活血、行气活血、清热化瘀、温阳活血、祛痰化瘀为治法,辅以宁神安魂之法,调理脏腑气血、形体神魂,进而调和营卫气机,营卫正常出入,寤寐自生。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内经》“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的理论,得出“郁”乃痤疮发病的根本病机.通过局部和整体辨证,辨明形成“郁”之病机,从皮损辨别标郁,从整体辨别本郁,辨明标本,分型论治.同时认为在痤疮的辨证及治疗中,应关注阳气的变化,固护阳气.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今社会中,不寐已经成为快节奏生活人群的常见和多发病证,严重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状态和生活质量。周发祥指出《内经》中"心藏神,肝藏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不和则卧不安",认为心神不定,胃中不和,肝藏血功能失常,夜间阳气潜藏不利,是不寐的主要病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不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典型病例,反应周师处方用药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寐从胃论治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寐与胃肠道症状同时出现,临床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不寐久治不愈,用镇静安神药无效者,往往合并有胃肠道症状。笔者揣度《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旨,采用从胃论治的方法,辨证施治,颇获效验。现试就前贤见解,并结合笔者临证心得、略陈管见如下。一、湿热中阻不寐首当清化和胃清·林珮琴《类证治裁》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笔者从临床所见,不寐并非  相似文献   

18.
失眠是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传统中医学称“不寐”“不眠”等,现代医学称为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按照现代医学的标准,其主要表现有在合适的睡眠条件下仍入睡困难,或时睡时醒,或醒后难再入睡,甚则彻夜不眠等。本病病位在“心”,与情志因素等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为心神不安,神气不和。吴清明教授将“不寐”的生理病理与《脾胃论》中的“胆气春生”及其中“少阳为枢”的学术思想相联系,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提出观点:少阳在气的运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胆气为人体阳气激发的重要枢纽,在人体阴阳调和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阐明了失眠与胆气的关系,主张调节全身气机必先升发胆气,在本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孙广仁 《中医药学刊》2005,23(2):215-216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20.
扶阳思想是蕴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这一观点体现在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体气血的运行、躯体的运动、疾病的防护等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和卫外等功能。抑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点,这也是阳气不足或阳气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五脏之阳气是人体阳气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五脏阳气虚衰可直接或间接引发抑郁的相关表现。《伤寒杂病论》中有多种临床症状符合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综合其治疗方案,张仲景多从扶固阳气着手进行治疗。文章从《伤寒杂病论》的扶阳思想入手,探析五脏阳虚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