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DNA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PCR技术检测EB病毒DNA(EBV-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CR和荧光检测技术检测外周血EBV-DNA,对100例阳性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年龄1个月至12岁,中位年龄3岁,<3岁65例,3~7岁25例,>7岁1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组EBV-DNA的阳性率为84.0%(84/100),对照组阳性率为5.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患儿早期EBV的含量[(75.52±175.11)×103 copies/ml],明显高于恢复期EBV的含量[(0.67±2.27)×103 copies/ml](P<0.01).结论 PCR法检测EBV-DNA时间短,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在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B)病毒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峰值载量(EBV-DNA)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江西省儿童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EB病毒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普通发热或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EBV-DNA、CD3+及肝功能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EB病毒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影响因素,EBV-DNA、IL-6、CD3+与肝功能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IL-6、EBV-DNA水平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高于对照组,CD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IL-6 (OR=1.063,95%CI=2.899~1.673)、EBV-DNA(OR=1.079,95%CI=2.983~1.257)升高是发生EB病毒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9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使临床诊断水平得以提高。方法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IM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咳嗽、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总数超过1×109/L;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阳性;患儿经常规及相应处理治疗均治愈。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复杂多样,部分患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多种多样,通过提高对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干扰素α-1b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病毒复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干扰素α-1b+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患儿仅给予更昔洛韦治疗,选取同一时期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空白组,比较三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EB病毒DNA(EBV-DNA)转阴率、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7 d后,所有患儿CD3+和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CD4+水平和CD4+/CD8+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CD3+、CD8+及CD4+水平和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E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观察组为77.5%(31/40),对照组为55.0%(2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0.0%(4/40),对照组为5.0%(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1b能够改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EB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临床表现为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为主的三联征 ,但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的内在特征和少见的临床表现常迷惑临床医生 ,易造成误诊。虽然EB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EB病毒感染都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此外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清学方面还存在一些干扰或妨碍诊断的错误概念。本文介绍EB病毒的一些重要特征及进展 ,以利于医生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1 EB病毒概况1 1 EB病毒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EB病毒(EBV)感染患儿SH2D1A mRNA表达情况,探讨SH2D1A mRNA表达改变与疾病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初诊为EB病毒感染的患儿,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EB病毒感染组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检测EB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的SH2D1A mRNA表达水平,计算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血生化指标。结果:EB病毒感染组共32例,其中普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普通组)20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症组)9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慢性组)1例,EBV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噬血组)2例;对照组10例。各组与对照组SH2D1A mRNA的相对中位表达量分别为25.78、40.14、38.72、18.27、4.65(H=10.68,P<0.05),EB病毒感染组患儿的SH2D1A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组、慢性组SH2D1A mRNA表达水平较普通组、噬血组升高(P<0.05),但重症组与慢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2D1A mRNA表达水平与初诊时最低的纤维蛋白原、CD4+、CD4/+CD8+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与血清铁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EBV-DNA水平无相关性。结论:EBV感染患儿外周血细胞SH2D1A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引起,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2009年8月~2011年4月,我科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7例,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杜艳红 《黑龙江医药》2006,19(3):226-22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一般多见于年长儿及少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EBV感染率达90%以上,但多呈不显性感染。近年来不典型IM有增多趋势,对我院儿科门诊2003年4月-2005年4月间临床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91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以利于早期诊治.方法 对13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均出现发热,均伴淋巴结肿大,伴咽痛10例(76.9%);扁桃体肿大9例(9.2%);皮疹6例(46.1%);肝、脾肿大8例(61.5%),以脾大居多;白细胞总数>10×109/L11例(84.6%),发现异型淋巴细胞>10%者11例(84.6%),肝功能异常6例(46.2%),血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10例(76.9%),EB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11例(84.6%).结论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喉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异型淋巴增高>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抗-EBV检出情况及临床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体外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抗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IgM抗体。采用血凝集试验法检测嗜异性抗体。结果 45例患儿血清中抗EBVIgM阳性率82.2%;嗜异性抗体阳性率73.3%。结论 EBV特异性抗体阳性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