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中医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反流证候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易复发,常常需要终生治疗。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常使患者感觉痛苦,生活质量下降。笔者将2004—2006年经治的西药难以控制的胃食管反流病反流证候30例采用中医治疗,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食管胃动力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胸痛等,严重者可引起食管狭窄、食管出血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使用现代医学手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难以彻底治愈,患者易出现病情反复的现象,不利于预后。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上取得了一定效果,获得广大患者的肯定。此文旨在从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等方面阐述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定义为过多的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胰液)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反食等症状,并可有非心源性胸痛、哮喘、慢性咽炎等食管外的表现,包括糜烂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食管炎。本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单纯西药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易复发。本病属祖国医学之“吐酸”、“嘈杂”、“胃痛”等范畴, 相似文献
5.
目前35%~40%的成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的临床应用给GERD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有10%~40%的患者在使用PPI后症状未得到明显的缓解。因此,有学者提出了"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设计"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表",采集80例RGERD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四诊信息,采用EXCEL进行频数分析及SPSS1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归类总结RGERD的中医证型。结果:80例RGERD患者中医症状分析发现临床症状以反酸、嗳气反流、烧心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RGERD分为胃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结论:采用聚类分析法将RGERD分为胃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4个证型,与临床研究结果一致,可以有效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11.
林晓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6):16-17
目的探讨小陷胸汤及其加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GERD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采取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取西咪替丁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2.98%),显著高于对照组(55.32%),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陷胸汤及其加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根除Hp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胃食管反流病专科病例975例,比较Hp感染患者与无Hp感染患者在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中医证型分布方面的差异。将感染Hp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根除组与未根除组,比较其中药辨证论治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97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Hp感染415例,感染率为42.56%;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Barrett食管发病率较低与无Hp感染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中虚气逆证分布较少,与Hp阴性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未根除组烧心的表现少于Hp根除组;中医药辨证治疗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除组有效率为98.19%,未根除组为94.44%,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无影响,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较多,中虚气逆证较少。中医药能够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是否根除H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4):99-103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14.
蔡淦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蔡淦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辨治经验。病因病机方面突出肝郁脾虚,治疗以健脾和胃、疏肝清热为基本治法,并注意明辨病之轻重,分期施治。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总结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常用方剂及药对规律.方法 检索1994-2014年中医药治疗GERD的相关文献,提取辨证分型、用药等信息,建立Microsoft Excel 2003数据库,采用Crosstabs方法分析各证型、方剂、药对出现频次.结果 共纳入文献350篇,常见6种基本证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热证、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中虚气逆证、脾胃虚寒证;共使用方剂109个,中药143种.GERD肝胃不和证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脾虚湿热证以半夏泻心汤居多;肝胃郁热证常用左金丸;痰气交阻证以半夏厚朴汤为主;中虚气逆证以旋覆代赭汤为主;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多见.文献中高频使用的药对组合是半夏-黄连、黄芩-黄连、芍药-甘草、柴胡-白芍等共19对.结论 中医药治疗GERD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多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证型病机特点,适当配伍其他类药物,或使其兼顾病机更加广泛,提高主药治疗效果,或防止主药作用太过,佐制其潜在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GERD)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和较为统一、规范、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本文汇总了近1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分类的相关文献,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研究现状做一概述。结果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虚、气郁、痰湿、郁热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分五型之内为多。 相似文献
18.
19.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最为常见类型,占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50%~70%。中医治疗多辨证分型、专方加减以及中西医结合、针灸治疗等,从整体入手,疗效较好。中西药物联合针刺治疗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疗效显著,无创伤性手术之痛苦,易被接受,已引起广泛关注,开辟一条新的治疗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健脾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6例采用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奥美拉唑、吗丁啉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1月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症状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21%;对照组为9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明显改善各单项症状的积分及反流性疾病问卷(RDQ)整体积分。治疗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良好疗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