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扩大术治疗脊髓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手术治疗脊髓神经根颈椎病患者68例。其中颈后路单开门(单开门组)治疗32例,颈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扩大术(联合组)治疗36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开门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联合组术后无C5神经根麻痹者。单开门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联合组(P0.05),但两组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显著增加,而N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间JOA和N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联合组的JOA和NDI评分显著优于单开门组(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SVA C_2~C_7、C_2~C_7Cobb角,以及C_4~_7节段各椎板的开门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扩大术治疗脊髓神经根颈椎病,可有效去除颈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因素,缓解临床症状,而不影响颈椎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麻下可视化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科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其中,常规组30例,采用局麻、常规定位和椎间孔镜操作;可视化组64例,采用全麻,可视化定位与操作技术。评估患者的术中疼痛、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均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伤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常规组患者多数术中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可视化组患者因全麻术中无疼痛,常规组术中射线曝露时间明显长于可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2±3.24) s vs (1.06±0.18) s,P0.05]。两组患者平均随访6~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和ODI均显著减少,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和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下可视化椎间孔镜技术可显著减轻患者术中疼痛,减少术中X线透视量,提高患者围手术期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椎间入路内镜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5月,80例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40例采用经椎间孔内镜减压,40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减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近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虽然经椎间孔组建立通道时间显著长于经椎板间组(P0.05),但是经椎板间组的内镜下减压时间、总手术时间和住院日均显著优于经椎板间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经椎间孔组VAS和JOA评分均显著优于经椎板间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术后CT测量单侧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经椎间孔组CT测量的单侧椎管面积显著大于经椎板间组(P0.05)。[结论]经椎间孔后路内镜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结果显著优于经椎板间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与后路双开门扩张椎板成形术(bilateral open-door cervical expansive laminoplasty, BODEL)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骨科手术治疗无影像异常的颈脊髓损伤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采用ACDF,24例采用BODEL。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ACD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BODEL组(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NDI评分显著减少(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NDI和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SIA神经功能评级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ASIA神经功能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椎管矢状径、椎管横径和C_2~C_7前凸角均明显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BODEL,ACDF治疗成人无影像异常的颈脊髓损伤更为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3月,7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0例采用传统单开门椎板成形术,38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术后两组各有1例血肿形成,及时手术血肿清除,神经症状均显著改善。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m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改良组的VAS和mJOA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间颈椎ROM、颈椎前凸指数、椎管扩大率和脊髓后移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略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定位内镜椎管减压术(CT guided endoscopic spinal canal decompression, CTESC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20年6月,采用CTESC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77例,根据患者临床与影像特点,335例采用椎间孔入路,42例采用椎板间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硬膜囊撕裂和神经根损伤等术中并发症;经椎间孔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低于椎板间组(P0.05),但两组在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123个月,平均(65.36±34.2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椎管面积均显著增大(P0.05),突出椎间盘面积及突出物侵占比均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患者影像特点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采用CT定位内镜椎管减压术可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39-1743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3例,平均年龄(58.87±6.85)岁,男性98例,女性55例。观察术后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分析术前肌电图改变、颈椎曲度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53例患者中12例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占7.84%。麻痹组与非麻痹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痹组术前肌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麻痹组(P0.05),麻痹组术前颈椎曲度显著大于非麻痹组(P0.05),麻痹组术后颈椎曲度大于非麻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肌电图异常、术前颈椎曲度过大,均为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至末次随访时,麻痹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0.18±14.53)%,而非麻痹组为(61.94±16.7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肌电图异常,术前颈椎曲度较大,是术后发生C_5神经根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C_5神经根麻痹对术后疗效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6年1月~2019年6月颈椎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受伤至入院的时间1~120 h,平均(25.62±6.43) h。[结果]手术时间1.52~2.53 h,平均(2.12±0.17) h,术中出血量200~800 ml,平均(265.51±41.27) ml,无1例颈脊髓损伤加重。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9.22±4.3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3.71±2.62)分,与术前(5.42±1.85)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恢复率63.56%,优良率78.80%。[结论]颈椎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微创椎板椎间孔切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的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8例。其中30例采用显微镜辅助椎板椎间孔切开术(MAPLF组),28例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除ACDF组1例患者出现短暂一侧肢体麻木,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LF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方面显著优于ACDF组(P0.05)。在13~48个月的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疼痛缓解,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和N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MAPLF组的VAS和NDI评分均小于ACDF组,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依据改良Odom's评价标准,临床结果优良率MAPLF组为86.67%(26/30),ACDF组为85.71%(2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MAPLF组术后椎间孔处压迫得到了充分解除,颈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动力位X线片显示MAPLF组手术节段无失稳征象。[结论]采用显微镜辅助椎板椎间孔切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与传统的ACDF相比,具有微创、保留节段活动功能,且不影响原有节段稳定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71岁,平均53.6岁;24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联合椎间孔切开组),21例采用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单纯单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分析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及颈椎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其中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3±2.8)个月,单纯单开门组为(13.7±3.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和单纯单开门组的NDI评分分别为13.6±1.8和16.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_5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4.2%(1/24),28.6%(6/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3%(2/24),9.5%(2/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不仅能够充分的解除脊髓压迫,亦可扩大椎间孔,松解受压神经根,缓解根性症状,同时在预防C_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的出现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伴有神经根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_3扩大半椎板切除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58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46~78岁,平均64.4岁;28例采用C_3扩大半椎板切除C_4-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改良开门组),30例采用传统后路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传统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的发生情况;采用颈椎MRI横断面测量C_3节段最狭窄处(包括C_(3,4)椎间盘水平)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评价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RR)。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其中改良开门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5±1.8)个月,传统开门组为(14.5±1.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119±10)minVS(126±12) min]、轴性症状发生率[7.1%(2/28) vs 26.6%(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开门组患者手术前后C_3水平脊髓有效空间分别为(93.61±9.02) mm~3和(153.5±12.76) mm~3,术后较术前明显扩大(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开门组和传统开门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4.36±1.70和14.03±1.82,NDI评分分别为10.36±2.55和12.47±3.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68.36±0.12)%VS(65.01±0.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_3扩大半椎板切除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不仅能够充分地解除脊髓压迫,而且通过减少C_2棘突肌肉止点的剥离,在预防轴性症状等并发症方面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钉置入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提供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01月~2019年12月行寰枢椎手术的患者54例。依据医患沟通结果分为两组,25例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导板组),29例徒手置钉(徒手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5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严重椎动脉及脊髓损伤。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的透视次数[(3.75±1.21)次vs (9.46+2.71)次,P0.05]和单钉置入时间[(2.23±0.45) min vs (3.46±0.72) min,P0.05]明显少于徒手组。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JOA颈椎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两组ASIA神经功能评级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VAS、JOA评分和ASIA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影像显示导板组置钉准确率显著优于徒手组(96.00%vs 88.79%,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寰椎-齿状突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和脊髓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cord, SAC)均显著增加(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ADI和SA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C1-C2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无断钉、松动等不良改变。[结论] 3D打印导板技术辅助下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提升了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及精确性,曝光次数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中保留与切除钩椎关节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8月~2015年12月接受1个或者2个节段的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是否对钩椎关节椎间孔进行部分切除,29例患者列入钩椎保留组,57例患者列入钩椎减压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椎动脉损伤、神经根损伤及硬膜破裂情况。所有患者随访15~85个月,平均(20.2±3.6)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达到骨性融合,钢板无松动。两组术后的JOA、VAS、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保留组优27.59%,良55.17%,一般13.79%,差3.45%;钩椎减压组优28.07%,良54.39%,一般14.04%,差3.51%.[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颈前路手术中,保留钩椎关节椎间撑开减压可获得与切除钩椎关节减压同样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不应常规切除钩椎关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对C_5神经根麻痹和椎板再关门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将89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损害评分(JOA)、术后C_5神经根麻痹情况、颈椎病疗效评分、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1周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t=1.613,P0.05);研究组术后1月、3月的JOA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3,t=7.880,P0.05)。研究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7.62%(8/105),显著小于对照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17.98%(1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08,P0.05)。研究组颈椎病疗效总分(17.15±6.16)显著低于对照组(20.5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55,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分别为0.95%(1/105)、4.49%(4/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68,P0.05)。结果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可降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在不影响椎板再关门的情况下,改善症状,促进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间接与直接减压内固定治疗Magerl B胸腰椎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治疗的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伴PLC损伤的患者68例。依据医患沟通结果,36例采用间接减压术,32例采用直接减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严重并发症。间接减压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直接减压组(P0.05)。间接减压组恢复下地行走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直接减压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SIA神经功能评级、VAS和O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间接减压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直接减压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伤椎后缘高度比均显著增加(P0.05),局部后凸Cobb角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间接减压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和Cobb角均显著优于直接减压组(P0.05)。[结论]对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伴PLC损伤,采用间接减压内固定和PLC修复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直接减压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打印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3月本院采用椎弓钉固定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65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术前行3D打印(打印组),33例未行3D打印(非打印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影像测量伤椎高度比和伤椎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打印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小于非打印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和伤椎置钉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02±4.67)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伤椎高度比均显著增加(P0.05),而后凸Cobb角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伤椎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3D打印可更好的术前规划、减少术中透视、缩短手术时间,取得更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切除与保留C_3椎板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对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其中,31例术中切除C_3椎板(切除组),25例术中保留C_3椎板(保留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保留组(P0.05),但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的JOA与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切除组的JOA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保留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7)Cobb角无显著变化(P0.05),切除组C_(2~7)矢状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无显著变化(P0.05),而保留组C_(2~7)SVA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切除组的C_(2~7)SVA显著小于保留组(P0.05)。[结论]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C_3椎板切除能够增加颈椎的前向稳定性,减小传统术式对颈椎矢状面力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ROI-C)内固定术和后路单开门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3~2016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5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2例行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内固定(前路组),28例行后路单开门术(后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结果、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小于后路组(P0.05)。平均随访(16.96±5.35)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颈椎曲度(Cobb角)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P0.05),组间相同时间点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ROM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0.05),前路组ROM显著小于后路组(P0.05)。在并发症方面:前路组1例吞咽困难,2例假体位置不正,1例邻近节段退变;后路组1例C5神精麻痹,1例颈痛加重,1例邻近节段退变。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8%vs. 10.71%, P0.05)。[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内固定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但更易发生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355-135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6月12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0例行侧路椎间孔镜术,60例行后路椎间盘镜术。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Nakai分级。[结果] 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显著长于椎间盘镜组(P0.05),椎间孔镜组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椎间盘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1周时椎间孔镜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椎间盘镜组(P0.05)。术后3个月时椎间孔镜组的ODI评分显著低于椎间盘镜组(P0.05)。120例中88例(73.33%)患者获得随访6~12个月,其中椎间孔镜组52例,椎间盘镜组36例。随访过程中,椎间孔镜组有4例术后1~6个月复发,行翻修术,椎间盘镜组2例发生神经根牵拉伤,术后背伸无力,3个月后恢复。两组随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优良率为90.38%(47/52),椎间盘镜组优良率为80.56%(29/3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较椎间盘镜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椎管狭窄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症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结合侧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53例。其中超声骨刀组(A组)24例,共切除椎板101个节段。高速磨钻组(B组)29例,共切除椎板124个节段。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全椎板切除时间、手术过程中单节段椎板切除平均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脑脊液漏等),JOA评分及改善率。术后评估两组患者神经症状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术前JOA评分和减压节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单个节段全椎板截骨时间为1.7±1.1min(1.4~3.3min),低于B组的2.9±1.8min(1.9~5.6min)(P0.05),手术过程中两组单节段椎板切除平均出血量为52.4±36.5ml(35.1~285.6ml)和60.3±34.2ml(41.1~281.4ml),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JOA评分分别由术前9.3±3.1分提高到术后12.7±2.0分和术前9.1±3.4分提高到术后12.9±2.8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JOA改善率(分别为45.6%和5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无截骨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均能安全有效地完成颈椎OPLL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在减轻术者工作强度、不增加出血及并发症的同时,超声骨刀能有效缩短全椎板切除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