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HBV最佳反义寡核苷酸片段的体外筛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寻找抗HBV最佳反义寡核苷酸区段。方法 合成4种互补于HBV不同区段的反义硫代寡核酸(asON),加入HBV基因转染的肝癌细胞模型HepG22.2.15,以ELSA法测定HBsAg、HBeAg含量。结果 互补于pre-S2翻译起始区的asON(序列Ⅰ)抗HBV基因表达作用最强(P〈0.02),对HBsAg、HBeAg的最高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6%和91%,针对增强Ⅱ(ENⅡ)的序列Ⅲ也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反义核酸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设计合成了针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前S(PreS)基因区第951-968位核苷酸的硫代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以20μg/g体重/日剂量对3只腹腔感染DHBV5.2毒株后,血清DHBsAg及DHBV DNA阳性鸭连续静脉注射10天,同时以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另3只感染鸭作为对照。结果 对照鸭注射生理盐水后,血清DHBsAg及DHBV DNA阳性未  相似文献   

3.
观察硫代反义寡核苷酸(S-ASODN)体外对HDV的抑制作用。方法在HDV/HBV感染人胎肝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针对HDV StemⅠ区684-698位核苷酸的15聚S-ASODN,分别采用ELISA和斑点杂交法检测上清液中HDAg和细胞中HDV RNA。结果HBsAg、HDAg在感染后第2天至第16天均可测出,以第4天至第12天达高峰,加入S-ASOND(2、4、6μMOL/l)RG 2GD ,  相似文献   

4.
ASODN对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观察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特异性反义核酸(ASODN)对2215细胞表面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HLA-Ⅰ)表达的影响。方法人工合成互补于x基因关键区的三段反义核酸,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SODN对2215细胞表面HLA-Ⅰ表达的影响,细胞原位杂交观察作用细胞内HLA-ⅠmRNA含量变化,同时用PAP-ELISA法检测作用细胞上清中HBxAg的含量。结果三段ASODN均能抑制HBxAg的表达,2215细胞表面HLA-Ⅰ类抗原的表达及细胞内HLA-ⅠmRNA含量也降低。结论HBxAg表达量的降低可能系ASODN序列特异性抑制作用所致,而HLA-Ⅰ表达的降低可能是HBxAg对HLA-Ⅰ基因启动子的激发减少的间接结果。  相似文献   

5.
ASODN对白细胞抗原I类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观察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特异性反应核酸(ASODN)对2215细胞表面白细胞抗原I类基因(HLA-I)表达的影响。方法 人工合成互补于x基因关键区的三段反义核酸,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SODN对2215细胞表面HLA-I表达的影响,细胞原位杂交观察作用细胞内HLA-ImRNA含量变化,同时用PAP-ELISA法检测作细胞上清中HBxAg的含量,结果 三段ASODN均能抑制HBxAg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修饰过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ND)对人胰腺癌细胞生长和靶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人工合成与c-myc和Ki-ras帽区互补的修饰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即反义硫代正磷酸寡脱氧核苷酸(antisensephosophorothioateoligodeoxynucleotide,ASPODN)处理人胰腺癌细胞系PC-2和PC-3。多次小剂量(10μg)或一次性剂量(15μg)ASPODN处理细胞后计数细胞生长率和3H掺入率,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靶基因表达。结果多次小剂量ASPODN处理后,细胞生长、3H掺入和靶基因表达的抑制可长达2周以上,到第14天时实验组的细胞生长率仅为对照组的38%~43%,3H掺入率为对照组的18%~33%;靶基因表达明显受抑或下调,经一次性15μgASPODN处理后,细胞生长、3H掺入和靶基因表达的抑制可达4天。结论与以往的研究比较,表明ASPODN较ASODN有更强的抑制细胞生长、3H掺入、靶基因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反义核酸的抗病毒作用。方法设计合成了针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前S(PreS)基因区第951968位核苷酸的硫代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以20μg/g体重/日剂量对3只腹腔感染DHBV52毒株后,血清DHBsAg及DHBVDNA阳性鸭连续静脉注射10天,同时以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另3只感染鸭作为对照。结果对照鸭注射生理盐水后,血清DHBsAg及DHBVDNA阳性未见明显改变,肝组织DNASouthern杂交在30与23kb左右杂交信号明显。注射ASODN鸭在10天后,2/3鸭血清DHBsAg及DHBVDNA量显著降低,3/3鸭肝组织中30kb左右的杂交信号显著减弱,23kb左右未见杂交信号。结论说明该段ASODN在鸭体内能部分抑制DHBV的复制与抗原表达。  相似文献   

8.
应用半乳糖末端糖蛋白受体(ASGP-R)介导的内吞作用,将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与脂质体介导的转染和细胞表面转铁蛋白受体(Tf-R)介导的内吞作用相比,虽然三种方式均能有效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但ASGP-R法具有肝细胞特异性,而脂质体法和Tf-R法不具此特性。将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的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mRNAPreC/C区的核酶质粒pCMV-Ripc特异性导入肝细胞并发挥作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评价核酶在细胞水平对HBV抗原表达的阻断作用。结果表明当核酶质粒pCMV-Ripc与HBV抗原表达质粒pUC-2HBV共转染HepG2细胞时,核酶对HBsAg和HBeAg表达的抑制率分别为55.29%和68.73%。  相似文献   

9.
慢性肝炎和肝癌病人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了解慢性肝炎和肝癌病人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与HBV血清标志之间的关系,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斑点杂交方法对61例慢性肝炎和47例肝癌患者的HBV表面抗原(HBsAg)、相关e抗原(HBeAg)、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相关e抗体(抗-HBe)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HBVDNA在HBsAg、HBeAg、/抗-HBc阳性的慢性肝炎和肝癌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0.50%和50.00%;在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的检出率分别为45.40%和7.14%;在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阴性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0.00%和40.00%;HBsAg阴性、/抗-HBc阳性或/抗-HBe阳性或/抗-HBs阳性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20.00%和22.22%;在血清学指标全阴性时,慢性肝炎和肝癌患者血清中HBVDNA的检出率均为0。实验提示:无论是肝炎或肝癌,在HBsAg、HBeAg同时阳性时,HBV复制最为活跃;在单独HBsAg阳性时,HBV有一定程度的复制;HBV复制在肝癌细胞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反义核酸技术从分子水平破坏靶基因 ,已用于多种抗病毒的试验。我们以人工合成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研究针对HBV不同区段反义寡核苷酸HBV的抑制作用 ,从中筛选了效果最好的针对HBVpreS2的反义序列 (as preS2 )。为进一步探讨as preS2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以HBVDNA整合的肝母细胞瘤细胞HepG2 .2 .15为研究对象 ,采用FAC SCAN流式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TRAP银染测定细胞端粒酶活性 ,同时以RI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血清铁蛋白浓度。设计合成针对pre S2基因 (per S2 )翻译起始区 (32 0 3…  相似文献   

11.
反义bcl—2寡脱氧核苷酸对U937细胞增殖和存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观察了与人类bcl-2 mRNA翻译起始部位相互补的硫代反义bcl-2寡脱氧核苷酸(AS-oODN)对U937细胞增殖和存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AS-sODN可明显抑制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但对细胞增殖和存活能力无明显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在不同表达bcl-2的肿瘤细胞中探讨bcl-2反义核酸作用的普遍性和正确评价其作用地位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新型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快速构建含有HBsAg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高效表达HBsAg,为HBV诊断试剂、疫苗及治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构建含有HBsAg基因的供体质粒pFB-BS,转化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试剂盒中的DH10Bac致敏菌,利用其含有的细菌Tn7转座繁忙将HBsAg基因重组至穿梭质粒Bacmid上,快速筛选出含有HBsAg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结果 此重组病毒能在昆虫细  相似文献   

13.
脂质转染剂促进反义核酸的摄取和抗病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构建特异性互补于乙型肝炎病毒mRNA SPⅡ增强子区的15聚反义硫代寡核 ,并用r^32P末端标记,然后用脂质转染包装,在HBV基因转染的HepG2细胞上证明,Lipo-asON细胞内摄入量及抗病毒活性较末修饰体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肝硬变内HBV DNA及其五种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取225例人肝硬变活检组织石蜡切片,检测了HBVDNA及其5种抗原。分别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HBxAg、pre-S_1和pre-S_2抗原;用PAP法检测HBsAg和HBcAg;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BVDNA;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双标记方法检测HBVDNA和HBsAg、HBxAg或HBcAg。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HBsAg为70.0%(128/183例),pre-S_1抗原为64.4%(85/132例)、pre-S_2抗原为61.4%(81/132例),HBxAg为75.3%(113/150例),HBcAg为22.4%(39/174例),HBVDNA为62.4%(58/93例)。双标阳性检出率HBVDNA和HBsAg为37.3%(19/51例),HBVDNA和HBx-Ag为86.3%(44/51例),HBVDNA和HBcAg为39.2%(20/51例)。HBVDNA和HBV5种抗原阳性病例中80%以上均伴有肝细胞不典型增生。这一结果表明,在我国肝硬变的发生发展与HBV慢性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方法利用Zhoujian教授提供的重组质粒DNA pBV220/eAg,转染DH5^α细胞经30℃培养3小时,42℃培养6小时温度诱导后,提取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层折 纯化后免疫打点分析,收集阳性蛋白。经SDS-PAGE电泳,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显为单一的蛋白带,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打点(lmmun  相似文献   

16.
合成多肽体外诱导乙肝病毒抗原特异性CTL杀伤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合成多肽体外诱导乙肝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杀伤机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HGV-CTLsFas配体表达情况,燕分析培养上清一氧化氮含量与细胞毒活性的关系。结果显示,HBV-CTLs对转染HBV DNA的肝癌细胞存在明显的特异性细胞毒活性,其Fas配体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56%,明显高于CD3-AK细胞组,细胞培养上清NO含量动态分析显示,HBV-CTLs细胞培养上清NO含量与细胞毒活性存在正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肝癌中c-myc、N-ras癌基因的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cDNA-RNA杂交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1例广西地区肝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的c-mycmRNA、N-rasmRNA和HBsAg、HBxAg。结果:肝癌及癌旁均有较高的c-myc,N-ras癌基因的表达。检出率都在85%以上,其在不同分化程度肝癌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HBsAg和HBxAg的检出率分别为87.09%和79.31%。癌基因的表达与HBsAg,HBxAg的检出呈平行的状态。结论:c-myc、N-ras在广西地区肝癌的形成和保持恶性表型中有协同作用。HBxAg可能有激活c-myc、N-ras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含HBV全基因和HBV大、中、小分子表面蛋白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CMV-HBV、CMV-LS、CMV-MS、CMV-S)分别与含HDV cDNA三聚体的重组质粒共转染CHO细胞。转染后3天在上述4种转染细胞内及培养上清中均检出了HDV RNA和HDAg表明上述4种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均有HDV病毒颗粒的包装和分泌。提示:HDV病毒的包装可能仅需HBV S 基因及其小分子表面蛋白的辅助。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扩增法检测HBV前C终止密码突变:在HBeAg阳性健康携带者中的高频率检出[英]/NakahoriS...JGastroenterolHepato.-1995,(10).-419~425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是分泌e抗原不可缺少的,因此,...  相似文献   

20.
将不同剂量的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入大鼠一侧黑质(SN)头端的前脑内侧束(MFB),47天后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旋转鼠整个SN和腹侧被盖区(VTA)不同切面上DA神经元的损伤程度,结果发现:损伤侧SN和VTA的TH阳性神经元数在所有观察水平上均有明显下降,并从前囟后5.1mm开始呈现6-OHDA剂量依赖性。而下降率(与健侧相比)为SN致密部(snc)>网状部和外侧部(snr+snl)>VTA。同时还发现,snc的TH阳性细胞在黑质两端分布比率较高,而VTA的相应细胞在黑质中部分布率较高。另外,在健侧前囟后4.8mm处出现非6-OHDA剂量依赖性的TH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增加的现象。本文的结果提示:6-OHDA对中脑DA神经元的总体损伤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6-OHDA剂量、神经元对6-OHDA的敏感度以及敏感神经元的分布等。同时健侧中脑组织对邻侧发生的损伤并非毫无反应,一些交叉投射的纤维可能起着传递损伤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