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及其比值PGⅠ/PGⅡ的影响。方法采集丽水市中心医院1 147名体检者的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PGⅠ、PGⅡ、H.pylori Ig G抗体水平和PGⅠ/PGⅡ值,分析PG水平及其比值PGⅠ/PGⅡ与H.pylori Ig G抗体的关系。结果 349名体检者H.pylori Ig G抗体呈阳性,阳性率为30.43%,H.pylori Ig G抗体阳性组的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GⅡ水平27μg/L(OR=14.31,95%CI:11.24~18.51)和PGⅠ/PGⅡ值3(OR=6.34,95%CI:4.57~7.91)是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PGⅡ、PGⅠ/PGⅡ值的改变与H.pylori感染有关,H.pylori Ig G抗体阳性者PGⅡ升高、PGⅠ/PGⅡ比值降低。  相似文献   

2.
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解和探讨福建省浦城县无症状学龄前儿童人群中H.pylori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福建省浦城县480例无症状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斑点ELISA法血清H.pylori IgG抗体进行检测。结果:血清H.pylori抗体阳性率为35.8%(172/480),随着年龄增加,血清H.pylori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平时照顾儿童的家庭成员有胃病史,与有胃病者的家庭成员共同进餐及进餐时间长,低人均居住面积,儿童有啃手指或/和玩具的习惯及与家庭成员共同刷牙口杯为影响本地区儿童H.pylori感染率的重要因素。结论:本地区儿童H.pylori感染仍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并呈现家庭内聚集现象;并与个人卫生习惯、家庭居住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其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不同民族儿童278例采用ELISA法及免疫印迹法联合检测血清抗体以了解H.pylori感染状态,并采用问卷的方法对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儿童H.pylori感染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少数民族儿童278名H.pylori感染的总阳性率为64.4%(179/278)。经单因素分析后发现,年龄增长、父亲受教育年限低、多人口数家庭、居住地无公厕设施、养狗者等的H.pylori阳性率较高。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养狗是H.pylori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父亲受教育年限、家庭人口数、居住地公厕设施、养狗等可能是儿童H.pylori感染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淮南地区学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淮南地区学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情况,为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淮南地区不同教育层次学生血清抗H.pylori-IgG水平.结果共采集学生血清标本1 091份,H.pylori-IgG阳性率为46.0%;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阳性率依次为28.3%,38.7%,52.6%,59.0%,差异有显著性(P<0.01);矿区、城、乡学生血清抗H.pylori-IgG阳性率分别为64.3%,32.8%,45.6%,差异有显著性(P<0.01);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以无症状为主,仅少数出现腹痛、腹胀、反酸及呕吐等症状.结论H.pylori感染在该地区学生中较为多见,且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矿区、农村较城市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MP感染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应用定量ELISA法检测6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观察组)发作时及其后7 d的双份血清MP抗体,包括IgG、IgM抗体,并以6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有22例检测到M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5.5%,对照组有6例检测到M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0.0%,两组M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要高度警惕MP感染,从而减少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老年梅毒感染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或住院的264例老年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200例血清梅毒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2组老年人血清中的ANA进行检测,统计分析2组老年人ANA阳性率和核型分布。结果老年梅毒感染患者中125例ANA阳性,阳性率为47.3%,而健康对照组老年人中33例ANA阳性,阳性率为16.5%;梅毒抗体阳性组老年人ANA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抗体阳性合并ANA阳性老年患者中,ANA核型以染色体型和胞浆颗粒型为主。结论老年梅毒感染患者往往合并自身免疫反应,检测ANA有利于评估和防治老年梅毒感染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儿童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与消化道疾病关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幽门螺杆菌 (简称 HP)抗体 Ig G和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 )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 Ig G。结果 :有消毒道症状儿童血清 HP- Ig G阳性率 45 .5 9%明显高于无症状者儿童 HP-Ig G阳性率 14.2 9%。结论 :(1) HP感染和儿童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 ,其中腹痛及上消化道出血 HP- Ig 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2 ) HP- Ig G检测可作为消化道疾病中有无 HP感染的初筛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巨细胞病毒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196例儿童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进行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抗体、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并与51名正常儿童对照比较.[结果]196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22例,阳性率为11.22%;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51例,阳性率为26.02%;51名对照2种抗体均阴性(P<0.05,或P<0.01).3例患者2种抗体均阳性.63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5例急性支气管炎和98例急性支气管肺炎病人中,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4%、31.43%、35.71%(P<0.05);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5%、8.57%、35.71%(P>0.05).[结论]检测血清巨细胞病毒抗体与肺炎支原体抗体对于儿童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5例腹痛患儿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应用。【方法】对在本院诊治的125例腹痛患儿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5例中血清Hp抗体阳性75例,阳性率60.0%。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年龄增长Hp抗体阳性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学龄前后儿童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痛患儿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对于及早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及时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儿童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对2014年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呼吸道感染儿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Ig M),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2 595例呼吸道感染儿童进行MP-IgM检测,阳性801例,阳性率为30.87%;男童阳性率为27.38%,低于女童的35.40%(P0.01);MP-Ig M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1),其中以7~14岁组最高,为37.26%;春季阳性率最高,为34.14%,不同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不尽相同,应加强肺炎支原体血清抗体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天如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114+4116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RAP患儿58例,对患儿分别进行纤维胃镜检查.结果 感染阳性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 HP感染率随RAP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与性别无关,HP感染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再发性腹痛(RAP)的病因,与 Hp感染的关系,胆汁返流性胃炎(BRG)与 Hp感染的关系.方法:利用 电子胃镜作形态学检查,同时作 Hp检测.结果:胃炎 86例(100%), Hp感染检出率 48.8%, 6岁以下检出率 25.0%, 6~ 10岁组检出率 38.9%, 10~ 14岁组检出率 61.9%; BRG组的 Hp感染检出率 16.7%,非胆汁返流性胃炎(NRG) 组的 Hp感染检出率 52.7%.讨论: RAP的主要病因是胃炎;小儿的 Hp感染率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BRG 的 Hp感染率明显低于 NR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反复性腹痛患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因素,为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反复慢性腹痛患儿196例,利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及HP粪便抗原检测确定反复腹痛儿童Hp感染情况,此两种检测均阳性者作为病例组,阴性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收集被调查者的相关资料。结果:196例反复腹痛患儿中感染HP 85例(病例组),感染阳性率为43.4%。单因素分析两组在年龄、病程、居住地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女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与家人同睡、母亲文化程度、其他照顾者是否有胃病史均与HP感染有关(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结果仍显示性别、是否与家人同睡、其他照顾者胃病史有无3个因素与感染有关,即性别为女性、独睡、被除父母外无胃病史的其他照顾者照看的儿童HP感染的危险性降低。结论:此次调查显示反复腹痛儿童HP感染与性别、是否与家人同睡和其他照顾者胃病史有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pSA)检测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150例反复腹痛或伴有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的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同时以^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查作对照,对HpSA酶联免疫法与^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查的阳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0例患儿中,HpSA酶联免疫法阳性率30%,对照法阳性率为29.33%,两法阳性检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SA酶联免疫法与对照法比较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09%和92.45%。结论:HpSA酶联免疫法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普查。  相似文献   

15.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3年6月-1994年6月期间,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对394名小儿各年龄组自然人群感染率进行了调查。总体平均阳性率为15.7%,具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总趋势,至12岁组时阳性率达30%。其中1-3岁及7岁组阳性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家庭及学校内密切接触有关。此外,反复发生腹痛者其阳性率较无症状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李辉  王毓麟  崔立红  刘超群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164-3165,3169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与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发生消化性溃疡的病人分为单纯溃疡组以及溃疡合并出血组,通过快速尿素酶实验以及组织学检查两组消化性患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结果溃疡合并出血组90例病人中,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者有30人,阴性率为33.3%;而单纯溃疡组90例病人中,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者仅为18人,阴性率为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在消化性溃疡所占比例要低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但是并发出血的可能性更高,对这类病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朱晓琴  王萍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484+2486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HP)杆菌感染与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A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院89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观察组,7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分别给予13C呼气试验检测。[结果]观察组与实验组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是过敏性紫癜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IDA)的关联程度,为预防IDA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4~2009年,纳入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与IDA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估计其综合OR值和95%CI。结果:共有4个研究纳入Meta分析。两组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合并OR=4.36,95%CI为3.26~5.83。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IDA呈高度相关,故对我国儿童应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机会,预防IDA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Theoretical support, but little empirical evidence confirms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RAP) as a psychosomatic response of children to stressors in their environme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RAP in appraising their own stressors and coping abilities were examined. Of 250 8-12 year olds, 25 (10%) experienced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An asymptomatic comparison group consisted of 25 children matched for age and gender with the RAP group. Mean total stres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RAP group than the comparison group. Mean coping scores were lower in the RAP group,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pecific stresso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between groups were examin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sychosomatic symptoms requires changing the stressor or changing the methods that children use to cope with stressors that cannot be chang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