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电针配合电热灸法治疗颈源性耳鸣与常规针刺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的疗效差异。方法:60例颈源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电针配合电热灸组(治疗组)30例和常规针灸治疗组(对照组)30例,针灸15次后,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及耳鸣改善程度情况。结果:电针配合电热灸法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常规针灸疗法的对照组(76.67%)。结论:运用电针配合电热灸疗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旋转扳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源性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旋转扳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旋转扳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耳鸣效果显著,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颈夹脊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源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耳周穴位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百分比、耳鸣严重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PQ百分比及耳鸣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NPQ百分比及耳鸣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颈夹脊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手法治疗颈源性耳鸣4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海林 《中医正骨》2004,16(2):49-50
颈椎急慢性损伤所致的耳鸣称为颈源性耳鸣或颈性耳鸣,自1994年6月~2003年6月,我们治疗颈源性耳鸣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颈源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颈夹脊穴及耳周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改良针刺法与常规针刺及针刺加牵引法对颈源性耳鸣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3例颈源性耳鸣患者分为3组,治疗组33例采用改良针刺法治疗,对照1组24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对照2组26例采用常规针刺加牵引法治疗,3组均治疗10次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9%,明显高于对照2组的69.2%及对照1组的58.3%.结论:运用改良针刺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疗效明显优于临床常用的针刺加牵引及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颈椎间盘整固针法与常规针刺法对颈源性耳鸣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5例颈源性耳呜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23例采用颈椎间盘整固针法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1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2%。结论运用颈椎间盘整固针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疗效明显优于常用的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探讨针刺结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并在我科治疗的80例耳鸣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并按照辨证结果进行虚实补泻,观察组除采用对照组相同的针刺治疗方法外又加上整脊手法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筋膜松解的行针手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颈源性耳鸣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手法行针,对照组采用普通毫针针刺。以五天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PQ、TEQ量表评分及TCD异常情况,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NPQ和TEQ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NPQ和TEQ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 <0.05)。治疗后观察组TCD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峰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80%(24/30),有效率96.67%(29/30);对照组愈显率30%(9/30),有效率76.67%(23/30),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基于筋膜学激痛点理论以筋膜松解的行针手法治疗颈源性耳鸣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卧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采用卧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68例,男20例,女48例;年龄21 ~63岁,中位数42岁;合并头晕18例、耳鸣13例、肩胛区疼痛30例.病程10 d至2年,中位数38 d.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及日常工作和生活恢复情况.结果:本组68例患者,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3±1.1)分,治疗1~3个疗程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1±1.1)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治愈27例,好转38例,无效3例.结论:卧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有效缓解症状,有利于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筋膜松解行针手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针对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颈源性耳鸣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筋膜松解手法针刺,对照组采用普通毫针针刺。以5 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PQ、TEQ量表评分、TCD异常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PQ和TEQ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NPQ和TEQ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TCD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峰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80.00%(24/30),总有效率96.67%(29/30);对照组愈显率30.00%(9/30),总有效率76.67%(23/30),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筋膜学激痛点理论以筋膜松解的行针手法治疗颈源性耳鸣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鸣为听觉异常的一种症状,分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颈源性耳鸣为主观性耳鸣。颈源性耳鸣是由于颈椎的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局部位置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或椎动脉,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迷路血管反射性痉挛,使内耳血液循环发生急慢性障碍,而引起耳鸣、耳聋。2008年3月~2011年3月,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33例,疗效强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牵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4例采用牵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TDP照射加电脑中频综合理疗。观察2组治疗后耳鸣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复发率为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复发率为40.0%;2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牵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耳鸣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正>颈源性眩晕为神经内科常见临床疾病,多发于中老年女性,发病时患者感阵发性眩晕,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头痛、耳鸣、耳聋、视力减退等伴随症状[1],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极大地影响工作和生活。我院神经内科病区2008年11月~2014年10月应用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病区2008年11月~2014年10月治疗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16例,依据《实用内科学》,  相似文献   

15.
颈源性耳鸣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由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引起的疾病。该文介绍针刺"四天穴"为主治疗颈源性耳鸣典型验案1则,探讨其治疗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颈源性耳鸣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明确的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刀配合牵引治疗)30例,对照组(电针配合牵引治疗)30例,两组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3.33%,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率46.67%,有效率83.33%。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刀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采用薄氏腹针引气归元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30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患者,符合"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制定的关于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3±5.6岁;平均病程6.4±2.1月。对照组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腹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颈源性头痛临床诊断标准的63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针组33例和针刺组30例,腹针组患者采用腹针疗法,针刺组患者采用体针治疗,两组患者经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同时观察头痛疼痛指数积分变化。结果 腹针组总有效率为84.8%,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指数积分显著改善(P0.05),且腹针组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 腹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是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一种新型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源性耳鸣患者胸锁乳突肌区穴位软组织张力,研究颈源性耳鸣颈肩部肌肉的上下、左右失衡情况及其对耳鸣的影响,为针灸治疗颈源性耳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颈源性耳鸣患者40例,健康者30例,应用软组织张力仪对颈源性耳鸣患者及健康者的颈部胸锁乳突肌区穴位(完骨、扶突、气舍)进行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测量并记录。结果:耳鸣组与健康对照组左、右侧胸锁乳突肌区软组织张力位移值组内比较:左耳鸣患者左侧(患侧)完骨软组织张力值低于右侧(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扶突、气舍左、右侧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右耳鸣患者完骨、扶突、气舍左、右侧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耳鸣患者左、右侧颈部3穴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健康对照组左、右侧颈部3穴软组织张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耳鸣组与健康对照组胸锁乳突肌区软组织张力位移值组间比较:左耳鸣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胸锁乳突肌区软组织张力位移值组间比较:左耳鸣患者左侧(患侧)完骨、扶突软组织张力位移值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左耳鸣患者气舍左侧软组织张力位移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左耳鸣患者右侧(健侧) 3穴软组织张力位移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右耳鸣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胸锁乳突肌区软组织张力位移值组间比较:右耳鸣患者左侧(健侧)胸锁乳突肌区3穴软组织张力位移值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右耳鸣患者右侧(患侧)完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耳鸣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胸锁乳突肌区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比较:双耳鸣患者左、右侧完骨、扶突软组织张力位移值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耳鸣患者左、右侧气舍软组织张力位移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侧颈源性耳鸣患者患侧颈部上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低于健侧;颈源性耳鸣患者患侧颈部上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低于健康对照组,表明颈源性耳鸣患者颈部左右失衡、且偏于患侧,上下失衡、且偏于上部,提示临床治疗颈源性耳鸣需关注患侧颈部上部软组织的松解治疗及两侧颈部肌肉的平衡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从"筋"论刺与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颈源性耳鸣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5例患者不完全随机分为从筋论刺组(32例)、常规针刺组(31例)及药物组(32例)。从筋论刺组据经筋理论针刺治疗,以患侧经筋"结""聚"点、阳性反应点、风池、天容、天牖、翳明为主穴,耳门、听宫、听会、支沟为配穴,每日1次;常规针刺组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根据辨证配穴,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药物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一天3次。3组均10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根据耳鸣响度评分(采用VAS)、耳鸣残疾度量化表(THI)及耳鸣严重程度评估量表(TSIS)评估治疗前后耳鸣程度,并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过程中有5例病例脱落。3组治疗后VAS、THI及TS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后VAS、THI及TSIS评分从筋论刺组较常规针刺组、药物组低(P0.05,P0.01);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27/30)、80.0%(24/30)、63.3%(19/30),从筋论刺组与常规针刺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从"筋"论刺治疗颈源性耳鸣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