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分析I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db/db小鼠病程进展中胰岛内分泌细胞的构成变化及与II型糖尿病病因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3、5、8、10和12月龄的尾静脉空腹血糖高于10.0mmol/L且肥胖的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每组5只,作为糖尿病组;选取相应年龄段的尾静脉空腹血糖低于6.0mmol/L体重正常的db/+m表型正常小鼠,每组5只,作为对照组。于相应年龄段取胰尾,用于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和比较。结果各月龄糖尿病组胰岛B细胞(胰岛素阳性细胞)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A细胞(胰高血糖素阳性细胞)和D细胞(生长抑素阳性细胞)阳性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胰岛B细胞阳性率随自发性db/db糖尿病小鼠病程进展呈降低趋势(p<0.05),而A细胞和D细胞阳性率则呈增高趋势(p<0.05);对照组3种细胞阳性率无变化(P>0.05)。结论I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db/db小鼠胰岛内分泌细胞的构成变化与糖尿病病情的轻重有关,胰岛内分泌细胞之间的比例失衡可能与II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和分析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db/db小鼠病程进展中胰岛内分泌细胞的构成变化及与Ⅱ型糖尿病病因的关系.方法 分别选取3、5、8、10和12月龄的尾静脉空腹血糖高于10.0mmol/L且肥胖的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每组5只,作为糖尿病组;选取相应年龄段的尾静脉空腹血糖低于6.0mmol/L体重正常的db/+m表型正常小鼠,每组5只,作为对照组.于相应年龄段取胰尾,用于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和比较.结果 各月龄糖尿病组胰岛B细胞(胰岛素阳性细胞)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A细胞(胰高血糖素阳性细胞)和D细胞(生长抑素附性细胞)阳性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胰岛B细胞阳性率随自发性db/db糖尿病小鼠病程进展旱降低趋势(p<0.05),而A细胞和D细胞阳性率则旱增高趋势(p<0.05);对照组3种细胞阳性率无变化(P>0.05).结论 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db/db小鼠胰岛内分泌细胞的构成变化与糖尿病病情的轻重有关,胰岛内分泌细胞之间的比例失衡可能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Ⅱ型糖尿病模型 db/db 小鼠胰岛α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探讨α细胞的病理改变与Ⅱ型糖尿病病因的关系.方法:选取 3、5、8 月龄尾静脉空腹血糖高于10.1 mmol/L,且肥胖的 db/db 自发性精尿病小鼠作为糖尿病组;选取相应年龄段尾静脉空腹血糖低于 6.0 mmol/L,体质量正常的 db/ m 表型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于相应年龄段取胰尾,透射电镜观察胰岛α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精尿病组胰岛α细胞胞质内分泌颗粒数量增多,可见致密芯与界膜间的间隙变窄,有的消失;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增多,细胞器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胰岛α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和功能异常可能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db/db鼠胰腺随病程进展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分别选取3、5、8、10、12月龄尾静脉空腹血糖高于10.0mmol/L,且肥胖的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每组5只作为糖尿病组;选取相应年龄段尾静脉空腹血糖低于6.0mmol/L,体重正常的db/+m表型正常小鼠,每组5只作为对照组。于相应月龄腹腔注射麻醉,取胰尾,石蜡包埋切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胰腺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随病程进展,db/db小鼠体重和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血糖逐渐增高,胰腺小叶和腺泡之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胰岛组织破坏和纤维化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逐渐加重。结论胰腺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可能与2型糖尿病病情相关,反映了2型糖尿病病程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5.
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受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胰岛素及胰岛微血管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表达水平;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及胰岛微血管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糖尿病组小鼠胰岛β细胞数量、β细胞/α细胞数量比、β细胞分泌颗粒数量及胰岛素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糖尿病组小鼠胰岛微血管数量,CD3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微血管内皮细胞及胰岛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变性;微血管基膜厚度显著升高(P0.01)。结论: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受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大量证据显示,胰岛的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是db/db小鼠发生2型糖尿病(DM2)的两个主要因素。甜菊糖甙是一种从菊科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对于糖尿病病人有许多益处。本实验试图观察甜菊糖甙是否能够改善db/db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糖代谢。方法:给予db/db小鼠甜菊糖甙或者空白溶剂处理2个月。在处理结束时观察空腹血糖和胰岛素耐量,同时分离胰岛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试验,并行胰腺组织免疫荧光观察胰岛内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结果:甜菊糖甙干预2个月不影响db/db小鼠体重,但显著降低小鼠的空腹血糖,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试验结果提示,甜菊糖甙可显著提高db/db小鼠胰岛在体外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此外,免疫荧光提示,甜菊糖甙能显著减轻db/db小鼠胰岛内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和改善胰岛炎症反应。结论:甜菊糖甙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炎症反应来改善db/db小鼠的糖代谢和胰岛素分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胰腺β细胞中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intermediate-conductance Ca~(2+) -activated K+channel,K_(Ca)3.1)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方法:应用2型糖尿病小鼠(db/db)模型,测评阻断K_(Ca)3.1对2型糖尿病表型指标的影响。分离小鼠胰腺β细胞,观察分别阻断K_(Ca)3.1和NF-κB信号通路对高糖或软脂酸诱导的NF-κB下游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结果:K_(Ca)3.1阻断剂TRAM-34可降低db/db小鼠随时血糖水平。连续用药8周后,TRAM-34可降低db/db小鼠空腹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增加餐后胰岛素水平,减轻db/db小鼠胰腺炎症并延缓β细胞的消亡。但TRAM-34不影响正常饮食C57BL/6小鼠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无低血糖副作用。在分离的小鼠胰腺β细胞,分别阻断K_(Ca)3.1和NF-κB可降低高糖或软脂酸所引起的炎性趋化因子(CCL2和CCL20)的释放。结论:NF-κB活化介导胰腺β细胞K_(Ca)3.1上调,协同调节炎性细胞因子和胰岛素分泌,促发胰岛炎症和β细胞功能障碍,导致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R6/2型亨廷顿病(HD) 转基因小鼠胰岛β细胞的功能,揭示HD转基因小鼠继发糖尿病的机制。方法:利用R6/2 型HD转基因小鼠模型,检测正常和HD小鼠空腹血糖以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并应用HE染色和免疫荧光技术分析正常和HD小鼠胰岛形态学差异。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R6/2 型HD小鼠空腹血糖显著增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胰岛萎缩,β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功能指数降低,而胰岛素抵抗指数正常。结论: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是引起R6/2 HD转基因小鼠继发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摄入贵州某食用白酒对Ⅰ型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可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正常雄性C57BL/6J小鼠通过灌胃饮酒及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单纯饮酒、糖尿病、糖尿病饮酒模型,测空腹血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real-time PCR、图像分析及形态计量法观察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及胰岛素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糖尿病组及糖尿病饮酒组小鼠空腹血糖升高,达到小鼠糖尿病成模标准。单纯饮酒组小鼠血糖、β细胞平均光密度、面数密度、胰岛素mRNA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糖尿病组及糖尿病饮酒组β细胞平均光密度值短暂升高,面数密度与胰岛素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结论:在本实验设定的时程和剂量内,单纯饮用该白酒对胰岛β细胞无明显影响。适量饮用该白酒并未加重Ⅰ型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海马NOS阳性神经元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人类 2型糖尿病模型———C5 7BL/KsJdb/db(db/db)小鼠海马NOS阳性神经元变化。方法 糖尿病组 :6周龄C5 7BL/KsJ(db +db +)小鼠 5只 ,尾静脉空腹血糖高于 11.1mmol/L且肥胖。对照组 :非糖尿病小鼠C5 7BL/KsJ(?+) 5只 ,尾静脉空腹血糖低于 6 .0mmol/L体重正常 ,于 30周龄 (成模第 6月末 )时 ,灌注固定取脑 ,以NADPH d组化法显示海马NOS阳性神经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糖尿病组小鼠海马齿状回NOS阳性神经元密度显著减少 (P <0 0 1)。结论 糖尿病时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 ,NO的合成降低表明NO可能参与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2])。除了胰岛素抵抗之外,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亦是引起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通常认为由胰岛β细胞凋亡引起的胰岛细胞数量减少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致病机制~([3]),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胰岛β细胞凋亡程度与胰岛素下降程度不平行,因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研究成为热点。引起β细胞分泌功能缺陷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NGF在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颌下腺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转基因糖尿病小鼠颌下腺的形态学改变以及神经生长因子 (NGF)在颌下腺表达的变化。 方法 引进日本C5 7BL ksj db m表型正常隐性基因小鼠 ,近亲交配 ,其纯合子后代 ,即为db db(单基因遗传自然发病型 )糖尿病小鼠。取 3、4、6、8、10月龄db 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月龄的db m正常小鼠颌下腺。HE染色及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行图像分析 ,统计NGF阳性表达的细胞数。 结果 随着糖尿病发展 ,颌下腺组织萎缩 ,细胞缩小 ,形态不规则 ,排列不整齐。不同月龄糖尿病小鼠NGF阳性细胞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 (P <0 0 1) ,且逐渐减少 ,呈下降趋势。 结论 NGF阳性细胞数的减少说明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合成和分泌NGF功能降低 ,而NGF缺乏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量揭示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发的小鼠糖尿病胰岛结构改变的特点,为分析胰岛功能改变补充定量病理学基础。方法:腹腔注射STZ,诱发Balb/c小鼠糖尿病;过量CO2处死小鼠并取胰腺,常规病理制样、胰岛素免疫组化染色、图像测试及定量分析。结果:造模第8周,糖尿病组(DM组)小鼠血糖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C组)小鼠,DM组小鼠血糖均值为19.3 mmol/L;相比NC组小鼠,DM组小鼠胰岛数目、β细胞数目及面积显著减少(P<0.05),计算得出β细胞数量丧失约62.7%,胰岛β细胞面积丧失约27.0%,胰岛素阳性单位(PU值)表达减少约53.8%。DM组小鼠胰岛β细胞面积密度(AAβ,PI)、面数密度(NAβ,PI)、数量百分比(βPer)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PU值、AAβ,PI、βPer与血糖升高呈负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53、-0.736和-0.899(显著性均<0.05);建立造模时间(t)与胰岛β细胞数量百分比改变的函数:[βPer(%)=79.68-9.74t+0.38t2+0.06t3-4.66×10-3t4+2.86×10-5t5+1.68×10-5t6]。结论:通过定量病理学技术测量糖尿病小鼠模型胰岛和β细胞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指标,能够帮助准确评估胰岛的损伤情况,并建立血糖变化和所测量数值的相关数学模型,用以预测血糖升高导致胰岛损伤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定量病理学;阳性单位;链脲佐菌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临床上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患者由于体内血糖升高以及胰岛素抵抗的存在,导致分泌功能缺陷的胰岛β细胞持续性地分泌胰岛素,从而加重了胰岛β细胞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而加重病  相似文献   

15.
凋亡细胞在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颌下腺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凋亡细胞在db/db糖尿病小鼠颌下腺中的分布。方法:选取3、4、6、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月龄的dh/m~(?)小鼠颌下腺,应用TUNEL标记方法染色后进行图像分析.统计凋亡细胞在颌下腺组织中分布的细胞阳性率。结果:随着糖尿病的发展,颌下腺组织出现腺体萎缩及颗粒曲管数目减少,实质细胞排列不整齐,呈簇状堆集,纤维及血管增多。凋亡细胞在对照组及糖尿病组颌下腺中均有分布,糖尿病组凋亡细胞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凋亡细胞阳性率随月龄增大均呈增加趋势。结论:db/db糖尿病可导致颌下腺组织萎缩及实质细胞形态学改变;凋亡细胞阳性率在糖尿病组随疾病发展而增加显著。这与糖尿病腺体萎缩和功能受损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db/db和db/m(lea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UDCA处理组。TUDCA处理组每天灌胃给予500 mg/kg TUDCA,连续治疗2周。检测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丙二醛(MDA)、活性氧(R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用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脂质沉积;用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JUN和XBP-1的转录和表达水平;用光镜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lean对照组相比,db/db对照组空腹血糖、转氨酶、MDA和ROS活性升高;胰岛素和SOD活性降低(P0.05);C-JUN和XBP-1表达上调;肝细胞脂滴和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与db/db对照组相比,db/db TUDCA处理组空腹血糖、转氨酶、MDA和ROS活性降低;胰岛素和SOD活性升高(P0.05);C-JUN和XBP-1表达下调;肝细胞脂滴和凋亡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TUDCA可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2型糖尿病小鼠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下调C-JUN与XBP-1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通过微小RNA-375(microRNA-375,miR-375)对db/db小鼠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药效学依据。方法:20只8周龄雄性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40只8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糖尿病对照组的db/db小鼠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利拉鲁肽组的db/db小鼠皮下注射利拉鲁肽300μg·kg~(-1)·d~(-1)。给药8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重(BW)、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并进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ITT);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胰岛组织病理学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胰岛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胰岛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及Bax的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胰岛miR-375的表达水平。小鼠胰岛β细胞系MIN-6分为对照组(等量溶媒孵育)、miRNA-375 mimic组和miRNA-375 mimic+利拉鲁肽组,MTT实验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caspase-3、Bcl-2及Bax的蛋白水平。结果:整体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利拉鲁肽组BW、FBG、FINS、TC、TG及LDL-C含量明显降低(P0.05);胰岛数量较模型组增多,体积较大,细胞结构明显改善;胰岛细胞凋亡减少;利拉鲁肽组的Bcl-2表达明显增高,caspase-3和Bax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胰岛组织miR-375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细胞实验中,经miRNA-375 mimic处理24 h后,MIN-6细胞活力显著降低,Bcl-2表达减少,而caspase-3和Bax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给予利拉鲁肽组治疗后,MIN-6细胞活力明显上升,Bcl-2表达明显增高,caspase-3和Bax的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以抑制糖尿病胰岛β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胰岛组织中miR-375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鉴定胰岛β细胞中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内质网应激的相互作用,研究2个通路间的相互作用对胰岛β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来源于人的胰岛单细胞RNA测序数据集,得到STING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并比较野生型小鼠和db/db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中STING蛋白的表达差异;用STING特异性激动剂5,6-二甲基呫吨酮-4-乙酸(DMXAA)处理3种常用的小鼠胰岛β细胞系(NIT-1、Min6及beta-TC-6),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其STING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用毒胡萝卜素(TG)诱导上述β细胞系内质网应激,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TING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并通过CCK-8法检测胰岛β细胞活力。结果:人胰岛β细胞中存在STING信号通路主要基因mRNA的表达,但在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免疫荧光结果表明,野生型小鼠和db/db小鼠胰岛β细胞的STING蛋白均在细胞核周边富集,且在db/db小...  相似文献   

19.
DM2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2)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探讨DM2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及不同浓度葡萄糖对胰岛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72例糖尿病患者停用药物24h后,口服75g葡萄糖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根据我院172例DM2患者入院治疗情况,按其空腹胰岛素水平分为空腹低值组(A组),空腹低值有峰组(B组),空腹中值组(C组),空腹高值组(D组)及30例正常对照组(N组)。计算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I30/△G30),基础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修正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MBCI)。分析各组胰岛功能指数的变化。结果:DM2各组胰岛素水平较正常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M2△I30/△G30在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BCI在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OMAβ在A、B及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30/△G30及HOMAβ在各组呈正相关。△I30/△G30及MBCI在各组均无相关性。结论:△I30/△G30、MBCI及HOMAβ可用于临床粗略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DM2患者在治疗前做IRT、OGTT对其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胰腺β样细胞的分化效率,以产生足够用于移植的胰岛样细胞。方法: 构建含PDX1与NKX6.1双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用重组腺病毒感染并联合多种细胞因子分步诱导BMSCs。用RT-PCR、Western blotting等多种方法分别检测PDX1、NKX6.1、胰岛素及C-肽表达情况;观测植入鼠肾包膜下的细胞形态与胰岛素、C-肽等相应分子表达情况以及检测植入细胞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水平的调节能力。结果: BMSCs经重组腺病毒pAdxsi-CMV-PDX1/CMV-NKX6.1联合相应细胞因子分步诱导,双硫腙染色细胞质呈亮红色,RT-PCR显示诱导后的细胞持续稳定表达胰岛素、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等β细胞相关分子;Western blotting、免疫细胞化学与间接荧光结果亦相似。所诱导的实验组细胞经5.5和25mmol/L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水平分别为(1 240.4±109.3) mU/L和(3 539.8±245.1) mU/L, 并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分泌量。移植实验组细胞可恢复STZ糖尿病小鼠血糖正常水平。结论: PDX1与NKX6.1联合细胞因子在体外能有效地诱导BMSCs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这种胰岛β样细胞移植能有效恢复STZ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正常水平,维持小鼠良好的生存状态,这将为治疗糖尿病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