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翟普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061-1062
对58例非真菌侵袭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表现、鼻内镜及CT检查表现、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58例患者以鼻塞、流脓涕、鼻腔有异味为典型表现;鼻内镜检查可见鼻甲、中鼻甲肥大,部分伴有鼻息肉;CT检查显示鼻腔及鼻窦内有高密度的不规则的软组织阴影;58例均实施鼻内镜手术,Wigand术式27例,Messerklinger术式31例;58例患者均治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2年,5例复发(8.62%)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炎、鼻窦炎临床表现典型,鼻内镜、CT检查可有效诊断,确诊后应尽快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积极预防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源性突眼与头痛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鼻内镜治疗。方法:本组患者,术前行鼻窦CT扫描或加鼻内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开放鼻窦,摘除囊肿。结果:术后突眼、复视等症状消失,头痛、鼻塞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鼻源性突眼和头痛患者,术前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鼻窦影像学检查,可以得到早期发现和诊断,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源性突眼和头痛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单纯上颌窦CaldWell-Lue氏手术18例,单纯鼻内镜手术2例,上颌窦根治术+经上颌窦刮筛术3例,鼻内镜下鼻内和鼻外双径路鼻窦病变清除术1例。结果24例术前鼻窦CT检查均有典型的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特征;术后的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一致,23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未见复发;1例术后2个月症状复发,经再次手术后随访12个月症状消失。结论鼻窦CT检查有助于真菌性鼻窦炎的早期诊断;根据病变的范围及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建立鼻窦持久通畅的引流是获得术后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鼻内镜手术治疗、影像学诊断及其与鼻腔解剖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35例经病理学确诊的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诊断、术中所见和治疗结果。结果 CT扫描或鼻内镜检查显示35例患者鼻腔均有不同程度的解剖异常或病变及窦腔内病灶;全部病例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真菌病变(曲霉菌)。临床分型均属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随访1~3年,一期治愈34例(97%)。结论鼻腔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及病变与真菌性鼻窦炎关系密切;鼻窦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方法;鼻内镜手术清除病灶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垚  徐伟  包奕琳  殷泽登  黄英  姜梁  覃纲 《中国内镜杂志》2015,21(11):1220-1223
目的探讨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13年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31例,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8例,鼻内镜联合改良柯陆术式13例,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11例,术后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行鼻窦CT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或炎性息肉伴出血坏死,随访6个月~10年均无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为该病首选治疗方案,鼻窦CT检查可为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确诊依赖于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鼻腔解剖结构变异与真菌球性鼻窦炎的发生是否相关,并总结鼻内镜治疗的体会。方法综合收治的34例单侧上颌窦真菌球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研究真菌球性鼻窦炎的发生与鼻腔结构变异所致的不同容积及鼻腔第1、2狭窄是否有关;术后随访鼻内镜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行鼻窦CT检查,真菌球性鼻窦炎在鼻腔容积不同者尤其是鼻腔容积宽侧的发生率较高;双侧鼻腔第1、2狭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所有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病理结果均符合真菌球病;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真菌球性鼻窦炎与鼻腔解剖结构变异相关,在鼻腔容积宽侧的发生率较高;鼻内镜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26例鼻腔鼻窦血管瘤患者,术前行鼻腔鼻窦CT、MRI、颈总动脉造影等检查,根据肿瘤直径及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压迫和破坏情况,分别行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鼻内镜手术切除或鼻侧切开手术。结果 26例中行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16例,鼻内镜手术8例,鼻侧切开手术2例,均痊愈;术后随访1~3a,无复发,患者鼻塞、鼻出血等症状均消失。结论 鼻腔鼻窦CT、MRI等检查有助于鼻腔鼻窦血管瘤的诊断,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鼻内镜手术切除及鼻侧切开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中位年龄48.5岁,男女比例1:3.主要症状为涕中带血、鼻塞,有干酪样物排出10例.鼻窦CT均显示有不均匀高密度钙化影似"金属异物影".经手术治疗均获痊愈,其中鼻内镜鼻窦手术17例,上颌窦根治术2例,上颌窦途径筛窦切除术1例.术中见窦腔有褐色、灰黑色干酪样或泥沙样团块.术后病理报告均见真菌菌丝或孢子.18例随访0.5~6.5年无复发,2例失访.结论: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血涕、鼻腔干酪样、泥沙样易破碎团块分泌物及鼻窦特征性类似"金属异物影"的CT表现是术前重要诊断依据;最终诊断有赖于病理检查;鼻内镜鼻窦手术为其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及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的应用。方法:对11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的分析。结果:真菌性鼻窦炎特性为鼻窦CT显示窦腔内不均匀高密度钙化斑,病理检查可见真菌菌丝;内镜手术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鼻窦内镜手术是该病的首选方法;CT扫描和病理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内镜扩大有病变的鼻窦开口,对上颌窦内难以清除的病变经口腔尖牙窝钻孔,用内镜联合清除病变,术后定期用氟康唑液冲洗术腔及鼻腔给氧吸入治疗40例。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3年,CT显示各窦腔0分。鼻内镜检查无息肉、无水肿、无鼻漏。结论内镜下扩大窦口,多数病例可以将窦内霉菌病变清除,但仍有少数上颌窦病例须经口腔尖牙窝钻孔联合清理,才能清除干净,术后综合治疗是不可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19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收治的19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鼻窦CT检查和鼻内镜检查,并行相应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病变单纯累及上颌窦者12例、单纯累及筛窦者2例、单纯累及蝶窦者1例,有3例同时累及上颌窦和筛窦,有1例同时累及上颌窦、筛窦和蝶窦。有15例(78.9%)窦腔软组织团块影中可见斑点状钙化灶,5例窦腔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和破坏。术后随访2年,有3例复发。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好发于上颌窦,多为单侧鼻窦发病,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侵性霉菌性蝶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3例非侵袭性霉菌性蝶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CT资料及在鼻内镜下的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13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疗效,随访半年至一年半,治愈11例;好转2例。【结论】对不明原因的回吸性血涕或头痛要考虑非侵袭性蝶窦炎的可能;鼻窦CT可做出初步诊断;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是最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霉茵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4例,双侧副鼻窦发病4例,病变主要在上颌窦14例,累及同侧筛窦9例、蝶窦3例、额窦3例,病变侵犯后鼻孔4例。霉茵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软组织阴影充填呈铸形改变,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使窭腔缩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窦腔缩小,窦腔密度不均增高及点状,条状钙化等特征,CT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鼻窦真菌球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窦真菌球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68例鼻窦真菌球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发病部位:单个鼻窦发病60例(88.2 %),其中上颌窦最常见,占41例(60.3%),依次为蝶窦12例(17.6%),筛窦6例(8.8%),额窦1例(1.5%);CT表现:受累鼻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其中64例(94.1%)中央见点状、不规则细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影,融合成团块状,代表菌丝,窦壁骨质有不同程度增生肥厚,35例(76.1%)上颌窦内壁见骨质吸收破坏;MRI表现:病变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相同),T2WI均呈极低信号,增强后均未见强化;病变周围黏膜明显增厚,T1WI多呈等信号,T2WI均表现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 CT是目前诊断鼻窦真菌球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MRI能够显示真菌球范围和帮助鉴别诊断,可作为一种补充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CT及临床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多为单侧性,对侧鼻窦正常;病变多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可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高密度钙化影;有鼻窦壁骨质破坏。结论 CT检查是诊断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代替传统柯-陆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科近5年来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21例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患者。结果21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原有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为治疗本病基本术式,彻底清除病灶、纠正鼻腔结构异常及恢复鼻窦纤毛功能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鼻窦曲菌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首诊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1—2008年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非侵袭性鼻窦曲菌病45例患者。结果45例临床症状均消失,鼻内窥镜检查见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术腔均已上皮化。随访6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非侵袭性鼻窦曲菌病症状无特异性,CT或MRI检查能提高术前诊断率,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内镜鼻窦手术620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刘丽岱  许燕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1):1185-1186,1188
目的探讨提高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的方法。方法对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6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464例(74.8%),好转125例(20.2%),无效31例(5.0%),总有效率95.0%。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良好的疗效。认真的术前准备,准确熟练的手术操作和严格的术后随访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鼻内镜下采用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为临床个体化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提供参考。方法以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选择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行鼻腔外侧壁保留黏膜瓣的下鼻道入路;B组20例,行上颌窦自然口入路手术;C组34例,行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84例患者均治愈,血涕、面部胀痛、头痛或鼻腔异味症状逐步消失,鼻内镜复查见术腔愈合好,上皮化良好,各鼻道无异常分泌物,术腔病变无残留,无鼻腔粘连、前鼻孔狭窄、鼻泪管损伤或其他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鼻窦CT无病变残留,下鼻道黏膜瓣愈合良好。结论术前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选择手术方式个体化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能充分暴露上颌窦窦腔,有效清除病变,避免损伤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达到既微创又能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下治疗蝶窦囊肿12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蝶窦囊肿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蝶窦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3~48个月,11例痊愈,1例出现窦口闭锁,行再次手术开放,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蝶窦囊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鼻内镜和CT检查有助于诊断。局麻下鼻内镜手术治疗蝶窦囊肿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