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对大鼠脑出血后炎症反应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清开灵注射液组(3000 mg/kg)和栀子总环烯醚萜苷高、中、低荆量组(30,15,7.5 mg/kg),采用自体血注入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在术后48 h取脑组织标本,放射免疫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TNF-α和IL-1β含量,免疫组化检测ICAM-1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较,栀子总环烯醚萜苷中、高剂量组血肿周围脑组织TNF-α和IL-1β含量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ICAM-1和Caspase-3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可以干预脑出血后炎症反应,阻止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2.
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NF-к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对大鼠脑出血后核转录因子кB(NF-кB)表达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尼膜同组、栀子总环烯醚萜苷(20、10mg、5mg/kg)治疗组,采用自体血注入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每组分别在术后12、24、48和96h 4个时间点取脑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NF-кB蛋白表达,同时测量脑组织含水量.结果:20~10 mg/kg栀子环烯醚萜苷治疗组脑出血后NF-кB P65表达水平及脑含水量明显低于脑出血组.结论:栀子环烯醚萜苷可以抑制脑出血后NF-кB活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3.
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NF-κ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对大鼠脑出血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尼膜同组、栀子总环烯醚萜苷(20、10mg、5mg/kg)治疗组,采用自体血注入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每组分别在术后12、24、48和96h4个时间点取脑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NF-κB蛋白表达,同时测量脑组织含水量。结果:20~10mg/kg栀子环烯醚萜苷治疗组脑出血后NF-κB P65表达水平及脑含水量明显低于脑出血组。结论:栀子环烯醚萜苷可以抑制脑出血后NF-κB活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对大鼠脑出血AQP4和MMP-2/9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栀子总环烯醚萜苷(30mg/kg)治疗组,采用自体血注入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术后24、48、72和120h时间点各组各取5只大鼠脑组织标本,采用干湿重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测定脑含水量、AQP4蛋白和AQP4mRNA的表达、MMP-2和MMP-9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在各时间点脑含水量减少(P0.01),AQP4蛋白和AQP4mRNA表达降低(P0.05),术后72~120h时间点MMP-2和MMP-9表达水平低(P0.05~P0.01)。结论: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可能通过抑制AQP4、MMP-2和MMP-9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栀予总环烯醚萜苷对大鼠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和栀予总环烯醚萜苷(20,10,5mg/kg)组,采用自体血注入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每组分别在术后12,24,48,72和144h5个时间点取脑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HO-1表达,同时测量脑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20~10mg/kg栀予环烯醚萜苷组脑出血后HO—1表达水平及脑组织MDA含量明显低于脑出血组(P〈0.05),SOD活性明显高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栀予总环烯醚萜苷可以抑制脑出血后HO-1表达,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6.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栀子中总环烯醚萜苷和栀子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姚干  何宗玉  方积年 《中草药》2006,37(1):57-64
目的建立栀子中总环烯醚萜苷测定方法,研究HPD 450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栀子总环烯醚萜苷、栀子苷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目标成分,考察HPD 450大孔吸附树脂对栀子总环烯醚萜苷、栀子苷的吸附和洗脱条件。结果栀子总环烯醚萜苷最大吸收波长为238 nm,与栀子苷一致,栀子苷在9.36~21.84μg/mL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37%;HPD 450大孔吸附树脂可以将提取物中总环烯醚萜苷由45.45%提高到83.72%,栀子苷由24.46%提高到62.28%。结论HPD 450大孔吸附树脂能有效富集并纯化栀子总环烯醚萜苷、栀子苷;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唐栀子提取物环烯醚萜苷对脑出血大鼠认知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通过双盲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唐栀子环烯醚萜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Ⅳ型胶原酶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参考Longa评分法筛选建模成功大鼠模型进行后续实验。建模1d后唐栀子环烯醚萜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7.5、15、30mg·kg-1剂量的唐栀子环烯醚萜苷,假手术组与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治疗1周。期间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认知功能变化情况,通过平衡木行走实验观察大鼠运动功能变化情况。治疗1周后,将大鼠麻醉取出脑组织检测脑组织含水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病灶组织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3d后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大鼠在2min内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平衡木行走实验评分明显升高(P0.05),脑组织含水量及病灶组织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唐栀子环烯醚萜苷中、高剂量组大鼠3d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3d后平衡木行走实验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含水量及病灶组织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唐栀子提取物环烯醚萜苷可改善脑出血大鼠认知、运动功能,缩小脑水肿面积,可能与调节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姚干  王允  刘毅 《中成药》2014,(4):698-701,713
目的探讨黄芩总黄酮、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及其组合物含药小鼠血清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法测定黄芩总黄酮、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及其组合物含药血清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最大无毒浓度和H1N1对A549细胞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黄芩总黄酮、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及其组合物含药血清对H1N1的体外抑制作用和直接杀灭作用。结果黄芩总黄酮、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及其组合物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的TC0均为12.5%;H1N1对A549细胞的TCID50为10-2.9/0.1 mL;黄芩总黄酮含药血清12.5%、黄芩总黄酮和栀子总环烯醚萜苷组合物含药血清6.25%和12.5%,分别对20倍量TCID50H1N1的细胞内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对H1N1具有直接的杀灭作用;黄芩总黄酮、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单用的药效作用弱于组合使用。结论黄芩总黄酮和栀子总环烯醚萜苷组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和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9.
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测定栀子药材乙醇提取物中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以栀子苷为标准品,栀子总环烯醚萜苷浓度在8.08~24.24μg.ml-1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加样回收率、稳定性均良好,3批栀子乙醇提取物中总环烯醚萜苷平均含量为56.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中药栀子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栀子豉汤抗抑郁症的有效部位。方法:对SD大鼠进行未知刺激制作抑郁症模型,以大鼠体重变化和血液中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为检测指标,以氟西汀为阳性对照,对栀子豉汤中挥发油、总多糖、异黄酮和总环烯醚萜苷四个部位进行筛选。结果:栀子豉汤中挥发油、环烯醚萜苷可明显降低大鼠体重变化(P<0.05),升高抑郁大鼠血中多巴胺、5-羟色胺的含量(P<0.01或P<0.05)。结论:确定挥发油和环烯醚萜苷部位为桅子豉汤抗抑郁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1.
栀子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糖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栀子水提取物、栀子总苷和栀子苷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糖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氧嘧啶对小鼠腹腔注射造成小鼠糖尿病模型,给药组分别灌胃栀子水提取物组(1.5 g/kg)、栀子总苷组(0.03g/kg)、栀子苷组(0.003g/kg),卡托普利组(0.02g/kg),连续给药2周。观察以下指标:①测定血糖;②测定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③计算肾脏系数;④测定尿酸、尿素氮及肌酐。结果:栀子各给药组与用药前比较小鼠血糖值均有所下降,其中栀子水提物组(P<0.05)和栀子总苷组(P<0.01)血糖下降尤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差异不明显。栀子水提物组(P<0.05)和栀子总苷组(P<0.01)小鼠的空腹血清胰岛素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栀子各给药组对小鼠胰岛素敏感指数影响不大。栀子水提物组和栀子苷组肾脏系数比模型组有所下降(P<0.05),栀子总苷组肾脏系数显著降低(P<0.01)。栀子水提物和栀子总苷能降低小鼠血清尿酸水平(P<0.05),水提物和栀子苷能使小鼠尿素氮水平下降(P<0.05);栀子各给药组对小鼠血清肌酐水平影响不大。结论:栀子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具有一定的降血糖及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栀子的活性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类、有机酸酯类、多糖和挥发油等,其中萜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栀子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并建立了多种检测方法。针对栀子中的萜类成分环烯醚萜、单萜及二萜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栀子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栀子药材进行整体质量表征研究,并通过对不同产地栀子药材及其易混品水栀子的质量表征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以发现栀子药材的质量表征特性与产地的关联性。方法:采用HPLC-PDA多波长分析方法,建立栀子药材多指标性成分含量合特征图谱分析方法,采用PLS-DA模型分析,找到不同产区栀子药材及易混品水栀子质量表征特性。结果:不同批次栀子药材中环烯醚萜苷和二萜苷类成分色谱峰无明显差异,但5号(二萜苷类)特征峰含量有明显差异,福建产区高于江西产区;不同批次栀子药材酚类成分色谱峰数量和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特性,其中福建栀子具有11号特征峰、且高含量;江西栀子具有8号(绿原酸)特征峰、且高含量特征,呈现出产地栀子药材质量表征特性与品质特征。水栀子表征出酚类成分与产地关联质量特性,且具有21号特征峰;此外,水栀子中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含量较低。以栀子药材整体质量表征为比较,福建产区栀子、江西产区栀子分别聚为一处,水栀子单独聚为一处,s9(与水栀子混种栀子药材)批次单独聚为一处;由变量重要性因子分布图可知,特征峰21、11、12、17、8、19、14、5、10号色谱峰为主要质量特性信息成分。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栀子药材整体质量表征方法准确、可靠;应用于栀子药材整体质量表征与质量评价,可区分栀子药材种源、种植、产地、采收等信息;从而为栀子药材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栀子环烯醚萜苷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 探讨近几年来栀子环烯醚萜苷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为栀子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是栀子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它不仅有明显的保肝利胆、解热、镇静等作用,而且对缺血性脑损伤亦有保护作用。关于栀子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多,其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 结论: 栀子环烯醚萜苷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建立不同发育时期栀子果实中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探究各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 分析采用Durashel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8、328、440 nm.结果 随着栀子果实的发育成熟,栀子苷、京尼平苷酸、绿...  相似文献   

17.
炮制对栀子中色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炮制对栀子中色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和西红花酸含量为指标,对3个产地的栀子、炒栀子与焦栀子中试饮片进行比较.结果: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的含量顺序为:栀子>炒栀子>焦栀子;西红花酸的含量顺序为:栀子<炒栀子<焦栀子.结论:加热炒制可使栀子中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含量显著降低,栀子经炒黄、炒焦后可产生西红花酸.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穴围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围刺组,参照Zea-Longa报道的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围刺组给予头穴围刺治疗,3组分别于21 d取大鼠脑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缺血结构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大鼠脑缺血阳性细胞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检测Ang-2、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针刺21 d后mNSS评分围刺评分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脑组织病理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1 d后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脑组织缺血区域Ang-2、VEGF阳性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1 d后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脑组织Ang-2、VEGF蛋白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围刺可上调大鼠缺血再灌注区脑组织Ang-2、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帮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神经修复,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