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单刺穴治疗坐骨神经痛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媛越 《陕西中医》2008,29(4):483-484
目的:观察针刺单刺穴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取单刺穴,对照组40例,传统循经取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3%(P<0.05)。提示:针刺单刺穴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祛邪通络,同时还可以避免直接刺激患部诱发疼痛。  相似文献   

2.
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中风病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以探讨督脉经穴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作用和针刺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照组48例患者针刺患肢体穴位,治疗组50例患者针刺督脉经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7.5%。结论针刺督脉经穴能调节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疏通阻滞经脉之气血,是针刺治疗中风病恢复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刺镇痛的外周经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镇痛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及外周机制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较少考虑到经穴系统的特异性治疗作用,且模型建立也无法体现经穴——脏腑相关性联系。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治疗痛证多为循经取穴,即应用传统的经络循行理论,以“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按经脉循行区域选取相应的穴位治疗痛证,临床疗效较好。为此,我们建立了具有经穴——脏腑明确关系的胃——足阳明胃经痛证模型,以探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经穴特异性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三天穴地部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部三天穴,即天鼎穴、天枢穴、天窗穴,分属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笔者多年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合现代解剖学研究,突破了传统颈部针刺的禁忌,摸索出了治疗此病的手三阳经脉颈部三要穴。运用古代“天、人、地”三层次立体行针法,针刺可直达“地部骨折”:即颈椎间孔外后缘,可直接刺激颈神经根,达到减轻或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的研究基于祖国医学"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主要原则,从针灸最佳适应症之--脑梗死切入,在课题组34年的研究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取醒脑开窍针刺法主要穴位,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不同参数刺激不同穴位后脑的特异性反应;同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醒脑开窍组方与非经非穴治疗脑梗死的经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赵敬军  李少源  李霞  贲卉  荣培晶 《中医杂志》2014,(23):1996-1999
穴位和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依据经穴所属经脉的不同而各异。在相同经脉,其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本腑病症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临床应用中则讲究气至病所。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入手,以合谷穴与面口部联系为例探讨穴位与疾病的关联,重点探析合谷穴对面口部存在生理、病理上的特异性调节现象,分析产生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物质基础。从刺激合谷穴对面口部的特异性影响相关的中医认识、物质基础、经穴刺激效应及治疗效应等方面加以探讨,以此阐述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  相似文献   

7.
以经穴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为出发点,查阅1990年~199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已借助形态学、神经放电、肌肉放电、组织生化等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探讨了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调节的神经传导途径、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的调节和经脉线上物质的变化等,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心肌组织生化和经脉线上物质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婷  余小夏  刘旭光 《中医药学刊》2010,(10):2054-205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面积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面积的变化,比较分析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1)不同经穴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经脉(穴位)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3)胃经不同穴位之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脉穴位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繁荣  赵凌 《天津中医药》2014,31(10):577-58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提供选穴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英文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研究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结果在纳入的62篇文献中,共使用腧穴34个,其中最常用的腧穴包括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选穴分布于11条经脉,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147次),占总频次的52.13%;涉及特定穴10种,最常用的2类特定穴是下合穴和募穴。结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选穴以循经取穴为主,腧穴类型以下合穴、募穴等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调治作用的分析,探讨三阴交穴的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及经穴与脏腑的联系。梳理与三阴交穴直接相连的肝、脾、肾三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分析三阴交穴与心、胞宫间接相连的途径,归纳心、肝、脾、肾、胞宫的生理功能,结合具体病症,探讨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的调治作用。认为刺灸三阴交穴可以调治心、肝、脾、肾、女子胞的功能,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三阴交穴可对与其直接或间接相连的脏腑功能产生治疗作用,是其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体现,说明三阴交穴与上述脏腑之间的确存在某种联系,且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作为媒介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摘要:通过运用苍龟探穴手法,观察循经感传在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型)针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次数,并探讨循经感传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为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型)的针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本课题选取符合标准的72例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患者,均来自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疗区和肝脾胃科门诊及疗区。将72例患者随机分配为2组,治疗组选取中脘、天枢、关元和足三里,进针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之得气,并在足三里施以苍龟探穴手法;对照组穴位同上,得气同上,足三里不施以特殊操作手法。每6天为1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治疗。在治疗期间,观察苍龟探穴手法循经感传出现次数;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评分、中医症状积分进行对照观察;并探讨循经感传出现次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药新药临床指导一般原则》制订的疗效判定标准对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循经感传平均出现次数为6.15±2.03次,治疗组循经感传平均出现次数为22.38±2.42次,治疗组在出现循经感传次数上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周排便次数和日平均排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周粪便性状评分和日平均粪便性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中医症状积分和单项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总体中医症状积分和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只有完谷不化)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总体疗效有效率为84.85%,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有效率为88.24%,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对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型)患者均有干预作用,能有效减少排便次数、改善粪便性状和中医症状,且采用苍龟探穴手法的治疗组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与其在针刺过程中出现的循经感传次数较多有关,说明对足三里施行苍龟探穴手法可以明显提高足三里的循经感传出现次数,进而提高对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苍龟探穴,可以对不同部位和不同层次的针感加以刺激;合募配穴,可调理脾胃功能,扶正培元,补益气血;循经感传能有效提高对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李焕芹 《中医杂志》2011,52(23):2067-2068
《循经考穴编》是一部关于经脉流注、经穴考证的针灸学专著.从书的内容构成、作者、版本考据及腧穴考证、刺法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述,并浅议该书中描述的透针刺法、刺络放血及沿皮刺法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天灸通脉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舒通经脉往往是治疗疼痛疾病的关键。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也有“气至则有效,气迟至则不治”的说法,也就是说在针刺过程中针下得气后如果产生“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的疗效就会显著提高,但正常人群,出现循经感传现象的比例不足一半。促使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就成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探讨经穴与脏腑相关性及其经脉物质基础,笔者观察了切断经脉线处,筋膜组织前后电针家兔"委中"穴对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记录针刺前,电针15min后及切断筋膜后电针15min膀胱排尿滴数,并分析经脉所附着的组织.结果:电针后于针刺前相比膀胱排尿滴数明显增加(P<0.01),而切断筋膜组织后膀胱排尿滴数与针刺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可以引起脏腑效应,切断筋膜组织后,"委中"穴脏腑效应减弱提示经脉所附着组织与筋膜相关.  相似文献   

16.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相关文献,从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三方面总结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客观存在,且可能通过机体内在生物学机制发挥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等问题。今后当加强实验设计和评定方法的科学性,以广泛的疾病或疾病模型为载体,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展开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针刺足少阳经经穴为主治疗偏头痛3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针刺足少阳经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探讨足少阳经经穴的特异性及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足少阳经经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针刺足少阳经经穴能有效缓解偏头痛的症状,有效改善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结论:针刺足少阳经经穴能有效地治疗偏头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切断筋膜组织前后,电针家兔"下巨虚"穴对小肠蠕动功能的影响,探讨经穴脏腑效应与经脉相关物质的关系.方法:分别记录针刺前,针刺后及切断筋膜组织后小肠蠕动幅度,并分析经脉所附着的组织.结果:电针后与针刺前相比小肠蠕动幅度明显增加(P<0.01),而切断筋膜组织后小肠蠕动幅度与针刺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下巨虚"穴可以引起脏腑效应,切断筋膜组织后,"下巨虚"穴脏腑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19.
切断筋膜前后针刺"三阴交"穴对家兔子宫蠕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切断筋膜组织前后电针家兔"三阴交"穴对子宫蠕动功能的影响,探讨经穴脏腑效应与经脉相关物质的关系.方法:分别记录针刺前,针刺后及切断筋膜组织后子宫蠕动幅度,并分析经脉所附着的组织.结果:电针后与针刺前相比子宫蠕动幅度及频率均明显增加(P<0.01),而切断筋膜组织后子宫蠕动幅度及频率与针刺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三阴交穴可以引起脏腑效应,切断筋膜组织后,三阴交穴脏腑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20.
高莹  杨建 《世界中医药》2023,(24):3589-359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针灸传统经典理论,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也是指导临床合理用穴以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经穴是经脉上特定的点,是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经穴与非经穴效应不同,本经穴与他经穴疗效迥异,同一经脉中的特定穴与非特定穴效应有别,加强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对促进针灸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