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麻黄汤组方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目提出关于方剂组方原理的现代假说,从研究麻黄汤不同配伍对物质基础、药理效应、药代动力学变化的影响,进而综合分析该方组方的合理性。体外结果显示不同配伍化学成分有所变化,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也有差异;发汗及抗炎平喘等药理效应均以全方最佳;其他药味的加入对君药麻黄的减毒作用明显;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臣、佐、使药对君药体内吸收、分布、排泄过程均有影响。体内外研究结果均充分验证了所提之假说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本项目提出关于方剂组方原理的现代假说,从研究麻黄汤不同配伍对物质基础、药理效应、药代动力学变化的影响,进而综合分析该方组方的合理性。体外结果显示不同配伍化学成分有所变化,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也有差异;发汗及抗炎平喘等药理效应均以全方最佳;其他药味的加入对君药麻黄的减毒作用明显;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臣、佐、使药对君药体内吸收、分布、排泄过程均有影响。体内外研究结果均充分验证了所提之假说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麻黄汤中臣佐使药对君药中伪麻黄碱的人体药代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贺丰  罗佳波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8):1454-1457
目的:以君药效应成分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PE)为指标,用GC-MS法考察不同配伍对PE药代学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索麻黄汤方中臣佐使药对君药人体内过程的影响。方法:对麻黄汤作正交设计拆成8个配伍组,每组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服药后在不同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中PE的含量,绘制药-时曲线;选用药代软件Win-Nonlin4.0.1求算药代学参数;采用SPSS10.0软件对药代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药时曲线均符合无滞后开放式一房室动力学模型;不同配伍对PE的部分药代学参数有显著影响(P<0.05);方中各药味对PE的部分药代参数的影响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结论:臣佐使药对方中君药有效成分伪麻黄碱的药代学参数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麻黄汤临床及药理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黄俊华  程平 《光明中医》2016,(19):2887-2888
目的探讨射干麻黄汤的适应证、用药特点及变异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并采取射干麻黄汤治疗的422例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根据其证型不同分组,风寒咳嗽组122例、风热咳嗽组60例、燥火咳嗽组80例、痰湿咳嗽组82例、体虚咳嗽组78例,对比治疗效果,并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射干麻黄汤的适应症、用药特点、变异应用。结果体虚咳嗽组、风寒咳嗽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其他三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干麻黄汤治疗咳嗽疗效显著,应熟练掌握射干麻黄汤的用药特点及其变异应用。  相似文献   

6.
麻黄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1 麻黄汤治喘机理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全方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伤寒论》第36条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235条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而愈,宜麻黄汤。”风寒客于肌表,卫阳闭遏,皮毛闭塞,肺气失于宣降,此乃因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邪干于肺所致,治以麻黄汤辛温发汗,宜肺平喘。本方是发汗解表之峻剂,也是“发汗治喘”的经典方。方中麻黄辛温发汗,  相似文献   

8.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而喘,脉浮紧为主证,是治疗太阳病中伤寒表实证的主方。  相似文献   

9.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由麻黄9 g、桂枝6 g、炙甘草3 g、杏仁9g组成.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用方指征:恶风寒,发热,无汗,头身腰骨节痛,咳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学的发展,射干麻黄汤的适应证不应该是哮喘,而更应该是咳嗽。其所治咳嗽的最佳适应证属于痰湿和痰饮证,临床表现以咳嗽咯白痰、白稀痰为主要症状,相当于西医所说的感染后咳嗽。而方中主药射干属于寒性药物,应用于阴证的痰湿、痰饮病证,是本病证因咳嗽而导致咽喉局部有郁热,与"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并不相悖。方中姜辛味的应用系仲景治疗咳嗽的特殊搭配,临床上有其独特的功效,但其机制至今在理论上仍无满意解释。另外,射干麻黄汤经过适当加入清热药,则适应证即可扩大为痰湿夹热型咳嗽,初步观察,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麻黄汤拆方对过敏性炎症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永刚  罗佳波  吴忠  贺丰 《中草药》2005,36(4):563-566
目的通过对麻黄汤各拆方配伍组合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其配伍规律。方法采用在体试验观察致敏小鼠抗原攻击后肺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反应,采用离体试验观察致敏大鼠抗原攻击后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结果麻黄汤及拆方减少BALF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不完全相同;麻黄汤及拆方也不同程度抑制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结论麻黄汤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拆方分析显示麻黄汤全方效果最佳,并初步验证了麻黄汤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GC-MS法测定麻黄汤不同配伍对桂皮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魏凤环  罗佳波  陈飞龙  贺丰 《中草药》2004,35(6):635-638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 -质谱法 (GC- MS)测定麻黄汤中桂皮醛含量的方法 ,研究配伍对桂皮醛含量的影响。方法  GC- MS法测定桂皮醛的含量 ,并用 MS鉴定其他色谱峰。采用 L8(2 7)正交设计安排试验 ,统计软件(SPSS10 .0 )分析麻黄、杏仁、甘草及两两交互作用对桂皮醛含量的影响。p H计测定各组合的 p H值。结果 麻黄、杏仁对方中桂皮醛的含量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5 ) ,甘草及两两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 (P>0 .0 5 )。各组合 p H值变化不明显。结论 麻黄、杏仁显著降低桂皮醛的含量 ,甘草及交互作用则对其含量的降低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评价麻黄汤中药物的成分分析,阐释中药复方合理配伍的科学内涵。方法:制备混合对照品溶液和麻黄汤水煎液供试品溶液,以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0~30 min,3%~5%B,30~35 min,55%~95%B,35~40 min,95%B;柱温40℃;流速0.5 m L/min;进样量5μL作为色谱条件进行研究,并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提出的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进行相似度分析,采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结果:1)各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均小于5%,表明实验方法学重复性良好。2)8种对照品组成的混合对照品所得指纹图谱无干扰峰,基线稳定;所得实际质荷比和计算质荷比误差小。3)麻黄汤水煎液指纹图谱分离出31个化合物。4)麻黄汤水煎液药物成分分析获得的31种化合物中以第28种2,3,7-三甲基吲哚和第29种乙酸麻黄碱属于麻黄汤水煎液特殊成分,其余29种均可归属于明确药物来源,所有药物的化合物实际质荷比和计算质荷比的误差均在正负100以内,结果为真。结论:麻黄汤水煎液药物成分分析获得的31种化合物中以第28种2,3,7-三甲基吲哚和第29种乙酸麻黄碱属于麻黄汤水煎液特殊成分,其中主要为来源于麻黄的生物碱类成分,来源于桂枝和苦杏仁的有机酸类成分,以及来源于甘草的黄酮类成分。  相似文献   

14.
小青龙汤和麻黄汤抗组胺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组胺皮肤试验了解中药抗组胺机理,比较中西药抗组胺作用的异同。方法将45例健康志愿者分为小青龙汤组,麻黄汤组,氯雷他定组和安慰剂组,各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5,24h进行不同浓度的组胺皮肤试验,皮试后15min观察并记录风团及红晕的面积,绘制剂量-反应曲线。结果风团和红晕面积比较,小青龙汤、麻黄汤组服药后2,5,24h和服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氯雷他定组服药后2,5,24h和服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青龙汤和麻黄汤不能直接抑制组胺,而可能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减少组胺的分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评价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用于麻黄汤主要成分的定量和质量。方法:采用线性范围试验和加样回收率实验考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严谨性,由2个厂家各提供6个不同批次麻黄汤药材,共12批次,以盐酸麻黄碱对照品、桂皮醛对照品、苦杏仁苷对照品、甘草酸对照品,多指标成分定量HPLC测定,分别计算各批次麻黄汤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同时进行指纹图谱HPLC分析评价麻黄汤的质量。结果:麻黄汤中的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桂皮醛、苦杏仁苷、甘草酸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且这4种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是100.0%、100.1%、99.39%、99.04%,RSD分别是1.7%、1.3%、1.1%、0.99%。D厂中的麻黄汤药材样品质量波动较大,相似度较低,而B厂中麻黄汤药材质量波动较小,相似度较高,一致性较好。结论:麻黄汤的主要成分是盐酸麻黄碱、桂皮醛、苦杏仁苷和甘草酸,B厂麻黄汤的药材质量优于D厂。  相似文献   

16.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复杂性状的,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呼吸道疾病,射干麻黄汤在治疗哮喘方面,有显著疗效,此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杂病类医书《金匮要略》的第七篇。本综述综合近年来射干麻黄汤对细胞白细胞介素(包括细胞白细胞介素IL-4、IL-5、IL-6、IL-13、IL-17、IL-10)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s)中PPARγ亚型及其配体结合两方面的影响,对气道重塑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以及在临床方面的相关研究,作出进一步总结,进而深度探寻射干麻黄汤对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对未来治疗哮喘提供相关借鉴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麻黄紫梅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寻常型银屑病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运用麻黄紫梅汤口服,每日1剂。对照组予迪银片,5片/次,2次/d。两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外用凡士林软膏外搽。观察比较两组疗效、PASI积分及复发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3.33%,在降低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麻黄紫梅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于强  朱简  王海东  高濛  郑兴珍 《中医杂志》2011,52(5):402-404
目的观察麻黄汤加味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的体温及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将96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5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奥司他韦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口服麻黄汤加味颗粒剂治疗,疗程3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和中医证候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体温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起效时间快于治疗组,治疗组解热时间早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黄汤加味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麻黄汤及拆方抗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永刚  罗佳波  贺丰 《中药材》2005,28(5):413-415
目的:通过对麻黄汤各拆方配伍组抗炎作用来探讨其配伍规律.方法:给大鼠腹腔注射糖原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分离中性粒细胞,以arachidonic acid(AA),calciumionophore(A23187)刺激离体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LTB4),再用HPLC法测定中性粒细胞中白三烯的含量,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研究麻黄汤及拆方的抗炎作用.结果:麻黄汤及拆方不同程度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结论:麻黄汤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具有抑制作用,拆方分析显示麻黄汤全方效果最佳,并初步验证了麻黄汤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评价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循证医学支持。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Cochrane 5.1.0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使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包括:有效率、肺功能[FEV1/FVC和(或)FEV1%]、中医症候总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最后进行试验序贯分析,通过TSA 0.9软件计算出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结果 共纳入文献20篇,试验组患者有效率[RR=1.18,95%CI(1.14,1.23),P=0.00]优于对照组,亚组分析①疗程≤7 d的研究合并分析后显示试验组疗效[RR=1.17,95%CI(1.11,1.24),P=0.00]优于对照组,②疗程7~15 d研究合并分析后同样试验组疗效[RR=1.17,95%CI(1.10,1.24),P=0.00]优于对照组,经漏斗图和Begg’s检验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试验序贯分析后表明试验组疗效证据可靠;试验组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FEV1/FVC[SMD=1.17,95%CI(0.44,1.90),P=0.00]显著优于对照组、FEV1%[SMD=1.38,95%CI(0.24,2.52),P=0.018]显著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医症候总积分[WMD=-2.79,95%CI(-3.39,-2.18),P=0.00]显著低于对照组;肺功能相关指标及中医症候总积分经敏感性分析后结果均未发生逆转,结果较为稳健;所有研究均未报道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射干麻黄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相较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方面更具优势,但由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设计上的不足,未来尚需更高质量RCT进一步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