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感染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5月在宁波市传染病医院救治的1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患者资料,采集患者血标本、蜱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 SFTS患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肌肉酸痛、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牙龈持续出血,急性期WBC、PLT呈进行性下降,转氨酶、心肌酶谱异常升高,患者血标本经检测SFTSV核酸阳性,并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4只蜱经检测均为阴性。患者发病前无外出史和类似病例接触史,也无明确的蜱叮咬史。结论 SFTS病情重,常伴多脏器功能损害;本土疫源性可能大,除了蜱叮咬和接触传播途径之外, SFTSV还应存在其他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舟山海岛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特征和宿主、媒介的感染情况,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防治指南开展病例监测,在有病例的地区用布旗法和啮齿动物体表捡蜱法相结合的方法捕蜱,每季度采用鼠笼法捕捉鼠形动物,鉴定种类后无菌解剖取肝、脾、肺和血清,提取RNA后,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岱山县2011-2012年共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24例,死亡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5岁,60岁以上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0.83%。4例患者有被蜱叮咬史。病例呈散发,有一起家庭聚集性感染病例,一起外地人口进入本地感染病例。采集牛、羊等动物血清25份,野外捕获鼠类111只,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捕获法共捕蜱251只,在蜱中检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在2例患者血液中分离到2株新布尼亚病毒株,病毒株S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与来源于国内6省新布尼亚病毒的S基因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岱山县已发现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而且从蜱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迫切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研究和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山东省烟台市人和动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感染及流行情况。方法 2011年4-11月分别在烟台市的蓬莱和莱州2个SFTS病例高发地区连续采集与人密切接触的5种家养动物 (羊、 牛、 猪、 犬、 鸡) 血清标本3 576份,应用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和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血清中SFTSV总抗体和病毒核酸; 观察不同月份感染情况; 采集两地人群血清2 590份,应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SFTSV IgG抗体; 用Vero细胞从核酸阳性的人和动物血清中分离病毒,通过RT-PCR方法对 SFTSV S片段进行序列扩增、 同源性分析。结果 3 576份动物血清标本中SFTSV血清总抗体阳性1 439份,阳性率为40.24%,病毒核酸阳性163份,阳性率为4.56%。其中羊、 牛、 鸡、 犬、 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78%、 52.97%、 45.56%、28.73%和1.45%,核酸阳性率分别为5.72%、 4.63%、 3.02%、 5.25%和3.73%。动物体内的抗原抗体随季节消长而变化。2 590份人群血清SFTSV IgG抗体阳性率为5.41%。对10株来自人的毒株和3株来自动物的毒株进行S片段基因序列扩增分析,显示其同源性在95.23%~100.00%,与国内其他省市分离毒株比较,其同源性在94.72%~99.13%,高度同源。结论 烟台地区存在SFTSV流行,人与家养动物普遍易感,其基因序列高度同源,提示家养动物可能作为SFTSV的增殖宿主和扩散宿主,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舟山群岛各县区流行的新布尼亚病毒的基因同源性.方法 采集舟山群岛不同县区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重症或死亡患者的急性期血清,用Vero细胞分离培养毒株,采用RT-PCR扩增所获毒株L、M、S特异性基因节段,使用DNA Star和MEGA5.2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5株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病毒(SFTSV)的L、M、S基因序列可分成3个进化分支.第一分支毒株全基因序列与韩国JP系列毒株及日本SPL004A有较高同源性,核苷酸相似度在97.8%;第二分支与临近内陆地区部分毒株和日本的部分毒株序列(SPL057A)均有高度同源性,核苷酸相似度均在98.8%~99.9%;第三分支毒株与来源于江苏(JS2007-1等)、辽宁(LN3/2010)、河南(WCH-97/2011)、安徽(AH15/2010)、河南淮阳山(2010-FQM)、湖北(HB2014-20)有较高同源性,核苷酸相似度在97.8%~98.5%.结论 舟山群岛内流行的SFTSV同源性不一,存在韩国-舟山、中国其他地区-舟山传播路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蓬莱市健康人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及流行因素,为控制疫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健康人群1 525人,采集其血液标本并分离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人群中新布尼亚病毒特异性Ig G抗体,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年龄组人群、不同时间采集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1 525人份血清中,新布尼亚病毒特异性Ig G抗体阳性138份,阳性率为9.05%,男性人群抗体阳性率为9.28%(61/657),女性抗体阳性率为8.87%(77/86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05)。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感染,以61~70岁年龄组人群新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各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86,P<0.05),农民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学生(χ2=6.45,P<0.05),流行后期人群抗体阳性率高于流行期人群抗体水平(χ2=9.36,P<0.01)。结论蓬莱市健康人群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大多数SFTSV病毒感染后宿主体内产生的抗体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为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数据。该病毒在蓬莱市流行强度较强,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分析2020年芜湖市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哨点监测结果,了解其基因型分布情况,为芜湖市新型布尼亚病毒疫情防控与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108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血清中的SFTSV核酸,采用RT-PCR方法扩增核酸阳性标本中SFTSV的S基因片段,测其序列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基因型。结果 108例疑似病例样本中检出24例SFTSV核酸阳性。病例时间分布均为4—10月,其中6月份检出最多(10例),占41.67%;发病年龄集中在60岁以上老年人(18例),占75.00%;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22例),占91.67%。S基因片段测序成功14例,成功率58.30%,其中C2基因型6例、C3基因型1例、C4基因型4例、J基因型3例。结论 芜湖市及周边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有较明显的年龄、职业、季节性分布特点,基因型以C2基因型为主,C3、C4和J基因型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2010年Yu等[1]从类似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并进一步确认该病与此种病毒的感染有关。2010年6月,东海县一名64岁男性农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信阳市新布尼亚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掌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趋势,为该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综合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集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病例血清标本579份,应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新布尼亚病毒.结果 579份样本中,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95份,阳性率50.95%;其中商城县阳性率为22.45%,光山县阳性率为7.08%,占总阳性率的比例为44.07%(130/295)和13.90%(41/295).病例发病集中在4-7月份,布尼亚病毒感染阳性率以61 ~70岁组最高,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552,p<0.01).结论 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大年龄组高发,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9.
1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近年来已在中国十余省市发生了蜱叮咬感染该病毒病例,至数十人死亡。SFTSV病毒颗粒呈球形,主要分布在感染细胞的微粒体,表面有棘突,其基因组由大、中、小3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分别编码RNA聚合酶,病毒膜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很快出现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肝肾等器官功能受损等症状。本文综述了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学、所致疾病、感染和免疫应答以及检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该病毒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对症治疗和疾病预防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连市2012~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流行病学特点及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血清标本的检测,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资料整理及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测标本83份,2012年、2013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7.04%(10/27)、58.93%(33/56),合计为51.81%(43/83),经显著性检验x2=3.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算检测阳性率2012~2013年保持稳定。病例以农民为主,发病无性别差异,年龄以50~79岁为主,6~10月份为高发季节,瓦房店、庄河、普兰店为高发地区。结论: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流行地区,农民是主要宣传保护对象,本地病毒宿主等病毒相关研究需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莱州市蜱的种类以及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的感染状况,为证实当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媒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莱州市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发生的自然村,收集动物体表的寄生蜱和采用布旗法收集野外的游离蜱,开展蜱的分类鉴定,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新布尼亚病毒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1年在莱州市共采集到2 593只蜱。按蜱的种类分类,莱州地区共采集到长角血蜱2 573只和血红扇头蜱6只,最低感染率分别为4.20%和16.67%;采集到铃头血蜱9只和中华革蜱5只,未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按照蜱的不同发育时期分类,共采集到成蜱1 449只、若蜱995只、幼蜱149只,成蜱、若蜱和幼蜱的最低感染率分别为4.07%、4.52%和2.68%;实验室培养期间收获22份卵,其中2份卵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最低感染率为9.09%;按照动物来源分类,共采集羊蜱1 435只、狗蜱74只、牛蜱128只、鸡蜱61只、刺猬蜱24只,除鸡蜱、刺猬蜱未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外,羊蜱、狗蜱和牛蜱中SFTSV最低感染率分别为5.37%、12.16%和1.56%;野外采集蜱871只,最低感染率为2.18%。结论不同发育时期的蜱均有不同程度的新布尼亚病毒感染;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可能为新布尼亚病毒的传播媒介,且新布尼亚病毒具有垂直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安徽省两株新型布尼亚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的基因特征与变异特点。方法应用22对测序引物对病毒基因组进行RT-PCR分段扩增,PCR产物直接进行序列测定,ClustalW、DNASTAR、MEGA4.1等软件分析基因组序列。结果两株病毒全基因组编码情况和已报道新型布尼亚病毒相同,未见插入和缺失;构建系统发生树可见AHZ毒株与河南省毒株进化距离最近,而AHL毒株在一支较为独立的分支上;M片段膜蛋白前体编码区氨基酸变异率最高。结论安徽省新型布尼亚病毒毒株基因组相对稳定,可能存在与河南省毒株相互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江苏省2010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进行核酸检测并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江苏省2010年SFTSV感染病例进行核酸检测,将所有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取8株代表性毒株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序列结果用DNA Star和MEGA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3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中,20例SFTSV核酸检测阳性.1例狗标本SFTSV检测也为阳性.8株SFTSV毒株全基因组序列与国内其他地区流行株的序列高度同源,其中M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5.8%~98.7%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8.7%~99.7%之间;而与汉坦病毒属和白蛉热病毒属的相关序列相比差异较大,M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仅为27.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仅为7.3%.与一代病例密切接触后发病的二代病例序列与一代病例序列完全一致;狗携带的SFTSV序列与病人序列高度同源.结论 SFTSV江苏株与国内参考株序列无明显差异,与布尼亚病毒科的其他属序列差异巨大;SFTSV存在人传人的可能性;狗可能是SFTSV的传播宿主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宁阳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抗体水平,为制订相应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宁阳县的鹤山乡、伏山镇采集不同年龄人群血清标本574份,利用间接法ELISA-IgG抗体方法检测人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状况和抗体水平[4]。结果本次调查574份血清样本,SFTSV总抗体阳性血清11份,阳性率为1.92%,提示宁阳县存在SFTSV的流行及隐性感染。SFTSV总抗体阳性率不存在地区、年龄及性别差异。结论宁阳县是SFTSV的流行区域,需加强SFTSV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防控意识及快速诊断能力[2]。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基因测序鉴定方法,对安徽省在2011年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的10株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进行基因测序鉴定,并分析其序列特征。方法设计引物,RT-PCR法扩增病毒核酸,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设计的三对引物可有效扩增核酸序列,10株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L、M、S三段基因序列和2010年我国发现毒株序列相似性93%以上,10株病毒和Phlebovirus AH12、Phlebovirus HN6两株病毒同属于一个进化分支,和白蛉病毒属的其它病毒株不在一个分枝上。结论 2011年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的10株病毒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应加强安徽省对该病的监测,有效预防大范围传播。  相似文献   

1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文就SFTS的临床特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和SFTSV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复制特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人类引起的一种病死率较高的新发传染病.自2010年以来全国已有10余个省份报告新发病例,该文从流行特征、传播媒介及宿主、传播途径、危险因素等方面对该病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由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胃肠、肝肾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平均报告病死率约10%。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分布特点以及传播媒介、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影响指标分析,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大连地区2012年-2017年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确诊病例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进行描述性分析,用成组t(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治愈组和死亡组治疗前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在大连地区高发时间为7-9月,北三市区为高发地域,农民或无业人员为高发人群,且年龄集中在55~75岁,病死率为10.69%~25.71%。治愈组和死亡组患者年龄及治疗前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LDH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OR=1.345,P=0.017)、APTT(OR=4.810,P=0.007)是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结论在大连地区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明显。患者治疗前的PT、APTT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影响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