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脾综合征(PS)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PS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S的CT、MRI影像及临床资料,观察其并发内脏及心血管系统畸形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多脾综合征患者,全内脏转位3例,部分内脏翻转1例,短胰腺4例,中位肝脏1例,中位胆囊2例,小肠旋转不良3例,下腔静脉肝内段缺如、肝静脉直接汇入右心房2例,奇静脉或半奇静脉扩张与上腔静脉异常连接3例,肝总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结论多脾综合征是一组多系统发育畸形,其影像学表现多样,熟悉多脾综合征伴有其他脏器异常的各种CT、MRI表现,有助于提高对多脾综合征的认识,减少漏误诊的发生。应用胸腹部CT增强扫描、腹部MRI增强扫描有助于多脾综合征的全面诊断。  相似文献   

2.
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病因分析与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病因分析与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脾多灶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结果 30例中,恶性淋巴瘤7例,转移瘤6例,多发囊肿5例,脾梗死3例,血管瘤2例,结核2例,淋巴管瘤1例,多发脓肿1例,神经纤维瘤1例,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脾浸润各1例.CT能清楚地显示脾多灶性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0%.结论 脾多灶性良性病变以囊肿多见,多灶性恶性病变以淋巴瘤和转移瘤多见.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多系统畸形组成的综合征,主要为多脾、心血管及其他内脏发育异常的联合畸形.以往多在尸检或手术时发现,现在由影像检杳发现的报道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4.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多系统畸形组成的综合征,主要为多脾、心血管及其他内脏发育异常的联合畸形.以往多在尸检或手术时发现,现在由影像检杳发现的报道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5.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多系统畸形组成的综合征,主要为多脾、心血管及其他内脏发育异常的联合畸形.以往多在尸检或手术时发现,现在由影像检杳发现的报道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搜索经临床及其影像检查证实的布加氏综合征4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CT动态增强扫描及后处理重建显示肝水平上段下腔静脉狭窄3例;肝水平下腔静脉显示不清1例;肝下段下腔静脉扩张3例;脾大,脾静脉迂曲、扩张3例;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扩张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例。均显示局部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狭窄及范围。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明确血管阻塞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对大鼠脂肪肝的定量评价价值。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32只,其中实验组24只,对照组8只。从饲养大鼠第5周开始,每周随机取3只实验组及1只对照组大鼠进行能谱CT扫描。大鼠安乐死后观察脂肪肝的病理严重程度。获取40~140keV间每隔5keV的肝/脾CT值及肝脏的能谱曲线,计算曲线斜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keV肝/脾CT值、能谱曲线斜率在不同病理分级脂肪肝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0级与1级、2级与3级脂肪肝组间的70keV水平肝/脾CT值外,余各组间的70keV水平肝/脾CT值、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脂肪肝严重程度与70keV肝/脾CT值、能谱曲线斜率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0.878,P值均<0.05)。结论:应用能谱CT的多参数成像,可以对大鼠脂肪肝进行综合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55例由临床与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其中20例又经对比增强CT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5例中,起初CT平扫正确诊断50例(90.9%)外伤性脾破裂。增强扫描的20例全部(100%)得到正确诊断。在CT平扫像上,外伤性脾破裂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及弧形高密度影,而CT增强扫描显示了脾脏内或表面不规则撕裂口、脾内未强化血肿及假性动脉瘤形成。49例(89.1%)患者伴发腹腔积液。早期或轻微脾破裂时,腹腔积液主要见于左侧结肠旁沟及道格拉斯窝。38例(69.1%)患者合并其他脏器或组织损伤。结论多层螺旋CT在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中,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率高等优势。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条件下,对比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及合并症的检出率,并能正确分型,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脾脏容积多层螺旋CT测量的方法和正常值,并研究脾脏容积与脾脏各径线长度及肋单元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自带的Volume软件对400例正常成人脾容积进行测量。结果:400例检查者脾容积的平均值为(173.94±52.17)cm3,200例男性脾容积平均值为(184.99±51.01)cm3,200例女性脾容积平均值为(162.90±51.08)cm3。脾容积与肋单元相关系数r=0.32,与上下径相关系数r=0.62,与前后径相关系数r=0.64,与脾厚径相关系数r=0.52,P0.01。结论:多层螺旋CT脾容积测量方法简便,结果较其他方法更为准确。脾脏上下径、前后径和脾厚径与脾容积相关性较大,两项以上超过正常上限,可做为判断脾脏增大的初步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脾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穿刺或手术证实的脾实性肿瘤患者的CT资料,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病灶的CT征象进行分析,最后统一意见判断其良、恶性。采用Fisher精确校正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脾良、恶性肿瘤的大小、数目、形态及脾有无肿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患者症状、病灶有无环形强化及腹腔或后腹膜淋巴结有无肿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CT对良恶性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鉴别脾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85.7%、87.5%、75.0%。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鉴别脾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使一些良性肿瘤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切脾手术,帮助淋巴瘤患者及早明确治疗。  相似文献   

11.
患者 女 ,42岁。以上腹部疼痛不适数年就诊。查体 :腹部阴性。腹部CT平扫及增强示 :肝脏体积增大 ,位于脊柱两侧 ,以左侧为主。胆囊影未显示。胃泡位于右上腹部 ,其后方见 3个大小不一的类圆形脾结节影 ,最大者及最小者的大小约为 4.0cm× 2 .8cm和 2 .6cm× 1.5cm ,增强扫描见 3个脾结节呈同步强化。胰腺位于右侧 ,其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奇静脉明显扩张 ,下腔静脉左位。心脏及腹主动脉位于左侧。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图 1,2 )。CT诊断 :多脾综合征合并腹腔脏器转位。讨论 :多脾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多系统畸形组成的…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高压患者多层螺旋CT在体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探讨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系统管径、肝脾体积、肝实质强化与病因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采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126例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提示门静脉高压患者和47例非门静脉高压者进行门静脉CTA,并进行胃左静脉、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测量,肝脏、脾体积测量及门静脉期肝实质和门静脉主干CT值的测量,并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门静脉内径分别为(13.73±3.36) mm和(13.61±1.90) mm,脾静脉内径分别为(10.30±3.28) mm和(9.23±1.39) mm,肠系膜上静脉内径分别为(10.83±2.03) mm和(10.46±1.32) mm,胃左静脉宽度分别为(5.10±3.49) mm和(1.48±1.59) mm,肝脏体积分别为(1189.46±305.36) cm3和(1322.40±283.81) cm3,脾体积分别为(809.37±471.14) cm3和(255.53±110.35) cm3.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在显示门静脉高压患者相关血管形态、肝脾体积及肝实质强化等多方面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观察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6例上腔静脉综合征行颈胸部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发送工作站后处理(包括VR、MPR、MIP、CPR)作出诊断,并与手术或穿刺病理作对比分析.结果 46例中肺癌所致SVCS 36例、恶性淋巴瘤5例、胸腺癌3例,慢性纵隔炎1例,甲状腺癌伴颈内静脉及上腔静脉癌栓形成1例.奇静脉入口以上梗阻31例,奇静脉入口以下梗阻4例,奇静脉人口上下同时阻塞者11例.轻~中度梗阻16例,重度梗阻21例,完全梗阻9例.结论 多排螺旋CT是诊断SVCS理想的检查手段.对临床进一步治疗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6岁。因恶心伴左上腹疼痛2d来院就诊。检查:左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余各项检查正常。CT检查:右侧肾门水平前方可见2个(图1),左侧脾区周围可见6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左侧脾门周围多结节灶呈葡萄状沿脾门及脾周分布(图2),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值49~55HU,其中最大结节为28mm×30mm,最小结节为13mm×11mm,正常脾实质CT值:58HU。增强扫描:右侧肾门水平及左侧脾区周围多发软组织密度结节,增强后与正常脾脏实质各期强化密度相一致(图3)。脾周多个结节呈图1右肾门水平前方可见2个大小不等软组织密度结节,边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行MSCTA检查的39例的CT表现.结果: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18例,其中表现肝动脉狭窄7例、肝动脉血栓1例、门静脉血栓3例、门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脾动脉盗血综合征3例以及肝段缺血或梗死3例.结论: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MSCTA表现明确,MSCTA诊断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特点,同时可发现因血管源性并发症而引起的继发改变,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2年11月我院腹部CT检查中诊断脾动脉瘤的22例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等处理技术。观察脾动脉类型、走行、与胰腺的关系,观察动脉瘤的类型、位置、形态、大小、数目、瘤壁有无钙化斑块等指标。结果四种后处理方法均检出全部动脉瘤。脾动脉走行于胰腺上方14例,走行于胰腺后方8例,血管类型属分散型者5例,集中型者17例;动脉瘤均为真性动脉瘤,单发多见;位置以脾动脉干多见,形态多为圆形,直径多小于2cm;瘤壁钙化者检出16例,其中12例合并有非钙化斑块。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充分显示脾动脉的走行,诊断脾动脉瘤的存在;多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楚的显示瘤体的特性及瘤腔内外情况,对临床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pancreatogenic segment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特征.方法 对32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行上腹部CT平扫、多期相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脾静脉及侧枝血管情况.结果 脾静脉均有受压、血栓或受侵表现,孤立性脾静脉阻塞中,食管静脉(EV)、胃短静脉(SGV)、胃冠状静脉(CGV)、胃网膜静脉(GEV)、胃结肠干(GCT)曲张分别占9.37%,67.65%,65.63%,96.88%,28.13%;非孤立性脾静脉阻塞伴有肠系膜上静脉SMV阻塞时,其属支结肠右上静脉(RSCV)、胃结肠干(MCV)、胰十二指肠前上静脉(ASPDV)曲张例数分别为15.63%,18.75%,5.88%.同时伴门静脉海绵样变5例.结论 MSCT及图像后处理系统对PRPH诊断具有莺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定量CT(QCT)肝脏和腹腔内脂肪参数诊断代谢综合征(MS)的最佳临界值及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12月本院1151例体检人群的临床和CT资料。男性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8.9%(111/587),女性为26.1%(147/564)。使用专用软件,测量肝脏的定量脂肪参数,包括肝脏和脾脏的平扫CT值以及肝脏CT脂肪分数(CTFF);并在L2-3椎间盘层面测量腹腔内脂肪组织(VAT)、皮下脂肪组织(SAT)、总脂肪组织(TAT)和非脂肪组织(NAT)的面积,计算脾脏与肝脏CT值的差值(ΔCT脾-肝)和比值(CTR脾/肝)。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肝脏CTFF、肝脏CT值、脾脏CT值、ΔCT脾-肝、CTR脾/肝、VAT/TAT、TAT/NAT、VAT/ NAT和SAT/NAT等指标诊断MS的效能。结果:在男性组中,ΔCT脾-肝和CTR脾/肝诊断MS的AUC(0.736、0.738)均高于肝脏CTFF(0.6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肝脏CT值诊断MS的AUC与肝脏CTF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TAT和VAT诊断MS的效能(AUC=0.823、0.818)优于其它腹部脂肪测量指标(P均<0.05)。在女性组中,肝脏CTFF、肝脏CT值和ΔCT脾-肝诊断MS的效能均不高(AUC=0.609~0.626),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和SAT诊断MS的效能(AUC=0.830、0.810)优于其它腹部脂肪测量指标(P均<0.05)。结论:QCT测量的TAT、VAT和SAT对于诊断MS具有重要价值,肝脏脂肪定量指标诊断MS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侧枝循环多个指标CT征象的依存性关系。方法门静脉高压组(A组)30例,正常对照组(B组)30例。CT测量2组的门静脉(PV)、胃冠状静脉(GCV)直径,胃底-脾门区静脉血管截面总面积,与胃镜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PV直径为(16.17±2.44)mm(A组)及(12.42±1.53)mm(B组),Beta=0.39。GCV直径为(6.22±2.41)mm(A组)及(3.39±1.03)mm(B组),Beta=0.85。胃底-脾门区静脉血管截面总面积:A组和B组分别为(5.14±5.96)mm2和(1.32±0.98)mm2,Beta=1.90。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0.39X1 0.85X2 1.90X3。结论胃底-脾门区静脉血管截面总面积作为一种新的CT检测指针对评价门静脉高压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认识Kartagener氏综合征CT特征,提高对Kartagener氏综合征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1例Kartagener氏综合征患者的胸部、上腹部及副鼻窦的CT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胸部CT表现为支气管呈囊状、柱状扩张,可见印戒征、轨道征、蜂窝征、胸膜下征等征象,合并支气管炎或肺炎;心脏呈镜面心表现,肝胆胰脾反位;副鼻窦CT表现;双侧上颌窦粘膜明显增厚.结论 Kartagener氏综合征具有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即CT表现为支气管扩张、内脏反位及副鼻窦炎三联征,常以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位心为线索,结合支气管扩张及副鼻窦炎的影像学表现,对其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