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2020年,山东省顺利完成《全国消除麻风危害规划(2011-2020年)》终期评估目标,新发麻风2级畸残比下降至14%。鉴于麻风潜伏期较长,通过症状监测等措施持续加强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对巩固达标成果尤为必要。目的:本文对2021年山东省新确诊的麻风病例进行分析,总结达标后麻风早期发现的防治成效。方法:依托全省182家皮肤病专科联盟单位开展麻风症状监测,将麻风疑似病例或不能排除麻风的疑难少见病例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确诊或排除,确诊麻风病例均在省所接受规范化诊疗。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分类变量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结果:2021年全省皮肤病专科联盟单位共转诊麻风疑似病例和疑难少见皮肤病病例623例,最终确诊麻风12例,其中新发11例,复发1例,新发麻风病例2级畸残比降至9%,创历史新低。新确诊病例麻风反应发生率为75%,联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依托综合医疗机构皮肤科和皮防机构开展麻风症状监测是早期发现麻风病例、预防畸残发生和持续巩固达标成果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烟台市2007-2017年新(复)发麻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烟台市2007-2017年麻风疫情报告资料。结果:2007-2017年烟台市新发麻风13例,其中二级残疾6例,二级畸残率46.1%;复发9例,其中二级残疾8例,二级畸残率88.9%,8例畸残均属于原发畸残,无新畸残。发病平均年龄为54.6岁,主要(77.27%)集中在50-69岁年龄组(P<0.05)。新、复发病人诊断延迟期平均为42个月和6.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烟台市麻风新发病例数很少,但新发病例残疾率较高、延迟期较长,早发现早诊断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诊断延迟期与发生2级畸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的麻风患者,分析诊断延迟与畸残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麻风患者130例,2级畸残组37例,非2级畸残组93例,麻风患者诊断延迟期和2级畸残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r=0.70,P<0.05)。诊断延迟期≥6个月的患者发生2级畸残的风险是诊断延迟期<6个月患者的6.64倍。结论:诊断延迟是麻风患者发生2级畸残的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的流行病学现状,特别是诊断延迟和畸残情况.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患者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新/复发病例年发现率、年患病率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结果:陕西省1998-2018年共发现新、复发麻风542例,年发现率从1998年的0.092/10^(5)下降到2018年的0.029/10^(5),年患病率从10.309/10^(5)下降到0.134/10^(5),均呈下降趋势.477例新发麻风,2例14岁儿童病例,148例(31%)为2级畸残.新发病例的平均诊断延迟期2018年(47.6个月)比1998年(64.0个月)减少25.63%.结论:陕西省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级畸残率高且出现儿童病例,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本地区儿童麻风误诊的原因及麻风诊断容易忽视的事项。方法采用计数资料的方法,对1985年2月-2015年12月荆门地区麻防记录资料和病历、麻风病年报表,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例儿童麻风延迟期27个月,联合化疗后均治愈,无畸残。结论儿童麻风误诊的主要原因是麻风相关知识欠缺和早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干扰,今后要加强基层临床医师麻风的鉴别诊断培训,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1-2020年陕西省新发麻风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防治决策提供参考。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人口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使用率、构成比和百分比等对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2020年间,陕西省麻风发现率、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病例的早期发现率为35.82%,患者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期为55.4个月,新发患者2级畸残率37.59%。病例发现方式以门诊发现为主,占60.45%。结论:2011-2020年期间,陕西省麻风发病降低,但新发麻风病例依然存在畸残比高、延迟期长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相关麻风防治人员技能培训,提高麻风症状监测水平,降低传播和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的流行病学现状,特别是诊断延迟和畸残情况.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患者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新/复发病例年发现率、年患病率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结果:陕西省1998-2018年共发现新、复发麻风542例,年发现率从1998年的0.092/105下降到2018年的0.029/105,年患病率从10.309/105下降到0.134/105,均呈下降趋势.477例新发麻风,2例14岁儿童病例,148例(31%)为2级畸残.新发病例的平均诊断延迟期2018年(47.6个月)比1998年(64.0个月)减少25.63%.结论:陕西省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级畸残率高且出现儿童病例,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1998-2018年陕西省麻风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开展麻风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病历资料,对麻风发现率、患病率和病例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8-2018年陕西省新发现麻风病例共计477例,年平均发现率为0.070/10万,年平均患病率为0.305/10万;病例平均发现年龄为46.71岁;男女比为2.46:1;多菌型(MB)399例,占83.6% ;II级畸残共148例,畸残率为31.03%;新发现病例平均延迟期为62.01个月。结论:陕西省新发麻风病例依然存在畸残比高、延迟期长和高龄化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的监测,减少传播和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麻风康复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风杆菌侵犯周围神经,导致畸残。麻风畸残给病人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丧失劳动力,也不利于他们重返社会,所以早期发现、治疗急性神经炎和无痛性神经炎,改善神经功能,通过自我护理、防护鞋等减少继发性损害是麻风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现将我省与国际麻风救济会麻风畸残防治项目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麻风患者延迟发现及发生畸残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蒙自市麻风治愈存活病例及现症患者资料,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延迟期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畸残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麻风治愈存活者及现症患者192例。中位延迟期为17(11~37.75)个月,不同文化程度、传染来源、发现方式、病期及神经损害数间延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䥺Symbol|@@0.01)。文盲、家庭外感染、少菌型、延迟期>24个月、病期>11年、皮肤损害数≤5块是致畸残的危险因素(P<0.05)。1956—2020年,新发病例中Ⅱ级畸残比下降、延迟期、病期明显缩短(P<0.001),Ⅰ级畸残比上升(P<0.05),儿童发病比及其Ⅱ级畸残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蒙自市麻风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I级畸残及儿童发病问题值得重视。患者间延迟期差异较大,应继续加强麻风早期发现工作。文化程度、传染来源、型别、延迟期、病期及皮肤损害数是致畸残的影响因素,当地相关部门可据此制定针对畸残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在文山州早期发现麻风病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文山州2011-2016年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体检资料,比较2011-2015年与2016-2020年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麻风病例人口学特征及2级畸残比、平均延迟期和发现方式等流行病学指标。结果: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麻风病例分别为124例和81例,2级畸残比分别为14.52%和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延迟期分别为16.23±3.45和10.77±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4岁少年儿童占比分别为16.13%和9.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菌型占比分别为51.61%和62.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体检促进了麻风病例的早期发现,降低了2级畸残比,缩短了诊断延迟期。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卫生组织麻风专家委员会第6次报告指出:控制麻风的策略仍然基于二级预防,包括早期发现和对所有患者进行化疗以控制传播和防止畸残。用这样的策略观点来看,基层麻风防治必须实行防治观点的更新。对此,我们愿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早期发现病人是控制麻风的关键,在麻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的今天,只有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发现病人的工作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实际还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和了解我省麻风的畸残情况,有助于比较各地的麻风畸残情况和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降低畸残率。方法参照国家规定的有关分级标准,对青海麻风防治历年各种统计表等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结果发现病人年龄、生活条件、治疗方法等的不同对发生畸残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不能过分强调畸残是麻风的必然结果,加强麻风的防治措施,及时做好康复工作,避免麻风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24例麻风无痛性神经炎分析周龙朝,周玉祥(云南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660223)一、临床资料及诊断标准:从1990年7月到1992年10月,我们对云南省砚山县276例麻风新发、现症及监测期病人开展了畸残基础记录,共发现无痛性神经炎24例。其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1998-2018年共发现麻风患者66例,通过皮肤科门诊发现的病例占95.45%,患病率保持在<1/105的较低水平.麻风早期发现率低(36.36%),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67.35个月;确诊时2级畸残率较高(39.39%).南海区麻风病疫情整体呈低流行状态,确诊时Ⅱ级畸残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浙江省麻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的实施效果。方法:比较可疑症状监测系统实施前后早期发现情况、新发麻风病例畸残率和麻风病例误诊率。结果:监测系统运行后,新发现病人的平均延迟期从36.64个月缩短至17.89个月;Ⅱ级畸残率从23.15%降至12.12%;误诊率从79.27%降至25.76%。结论:建立麻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有利于麻风病例的早期发现和降低2级畸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云阳县近年来麻风流行趋势,为今后麻风防治工作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云阳县近十年新发现麻风16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发现时以男性家外家内传染为主,平均年龄52.26岁,主动被动发现各50.00%,总畸残率37.50%;结论今后防治工作应主动搜索病例,降低麻风畸残率。工作重点人群为边远山区具有麻风病密切接触机会的青壮年农民。  相似文献   

18.
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麻风病防治项目简称“中转麻风防治项目”,是国家为扶持全国尤其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麻风防治工作,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划拨项目经费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通过项目实施以促进麻风防治的“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并有效降低畸残率、复发率,提高治愈率、公众麻风知识知晓率,确保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了更进一步完善、促进此项工作,现将始于2005年的甘肃省“中转麻风防治项目”7年(8次)实施的阶段性效果初步总结评价如下。  相似文献   

19.
麻风作为一种社会病,历史长、危害深、畸残率高、社会对它有歧视与偏见。因此,麻风患者的康复不仅是身体康复,更重要的还是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整体康复。他们不但需要治疗,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爱护。治愈病人和防治畸残是专业防治机构责无旁贷的任务,包括 MDT、无痛性神经炎的防治、为畸残预防的自我保护的教育和实施等。近10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西藏自治区麻风流行情况,为制定新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藏1965-2020年麻风防治工作的历史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65-2020年全区共累计新发麻风患者4135例,发现率由最高年份1988年的22.07/105下降到2020年的0.05/105;患病率由最高年份1981年的6.04/104下降至2020年的0.04/104。昌都市和林芝市占新发病例的79.59%;病例平均发现年龄为29.27岁;男女比为1.39∶1;儿童病例202例,儿童占比4.89%,其中2011-2020年间有3例儿童病例;多菌型2390例,少菌型1745例,多菌型占比为57.80%;2级畸残率从1965-1970年的20.81%下降至2011-2020年的15.63%,呈下降趋势。结论:西藏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还存在儿童麻风病例及畸残患者,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