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和超声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成功率、麻醉操作时间、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各臂丛神经的起效时间.结果 对照组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起效时间较观察组短(P<0.05).对照组有5例Homer's综合征,1例误入血管.结论 超声引导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是可行有效的区域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 75例ASAⅡ或Ⅲ级择期实施上肢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病人,随机均分为三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组(US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定位组(S组).记录各组臂丛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 三组局麻药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S组和U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S组(P<0.05),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S组(P<0.05);US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U组(P<0.05),三组均无病人改全麻.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病人影响小,用于老年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上肢手术患者62例,接受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1:1混合液。给药后30min内测定各末梢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统计阻滞完善率,评价术中麻醉效果,记录麻醉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局麻药用量为(26.7±3.9)ml。桡神经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P<0.01)。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完善率高于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麻醉总有效率为93.5%(58例),持续时间为(7.8±1.9)h。结论实时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锁骨上窝进针在超声引导下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实施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18~60岁,BMI 18.5~28.0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锁骨下进针组(A组)和锁骨上窝组(B组),每组30例,实施超声引导下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从锁骨下进针(A组)和锁骨上窝进针(B组),在腋动脉周围注射0.5%罗哌卡因20ml。记录操作时间、调针次数、起效时间、注药后15min感觉阻滞评分、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调整针次数、起效时间、注药后15min感觉阻滞评分、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锁骨上窝进针实施超声引导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期间更短,效果确切,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急诊或择期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S组)和传统解剖定位组(NS组),两组均合并使用神经刺激器,局麻药均为0.4%罗哌卡因,US组为30 ml,NS组为40 ml。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结果 US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NS组(P<0.05或P<0.01)。结论超声引导合并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减少局麻药用药量,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锁骨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69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臂丛阻滞麻醉组、颈丛阻滞麻醉组、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组,对三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各组麻醉效果以及有无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颈臂丛联合组麻醉效果较另两组满意,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是锁骨手术较完善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设计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的穿刺针导引器,并在体外和临床上验证其效果。方法自制一个穿刺针导引器,其主要部分是一个双层的扇形不锈钢薄片。选择8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自由手组和导引组,每组40人。由四位麻醉医师实施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入路),每位医师完成20例,10例用自由手技术,10例用穿刺针导引器引导技术。记录穿刺针的主观可视性、阻滞完成时间、临床效果以及麻醉医师和患者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满意度。结果导引组的针的主观可视性显著优于自由手组(P<0.05);导引组的阻滞完成时间明显短于自由手组(P<0.01);麻醉医师使用导引技术的满意度高于使用自由手技术(P<0.05)。结论使用穿刺针引导技术更容易完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8.
背景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小儿区域麻醉.目的 超声通过实时成像方法来定位目标神经,使麻醉医师在实施小儿神经阻滞时能够直视各种解剖结构,观察穿刺针进针深度及局麻药扩散情况,从而提高了小儿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减少了并发症.内容 目前研究集中于超声引导下各种小儿神经阻滞的实施及超声...  相似文献   

9.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全麻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在全麻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单侧卜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三组.三组采用同种方案麻醉诱导,丙泊酚术中麻醉维持速率为75 μg·kg-1·min-1,根据MAP监测值调整雷米芬太尼注药速度以维持MAP波动在基础值的10%~20%范围之内.Ⅰ组插管后在超声引导下于患侧肌间沟穿刺并同定20G静脉留置针;Ⅱ组按常规方法完成操作,两组均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后连接微量注射泵以5 ml/h速度输注0.375%岁哌卡因直至手术结束;Ⅲ组不实施臂丛阻滞.比较Ⅰ、Ⅱ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Ⅰ组患者术中雷米芬太尼用量低于Ⅱ、Ⅲ组(P<0.05或P<0.01),呼之睁眼时间Ⅰ组短于Ⅲ组(P<0.05),Ⅰ组拔管后5、10 min的VRS明显低于Ⅱ、Ⅲ组(P<0.05或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ISBPB在全麻患者中应用效果确实,可显著减少镇痛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在肱骨骨折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肱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B组给予单纯手法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的手术麻醉情况,评估臂丛各神经感觉阻滞情况,评估肩、肘、腕关节的运动阻滞程度,比较麻醉并发症.结果 A组臂丛各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小于B组,阻滞完善率均高于B组 (P<0.05或P<0.01).两组肩关节运动阻滞效果均较肘关节和腕关节差(P<0.05),A组肩、肘、腕关节的0级比例均高于B组,2级比例均低于B组.A、B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100%、76.67% (P<0.05).结论超声引导可为肱骨骨折患者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提供客观的定位指标,动态观察和即时反馈纠正,保障局麻药均匀扩散到神经束表面.该方法起效迅速,完全阻滞高,且未见明显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S)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S)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US组和NS组.两组均给予0.5%的罗哌卡因30ml.记录寻找目标神经所需时间和完成操作所需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程度、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失败);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US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3.7±1.1)min,明显短于NS组的(7.2±3.5)min(P<0.01).US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2.0±2.4)min,明显快于NS组(15.2±3.0)min(P<0.05).麻醉效果优等率US组为85%,NS组为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S组未出现并发症;NS组有3例患者出现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阳江江华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传统方法组(n=50)与超声引导组(n=50)。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臂丛神经主要分支阻滞起效时间与30 min内完全阻滞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麻醉优良率高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尺神经、正中神经30 min内完全阻滞率高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应用效果优于针刺体表定位,可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提升30 min内完全阻滞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8):1722-1724
[目的]探究保留锁骨上皮神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锁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保留组和传统组,保留组术中游离保留锁骨上皮神经,传统组采用切断锁骨上皮神经的传统手术方式,每组60例,术后随访观察两组肩部及胸外上部感觉的差异性及满意度。[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较,保留组在随访时无麻木的人数要多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木的严重程度、对生活的影响程度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均有改善。[结论]保留锁骨上皮神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的麻木感,有利于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臂丛神经阻滞引导仪在闭孔神经封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宋峰  徐粤新  马姗姗  杜晓宣 《骨科》2019,10(5):452-456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C5神经根联合锁骨上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进行单侧肩关节镜手术的病人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超声引导选择性C5神经根联合锁骨上神经阻滞)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神经阻滞后实施全身麻醉,均采取相同的全身麻醉药物诱导及维持。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后3、6、9、12 h静息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屈肘、屈腕肌力评分,术后30 min膈肌麻痹程度、霍纳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人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静息VAS评分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膈肌麻痹程度显著降低(P<0.05),屈肘、屈腕肌力显著增高(P<0.05),霍纳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病人满意度显著增高(P<0.05)。结论 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选择性C5神经根联合锁骨上神经阻滞均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但选择性神经阻滞对病人的膈肌麻痹程度、屈肘及屈腕肌力影响小,能显著降低霍纳综合征的发生率,更有利于病人术后功能锻炼,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锁骨骨折病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注入2%利多卡因+0.75%左旋布比卡因混合液,观察比较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结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围手术期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行单侧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共88例,分为两组:选择性阻滞组46例,接受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传统阻滞组42例,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结果选择性阻滞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低于传统阻滞组(P<0.05);选择性阻滞组患者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低于传统阻滞组(P<0.05);选择性阻滞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屈肘、屈腕肌力均明显优于传统阻滞组(P<0.05);选择性阻滞组患者术后膈肌麻痹程度明显低于传统阻滞组(P<0.05);选择性阻滞组患者术后霍纳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阻滞组(P<0.05),而主观满意率明显优于传统阻滞组(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可起到更好的围手术期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术后可早期开展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8.
超声引导(ultrasound guidance,USG)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供实时的进针程度和局麻药分布图像。但在USG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时,局麻药扩散情况能否取代神经刺激反应作为局麻药的注药指征,目前尚无正式的研究报道。因此,我们进行了此项前瞻性随机研究实验:以72例择期行手和前臂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单独应用超声引导组(U组)和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联合应用组(S组),比较两组完成神经阻滞操作的时间以及锁骨下阻滞的效果。U组患者采用尽可能少的注药次数注入局麻药,在腋动脉的后方及两侧呈U形分布(其注射次数为1、2和3次的患者数分别为29、6和3例)。S组患者则应用0.3—0.6mA的刺激电流产生远端运动反应之后,行单次注药。注入的麻醉药液为1.5%的利多卡因与0.125%的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0000的肾上腺素(最终浓度),药物容量为0.5ml/kg。与S组患者比较,U组患者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3.1±1.6分钟及5.2±4.7分钟;P=0.006)。S组患者中,37%的患者局麻药液向腋动脉前方扩散,而63%的患者局麻药液向腋动脉后方扩散。注药后30分钟产生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区域完全性感觉阻滞效果的U组患者为86%,而S组患者中仅占57%(P=0.007)。U组患者单次注药与多次注药所产生的完全阻滞率相同,均为86%。U组患者需要追加给药率为8%,而S组为26%(P=0.049)。S组中有1例患者由于20分钟之后仍不能获得远端刺激反应而阻滞失败。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超声引导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时,以观察药液分布情况作为注入局麻药的指征,可缩短操作时间,提高麻醉成功率。局麻药围绕腋动脉的后一侧方向扩散可预示阻滞成功,并免除了直接观察神经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C_5与C_6神经根阻滞(NRB)联合颈浅丛阻滞(SCPB)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锁骨骨折手术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18~75岁,BMI≤3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C_5-NRB复合SCPB组(C5组)和C_6-NRB复合SCPB组(C6组)。颈神经根阻滞(CNRB)和SCPB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在每一目标神经区域注射0.5%罗哌卡因5 ml。术中VAS疼痛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5μg/kg。记录阻滞后30 min针刺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记录术后4、12、24 h VAS疼痛评分和术后首次口服镇痛药物时间。采用改良Bromage(MBS)评分评估阻滞后30 min及术后4、12 h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记录局麻药中毒、星状神经节阻滞、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阻滞后30 min患侧锁骨皮肤针刺疼痛评分以及术中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4、12、24 h VAS疼痛评分和术后首次口服镇痛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阻滞后30 min及术后4、12 h患侧上肢屈肘、屈腕、屈指M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一例局麻药中毒、喉返神经阻滞发生。C6组1例阻滞后出现星状神经节阻滞,C5组有2例M型超声检查显示膈肌部分麻痹。结论超声引导下C_5或C_6-NRB联合SCPB下均可为锁骨骨折患者提供良好的手术麻醉,并可很好地保留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且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0岁,体重50~70kg,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M组行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一点法),C组行超声引导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阻滞药物均为1%盐酸利多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C组分2次,每次注入10ml。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完成后5min(T_0)、10min(T_1)、15min(T_2)、20min(T_3)、25min(T_4)、30min(T_5)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M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0和T_1时M组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T_0时C组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M组(P0.05);T_5时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均可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操作时间更短,更易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