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尿液代谢组学的附子配伍甘草减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基于附子毒性生物标记物配伍甘草前后的轨迹变化规律,阐释附子配伍甘草的减毒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HDMS对连续给药6个月的附子组、附子-甘草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尿液代谢轮廓进行分析,结合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分析鉴定与附子毒性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及相关代谢通路,并对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大鼠体内毒性生物标记物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确定了12个与附子毒性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和与之相关的6条代谢通路,附子配伍甘草后对其中10个毒性生物标记物具有较好的回调作用。结论:附子与甘草配伍可通过调节戊糖、葡萄糖醛酸转换,淀粉和蔗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有效降低附子的毒性,从代谢产物角度揭示中药配伍减毒的科学性,为附子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探讨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药配伍减毒的策略。通过分析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配伍减毒研究的优势,提出基于代谢组学的有毒中药配伍减毒研究方法和内容。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学科,具有整体、动态、综合与分析的特点。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在中药配伍减毒研究中表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在中药复方配伍减毒研究中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应从基于药物代谢物组的毒性成分以及有效成分辨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毒性靶器官以及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确定、基于代谢组学的对证控毒作用机制探究、基于系统建模的毒性成分组合与配伍减毒活性之间关联性分析4个方面进行。代谢组学应用于复方配伍减毒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参附配伍对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的影响,旨在从尿液中发现参附配伍作用的内源性标记物,从内源性代谢物角度解释参附配伍的作用规律。方法:连续7天给予雄性Wistar大鼠不同配伍的参附水煎液20g/kg,收集尿液,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参附配伍对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结果:参附合并组与合煎组相比,泛醌、马尿酸的含量下降,甲硫氨酸含量上升。泛醌、泛酸、核黄素、甲硫氨酸等可能通过抗氧化的方式来减轻附子的毒性,并影响着线粒体的功能。结论:参附配伍可以减轻附子的毒性,并且代谢组学为参附配伍减毒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异类相制”的雷公藤复方配伍减毒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雷公藤复方配伍前后对大鼠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以期阐明基于"异类相制"中医理论的清络通痹方对雷公藤的配伍减毒机制。通过GC-MS/MS分析获得空白对照组、雷公藤组和清络通痹方组大鼠血浆代谢轮廓,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3组在得分图上区分明显,清络通痹方组各观测值存在着向正常组移动的趋势,提示了清络通痹方的配伍减毒功效。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差异性代谢物,发现雷公藤组中生糖氨基酸包括丙氨酸、谷氨酰胺、丝氨酸、脯氨酸等水平显著升高,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和异亮氨基酸水平下降,清络通痹方则能够逆转氨基酸水平的紊乱。进一步的代谢通路分析提示清络通痹方配伍减毒机制可能与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相关。该研究从代谢的角度,说明了雷公藤肝脏毒性的发生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等过程密切相关,而清络通痹方通过改善机体氨基酸水平发挥配伍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黄连解毒汤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组方中君、臣、佐、使药的配伍规律.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54只,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连组、黄连-黄芩组、黄连-黄芩-黄柏组、黄连解毒汤组;模型组和各给药组于大鼠背部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 25 mg·kg-1大鼠体质量)造模;各给药组干造模前30 min ig给予黄连、黄连-黄芩、黄连-黄芩-黄柏、黄连解毒汤1次(分别为7.2,12,16.8,24 g生药/kg大鼠体质量);收集造模后1,3,5,7,13,22 h各时间点的尿液,尿液样品进UPLC-TOF/MS检测分析,质谱数据采用MarkerLynx XS软件统计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得分图中,黄连组与模型组混为一组,黄连-黄芩组与模型组较接近,离空白组较远,黄连-黄芩-黄柏组与模型和空白组显著聚类区组,并且与空白组较接近,黄连解毒汤组与模型组和空白组显著聚类区组,与它们的距离相当;同时黄连、黄连-黄芩、黄连-黄芩-黄柏和黄连解毒汤各给药组分别对33,15,36,40个生物标志物具有干预作用,综合评价各实验组对热病证候的整体代谢和生物标志物的干预作用,结果黄连解毒汤全方作用最好,黄连-黄芩-黄柏次之,黄连作用第三,黄连-黄芩的干预作用最弱.结论:黄连作为方中君药发挥主要的药理作用,黄柏和栀子作为佐使药也发挥了其各自的作用,但黄芩作为臣药的地位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苍耳子配伍黄芪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配伍对各单味药主要特征峰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分析苍耳子、黄芪单煎及苍耳子配伍黄芪合煎样品,选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5 μm,250 mm×4.6 mm),以甲醇-0.2%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线性梯度洗脱,流量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结果 建立了苍耳子配伍黄芪的HPLC指纹图谱,基本为两单味药特征峰的加和,无明显新特征峰的增加,但配伍合煎对某些成分的溶出有明显的相互抑制作用.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捷,为临床类方的配伍应用以及制定复方质量标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前期研究发现田黄方合用比单用三七、黄连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血脂调节作用更优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比较其合用及单用对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尿液代谢产物的差异,揭示其治疗高脂血症的配伍机制。方法:取雄性SD大鼠30只,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连组(3g/kg)、三七组(3g/kg)、田黄方组(3g/kg),采用高脂乳剂灌胃法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给药30天后,采集24 h尿样用于代谢组学的分析。尿液样品UPLC-TOF/MS检测分析,质谱数据采MarkerLynx XS软件统计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得分图中,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显著分离;黄连组与三七组较接近,处于模型组和正常组之间;田黄方组和正常组较接近。同时三七、黄连、田黄方分别对8、10、15个生物标志物具有干预作用,综合评价各给药组对高脂血症大鼠代谢和生物标志物的干预作用,结果田黄方全方作用最好,黄连次之,三七最弱。结论:田黄方(3g/kg)对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炎症和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而三七、黄连虽能一定程度的改善模型组大鼠的代谢紊乱状态,但未能从根本上恢复,说明田黄方组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高玉桥  苏丹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2):3044-3045
毒性中药在复方中药制剂中应用广泛,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治疗作用.但是,长期受中药毒副作用小的观念影响,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参照化学药品毒性研究方法对毒性中药进行的毒性评价,主要还是集中在急性、亚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指标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生化指标的检测和组织形态学的改变[1].这些方法为我们提出了毒性的现象和特征,但并未阐明主要毒性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也未从整体观点阐明中药对机体的生化过程所形成的内源性代谢物和外源性代谢物对毒性的影响及其规律.采用能够反映整体观的技术手段对中药毒性和安全性进行科学的、综合的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系统生物学尤其是代谢组学的诞生,使得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结合桥梁的轮廓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9.
基于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年来随着药物代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代谢组学的出现,在基于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配伍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中药配伍影响中药体内过程是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重要机制之一。中药配伍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可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其药效或毒性发生变化。本文首次归纳总结了基于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配伍研究进展,通过研究中药复方给药后,分析其代谢组学特征,从内源性代谢物和外源性代谢物两个方面比较研究配伍前后变化,为全面评价中药复方的疗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组学的"整体观"与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路相契合,通过对代谢图谱分析可观测生物体内整体的代谢变化。这样的特性对中药、方剂防治疾病机理研究有很大帮助。伴随技术的不断完善,代谢组学应用于该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加。本文介绍代谢组学的概况,论述其在中药传统药性理及方剂配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组学与中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讨论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和LC/MS技术,包括代谢指纹图谱,用于非目标的代谢组的总体分析和代谢轮廓图,用于有目标的代谢物的分析。方法设计涉及样品采集和处理;LC/MS仪器与技术及数据处理、分析等。系统生物学包括代谢组学,开启了研究中药及其与动物或人体相互作用的新途径。本文讨论了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分析及中药药效的代谢组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经黄药子染毒后大鼠尿液的代谢表型的改变及其与血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组学在中药黄药子肝毒性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 运用UPLC-Q-TOF/MS技术手段对空白组、黄药子组的大鼠7 d的尿液进行分析,建立各组大鼠的尿液代谢轮廓图,并进一步借助模式识别方法-主成分分析,从体内微观角度表征各组大鼠代谢网络的异同,来探讨代谢组学在中药黄药子毒性研究中的可行性.结果 初步确定空白和黄药子组大鼠尿液代谢轮廓图的差异,在主成分得分图中给药后大鼠尿液代谢物组发生变化且被明显分为两类,给予黄药子后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物在主成分得分图上的落点离散分类,且黄药子组的代谢产物谱变化与血液生化改变相一致,表明代谢组学可用于中药黄药子肝毒性研究.结论 从代谢物组的角度可以诠释传统中药黄药子肝毒性,为传统中药毒性研究从机体整体的观点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组学的中药炮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中药炮制研究体系,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遵循中医与中药相结合、系统论和还原论相结合、整体与部分研究相结合、体内和体外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中药化学组学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尝试提出包括化学物质基础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代谢组学研究在内的现代中药炮制研究体系,并结合中药炮制的具体研究实例,对该研究体系指导下的中药炮制现代化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提出的中药炮制研究体系为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将有助于系统、深入地揭示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指导新的中药炮制方法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中药质量控制及作用机制阐明是中药现代化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代谢组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与中药多靶点、整体协调机制具有一致性,已成为系统论指导下研究中药质量及作用机制的有效平台,其应用有利于提高中药质量,推动中药新药研发。本文对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质量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整体性评价、中药质量标志物、中药药效/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 用,并对代谢组学在中药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李树颖  李科  秦雪梅  李先荣  杜昱光 《中草药》2020,51(6):1575-1585
目的采用LC-MS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注射用黄芪多糖活性成分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吞噬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中性红法检测注射用黄芪多糖中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多糖对Raw 264.7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活性成分,并对细胞培养液和细胞裂解液进行LC-MS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探索其作用机制。结果注射用黄芪多糖的小相对分子质量多糖在质量浓度为30μg/m L时能显著增强Raw 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注射用黄芪多糖活性成分作用于Raw264.7细胞后,细胞内外共发现41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抗氧化作用。结论注射用黄芪多糖的小相对分子质量多糖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抗氧化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复杂性,以往科技手段无法将其一一揭示并量化。代谢组学是近年来生物信息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组学,具有非破坏性、整体性、动态性、非靶向等特点。它通过检测生物体液的"代谢指纹图谱"和分析引起代谢谱变化的原因,可以整体评价中药对机体的生物效应和毒理作用。由于代谢组学自身的复杂性及局限性,还不能完整阐释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但随着各种"组"学数据的成功对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联合应用于中药新药研究中,它们之间相互补充,整合在一起可以比它们各自本身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徐文峰  裴月湖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2):2228-2234
利用~1H-NMR为基础的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牛黄解毒片中对雄黄具有配伍减毒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群。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R组(雄黄组)、RRSPG组(雄黄配伍大黄、黄芩、桔梗和甘草组)、RC组(雄黄配伍大黄总蒽醌、黄芩总黄酮、桔梗总皂苷、甘草总黄酮和甘草总皂苷组),对各组大鼠尿液及血清样品~1H-NMR谱图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结果显示雄黄组大鼠尿液及血清样品代谢轮廓和空白组差异明显,RC组大鼠代谢轮廓同空白组相似,向空白组回归,RC组各化学成分可通过调节能量代谢、胆碱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肠道微生物代谢等方面而起到降低雄黄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喜军  张伯礼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0):1346-1348
利用现代多维联用色谱技术,研究不同配伍情况下茵陈蒿汤口服后体内成分及其动态变化规律,阐明茵陈蒿汤有效成分的体内命运,阐释了该方药物代谢层面的配伍意义;同时利用代谢组学对整体代谢轮廓的描述,评价复杂性多元(方剂成分及代谢产物)输入的调整带来整体效应的变化,最大限度从对证侯的整体效应变化层面揭示配伍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方剂药物代谢组学(pharmacometabolomics of chinmediformulae)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20.
《中成药》2019,(8)
目的研究土三七致大鼠肝毒性的代谢组学。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给药组,每组10只,空白组灌胃给予蒸馏水,给药组灌胃给予土三七药液(7.5 g/kg),给药14 d后处死,取血和肝脏,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水平,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然后,通过LC-MS法分析大鼠血清、肝组织代谢谱变化,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给药组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HE染色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载荷图筛选,可找到变量权重(VIP)1、P0.05的差异性代谢物。血清样品中共有68个差异变量,其中13种代谢物差异较大;肝组织样品中共有26个差异变量,其中14种内源性代谢物差异较大。结论土三七致大鼠肝毒性机制可能与甘油磷脂、胆汁酸代谢紊乱有关,本研究可为有毒中药的毒性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