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郑州市1990~2004年肠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肠道传染病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郑州市1990~2004年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106.70/10万,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9.19%,死亡率为0.18/10万;肠道传染病男女性比为1.38:1。肠道传染病以5岁以前幼托儿童为主。发病率为281.40/10万,占总发病数的35、12%,县、区报告发病率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辖区为179.78/10万、辖县为68.63/10万。结论:传染病防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应进一步加强防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山东省疾病监测点居民的健康状况,如出生、死因、传染病发生等。方法 对1999年疾病监测点的人口学资料、居民健康状况及传染病的发生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在监测人群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死因,居前四位的疾病死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257.42/10万)、肿瘤(131.91/10万)、呼吸系统疾病(86.86/10万)和意外伤害(58.75/10万)。传染病发病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痢疾、肝炎和淋病。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威胁我省居民的身体健康,我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部分传染病和意外死亡是我们今后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郾城县传染病分布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郾城县1998~2002年传染病年报进行统计和描述分析。结果 58间年均发病率为286.10/10万,年均死亡率为0.13/10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总体趋势为缓慢下降;5~8月份发病较为集中;农民发病最多,占总发病数的66.58%;发病居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菌痢,淋病和麻疹。结论 农民及30岁~、50岁~、70岁-年龄组是防制的重点人群,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及性病是传染病防制的重点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安化县传染病流行状况,为今后制订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安化县1997-2009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9年安化县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0种20045例,死亡178例,年均发病率158.96/10万,年均死亡率1.41/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年份之间发病率无差异(X^2=15313、P〉0.05)。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71.37/10万,居发病之首,血液及性接触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68.39/10万,居第2位,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4.59/10万,居第3位,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年均发病率为4.59/10万,居第4位;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主要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淋病、菌痢、梅毒,其中肺结核共报告8329例,占传染病总数的39.36%,居各类传染病发病之首。结论:13年间安化县肠道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液及性接触传播疾病则总体呈上升趋势并维持较高发病水平;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呈现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5.
2002年四川省心脑血管病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四川省部分死因监测点2002年心脑血管病的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四川省心脑血管病防制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死因分类按ICD—10编码进行分析。结果:2002年监测点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1.56/10万,其中脑血管病死亡率(80.66/10万)最高。标化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无论男女、城市、农村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35岁以后增加更明显。结论:四川省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应以脑血管病为主,同时在加强城市慢性病防治的同时,农村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也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1995年河南省综合疾病监测结果报告马桂芳申振元杨凤杰底秀娟1传染病监测结果与分析:1995年河南省10个综合疾病监测点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16464例,总报告发病率为1638.22/10万,校正发病率为4310.52/10万。其中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相似文献   

7.
1994年河南省疾病监测地区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申振元,马桂芳,冯子健据全省10个综合疾病监测点报告,1994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53775例,总报告发病率为5380.00/10万。其中未发现报告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5973例,报告发病...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疾病监测系统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疾病监测系统于 1990年建立 ,包括 4个城市监测点和 5个农村点 ,覆盖人口 6 2万多 ,占福建省总人口的 2 %左右 ,具有良好的人群代表性〔1〕。本系统除报告甲、乙类 2 6种传染病外 ,还对 9种丙类传染病实施监测。本文对 1998年监测系统报告的甲、乙、丙 3类传染病的疫情特点进行了分析。材料与方法  (1)人口及疫情资料 :福建省 9个疾病监测点 ,1998年监测总人口 6 2万 ,其中城市人口约 12万 ,农村人口约 5 0万。疫情资料来源于 1993~ 1998年 9个监测点主动监测上报的传染病月、年报表。 (2 )漏报率 :全省居民甲、乙类传染病漏报率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绥中县传染病发病动态,为制定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累计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4251例,死亡10例;年均发病率为132.66/10万,年均死亡率为0.31/10万。平均病死率为0.24%。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结核、乙肝、出血热、梅毒和戊肝,占发病总数的87.32%。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72.90/10万,居首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39.79/10万,居第2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1.98/10万,居第3位;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7.99/10万,居第4位。结论2008--2012年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是今后一个时期防治的重点和难点.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出血热、梅毒、布病是重点防制传染病。  相似文献   

10.
通州市疾病监测点1983~1996年肠道传染病疫情分析结果显示,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883.73/10 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97.62% 。1996年发病率较1983年下降65.05% , 肠道传染病男女性比为127∶100。肝炎、伤寒发病主要为青壮年, 有春季高峰, 痢疾发病主要为婴幼儿, 有秋季高峰。提示传染病防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还应进一步加强防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8年中牟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发生水平及流行情况。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牟县2008年法定传染病发病与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中牟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2827例,总发病率为412,77/10万;报告死亡8例,死亡率为1.17/10万;其中报告乙类传染病11种2133例,发病率为311.44/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5种694例,发病率为101.33/10万.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麻疹和梅毒。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结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是严重危害中牟县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病种。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梅州市1980-2002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广东省梅州市1980—2002年23年来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发病情况,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1980—2002年梅州市人口及疫情报告资料,按年份和疫情进行分析,并对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实施前(1980—1991年)和实施后(1992—2002年)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自1980—2002年年平均总发病率逐渐下降,肝炎年平均总发病率从1980年的168.18/10万下降到2002年的37、99/10万,下降了77.41%。肝炎在传染病发病顺位排列中,自1970年后各年均占第1位或第2位;各县(市、区)均有发病,市区(梅江区)报告发病数较多,发病率为114.30/10万;发病时间多集中在4~8月,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15~45岁中青年为主;病原学分型以乙型肝炎为主(占61.35%),甲型肝炎次之(占13.98%)。结论 梅州市在防治病毒性肝炎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是重点防制的传染病(其中1998—2000年有所回升,值得注意),提示不能放松对病毒性肝炎的进一步防制。要降低梅州市的传染病发病率,首先要降低肝炎的发病率,尤其是乙型肝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2002年四川省疾病监测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主要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的特点和规律,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收集四川省23个综合疾病监测点的传染病年报资料,筛选出21份合格资料,选用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等指标,用PHIS4.0和EX—CEl2000主要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发病率255.83/10万,发病前5位疾病依次位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菌痢、淋病、梅毒,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集中在20~25岁,重点人群为农民、工人、学生。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占总发病的47.42%,肠道类29.26%,呼吸道类22.74%,其他类0.56%。丙类发病率84.05/10万,其中腹泻占73.64%。结论四川省监测点疫情与全国情况基本一致。应该加强对乙肝、肺结核、菌痢、淋病、腹泻的预防控制,重点是加强健康教育,重点人群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防城港市2004-2005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现状,探讨其流行趋势,评价防治效果。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对防城港市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发病总数19种4959例,报告发病率为625.48/10万;2005年发病总数共19种3929例,报告发病率为494.03/10万。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其他感染性腹泻、淋病发病率居前5位。结论传染病防治效果显著,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传染病防制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崔荣江 《职业与健康》2008,24(13):1289-1290
目的对2006年河南省获嘉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获嘉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获嘉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2种3398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为865.12/10万,死亡率为0.251/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4种90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22.91/10万。乙类传染病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760.22/10万)、肺结核(81.47/10万)、痢疾(6.11/10万)、麻疹(5.86/10万)、淋病(3.56/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85.03%,呼吸道传染病占10.35%,肠道传染病占1.98%。结论应加强对乙型肝炎、肺结核、痢疾、麻疹、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并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广西1950—2007年法定传染病发生与死亡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法定传染病长期的发病、死亡趋势,探讨疾病规律,总结防治经验。方法采用广西1950—2007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对广西传染病的发生和死亡进行回顾性研究,描述发病和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结果50余年来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率报告最高年份是20世纪70年代前期,平均报告发病率是5285.03/10万,最低年份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平均报告发病率是196.69/10万。报告死亡高峰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最低在90年代后期,最高死亡率是1967年为39.66/10万,最低是1998年为0.62/10万。结论广西50余年来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显示了传染病防制工作的成效。传染病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反映了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是有效的,但一些古老传染病的发生反映了某些工作上的薄弱,而近年呈上升趋势的传染病也提示了传染病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应加强和提高研究和控制力度,有效地控制传染病。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重庆段2004年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的第1年,三峡库区重庆段三峡人群健康监测点传染病流行情况。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峡人群健康监测方案》收集资料,采用“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专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2004年各监测点报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12种共2260例,报告发病率为579,09/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丙类法定传染病5种877例,报告发病率为224.72/10万。发病居前5位的甲乙类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和梅毒。以病媒生物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仅有乙型脑炎发生,发病率为0.77/10万。结论:三峡库区2004年传染病发病为5年来最高水平,与国家实行网络直报有关。由于蓄水前的库底卫生清理工作进行了大面积的消毒、灭鼠工作,随着工程施工、移民新址建设和移民搬迁,与环境变化关系较为密切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汕头市国家疾病监测点医院传染病管理水平的变化趋势。方法 1990~2000年按《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漏报调查方案》对汕头市疾病监测点内三个级别共5家医院进行检查。结果 1990-2000年间甲、乙类传染病平均漏报率为4.01%(57/1420),其中1995~2000年的平均漏报率(2.20%)比1990-1994年的漏报率(7.73%)明显下降,主要漏报的疾病为梅毒(12.50%)、淋病(11.63%)、麻疹(11.11%)、肺结核(10.42%)。丙类传染病年均漏报率高达21.01%(58/276),主要漏报的疾病为风疹(40.00%)、急性结膜炎(30.00%)、感染性腹泻病(20.83%)、流行性腮腺炎(17.24%)。11年间疫情报告管理质量综合平均得分为90.18分。结论 监测点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水平逐步提高,但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启东市1972~2000年癌症发病登记资料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启东市1972~2000年癌症发病的流行趋势,为疾病控制与肿瘤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启东癌症登记处发病登记报告资料计算发病率,用1964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及1960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年龄调整发病率(标化发病率),了解恶性肿瘤发病的人群分布特点及流行趋势。结果 启东市1972~2000年恶性肿瘤发病登记55496例,其中男性35404例,女性20092例。发病有上升趋势,但标化后发病趋势稳定。29年恶性肿瘤粗发病率(CR)平均为170.74/10万,中国人口构成标化率(CASR)为118.77/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WASR)为169.13/10万。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20.47/10万(CASR:150.68/10万,WASR:234.50/10万)、女性发病率为122.18/10万(CASR:84.70/10万,WASR:112.47/10万)。居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肝癌、胃癌、肺癌、食管癌及直肠癌,共占全部肿瘤的75.69%。男、女顺位与此相同,但女性第4位肿瘤为乳腺癌。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已超过胃癌、仅次于肝癌成为启东的第2位主要癌症。结论 恶性肿瘤是启东居民的第2位主要死因,肝癌等消化道肿瘤及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粗率的升高可能与人口的老龄化有关。应当加强对肿瘤等慢性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郝玉军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194-2196
目的对2006年秦皇岛市卢龙县法定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秦皇岛市卢龙县法定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卢龙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0种568例,报告发病率135.52/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丙类传染病5种217例,报告发病率51.78/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肺结核(80.97/10万)、病毒性肝炎(32.39/10万)、流行性出血热(14.72/10万)、痢疾(7.61/10万)、淋病(0.98/10万);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率最高(42.45/10万),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7.85/10万)。呼吸道传染病占乙类传染病的59.15%,血源及性传播性传染病占18.3l%,肠道传染病占11.44%,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占11.09%;丙类传染病占总发病的27.64%(217/785)。结论应加强对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工作,并加强重点人群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