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普遍认为,麻醉可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增加术后感染率,更有学者证实麻醉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功能,但麻醉剂本身对感染的影响仍属未知。细菌对粘膜上皮的粘附是引起感染的第一步,为了解挥发性麻醉剂是否会引起细菌对粘膜上皮粘附性的改变。作者选两种大肠杆菌用于对单层人上皮细胞(HEp-2)粘附测定。有外源凝集素K88菌毛的大肠杆菌株(血清分型O141:K88,K85a,c)在  相似文献   

2.
感染是初期创伤生存病人的首要死因。随着人群年龄老化和免疫抑制病人比例的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是在创伤病人中常常分离出来的一种致病菌。它利用多种致病因子造成感染。在细胞水平上感染始于以原核细菌细胞通过其致病因素操纵真核宿主细胞。通过介绍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这种细胞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新的预防治疗的产生,使创伤病人对Saureus的易感性更低。Saureus能在正常人的前鼻、头皮、咽部以及破损区生长。也可生长于住院病人的皮肤或粘膜的其它地方。粘附是感染的第一步。在鼻粘膜经一种特异性的细菌粘附受体的…  相似文献   

3.
预涂抗菌剂缝线——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新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发生在手术部位切口或手术器官、腔隙的感染,在国外日益得到重视,处理上以预防为主.全身应用抗生素后手术切口局部血药浓度较低,难以杀灭附着在缝线及线结中的细菌,在缝线上预涂抗菌剂可以杀灭缝线附近的病原菌,预防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预涂有三氯生的薇乔线为预防SSI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肠移植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综述小肠移植与肠道细菌移位的相关文献。结果 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都会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 ,肠蠕动和运输功能紊乱 ,肠道内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 ,细菌和毒素向肠外组织器官移位 ,引起受体感染。结论 小肠移植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较高 ,是引起受体感染 ,影响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提高肠移植外科技能 ,缩短缺血保存时间 ,选择性肠道去污 ,改进营养支持和免疫抑制方案 ,有望减少肠移植后细菌移位 ,降低感染并发症 ,提高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上行感染引起肾盂肾炎的细菌多半为肠杆菌科(源自粪便菌丛)。多数细菌具有粘着尿路粘膜或上皮的菌毛,通过它识别宿主糖蛋白和/或糖脂受体。Ⅰ型菌毛的主要受体在糖蛋白,是D-甘露醣残基,加入D-甘露醣时,细菌的粘附则被阻断。糖蛋白仅为尿路上皮外套,外套脱落感染便被清除。细菌毒性,包括侵袭性强,干预调理素作用和吞噬作用的荚膜K抗原及细菌体脂多糖中的O抗原(内毒素)。内毒素主要作用于平滑肌,可使输尿管蠕动减弱或停止,可使非阻塞性肾盂肾炎者的输尿管引起  相似文献   

6.
人工瓣膜材料细菌粘附与细菌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价人工瓣膜材料细菌粘附与细菌生长的关系。方法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125Ⅰ标记细菌放射性测定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生长曲线,同时测定4种细菌对人工瓣膜材料涤纶、热解碳、聚四氟乙烯的粘附情况。结果4种细菌对3种人工瓣膜材料粘附能力与细菌生长曲线基本一致。细菌在体外生长不受人工瓣膜材料存在的影响,不同时间同一细菌对同一材料粘附不同。结论细菌对材料粘附与细菌生长曲线基本一致,细菌对人工瓣膜材料的粘附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Jin JB  Jiang ZP  Chen 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56-1261
目的 以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腹壁正中切口缝合关闭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荟萃分析.方法 查询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中1981至2009年有关腹壁正中切口关闭缝合的文献,要求为具有1年以上随访、采用不同缝合技术和(或)不同缝线材料进行腹壁正中切口关腹的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指标包括切口疝、伤口裂开、伤口感染、缝线窦道形成等.结果 共纳入文献13篇,共计6263例患者.与连续缝合相比,间断缝合切口疝发生率明显增加(OR=0.80,95%CI:0.66~1.00;P=0.05),两种缝合方式在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和窦道形成方面无显著差异.与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相比,采用连续快吸收缝线的切口疝发生率显著增加(8.3%比15.8%,P<0.05);而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的窦道形成发生率更高(5.6%比1.0%,P<0.05).与连续慢吸收缝线缝合相比,连续快吸收缝线缝合切口疝发生率更高(10.0%比15.8%,P<0.05);与间断快吸收缝线缝合相比,使用间断不吸收缝线缝合窦道形成发生率更高(0比8.8%,P<0.05);连续慢吸收缝线缝合与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相比,两者切口疝、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窦道形成发生率会明显增加(OR=0.47,95%CI:0.24~0.92;P<0.05).连续缝合时,缝线长度与切口长度比值(SL/WL)<4∶1与≥4∶1相比,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L/WL<4:l时切口疝发生率会明显增加(P<0.05).结论 腹壁正中切口缝合关闭以连续全层(SL/WL为≥4∶1)慢吸收缝线关腹为宜,适宜的关腹技术和材料,可以明显减少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和切口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切口感染率较高,特别是化脓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其切口感染率可高达10%~30%,因切口感染灶内有线结,细菌难以消灭,且缝在腹外斜肌腱膜的线头几个月后才能脱落。本人对阑尾炎切口缝合作一改进,让切口无残留缝线线结,即使发生切口感染,由于无结线反应,经充分引流后多能很快愈合。对于基层医院,在无可吸收缝线、估计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可能性较大时可采用。操作方法:①第1针缝线:用4号丝线,从切口一端1cm皮肤进针,直达腹膜层,横褥式连续缝合腹膜,缝完后从对端腹壁腹膜层外全层穿出皮肤,两端打梅花结(图1)。②…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运用两种临床上有关的感染模型(包括输血诱发的免疫抑制)观察精氨酸在生存率和宿主防御机制中的作用.实验和临床提示微生物、内毒素和其他毒性混合物可穿透肠粘膜屏障而溢出肠腔,并最终经淋巴和血管播散到全身或穿越肠壁进入腹腔.这种过程被称为微生物的移位.两个主要因素决定了感染和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与严重性,即细菌负荷的数量和杀灭入侵机体的宿主防卫能力.治疗应针对减少微生物负荷和微生物产物穿越粘膜屏障,并刺激机体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尿路细菌的粘附性研究便是其中之一,运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强机体抗感染力,减弱细菌致病力,从而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细菌对尿路上皮的粘附致病菌不论从血循或由逆行进入泌尿系,不一定导致尿路感染,这是因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蠕动、收缩功能和尿液的稀释冲洗作用,使细菌在泌尿系停留时间很短。病菌要引起泌尿系炎症,首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免疫抑制、烧伤或创伤情况下,因肠道屏障功能衰竭引起的肠道细菌易位在全身性感染的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消化道粘液可能通过影响细菌与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来发挥屏障作用,因此细胞粘液的耗竭将会造成细菌易位的增加。本实验在体外用尤氏囊(Ussing chamber)研究肠道粘液耗竭后对细菌穿越回肠粘膜上皮的影响。实验用12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对各种吻合器进行评价。伤口愈合均需经历三个时期:急性炎症反应期、纤维组织增生期和胶原重建期。用缝线或订书钉做肠吻合有下列潜在危险:(1)针道损伤肠壁,加重局部血供障碍,缝线粗糙,如丝线、肠线和 Dexon 纤维线可引起粘膜下损伤;(2)吸收和不吸收缝线均有较严重和长期炎症反应及纤维组织增生反应;(3)肠道内细菌附着于缝线可引起吻合口周围感染、脓肿和吻合口  相似文献   

13.
粘膜免疫系统的主要成份分泌型IgA的合成、表达到分泌物中可预防细菌和病毒粘附到粘膜内皮细胞上,由此阻止它们的致病性,防止全身免疫系统进一步被激活。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导致粘膜表面IgA和IgG明显降低。所有实验都证实严重分解代谢应激能释放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故研究了纯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对粘膜IgA、细菌粘附粘膜和细菌移位的影响。20只雌性 Fischer大鼠随机分两组,组Ⅰ每日腹腔注射0.5ml生理盐水连续两天,组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病人致病菌分布,行体外抗菌活性测定,以考察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病源分布和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1~3月30例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的致病菌分布,测定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受试的5种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对多数致病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美洛西林和头孢吡肟对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疗效,头孢拉定和氨苄青霉素对多数致病菌不敏感.结论:在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中,多数感染由链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引起,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感染也占相当比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金属缝合器与缝线缝合成年人骨科手术中膝关节皮肤切口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2-01采用膝关节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14例股骨干骨折和胫骨干骨折,钉合组60例采用一次性金属缝合器缝合皮肤切口,缝线组54例采用爱惜康缝合线经皮间断缝合皮肤切口。比较2组切口缝合速度、换药次数、拆钉(线)时疼痛VAS评分、术后12个月时切口愈合瘢痕宽度及切口并发症(感染、裂开)。结果钉合组获得(22.72±7.59)个月随访,缝线组获得(22.63±7.48)个月随访。钉合组切口缝合速度明显快于缝线组,拆线(钉)时疼痛VAS评分低于缝线组,术后12个月时切口愈合瘢痕宽度明显小于缝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钉合组出现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裂开;缝线组出现3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2组切口感染、裂开发生率和换药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皮缘坏死情况。结论采用金属缝合器缝合成年人骨科手术中膝关节皮肤切口与缝线经皮间断缝合相比,具有操作简单、闭合速度快、拆钉时疼痛轻、愈合瘢痕美观等优点,但是成本较高,并且在换药次数以及避免皮肤切口感染和裂开等并发症方面无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抗菌可吸收缝线与普通缝线在骨科颈椎病颈前路手术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比较这2种缝线缝合切口的各35例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的缝合时间、缝线费用、术后切口感染、裂开、脂肪液化、术后住院时间及瘢痕形成等;并应用决策树分析比较其成本-效果.结果 缝合时间、缝线费用、术后住院日、瘢痕形成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切口愈合效果为优作为治疗结点,抗菌可吸收缝线与普通缝线的每病例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639.1元和1117.7元.结论 使用抗菌可吸收缝线缝合颈前路手术切口,患者术后住院日短,瘢痕小,成本-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受损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是引起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防止感染的发生是一关键问题,实验证明感染致病菌来自肠道菌的移位,进一步研究需要阐明减少细菌移位的肠道选择性去污染法或应用能浓集  相似文献   

18.
梗阻性黄疸时胆道的细菌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收集1980年至1995年所作的肝外胆道患者细菌培养641例及其药敏试验结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胆道感染途径及常见细菌和其药物敏感性问题讨论。大肠杆菌仍是梗阻性黄疸合并感染时的常见致病菌,但条件致病菌、厌氧菌等感染增加。梗阻性黄疸合并感染时抗生素选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应同时给以提高免疫力等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存在于骨组织中,负责骨细胞外基质的形成与吸收,共同维持骨代谢的平衡。近年研究发现,这些骨组织中的细胞与免疫细胞通过多种通路存在相互作用,从而衍生出了一门新学科——"骨免疫学",其目的在于研究骨骼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其中成骨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骨髓炎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可以粘附于成骨细胞表面并被内化,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杀灭,并发生表型的转变(如小菌落变异等),而当细胞死亡后这些细菌被释放,再次感染其他细胞,形成新的感染,导致骨髓炎临床治疗效果较差且迁延不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侵袭成骨细胞这一过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将有助于开发治疗骨髓炎的新靶标。本文就成骨细胞吞噬内化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骨髓炎发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假体关节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灾难性的并发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生物膜在金葡菌假体关节感染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生物膜保护细菌免于机体免疫,抗生素和杀菌剂的攻击。生物膜的形成包括细菌的初始黏附,细菌聚集,生物膜成熟和细菌脱离生物膜回归游离态四个步骤。根据其主要成分,生物膜可分为多糖胞间粘附素依赖和非多糖胞间粘附素依赖两种;生物膜的其他成分还包括细胞外DNA和磷壁酸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受激活或抑制生物膜组分的复杂信号分子网络调控的,包括agr基因控制的群体感应系统,受Sar A和sigma B调节的ica ADBC基因簇等。本文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体关节感染中生物膜形成和调节分子机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