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或假借字,是指意义不同的两个字,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将甲字借作乙字。如“输”是输送之输,“俞”是俞穴之俞,二字意义完全不同,可是由于二字读音相同,所以古人在书写时常用“输”字代替“俞”字使用。《扁鹊传》中:“因五脏之输”即是一例,这里的“输”便是“俞”的通假字。通假字在古医籍中非常之多,若望文生义,便格格不入,实为阅读古医籍的一大障碍,尤其是青年读者更为感到困难。故此,我们从有关的古代医药书籍中择出习见者凡三  相似文献   

2.
<正>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它是古医籍中常见的一种用字方法。古人在撰文时,放着现成的本字不用,而借用与本字音同或音近,且与本字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古音通假。从事中医药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的人员,往往把古今字、通用字、异体字误认作通假字,特别是那些自学中医人员,遇到医古文中的通假字就感到棘手,究其因在于未能  相似文献   

3.
所谓形借 ,指的是由字形结构相近 ,而在读音和意义上又无必然联系且相互借用的文字现象。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则借“守”为“宇” ,胡澍说 :“守当作宇。宇 ,居也。”“守”与“宇”在音、义上没有必然联系 ,只是由于字形结构相近而借用。形近通借和同音、近音通借 ,皆本有正字而不用 ,则借用另一个字来表正字之音义。所不同的是音借以读音相同或相近作为其法则 ,而形借则以字的形体相近作为借用条件。就形近可以借用这一说法 ,最初是由清末学者吴承志提出的 ,其《通斋文集·古书假借举例》中曰 :“其形同而互…  相似文献   

4.
古音知识与《素问》释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具双 《河南中医》2000,20(6):68-69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传世医籍中最古的一部著作,它保存了很多秦汉时期古籍的用字特点,比如多古义,多通借字,多讹字俗字等,而对古字古义,我们可以通过查辞书加以解决,但对较生僻的通假字,往往不易识出,造成历代解说不一。利用古音知识,则能很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给王念孙的《广雅疏证》作序时指出;“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求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清代学者之所以在训诂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古音这个利器…  相似文献   

5.
近代学者的古医籍语词训诂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为当今研究古医籍中的语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总结近代学者对古医籍中语词训诂的研究概况,认为近代学者从运用形、音、义相结合的传统训诂学方法训释词义,从医理角度进行训释,解释命名理据,并提出新见解以开拓思路,为现代中医训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 中医古典医籍中,有许多通借字、古今字,如果弄不清这些字的意义,往往无法读通,甚或因‘字’害义,误解原文。以通借字而言,甲乙两字的形体和意义本不相同,但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甲字便被借作乙字,亦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对此,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的“佩”,通倍,古“倍”与“背”通,指愚者相与违背。如作“佩服”之“佩”讲,则文理不通。再以古今字而言,古字和今字有部分意义相通,在表示这部分意义时,古字可以被今字代替。如《素问·调经论篇》“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这里的“反”即返回之“返”,若作相反之“反”解,则与原义大相迳庭。由此可见,弄清这些字的音义甚为重要。但目前这类工具书较少,读者常常为解一字费时很多。为此,我们将中医古典医籍中常见的通借字和古今字,注读音、释字义、标出处、示例句,采用字典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以方便查阅。但对我们来说,这毕竟是一个尝试,犹恐力不从心,衷心希望不断得到同道和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7.
医古籍释词     
古医籍训诂中的难点,就字词方面来说,一是早期的通借字没能认出,一是六朝以前文字形体的讹误不能辨别,而这两方面往往纠缠在一起,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8.
所谓通借,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在中医文献中,汉、魏,隋、唐以前的著作通借字比较多,后世医家睎古用通借字也不乏其例。对此,如果“望文生义”,就会大相径庭,误解原意。这些通借字除“声通”外,无甚明显规律可循。汉、唐学者多用“读若”、“读日”明通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而近人则用“某通某”格式,来表明两字之间的通借关系:“通”前的字为借字,“通”后的字为本字。兹(?)用这一体例,撮集中医文献中常用通借字若干,予以例释,以裨益于初学举一反三。 (一) 内通纳(内与外相对,纳与出相对)  相似文献   

9.
训诂与古医籍的整理工作密不可分,不仅可以运用"因形索义""因音求义""因文定义"等训诂方法解释词义,还可以通过训诂来分析句读进而正确标点,而训诂之理校更可帮助校勘出更佳的版本。把训诂运用到古医籍整理中去,是提高古医籍整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是借用语言中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其音近又包括双声通假(借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叠韵通假(借字与本字的韵母一样)。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为“本无其字,依  相似文献   

11.
“清”为古医籍的常用术语,如八法之一。其形音义何如?《中医大辞典》和《简明中医辞典》皆作“清”;未标音,其一义是“与浑相对”,知音qing青;义有寒凉、凉药、寒治、谷不化等。《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未专收。今版古今医籍,无不如此。连新《辞海》“清”字下收的诸医词也皆作“清”,并将“清热”之“清”解为“清除”。为了辨识“清”字的形、音、义,首先看古医籍原文。  相似文献   

12.
“音训”者,是谓以字的读音为线索来探求词义。对于“破通借字”,它有着“形训”和“义训”所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清代古文字家王引之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依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此足为后学之圭臬。今举《金匮要略》中常见通借字十则,音训如下,祈请同道斧正。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夫治未病  相似文献   

13.
中青年中医,攻读经典著作,感到最难的,就是文字关。许多人形象地把这些难字比作“拦路虎”,为了解决这方面的实际困难,高等中医院校里,已经开设了《医古文》课程。这对帮助青年中医提高阅读古医籍的能力,无疑地是起了良好作用。可是,目前出版的《医古文》教材,只能示人以范例,若说是真正解决在阅读古医籍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并不是顶大的。许多人常常在攻读古医籍中,为了查找一个字,翻遍目前可以找到的工具书,不得其解,困难之大是中医学者尽人皆知的。因此有人提出要把《医古文》作为中医院校“第一外语”,这种提法绝非过分。中医古籍中的字,一般  相似文献   

14.
张亭立 《中医教育》2009,28(2):50-51
重言词为由单音节或双音节字重叠构成的合成复音词,多用于描物摹状,是古汉语中的常见语言现象。古医籍中的重言词由于存在大量的俗写变体,如运用_般的重言词字面求解方法,往往容易造成望文生义、割裂医理的现象。以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中的三则重言词为例,因声求义,通过寻找恰当的音同音近字,求得确切的解释,务求医理文理两相合宜。  相似文献   

15.
古音通假,是古医籍里词语运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内经》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从传统语言来看,它既跟音韵学有关,也跟训诂学有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此,笔者试从四个方面谈淡《内经》中的古音通假问题。古音通假的概念和条件古音通假,属于假借字中“本有其字”的一类,也叫“古字通假”。古音,主要是指上古音(先秦两汉的音韵系统),通,即通用,假,即借用,所以又叫“古音通借”。古代作者,常常是用  相似文献   

16.
中医古籍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具体体现。前人总结积累的丰富的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主要寄存于这些古医籍中。由于现存诸多古医籍,远者已有千余年,近者亦有数百年或上百年,经多次传抄翻刻,或散失后重新整理,或整理人随意笔削损益及妄加改动,加之语言文字的变迁及政治因素的干扰等,使许多古医籍不同程度地存有失真之处,给后来的读者,增加了许多困难,甚至造成某些理论上的错误。整理研究,使其尽可能恢复或接近本来面貌,乃是对古医籍正确理解与运用的首要条件,而校勘则是古医籍整理的主要方式之一。下面就校勘问题,加以简议。  相似文献   

17.
鲍良红 《国医论坛》2005,20(3):43-44
通借字无疑是我们阅读古籍时的一个障碍。儒家经典中的通假字大多数已被历代研究者破译,但古代医著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医籍有别于儒经,更注重实用性,古医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接近于当时的口语写就的,其中不少词语本身便是俗语,无从在经典语言文字中取证。记写俗语时使用的通假字,当然亦无法在通行语言类辞书中求证。本文对《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千金要方》(以下简称《要方》)、《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医心方》等古医著的腧穴主治文献中出现的通假字进行辨析,尤其重视那些现有字、辞书中未见收录的字例。  相似文献   

18.
五版《伤寒论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将助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鞋者,可与大承气扬;不硬者,不可与之”句中的“微”字,作衍文讲。其理由是,去其句中的微字,“不鞋者,不可与之”,正与“大便鞋者,可与大承气扬’倘文字对勘。此有悻原文旨义。考鞋字,准与硬是古今字,但准与梗尚是通假字。《讲义》所以视“微”字为衍文,是将条文中应读梗音的鞋字,误读成硬字所致。“鞋”字,自古就有二个读音,一读硬(ging),一读梗(geng)。读如梗音时,音义均同使,乃阻塞之义,这在《中华大字典》、《中医字典》、《古医籍词义》…  相似文献   

19.
"莫"字,在古医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用法也比较复杂."莫"字在先秦时代,大多用作否定性无指代词.自汉代开始,"莫"字产生了一种新的现象,用作否定副词.  相似文献   

20.
假借是汉字六书之一。中医典籍,特别是先秦典籍,如《素问》、《灵枢》、《难经》等,假借字用得很多。阅读古代医籍,若遇假借字不能破其假象,识其真意,则难以读通,甚至把意思弄反。清,音甜家孙念孙说得很中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