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绞痛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磷脂酸(PA)浓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观察对象分为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正常对照组(20名),在病人与健康人的知情的情况下抽血检测血浆磷脂酸变化情况.结果①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②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中,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中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方面可能有一定应用前景,且PA可能作为心肌缺血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变化。方法将92例心绞痛患者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20例,cTnT阴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7例,cTnT阳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5例。另选20例同年龄组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水平。结果cTnT阴性和阳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AI-1和D-dimer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各组心绞痛患者t-PA/PAI-1较对照组降低(P<0.01)。稳定型心绞痛、cTnT阴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cTnT阳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PAI-1、t-PA/PAI-1和D-di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cTnT阳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变化最明显,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变化较小。结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均存在异常,cTnT阳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阿罗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罗洛尔治疗组(治疗组,60例)和美托洛尔对照组(对照组,60例),治疗2周后进行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评价.结果 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罗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冠心病程度与血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 160例高血压病并发冠心病患者,依肌钙蛋白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AP)、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用循环酶测定3组患者血清Hcy.结果 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病变不稳定程度的增加,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Hcy浓度依次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的冠心病程度与Hcy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6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1.2%和70.5%,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79.4%和67.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显著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Dalteparin(Fragmin)组(98例)予5000 U,每12 h 1次,皮下注射;Enoxaparin(Clexane组104例),予0.6 mL,每12 h 1次,皮下注射(若体重<60 kg为0.4 mL),观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但Enoxaparin组比Dalteparin组有效率明显升高,且出血率下降.结论Enoxaparin更能有效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且出血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腹腔脂肪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是新发现的脂肪因子,对代谢性疾病具有预防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血浆vaspin浓度与冠心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经血管造影诊断明确的冠心病患者88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1例),同期入院的103例无心脏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测量患者血浆中vaspin的浓度,记录临床一般情况及血脂、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并根据冠状动脉的病变支数来评定冠心病严重程度.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血浆vaspin浓度(0.43±0.38)μg/L较稳定型心绞痛(0.91±0.95)μg/L显著降低(P<0.01).在冠心病患者中血管病变支数与血浆vaspin浓度负相关(r=-0.350,P<0.01).ROC曲线分析血浆vaspin对冠心病有鉴别价值(AUC=0.684,P<0.001),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也有鉴别价值(AUC=0.640,P=0.024).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较低的血浆vaspin浓度;低血浆vaspin浓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自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每次2.5 mg,1次/日口服;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慰剂谷维素每次10 mg,3次/日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次/日),硝酸甘油消耗量(片/日),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的心电图改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治疗劳累性自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液相芯片分析系统同步检测20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28名健康对照者血清MPO和MMP-9表达程度,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MPO、MMP-9表达程度较健康对照者升高(P<0.01);二者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无明显相关.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具有一定程度炎性反应和不稳定性,其中表达程度升高者可能处于向不稳定型心绞痛过度的阶段.MPO和MMP-9可能成为判定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 throm bom odulin,TM)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三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 ,抽取血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其血浆 TM水平。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 T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 P<0 .0 5 )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间患者血浆 TM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但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 ( P<0 .0 5 )。结论 血浆可溶性 TM水平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范围的良好标志 ,对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6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58例.冠状动脉造影前检测一氧化氮、内皮素含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并检测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根据造影结果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复杂狭窄和光滑狭窄.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一氧化氮浓度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49.92μmol/L±10.46μmol/L比75.19μmol/L±5.21μmol/L,P=0.036),高敏C反应蛋白则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1 mg/L±0.003 mg/L比0.50 mg/L±0.015 mg/L,P=0.004),两组内皮素浓度无明显差别;两组中有复杂狭窄者同无复杂狭窄者相比内皮素、一氧化氮浓度有明显差异,不稳定心绞痛组中有复杂狭窄者的内皮素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中无复杂狭窄者(216.52pg/ml±33.63pg/ml比173.35 pg/ml±36.12 pg/ml,P<0.001);两组肱动脉内皮功能检测无明显差异,但不稳定心绞痛组中有复杂病变者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反应显著降低.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重.冠脉造影所见的冠脉病变结合相关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有助于更确切地评估冠脉病变进而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ELISA双抗体法检测1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发现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明显增高(P<0.001),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处于血栓前状态.本文还探讨了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41)和稳定型心绞痛组(n=35),于入院后24h内抽血测定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s-CRP浓度的差异。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与急性炎症反应有关,Hs-CRP对判断心绞痛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盐酸法舒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休息、吸氧、硝酸酯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阿托伐他汀钙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静脉输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9%)优于对照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1%)优于对照组(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能够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2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14 d.分别使用硝酸还原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NO 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浆ET 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能明显增加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NO水平,降低ET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中IL-8和TNFa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8(IL-8)、肿瘤坏死因子 -a (TNF a)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测定 2 6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2 5例稳定型心绞痛及 1 8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IL-8、 TNF a的水平。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中 IL-8、TNF 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 .0 0 1 )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 ,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IL-8、TNF a参与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一个中间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理同急性心肌梗塞(冠脉血栓形成)。作者研究了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昼夜节律,并与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作了比较。 3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休息时典型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30分钟,伴有可逆性ST段及/或T波改变,血清酶活性无明显增加),年龄36~79(平均63)岁,男性236例(占78%);其中147例(49%)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前有过心肌梗塞。如将一昼夜分为四个时段,即0~6,6~12,12~18,18~24点,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观察能否通过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法 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提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将1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高、中、低3个危险组,比较3组间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程度。2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参与比较。采用Gensini积分方法,对各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对其危险度分层赋予分值(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低危险组1分,中危险组2分,高危险组3分,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对照组赋予0分,测定该分值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及3支病变的关系。结果 低、中、高3个危险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别为30.43、39.10和68.05分。高危险组积分显著高于低、中危险组(P=0.000),而低、中危险组之间积分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2=0.134,P=0.000)。Logist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和3支病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显著相关(OR分别为2.148和1.881,P值分别为0.000和0.002)。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l)间的一种不稳定的临床状态,可迅速进展为AMI,甚至猝死.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时有效的治疗心绞痛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极为重要.我们对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临床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血管超声特征及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37例病人按美国心脏协会(AHA)诊断标准和病人心绞痛临床症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1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1例),检测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管内超声(IVUS)相关指标及相关性。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病变血管斑块类型主要为纤维性斑块,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主要为脂质性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参考部位重构指数(RI),病变部位斑块面积(PA)、血管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及偏心指数(EI)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EEMA和RI与hs-CRP呈正相关(r=0.623,P=0.003;r=0.537,P=0.01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病变血管以偏心分布的脂质性斑块为主,且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易发生正性重构,病人血清hs-CRP水平与血管重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