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肺栓塞与肺梗死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疑似肺栓塞、肺梗死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11例患者确诊为肺栓塞,其中2例发生肺梗死,1例为单纯肺动脉高压。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对肺栓塞与肺梗死的诊断有效,并能对肺内、纵隔情况进行观察、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祝丽敏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4):117-11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使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检查的3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DELPI)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5例患者中,检查结果正常18例,存在肺栓塞17例。正常患者的双肺比较以及双肺的上、中、下部比较,肺组织灌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患者的双肺以及双肺的上中下部的肺组织灌注量明显低于正常患者(P〈0.05)。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检查共发现肺动脉栓塞39个,与动脉造影图像相比,漏诊2个亚段血栓。结论: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早期发现肺栓塞,并精确定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齐昕 《包头医学》2016,40(2):69-70
目的:探讨CT肺血管成像分析肺栓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20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2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CT肺血管成像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结果:在两组研究对象的CT肺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均存在血管异常状况,其中4例患者的肺栓塞程度严重,肺动脉管腔闭塞;同时对照组研究对象右心室最大横截面积(RVs)以及最大短轴直径(RVd)低于研究组研究对象,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肺血管成像可以准确快速分析肺栓塞患者的栓塞程度以及右心功能,操作简单并且安全无创,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CT肺动脉成像(CTPA)影像学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筛选肺栓塞患者44例,另选择诊断确诊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22例,均进行肺动脉成像,对比相关指标。结果: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主干CT值、左右肺动脉CT值水平低于肺动脉栓塞,主肺动脉直径、左右肺动脉直径、rPA高于肺动脉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压力水平更高,往往表现为肺动脉管径变化,CT值在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肺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肺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平扫常规从肺尖至肺底,CTA检查从肺底到肺尖进行,通过实时对比剂追踪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2例拟诊断肺栓塞患者中,8例肺动脉成像未见肺栓塞征象,1例确诊为肺动静脉瘘,5例诊断为肺动脉高压,38例诊断为肺栓塞。结论:CTA肺动脉成像扫描不仅可获得肺动脉栓塞的直接、间接征像,同时还能对肺动脉其它疾病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螺旋 CT 肺血管成像分析肺栓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8例确诊为肺栓塞患者,均进行 CT 肺血管成像检查,依照患者心脏影像的显示,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右心增大及右心功能情况。此外,选取1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经肺血管成像分析,本组1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血管异常情况。且3例患者肺栓塞的程度较为严重,患者肺动脉管腔完全闭塞;5例患者肺栓塞轻度,血管中央显示动脉异常,且周围有对比剂环绕;10例患者肺栓塞症状最轻,肺动脉管腔内充盈缺损不规则、偏向管壁一侧,边缘不整齐、不光滑。对照组15例健康者右心室 RVs(最大横截面积)与 RVd(最大短轴直径)显著小于肺栓塞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健康人群的 RVd /LVd 及 RVs/LVs 均<1,而肺栓塞患者的以上比值均>1,说明存在右心功能不全。结论:CT 肺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的分析肺栓塞患者栓塞程度及右心功能,是一种简单、快速、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值得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评价右心功能和肺栓塞程度过程中使用CT肺血管成像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例肺栓塞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并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均实施CT肺血管成像检查。结果观察组均出现了血管异常,同时其右心功能和肺栓塞指标均明显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肺血管成像可对肺栓塞程度以及右心功能起到准确高效的诊断效果,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单嫣娜  沈起钧  杨斌  陈文辉 《浙江医学》2016,38(17):1410-1414
目的探讨双源CT肺灌注血池容积(PBV)成像对于外周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肺栓塞的57例患者分别行CT肺动脉造影(CTPA)、肺段PBV成像及肺核素灌注显像(SPECT),所得图像以肺段为评价单位,计算肺段PBV成像灌注兴趣区的平均CT值,CTPA所得的栓塞肺段数、位置,SPECT灌注评分;所得肺段PBV成像结果分别与CTPA及SPECT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肺段PBV成像平均CT值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存在肺栓塞的肺段PBV成像平均CT值(16.70±3.34)Hu,低于无肺栓塞肺段(28.8±4.62)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P<0.01)。PBV成像平均CT值与CTPA所得的栓塞肺段数呈正相关(r=0.44,P<0.01),PBV成像平均CT值与SPECT肺栓塞灌注评分呈正相关(r=0.72,P<0.01)。ROC曲线分析提示PBV成像定量分析对肺栓塞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当PBV成像平均CT值<23.9Hu临界值时,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5%、86.9%、66.1%、98.6%。结论双源CT肺PBV成像可提高外周性肺栓塞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学创新》2020,(5):33-34
目的:探究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为肺栓塞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实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剂量(5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实施低剂量(3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栓塞中同常规剂量造影剂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上并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肺栓塞的放射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发生的40例肺栓塞病例,其中男性有18例,女性有22例,进行观察分析。通过对患者进行肺部的X光照片来对放射检查方法进行运用,结合于对肺动脉螺旋CT成像以及数字减影技术的运用来对诊断结果进行明确。结果所有患者明确诊断,经过抗凝和溶栓治疗后,37例病情好转,预后良好;3例由于病情发展迅速,抢救无效死亡。结论肺栓塞的临床检查难度较大,其难以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确诊。该病发展迅猛,病情严重,预后不佳,因此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减少和避免严重后果。选择CT、胸片能够对肺栓塞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活动带来更多的帮助,可以很好地在肺栓塞诊治工作中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能谱CT大剂量对比剂智能追踪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与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 将106例疑似肺栓塞患者分A、B两组行能谱CT扫描,A组(54例)为肺动脉大剂量对比剂智能追踪成像,B组(52例)为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肺动脉成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右肺动脉降支、右肺动脉后底支的CT值及肺下叶碘含量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大剂量对比剂智能追踪肺动脉成像伪影少,血管强化均匀清晰,较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应用GE宝石能谱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12月我院临床疑似PE并行能谱CT检查的患者120例,以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的PE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处理获取CTPA图像及肺组织碘基物质图像。根据CTPA图像观察栓子分布情况并进行类型,于碘基图中测定栓塞区与与对侧正常区相比碘含量值。结果 120例临床可疑PE患者,经能谱CTPA证实为阳性57例,共发现289个栓子,其中完全型栓子172个,不完全型117个(包括中心型17个、偏心型86个、附壁型14个)。完全型栓子、中心型及偏心型栓子栓塞区碘基值均明显低于对照区(P<0.05);附壁型栓子碘基值在栓塞区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完全型栓子灌注减低区检出率明显高于不完全型栓子(P<0.05)。结论宝石能谱CT能够显示肺组织血流灌注异常改变,对PE诊断及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怀疑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CT进行双能量扫描,所得数据采用Dua1Energy软件处理得到肺灌注图像,同时得到肺动脉cTA图像,将肺组织灌注状态按肺叶、肺段、肺亚段与cTA上所示肺动脉栓塞进行记录,对比分析肺灌注与肺动脉栓塞之间的关系。结果CTA共检出21个肺叶、47个肺段、37个亚段内有血栓存在。DEPI检出肺叶灌注稀疏或缺失20个,符合率为95.2%;肺段灌注稀疏或缺失42个,符合率为89.4%:亚段灌注稀疏或缺失33个,符合率89.2%。当肺段、亚段动脉栓塞完全栓塞时,相应DEPI的灌注缺失主要是以肺段或亚段分布:当肺动脉部分栓塞时,DEPI以灌注稀疏为主,少数表现为无灌注缺失;7个肺段区显示灌注缺失,而CTPA未见到血栓。结论DEPI能够显示肺动脉栓塞导致肺血流改变的肺灌注异常,与CTPA联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双能CT(DECT)低对比剂肺灌注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接受双源CT扫描的肺栓塞疑似患者290例,根据扫描方式不同分为两组:DECT检查组80例;常规检查组210例。分别以主观和客观法评价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法由两名影像科诊断医生以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法采用测量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分别记录、计算两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对两名影像科诊断医师的主观评级采用χ2检验。对辐射剂量、SNR和CNR的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ECT肺灌注成像与常规CTPA成像的图像质量主观评级均在1级以上,两者的诊断效能、图像质量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SNR、CNR、辐射剂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ECT低对比剂用量肺灌注成像所得的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降低了受检者对比剂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怀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A组),获得140 kV、80kV及两者融合的3组横断面原始图像,将140kV和80kV两组图像输入双能量后处理软件(DE),获得DE灌注图像(DEPI);将融合图像输入三维软件获得血管MPR图像(V-MPR),分析DEPI与V-MPR直接显示栓子的差别及二者结合的优势;回顾分析另16例已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64层螺旋CT胸部CTA图像(B组),由2位医师对2组血管MPR图像质量进行肉眼观察评价.结果 肉眼观察A组与B组图像质量、DEPI与V-MPR图直接显示肺动脉千及叶肺动脉内栓子差异均不明显,直接显示段及亚段肺动脉内栓子差异显著;DEPI中肺动脉干、叶动脉及部分段肺动脉内栓子均引起低灌注区,其余段及亚段肺动脉内栓子未见明显灌注改变.结论 DS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栓子,与64层螺旋CT图像质量无差别,可同时对栓塞后肺组织的血流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双源光子CT flash扫描模式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肺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CTPA检查,共发现5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其中28例患者(A组)采用了flash扫描方案,无需屏气,螺距3.2,扫描时间(0.64±0.11)s,造影剂流速5ml/s,造影剂用量(40±5)ml,采用对比剂跟踪触发技术,达阈值100HU后延迟3s自动扫描;31例患者(B组)采用屏气扫描方案,螺距1.2,扫描时间(1.67±0.20)s,造影剂流速5ml/s,造影剂用量(80±5)ml,对比剂跟踪触发达阈值100HU后延迟6s自动扫描;两组管电压均为120kv,Care Dose 4D打开;由两名放射科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评分,并测量7个肺血管CT值(HU),计算信号噪声比(SNR),比较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差异;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的图像质量均达优秀标准,B组多个病例有呼吸运动伪影而影响图像质量,而A组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均低于B组。结论肺动脉造影使用Flash扫描模式能够获得满意的图像并降低了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消除呼吸运动伪影。  相似文献   

17.
程燕  钟唐力 《四川医学》2021,42(1):82-85
目的探讨Force CT大螺距和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在心脑一站式联合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患者CTA资料。A组58例:头颈心一站式联合扫描CTA,应用大螺距、双低剂量及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头颈部动脉一站式联合扫描; B组60例:冠状动脉CTA: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 C组60例:常规头颈部动脉CTA。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对A组与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A组与C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客观记录并比较各组升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颈总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M1段图像CT值、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噪声(SD),计算并比较各组的辐射剂量(ED)和平均碘摄入量。结果 A组与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升主动脉根部及左前降支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C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评分、颈总动脉分叉处及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组辐射剂量、平均碘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辐射剂量降低约79.7%,平均碘摄入量降低约46.1%。结论大螺距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心脑一站式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减少了对比剂碘量的摄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且无心肾功能异常的患者50例行64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检查,根据对比剂使用剂量将其随机分为2组:常规剂量组注射对比剂剂量80 ml;低剂量组注射对比剂40 ml后随即注射生理盐水40 ml,注射速率都相同。两组患者CT扫描参数相同,均使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370 mgl/ml,注射速率为4 ml/s。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主治医师分别对两组不同剂量对比剂成像的肺动脉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独立分析、评价。影像质量按5级评价,并测量肺动脉与相邻肺静脉内对比剂浓度的CT值差。结果两组肺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均显示均良好,两组间肺动脉与相邻肺静脉内对比剂浓度的CT值差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CTPA图像质量评价显示,常规剂量组5级图像8例,4级图像11例,3级图像6例,低剂量组5级图像7例,4级图像13例,3级图像5例,两组均未见1级、2级图像。两组间图像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都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64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采用40 ml的低剂量对比剂可使怀疑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各级分支显影,对图像质量没有影响,能够达到诊断要求,并降低对比剂毒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时间-密度曲线探讨个性化肺动脉CT血管造影扫描的最佳扫描方法。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n=23)采用智能跟踪造影方法,实验组(n=25)采用小剂量团注,测量肺动脉干和肺静脉(或左心室)两处的达峰时间,设定正式扫描的启动时间为肺动脉达峰时间,调整序列参数,使扫描的总时间小于两点达峰时间的差值。采用盲评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图像的优良率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智能跟踪造影方法的图像优良率为73.9%,基于时间密度曲线的个性化扫描方法的图像优良率为96%,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30)。结论基于时间-密度曲线,将增强序列的延迟时间设为肺动脉的峰值时间,扫描时间控制在肺动脉达峰时间与肺静脉达峰时间的差值之内的个性化扫描方法,可以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提高了病灶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李俊君  杨新官 《华夏医学》2012,25(2):220-223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中低剂量造影剂对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诊断的可行性,进一步优化肺动脉造影中造影剂的使用剂量。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且心功能未见异常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即(Smart prep监控技术)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检查。A组选用非离子对比剂造影剂碘海醇370mgI/ml,剂量80ml,注射流率4ml/s。B组选用相同造影剂30ml,注射流率4ml/s。对比剂注射结束后,随即以相同速率注射40ml生理盐水,两组病例CT扫描参数相同。对两组不同剂量造影剂成像后的断面图像进行分析,影像评价标准按5级行盲法评价:1级2级为不合格,3级为合格,4级5级为优秀。结果:两组不同剂量造影剂CTPA影像质量评价显示,图像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内浓度的测量CT值差异评价显示均良好,40ml低剂量组血管内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统计学上与80ml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图像都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中,降低造影剂的注射量,对图像质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