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特征及临床表现定位诊断间质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腔外生长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及20例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在肿瘤大小(P=0.000)、肿瘤形状(P=0.025)、病灶平扫密度均匀性(P= 0.036)、周围胃肠道壁异常强化(P...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MSCT表现及误、漏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经病理证实的初诊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表现.结果 79例中,CT定位正确66例(83.54%),其中定位食管2例,胃44例,小肠11例,结直肠7例,胃肠道外2例;CT确诊58例(73.4%),其中食管1例,胃41例,小肠9例,结直肠6例,胃肠道外1例;误诊主要疾病是平滑肌瘤、胃/肠癌、胃/肠淋巴瘤、纤维瘤等.10例(12.66%)伴发其他肿瘤,其中6例伴发其他肿瘤的间质瘤和1例间质瘤伴发神经纤维瘤病漏诊.结论 对肿块与胃肠道关系的错误判断和对间质瘤伴发肿瘤的认识不足是误、漏诊的主要原因;多方位观察、充分充盈胃肠道的薄层增强CT扫描可准确评判肿块与肠管的关系及其供血血管的来源;充分认识间质瘤伴发其他肿瘤的特点,有助于提高CT对GIST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最常发生于胃(60%),以往常被误诊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CT在GIST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旨在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建忠  吴立伟  单海荣 《人民军医》2014,(11):1242-124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临床较少见,仅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0.1%~0.3%[2]。为了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我们选择2006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3例,对其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23例中,男14例,女9例;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肿瘤,以往由于受病理检测手段限制,多将其诊断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化和电镜对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对胃肠道间质肿瘤有了新的认识。大约60%的间质瘤发生于胃,占胃肿瘤的1%~3%。笔者搜集2002年~2006年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螺旋CT检查资料的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22例,回顾分析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症状出现晚且无特异性,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胃肠道钡餐造影、CT、MRI检查对GIST的定位有帮助,但定性诊断方面的经验仍较欠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胃肠道X线钡餐造影、CT、MR表现,并对其部分误诊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64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GIST患者影像资料,并与临床及病理表现对照.6例患者先行消化道钡餐检查,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位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4例,回肠4例,腹腔网膜2例.腔外型生长者6例,腔内生长2例,腔内外生长者12例,2例系膜来源间质瘤.肿瘤直径2.5~16cm不等,肿瘤大于5.0cm者多有中心或偏侧坏死区,且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多数病灶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22例中5例恶性,其中2例伴肝转移,1例伴有肺转移.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很好的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其CT动态增强检查结合后处理重建功能在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对临床治疗指导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结果:13例GIST发生在胃10例,十二指肠1例,肠系膜2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8例;多为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良性GIST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象与病理及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征象及临床病理资料,观察CT影像学征象,记录GIST患者的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指标如核分裂象(/50HPF)、Ki-67增值指数、CD117、DOG-1、CD34等。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与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发病部位、生长方式、形态、轮廓、肿瘤成分、强化方式、肿瘤有无血管、有无周围浸润、有无溃疡、瘤内有无气体、有无钙化、有无坏死、延迟期CT值、Ki-67增值指数、核分裂象(/50HPF)、CD34等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强化程度、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及免疫组化指标CD117、DOG-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与其病理危险度分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根据其CT征象对判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的一种非上皮性肿瘤,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病理学的新概念。为提高对其影像的认识,笔者搜集我院2006年1—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7例,分析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1983年,Mazur和Clark运用电镜和免疫组化重新评估胃间叶源性肿瘤的发生,提出了GIST的概念[1]。近年来研究表明,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不同于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完整的GIST,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33例,均为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其中男19例…  相似文献   

13.
正摘要目的确定预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人危险分级的CT影像特征。方法收集129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GIST(直径2 cm)的病人,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特征。方法对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对诊断水平。结果本组患者中高度危险患者的肿瘤平均大小为(9.80±3.29)cm,中度危险患者的肿瘤平均大小为(6.72±2.44)cm,低度危险患者的肿瘤平均大小为(4.42±1.35)cm,经统计分析发现三组之间肿瘤平均大小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5)。GIST的MSCT征象与病理学危险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对照研究发现,GIST患者的16排多层螺旋CT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其中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结论 16排螺旋CT检查能准确判断GIST的危险程度,可以很好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部位、大小及内部结构,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8例GIST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 18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胃12例,小肠4例,结肠2例。16例完整切除,2例姑息切除,CD117阳性率96.2%,CD34阳性率75.6%。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及应用分子靶向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23例,临床表现及CT表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生长方式、增强特点、邻近脏器受侵、转移、腹水等征象)。结果23例均为单发,16例良性、7例恶性;病变位于胃11例,小肠8例,结肠3例,直肠1例;肿瘤直径0.8~15.9cm,平均7.3cm大小。1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均匀性强化12例,11例不均匀强化。腹水2例,肝转移2例,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CT特征为胃肠道壁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多比较小,圆形,边缘光整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轻度强化。恶性GIST常见腹水、肝内转移灶、分叶状肿块、中心液化坏死及不均匀明显强化等征象。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32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5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8例,空肠4例,回肠3例,食管和肠系膜各2例,升结肠、直肠和大网膜各1例。32例CIST中,良性12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20例,肿块直径≥7cm,肿瘤边缘有分叶,肿块内有坏死,肿瘤的溃疡大而深,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度为96.9%(31/32),CT判断恶性准确度为93.8%(30/32)。结论CT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弥补X线钡餐造影的局限性,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描述异位胰腺的CT表现,识别可以同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胃部黏膜下肿瘤,如最常见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平滑肌瘤相鉴别的特征。材料与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经学术审查委员会批准不需要知情同意。回顾性复习病理证实的胃和十二指肠的异位胰腺(n=14)、GIST(n=33)和平滑肌瘤(n=7)的CT图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和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内镜活检、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31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和CT资料。结果:本组均为单发,病变位于胃部1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极低危险度5例,低危险度7例,中危险度5例,高危险度14例。极低危险度者病变直径0.6~2.6 cm,低危险度者1.6~5.5 cm,中危险度者4.6~10.7 cm,高危险度者8.8~13.7 cm。31例GIST,超声检出30例,检出率96.8%,肿瘤位置与内镜和术中所见相符26例(86.7%);CT检出26例,检出率83.9%,肿瘤位置与内镜和术中所见相符25例(96.2%,25/26)。结论:经腹超声对GIST的检出率高于MSCT,有利于对胃部小间质瘤(1.5 cm)的检出,CT定位诊断符合率高于超声,经腹超声和CT结合有助于GIST的检出和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一种新确定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过去曾称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怪异形平滑肌瘤、成平滑肌细胞瘤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已认识到该病是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IT)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肿瘤,显示向胃肠道间质Cajal细胞(胃肠道起搏细胞)分化。KIT受体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能有效治疗恶性GIST。这些进展使得人们对GIST作为独立的实体达成了共识。近年来国外关于GIST的分子遗传学、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多见文献报道,国内相关影像学文献较少,现在的影像学教科书中依然沿用过去“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提高及更新对该病的认识。笔者综述近年有关GIST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其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