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方法选择,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6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DHS内固定41例、DCS内固定3例、Gamma钉内固定7例、PFN内固定11例、PFNA内固定5例。结果 67例均获随访,时间6~68个月。参照董纪元等推荐的疗效评定标准:优35例,良19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为80.59%。术后并发症:DHS内固定41例中发生髋内翻5例,股骨颈干角变小5例,患肢短缩1例;Gamma钉内固定7例中发生股骨颈干角变小1例;PFN内固定11例中发生患肢短缩1例。结论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应首选髓内固定;内固定选择不当、术中操作失误及术后过早负重锻炼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治疗失败的原因,探讨其治疗失败前后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总结自1999年1月-2005年6月期间治疗失败病例12例,平均年龄84.5岁,其中Evans—Jensen分型ⅡA型3例,ⅡB型5例,Ⅲ型4例;Singh指数,Ⅳ级1例,Ⅲ级4例,Ⅱ级5例,Ⅰ级2例;非手术治疗2例,手术治疗10例,失败后8例获再次手术治疗,全部病例均获随访。结果8例获重行手术治疗,功能恢复良好,2例非手术治疗呈畸形愈合,2例死亡。结论高龄、骨质疏松、严重粉碎等不稳定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容易导致失败的内在原因,与非手术治疗不重视、术前、术中准备不充分、内固定的选择及操作技术不当、术后护理及指导功能不恰当等外在因素有关。充分认识其病理特点、准确地掌握适应证、高度重视非手术治疗、合理运用内固定技术、加强术后的护理工作、科学指导功能锻炼是降低对难治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背景: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虽然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术中及术后仍存在较多并发症。目的:分析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229例,男132例,女97例;年龄48~103岁,平均65.5岁;右侧127例,左侧102例;骨折根据AO分型。入院至手术时间3~16d,平均5d;住院时间4~23d,平均13.5d。术后定期随访,行X线片检查及采用Harris评分评估其疗效,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为19~112min,平均39.8min;出血量为20~250ml,平均47ml;复位质量:好137例,可78例,差14例;187例(81.6%)的尖顶距<25mm,42例25mm。颈干角为125°~148°,平均135.7°。术中并发症包括股骨干骨折3例;股骨大转子劈裂骨折12例。随访时间18~28个月,平均22.4个月。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褥疮2例;伤口愈合不佳6例。术后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翻畸形5例;髋部外侧疼痛4例;大腿中部疼痛11例;螺旋刀片切割2例;股骨短缩9例;断钉2例;螺旋刀片退钉7例。Harris评分67~96分,平均83.8分,优152例,良48例,中23例,差6例。无一例出现异位骨化、肢静脉栓塞、深部感染等。结论: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肯定,但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较多,仔细分析各种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老年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方法选择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手术治疗的65例不稳定型老年转子间骨折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5例随访12~82个月(平均36.2个月),优良率81.5%。并发症主要为髋内翻畸形5例、内固定松动断裂3例和术后诱发原有合并症2例。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应针对不同的骨折类型,以及患的全身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内固定,主要选用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PFN)和动力性髋部钉(DHS),外固定架和多枚钉固定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5.
本科于1998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73例,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14例,现就失败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原因探讨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患者的内固定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治疗组(A组=60例)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组(B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术后恢复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以及1年后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早期出现的并发症以骨折延迟愈合、螺钉切出股骨头、髋内翻为主;B组患者以骨折延迟愈合为主;此外两组中各有少数患者出现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治疗术以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可能出现并发症,对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利于并发症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本院在2005年-2008年收治的5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行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和Gamma钉手术内固定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三种手术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程度和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随访3个月~3年,57例股骨转子问骨折全部愈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0%以上。结论DHS和解剖锁定钢板及Gamma钉适用于稳定型骨折,均具有固定牢固,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则Gamma钉内固定要优于DHS及解剖锁定钢板。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2009年3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1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笔者总结复位方法,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18例,男48例,女70例,年龄63 ~ 95岁.按Evans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Ⅰ型11例,Ⅱ型31例,Ⅲ型29例,Ⅳ型28例,反转子间骨折型19例.合并损伤:腕部骨折9例,椎体骨折6例.患者于入院后1 ~5d手术.  相似文献   

10.
股骨转子间骨折10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其临床特点为患者体质较弱,且部分伴有合并症,因此临床治疗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如保守治疗,可因卧床时间长而出现较多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近年来大部分学者主张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髋内翻畸形。我院2000年7月-2004年12月共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2例,其中年龄〉60岁者8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量成年国人股骨上段参数,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20具正常成人股骨标本(左侧60具,右侧60具),测量颈干角、大转子斜坡弧长、大转子头颈轴长、颈上下缘长及颈最小横径等参数。根据股骨上端解剖形态及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特点,研制并临床应用双爪钢板手术治疗145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结果正常颈干角为128.59°±6.31°,大转子斜坡弧长为(5.51±0.58)cm,大转子斜坡倾斜角为42.76°±5.20°,头颈(转子)轴长为(9.42±0.38)cm,各参数间存在相关性。14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6个月随访,骨折均在3~6个月内获临床愈合。其中2例发生爪钩滑脱,未影响最终治疗效果;3例发生髋内翻畸形,其余患者颈干角均在正常范围内。髋关节活动功能正常。无断钩、断钉及钉尖头部穿出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骨转子部骨折内固定物的设计必须符合股骨转子部的解剖特点及生物力学应力分布,应充分利用转子部皮质骨的握持效应。据此设计的双爪钢板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闭合置头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类型。以老年人居多,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我科1998~2002年10月采用经皮闭合置头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3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236例分别接受了DHS、PFN—A、PFN内固定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24个月,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等作比较。结果PFN.A较PFN、DHS手术时间短,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愈合快。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DHS组88.7%,PFN组90.2%,PFN—A组优良率91.6%。结论各种固定各有其自身特点,PFN—A是治疗各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的高龄粗隆间骨折、不稳定型骨折和合并症较多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张忠良  费霖莉  傅俊伟  方立 《中国骨伤》2021,34(10):900-905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15 d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86例,男312例,女674例,年龄(77.71±7.58)岁,其中伴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97例,不伴代谢综合征的患者889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分型、外伤原因、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术前合并病,术前输血情况,手术时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麻醉方式,内固定类型,手术时间以及术后15 d内并发不良事件,包括术后15 d内手术部位感染,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心肺脑重要脏器栓塞,尿路感染,死亡,以及术后是否进行输血治疗。用t检验及单因素χ2检验对两组间患者术前、术中基线资料及术后15 d内不良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校正术前及术中基线资料P0.05的混杂因素,将P0.05的术后不良事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研究代谢综合征对术后15 d内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结果:两组患者间的年龄,BMI,心功能不全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v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史,肾功能不全病史,手术时机,ASA分级、手术时间以及术后15 d内并发手术部位感染、急性心功能衰竭、DVT、尿路感染及输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术前及术中基线资料混杂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会增高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15 d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OR=3.785,95%CI(1.086-13.188),P=0.037],DVT发生率[OR=2.265,95%CI(1.096-4.682),P=0.027]),尿路感染率[OR=2.703,95%CI(1.049-6.963),P=0.039]及输血率[OR=1.811,95%CI(1.142-2.870),P=0.012]。结论:伴有代谢综合征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存在更高的手术部位感染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尿路感染率及术后输血率,因此骨科治疗团队应联合内科及麻醉科等多学科协作下,在患者围术期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固定39例,切开转子部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P0.05);置换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较内固定组早(P0.05)。置换组有1例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假体周围骨折;内固定组有4例肺部感染,3例内固定失败,3例脑梗,2例泌尿系感染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和股骨头置换均可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但股骨头置换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改善生命终末期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内科共存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非透视下动力加压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非手术治疗卧床时间长,全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2000-2004年应用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6例,其中31例非透视下完成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58~94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DHS)、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02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的4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自2010-03—2013-05采用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3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6例均获得6~24(16.35±3.15)个月随访。与DHS组相比,InterTan组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开始下地负重时间更早,但手术时间更长、X线透视次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DHS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稳定、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1,他引:33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Gamma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产生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总结2000~2004年用DHS和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共9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对6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病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94例患者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种类包括6类:术后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髋内翻;股骨头坏死;头颈螺钉穿人髋关节;骨折不愈合。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是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而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良、头颈螺钉位置不良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DHS内固定治疗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40例均获随访,时间6-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4-20周,平均15周,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黄公怡等方法进行评定,优23例,良17例。结论DHS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牢靠,可早期关节活动,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