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考察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探讨道德推脱、传统欺负的链式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网络欺负问卷、亲子冲突问卷、道德推脱量表和传统欺负问卷,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河北的88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网络欺负的发生率为16.0%,男生(21.2%)显著高于女生(11.6%)(χ~2=15.80, P0.01)。②网络欺负与亲子冲突、道德推脱、传统欺负显著正相关(r=0.12~0.57, Ps0.01)。③总体上,亲子冲突对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道德推脱、传统欺负在其中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④分性别来看,亲子冲突对男生网络欺负是通过道德推脱、传统欺负的链式中介作用起间接影响,而对女生网络欺负则是通过传统欺负的独立中介作用起间接影响。结论: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欺负有显著影响,道德推脱、传统欺负在其中具有链式中介效应,且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网络欺负与非临床抑郁症状体验(nonclinical depression experiences, NDEs)频度、烦恼度之间的相关及传统欺负与非临床抑郁症状体验频度、烦恼度之间的相关。方法:选择中国湖南省五所初中学校学生,采用社区心理体验问卷、网络欺负量表和Olweus欺负/受欺负问卷调查初中生的非临床抑郁症状体验、网络欺负、传统欺负状况。结果:一共4360名初中生完成问卷调查:(1)网络欺负和传统欺负均正向预测NDEs的频度(β=0.22和β=0.24;P0.001);(2)网络欺负和传统欺负均正向预测NDEs的烦恼度(β=0.21和β=0.23;P0.001)。结论:受到网络欺负或传统欺负的初中生更有可能体验非临床抑郁症状,更有可能感到痛苦。与传统受欺负者相比,网络受欺负者对非临床抑郁症状的频度、烦恼度预测水平低,但预测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考虑完美主义的积极成分的调节效应的情况下,探讨回避应对在完美主义的消极成分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应付方式问卷和Beck抑郁问卷对454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在整合模型中高标准调节了差异和回避应对的关系,回避应对部分中介了差异和抑郁间的关系.结论:在控制了高标准对差异和回避应对的调节效应后,回避应对仍然部分中介了差异和抑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认知情绪调节、体验回避对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25名中学生的自伤行为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体验回避做了调查,分析中学生不同性别的自伤行为的差异,分析不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自伤行为的影响,体验回避对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体验回避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作用。结果:不同性别中学生在自伤行为无显著差异(t=1.59,P=0.113);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与自伤行为相关不显著(r=0.028);体验回避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自伤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自伤行为的影响是完全通过体验回避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及积极青少年发展和正念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积极青少年发展量表、儿童青少年正念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52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家庭功能不仅能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情绪,还能通过积极青少年发展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抑郁产生影响。(2)正念能够调节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效应,及积极青少年发展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具体而言,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以及经积极青少年发展的中介作用在低正念青少年中更加显著。结论:家庭功能受损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的风险,而正念能够缓解家庭功能受损或个体心理脆弱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人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反刍思维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运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反刍思维量表和网络欺负行为量表对771名中等职业院校生进行调查。结果 (1)成人依恋、反刍思维、网络欺负行为两两呈正相关;(2)反刍思维在成人依恋与网络欺负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改善网络欺负行为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网络受欺负对小学生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受欺负问卷、一般自我知觉量表、内隐人格观量表和抑郁量表对453名3-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网络受欺负与抑郁显著正相关;(2)在控制性别和年龄后,网络受欺负不仅直接预测儿童抑郁,还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抑郁;(3)自尊的中介作用受到内隐人格观的调节,相对于人格增长观儿童,倾向于持人格实体观的儿童的自尊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更大。结论:自尊在网络受欺负与儿童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自尊的中介作用受到内隐人格观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网络受欺负、传统受欺负对青少年自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抑郁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网络受欺负问卷、传统受欺负问卷、抑郁量表和自杀问卷,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河北的93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青少年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尝试的发生率分别为13.4%、5.4%、2.2%。2网络受欺负、传统受欺负与抑郁、自杀显著正相关(r=0.15~0.29,Ps0.01)。3总体上,网络受欺负、传统受欺负对自杀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R2=30.6%),抑郁在其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ZSobel=3.35、4.48,Ps0.01)。4在男生群体中,抑郁能够部分中介网络受欺负对自杀的预测,完全中介传统受欺负对自杀的预测;而在女生群体中,抑郁能够完全中介网络受欺负对自杀的预测,部分中介传统受欺负对自杀的预测。结论:青少年受欺负对自杀有显著影响,抑郁在其中具有中介作用,并且中介作用模型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攻击信念在暴力暴露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网络欺负问卷、攻击信念量表和暴力暴露问卷对1645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暴力暴露、攻击信念与青少年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②攻击信念在暴力暴露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③性别调节了攻击信念的中介作用。相比女生,攻击信念对男生的网络欺负行为有更明显的预测作用。结论:攻击信念在暴力暴露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这种中介作用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青少年网络欺负的特点,为制定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方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向某中专和高中一年级及大学低年级学生共发放48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61份,其中中专生147人(男57,女90),高中生153人(男75,女78),大学生1 61人(男69,女92).采用网络行为调查问卷,从欺负者、被欺负者、旁观者三个视角对青少年的网络欺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欺负在旁观者、被欺负者、欺负者三种视角下发生率分别为89.6%、76.4%、47.6%,得分分别为(6.7±5.9)、(3.4±4.2)、(1.9±3.8);三种视角下网络欺负得分两两相关显著(r =0.48 ~0.67,均P<0.001);高中生和大学生在三个视角下的网络欺负得分均为男生高于女生(均P<0.05),中专女生在被欺负者视角下的得分高于高中女生(P=0.037),大学男生在被欺负者和欺负者的视角下的得分均高于中专男生(均P <0.05);三类被试群体中,不同学业成绩的被试的网络欺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网龄、日均上网时间与不同被试群体网络欺负均呈正相关(r =0.17 ~0.22,均P<0.05).结论:青少年的网络欺负问题比较普遍,中专生、高中生、大学生这三种群体在三种视角下的网络欺负没有明显差异,但高中和大学男生的网络欺负多于女生;网络欺负可能与网龄和上网时间有关,但与学业成绩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及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以55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网络受欺负问卷及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测试。结果: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发生率为60.8%;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及社交焦虑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直接效应显著(t=8.13,P0.01);儿童期心理虐待通过社交焦虑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间接效应显著,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1,0.07]。结论:社交焦虑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心理弹性、人际关系困扰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7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人际关系困扰显著正相关(r=0.50,0.30;P0.01);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14,P0.01);抑郁与人际关系困扰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1),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r=-0.45,P0.01);人际关系困扰与心理弹性评分呈负相关(r=-0.35,P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困扰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抑郁的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9.56%。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分别通过心理弹性、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困扰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抑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睡眠质量、性别与大学生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自伤行为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安徽省96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抑郁(r=0.24,P0.01)、睡眠质量(r=0.16,P0.01)与自伤行为呈正相关。(2)睡眠质量在大学生抑郁与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调节该中介模型的前半段路径和后半段路径。具体而言,相较于男生,抑郁对睡眠质量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女生更加显著;相较于女生,睡眠质量对自伤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对男生更加显著。结论:抑郁通过睡眠质量对大学生自伤行为产生影响,且这一影响受到了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青少年网络欺负的现状,为预防与干预网络欺负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湖南省3所中学抽取1234名青少年,采用网络欺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发生率为52.19%,性别和学段在不同类型的网络欺负发生情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网络欺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t=4.84,P0.001),初中生的网络欺负水平显著高于高中生(t=2.70,P0.01),上网时长与青少年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r=0.09,P0.01)。结论:不同形式的网络欺负发生率和青少年网络欺负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学段差异;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发生网络欺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丧偶对老年人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的影响,验证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在丧偶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探索性别在中介模型中的调节效应。方法:对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4年数据中8351名老年人的抑郁、社会网络量表得分进行分析。结果:(1)丧偶会导致老年人家庭网络萎缩,但可扩展朋友网络;(2)家庭网络在丧偶与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朋友网络起遮掩作用;(3)性别在丧偶与家庭/朋友网络的路径中起调节作用,丧偶对男性老年人家庭网络的消极影响更大,对女性老年人朋友网络的积极作用更大,朋友网络的遮掩作用仅存在于女性老年人。结论:丧偶可通过社会网络对老年人抑郁产生影响,且这一关系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特点,为干预青少年的网络欺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河北的954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最主要的形式是谩骂发泄和手机骚扰;2男生、初中生的网络欺负/受欺负分别显著高于女生、高中生(t=1.94~4.10,P均0.05);3网络受欺负、欺负在校园内的发生率分别为3.9%、1.5%,在校园外的发生率分别为8.0%、2.1%;4网络欺负/受欺负的主要发生途径是即时通讯工具(52.2%)、网络游戏(32.2%)和手机(21.1%);5青少年遭受网络欺负后,39.3%的受欺负者不知道欺负者的身份;45.6%会告诉自己的朋友,15.6%不会告诉任何人,6.7%会告诉自己的老师,5.6%会告诉自己的家长;6青少年看到网络欺负之后,48.0%会帮助受欺负者,30.9%会忽略这种行为,15.3%会告诉父母,11.6%会告诉老师。结论: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应采取干预措施保护青少年的上网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关系以及黑暗人格、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总体评定量表、《黑暗十二条》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与网络欺凌量表对北京市三所中学共1390名中学生进行匿名施测。结果:(1)男生的网络欺凌行为显著多于女生;(2)家庭功能、黑暗人格、自我控制和网络欺凌之间两两相关显著。精神病态相对于黑暗人格其他两维度而言,是网络欺凌的高预测因子;(3)黑暗人格、自我控制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网络欺凌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揭示了家庭功能对网络欺凌的作用机制,为从家庭和个体层面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相对剥夺感和妒忌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抑郁影响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选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相对剥夺感量表、妒忌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795名中国成年人施测。结果:(1)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抑郁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相对剥夺感和妒忌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抑郁的影响中分别发挥着单独中介作用。(3)相对剥夺感和妒忌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抑郁的影响中发挥着链式中介作用。结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越低,个体体验到的相对剥夺感和妒忌情绪越高,抑郁越严重。相对剥夺感和妒忌在这一影响中发挥了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隐性自恋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恋人格问卷和网络欺负问卷对773名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父母拒绝与青少年隐性自恋、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隐性自恋、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隐性自恋、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2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均可以通过隐性自恋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产生影响。结论:青少年隐性自恋在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扬  程钢 《校园心理》2023,(6):432-435
目的 分析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对网络欺负的影响,验证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成都市随机抽取4所高校,共1 158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智能手机成瘾问卷、网络欺负量表和错失恐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Process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错失恐惧和网络欺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0,P<0.01;t=-5.791,P<0.01;t=3.067,P<0.01);(2)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与错失恐惧呈正相关(r=0.672,P<0.01),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错失恐惧与网络欺负呈正相关(r=0.399,P<0.01;r=0.297,P<0.01);(3)错失恐惧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和网络欺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智能手机成瘾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网络欺负,还能够通过错失恐惧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