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种方法 ,病理组织学与呼气试验是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较准确的测定方法。幽门螺杆菌是胃疾患的重要致病因子 ,与胃炎的发生关系最密切 ,其次是消化性溃疡和胃癌。应用中药制剂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西药。参考文献 33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方法,观察半夏泻心汤联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西医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50例在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半夏泻心汤.比较两组总疗效、幽门螺杆菌阴转率.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转率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结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根除Hp可阻止慢性浅表炎症一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的演变过程,显著降低复发率及肿瘤的发生率。近年来,Hp耐药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AG)的临床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4.
苦参芍药汤治胃幽门螺杆菌感染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好寄生在胃幽门部附近。现代医学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炎、胃溃疡的常见致病因素,甚至可导致胃癌的发生。笔者在临床中,自拟苦参芍药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各种胃病80余例,均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80例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检...  相似文献   

5.
万丽艳  李密 《中医杂志》2011,52(2):156-158
慢性活动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80%~95%,感染后自发清除少见。长期感染与胃黏膜癌变有很大相关性。由于根除Hp可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AG)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降低,临床通过根除Hp治疗HPAG日益受到关注。我们应用加味六君子汤合三联疗法根除Hp辨证治疗HPAG,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选80例均为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就诊的门诊及住院HPAG患者。根据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标准》,全部病例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胃炎,并证实有Hp现症感染(14C尿素呼气试验),排除疑似病例及并发严重疾病及恶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方法,观察半夏泻心汤结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西医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41例在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半夏泻心汤。比较两组总疗效、幽门螺杆菌阴转率、血清胃泌素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转率高于对照组,血清胃泌素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均为P〈O.05。结论:半夏泻心汤结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自从1982年Warren 和Marsha从胃上皮细胞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17年间大量研究证明Hp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联系,并研制出众多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本文将介绍目前临床上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自从1982年Warren 和Marsha从胃上皮细胞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17年间大量研究证明Hp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联系,并研制出众多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本文将介绍目前临床上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当地人群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1]。目前已知Hp感染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Hp感染会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长期感染后还可引起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根除Hp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减缓癌变进程和降低胃癌发生率[2]。西医主要采取铋  相似文献   

10.
正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炎的感染率高,其与胃癌相关性高。《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1]推荐使用由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联合两种抗菌药物组成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但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笔者采用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胃舒胶囊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平板掺入法测定了胃舒胶囊及其主要成分对幽门螺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在制备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模型上观察了胃舒胶囊在体内促进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鼠胃黏膜修复的作用。结果:胃舒胶囊在体外对幽门螺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 IC)为0.00298(g/m l)。在体内,可明显改善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鼠的胃黏膜组织学变化,有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作用。结论:胃舒胶囊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且症状易于反复.近年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属中医"胃脘痛"与"痞症"的范畴.笔者自1989年至1997年,对经纤维胃镜检出的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以自拟养胃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娟  金小晶 《河南中医》2014,(7):1433-1434
幽门螺杆菌主要引起消化道疾病,也可引起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等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机是脾胃虚弱和内蕴湿热,脾胃虚弱是最主要病机。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以脾虚湿热证为主证,普遍认同的分型有四种: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疗效显著,治愈后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长期应用无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93级研究生刘绍能幽门螺杆菌(HP)是由Warren等首先在慢性胃炎患者胃组织中发现。此后的研究证实HP感染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从而为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彝汉族胃ca患者体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ca发生率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统计对比2009年7月-2011年8月在本院行胃镜及C14呼气试验阳性者.结果:彝族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胃ca发生率高于汉族.结论:胃ca发生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饮食习惯环境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是引起胃肠道多种疾病的感染因素.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HP为一级致癌物[1],为胃癌等一类致癌原[2].有学者提出胃ca发生机制的模型:HP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ca.目前已初步认定,HP是胃ca发生的启动因子之一[3].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医药在根除Hp感染、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方面取得独到进展,文章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病因病机、体质、辨证分型、及药物的治疗做一简要综述以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腺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CA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可能与幽门螺杆菌、自身免疫、物理、化学以及遗传因素有关。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目前,国内外大多学者赞同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萎缩的典型标志以及胃癌的前兆。近年来,诸多中医药学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大量的、不同层面的研究,其报道日益增多,在诊断与治疗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笔者在此着重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蒙西医对照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蒙药治疗,对照组用西药治疗,30天后观察症状、体征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治疗组疗效相当于对照组.结论:蒙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胃癌等息息相关,根除H.pylori有利于上述疾病的治疗。近年来,H.pylofi的根除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正确理解我国“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铋剂四联疗法是提高根除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自1983年巴里·马歇尔(Barry 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 Warren)二人首先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的标本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ulori,幽门螺杆菌)以来,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此二人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VC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是寄居于人胃内的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在世界范围感染率高达50%左右,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群胃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30%-80%,幽门螺杆菌感染年复发率在发达国家约为3%,在发展中国家高于10%。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治治疗方案作了多方位的探索,现就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