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合异种骨的相关研究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移植是骨科临床常用的方法,其中异体骨移植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对复合异种骨的成骨活性物质、植骨材料及骨移植抗感染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了以组织工程的方式将植骨材料和具有定向分化能力的骨髓干细胞进行复合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异种骨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脊柱的稳定性对于维持脊柱的正常功能十分重要.脊柱外科常采用植骨融合术来获得长期的稳定效果.选择植骨材料应遵循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原则.植骨材料的研究已有显著进展,目前临床使用的脊柱植骨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各种骨移植替代材料等.  相似文献   

3.
背景:同种异体骨是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但缺乏诱导成骨能力是最大的问题。 目的:评价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刮除或切除后应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65例良性骨肿瘤(包括瘤样病变)患者,根据植骨情况分为2组。复合骨髓干细胞植骨组35例患者根据预计植骨量从每位患者两侧的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抽取红骨髓20-40 mL,经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骨髓基质干细胞备用,在植骨前将同种异体骨颗粒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充分混匀。肿瘤刮除或切除后,将混匀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同种异体骨颗粒,植入骨缺损区内。单纯植骨组将用生理盐水浸泡半小时的同种异体骨植入骨缺损区内。分别于治疗后1,3,6,12个月进行植骨区X射线检查,比较两组病例同种异体骨颗粒界限模糊、消失的时间,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62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复合骨髓干细胞植骨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P < 0.05)。复合骨髓干细胞植骨组1例出现排异反应,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2周后痊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感染。结果表明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干细胞植骨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重要方法,骨移植支架材料一直是骨科学的研究热点。 目的:综述骨移植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至2009年 CNKI(医学版)数据库和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整合系统中有关骨移植支架材料与骨缺损修复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理想的骨移植支架材料应具备的条件包括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多孔三维立体结构、可塑性和一定的机械强度、骨诱导性、易消毒性。目前常见的骨移植支架材料基本归为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人工骨4类,重组合异种骨、组织工程骨等可归为异种骨及人工骨的衍生物。一些衍生物还可以复合抗生素等其他物质。尽管各类骨移植材料品类繁多,但各有优点与不足。临床治疗骨缺损,尤其大量或节段性骨缺损,迫切需要一种适宜的填充材料,作为最有潜力的异种骨移植,尚需进一步研究来评价其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骨组织工程材料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19世纪以来,骨移植术一直致力于修复由于创伤、肿瘤、感染所造成的大范围骨缺损,以恢复肢体功能。自体骨移植是目前最常采用的疗法,但供体的有限性限制了其应用,而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异体骨具有抗原性,特别是在植体较大时,常因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导致植入失败。目前临床上也在广泛使用各种以金属、陶瓷或高分子制造的人工骨替代材料,但这些材料在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使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nHAC/PLA)进行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随访分析了52例腰椎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植骨材料采用nHAC/PLA材料颗粒和自体骨颗粒混合,随访3~15月,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腰椎正、侧位及屈、伸动力侧位X线检查判定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中切口情况良好、未出现排异和感染等迹象;6月和1年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4.8%和89.5%,融合率分别为54.5%和84.2%,假关节发生率为0,椎弓根螺钉无松动和移位。结论 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应用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人体生物相容性,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可作为自体骨移植的补充,两者混合使用效果接近自体骨,可以弥补减压过程中自体骨的不足,避免再取髂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骨髓富集骨移植材料和同种异体骨作为骨移植材料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矫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前瞻性选取3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LenkeⅠ-Ⅲ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与观察组(1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同种异体骨作为植骨融合材料,观察组采用骨髓富集骨移植材料作为植骨融合材料。术后随访24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主弯矫正率、矫正丢失、融合率、VAS评分、ODI评分、SRS-30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矫正率、矫正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SRS-30评分均优于术前,但两组间术前与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融合率高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脊柱融合Lenke分级情况略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术后伤口愈合不良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骨髓富集骨移植材料是一种安全、有效、易构建的植骨材料,用于脊柱融合可获得优于同种异体骨的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8.
骨移植替代材料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手术中应用骨移植材料促进骨融合、增强脊柱的稳定性。自体骨移植虽然是脊柱融合的金标准,但自体骨移植数量有限、取骨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取骨区的并发症。因此多年来脊柱外科医生和生物骨材料学者一直致力于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的研究,目前脊柱外科应用的自体骨移植的替代物主要分为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两种,虽然目前这些替代物没有一种同时具有自体骨移植的三种基本特性(成骨性、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表面活性剂脱细胞的效果和骨移植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与表面活性剂的选择有较大关系。因此,实验采用新型的复合表面活性剂制备脱细胞骨移植材料。目的:应用新型表面活性剂处理生物源性骨组织,并进行脱细胞效果及生物安全性评价,以期得到一种更安全、可靠的骨植入材料。方法: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以及蒸馏水以质量比13∶7∶80的比例配制复合表面活性剂。以新鲜的牛松质骨为原料,复合表面活性剂脱脂脱细胞两步法工艺,制备新型生物源性骨植入材料。结果与结论:复合表面活性剂生物源性骨颜色呈乳白色,未见杂质,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可见骨陷窝内细胞结构消失,骨小管空虚,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生物安全性实验表明:按GB/T16886.11-1997标准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合格,溶血试验5%,细胞毒性试验0级。复合表面活性剂生物源性骨组织中表面活性剂的残留量低于0.1g/L。骨长期植入实验表明:植入材料与宿主骨融合良好,24周后被机体完全吸收。说明复合表面活性剂处理的生物源性骨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骨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10.
Osteoset植骨材料加自体骨移植在脊柱侧凸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融合术中使用原位自体骨移植加Osteoset植骨材料与单纯取自体髂骨移植的融合效果比较。方法对57例11~18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经后路Moss-miami内固定系统进行矫形融合手术。在融合术中分为两组,实验组:27例取自体骨移植加Osteoset植骨材料,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取自体髂骨移植。随访时间平均1.9年(1-3年)。对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影像学评估。结果 实验组:术前单纯胸弯、腰弯平均Cobbs角为58度术后矫正至21度。术前双弯术前胸弯平均Cobbs角为53度术后矫正至19度,腰弯平均Cobbs角为47度术后矫正至16度。对照组:术前单纯胸弯、腰弯平均Cobbs角为56度术后矫正至22度。术前双弯术前胸弯平均Cobbs角为55度术后矫正至18度,腰弯平均Cobbs角为49度术后矫正至17度。两组随访过程中都没有明显矫形度丢失,临床及影像学没有假关节形成。结论在脊柱侧凸融合术中,Osteoset植骨材料加原位自体骨移植是一种可靠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当前应用广泛的骨缺损修复方式主要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移植,人工骨移植可避免患者自身取材的痛苦和并发症及同种异体骨免疫排斥的危险。目的: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外常用的几种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展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7至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FMJS数据库中有关人工骨材料的研究。中文检索词为"人工骨,材料,骨缺损,骨移植",英文检索词为"artificial bone,material,bone defect,bone graft"。结果与结论:目前常用的人工骨材料有天然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高分子、无机材料、纳米材料。理想的骨移植替代物应该具备以下条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局部形成微酸性生物环境;利于血管和成骨细胞长入;可完全生物降解;兼具骨生成性、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生物蛋白胶降解及组织相容性较好,且可塑形,但强度较差,以后研究方向主要为加强其强度。人工合成及无机材料强度及支架作用较好,但组织相容性较差,提高其组织相容性很重要。纳米材料为较合适的人工骨材料。目前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人工骨材料均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尚不能同时满足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细胞外基质材料各方面的要求,而且在生物学和力学特性上与天然骨有差异,故将多种类型材料复合并进行结构和功能修饰,是研制理想骨缺损修复材料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自1879年Macewen首次报道采用同种异体骨为—4岁的小孩行骨移植手术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骨移植材料作为一类有效的骨替代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据估计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行骨移植手术。同时,在过去的一百余年中,生物合成骨材料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临床可以采取植骨方式治疗牙槽骨缺损,其中所选用的植骨材料对最终植骨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牙槽突裂骨缺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方法:纳入63例牙槽突裂骨缺损患者,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8-15岁,均实施骨移植治疗,按照所选用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骨组(n=32)和骨诱导活性材料组(n=31)。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植骨效果、骨密度、未萌尖牙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治疗总有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未萌尖牙情况:自体骨组7颗未萌尖牙中,2颗萌出,4颗向植骨区移动,1颗未出现明显改变;骨诱导活性材料组6颗未萌尖牙中,2颗萌出,2颗未出现明显改变,2颗向植骨区移动。③牙槽骨密度:两组修复后的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 < 0.05),修复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排异及植骨材料脱落等不良事件。表明利用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牙槽突裂骨缺损可以获得与自体骨移植相似的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和可靠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黄炎  孔荣  尚希福 《解剖与临床》2006,11(1):68-68,71
骨修复是骨科的基本问题,因创伤、股骨头坏死和骨组织手术等所导致的骨缺损常常需要植骨愈合。自体骨移植带来供骨部位并发症,异体骨移植存在排斥反应,两者骨来源都有限。关节软骨损伤不能自行修复,软骨移植因为来源有限和塑形困难,不能广泛使用。体内骨修复过程包括:血肿形成,化学信号趋化骨源性干细胞并促其分化,软骨内成骨。体外人工模拟这一过程,包括三方面因素:调控信号、细胞、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15.
由于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所以 ,人们开始研制人工骨修复材料。本文综述了生物陶瓷、胶原、脱钙骨、合成聚合物等骨修复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者认为 ,将几类生物材料复合加工 ,研制出类似于人体骨组织的材料 ,将是今后骨修复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骨钉和脱钙骨在骨创伤和骨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冻干骨钉固定关节内骨折和脱钙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实用价值。方法:应用骨钉治疗关节内骨折7例,其中股骨头骨折4例,距骨骨折1例,内踝骨折2例;应用脱钙骨皮质骨条、松质骨粒移植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6例、骨良性病变切除术后骨缺损6例。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骨钉固定者8个月后骨钉与宿主骨融合,脱钙骨皮质骨条和松质骨粒植骨者2~6个月愈合,无一例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近期效果满意。结论:认为骨钉为临床治疗关节内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固定材料,避免再次手术取内固定物,脱钙骨皮质骨条或骨粒适宜于骨不连和骨缺损的填充植骨治疗。  相似文献   

17.
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后的力学性能变化以及不同力学环境对其的影响。方法:在40只家兔前肢尺骨中段进行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并使左右侧植骨块分别承受正常生理载荷与低载荷,动物分批处死后取出植骨区标本进行骨密度值、三点弯曲、平均骨小梁厚度等测试。结果:同种异体松质骨愈合时的骨密度值、最大弯矩、平均骨小梁厚度逐渐上升。在移植后第16周时,和低载荷侧比较,正常载荷侧的上述指标都明显优于低载荷侧(P值分别<0.01,0.05,0.05)。结论: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后的力学性能变化与它所承受的载荷大小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人们开始研制人工骨修复材料。本文综述了生物陶瓷、胶原、脱钙骨、合成聚合物等骨修复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者认为,将几类生物材料复合加工,研制出类似于人体骨组织的材料,将是今后骨修复瓣发展趋。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 拔牙位点保存:当由于各种原因拔除牙齿后,其周围的牙槽骨在前6个月将会发生水平向和垂直向上的严重吸收,导致种植手术时骨量不足,严重影响种植修复的成功率。许多学者建议在彻底拔除牙齿的同时,于拔牙窝内放置骨粉和骨膜进行保护和修复性干预,将会显著减少周围牙槽嵴生理或病理性的骨吸收、阻断周围龈缘和龈乳头的退缩,保存牙槽窝周围软硬组织的高度和形态,并改善新生软硬组织的质量,为后期的种植美学修复创造良好条件。 爬行替代:在具有良好血供的骨损伤区域植入骨移植材料后,将会激活骨再生程序:破骨细胞开始活动,并在植骨材料上进行骨吸收,形成一条条“沟”状缺损,引导骨原细胞进入,随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分泌大量的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成熟为骨单位。即在骨移植材料逐渐吸收的部位新生骨组织逐渐形成,充填骨吸收的凹陷。 背景:牙种植区域的牙槽骨骨量不足增加了种植手术难度,植骨材料的出现成功解决了此类难题。在所有单一植骨材料中,异种煅烧骨被广泛用于治疗骨缺损,但单独使用煅烧骨时仍然存在一些缺点。 目的:结合最新的相关研究动态,对异种煅烧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方法:第一作者以“calcined bone,xenogeneic bone,bone augmentation,bone substitute”为英文检索词,以“煅烧骨、异种骨、骨增量、骨替代材料”为中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维普、万方、知网数据库中1986年1月至2019年11月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与总结,最终纳入69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在所有骨移植材料中,异种煅烧骨的结构与人类骨骼相似,具有良好的互连孔性,便于血管因子和骨原细胞进入,为新骨形成提供了通道和支架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一定的降解作用,受到临床医生们的青睐。但其本身仍然存在溶解度较低、吸收缓慢、机械性能较差等不足,这就促使研究者们研发出将煅烧骨与陶瓷、聚合物、骨诱导因子及金属离子等其他材料复合,发挥出所参与材料的优点,从而使复合材料成为骨增量材料的首选。 ORCID: 0000-0002-0313-7462(李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骨移植替代材料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脊柱手术中应用骨移植材料促进骨融合、增强脊柱的稳定性.自体骨移植虽然是脊柱融合的金标准,但自体骨移植数量有限、取骨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取骨区的并发症.因此多年来脊柱外科医生和生物骨材料学者一直致力于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的研究,目前脊柱外科应用的自体骨移植的替代物主要分为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两种,虽然目前这些替代物没有一种同时具有自体骨移植的三种基本特性(成骨性、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但在许多情况下证实有临床应用价值,如自体骨数量不足时,骨替代物可补充自体骨的不足;骨移植替代物在具有可接受的融合率时,也可替代取自体骨,避免自体骨取骨区的各种并发症.本文就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