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旧称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异常形成而导致的双眼疾病,多见于极低出生体重儿。1942年首先由Terry报道,1984年正式命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1]。病变包括视网膜和玻璃体的异常血管化、细胞成熟和分化异常等,表现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和增生性视网膜病变,重者可引起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2]。随着新生儿医学的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低体重儿、极低体重儿得以存活,使ROP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3,4],故防治ROP对提高早产儿未来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激光光凝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5月12例诊断为2区Ⅱ~Ⅲ期的ROP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FFA、激光光凝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和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意外感染及过敏现象,术后随访其病变控制血管改变清退,视网膜平伏。结论 ROP患儿全身麻醉下行FFA检查及激光光凝手术,精心的护理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一项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捷  刘三梅  唐晶  樊映川 《华西医学》2010,(9):1659-1661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妇幼保健院、成都市妇产科医院住院的85例体重≤2000g或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自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筛查,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结果 85例早产儿中,有9例发生ROP,发病率10.58%。其中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ROP发病率为17.07%,孕周〈30周的早产儿ROP发病率为40%。结论低体重、胎龄小、吸氧为早产儿发生ROP的重要危险因素;尽早进行眼底筛查是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ROP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期间出生的425例出生体重在2000g以内或孕周〈34周的早产儿,对其进行眼底筛查并统计分析筛查情况。结果:在筛查的425例早产儿中发现各期(包括1、2期病变或个别4、5期晚期病变)ROP患儿92例(占21.6%),阈值前期ROP患儿21例(占4.9%),阈值期ROP患儿18例(占4.2%),急进性ROP的患儿5例(占1.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随着胎龄及出生体重的降低而明显呈上升趋势,胎龄及出生体重与ROP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结论:胎龄和出生体重是ROP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低胎龄或低体重的高危早产儿应定期进行眼底筛查  相似文献   

5.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是诊断眼底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荧光素具有荧光特性,快速注入前臂静脉内,随血流进入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借助眼底连续照像,进行动态观察,记录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观察其病理生理改变及疾病的进展程度。笔者对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100例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荧光素眼底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g ,FFA)是用于眼底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ICGA)主要用于脉络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疾患、黄斑下新生血管膜以及某些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在国内已广泛应用,眼底荧光素钠和吲哚菁绿同步血管造影将大大提高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诊断率,对指导眼底病的治疗有重大意义.单独荧光素钠血管造影或吲哚菩绿血管造影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已有许多报道[1].笔者曾对正常人群荧光素钠和吲哚菁绿同步造影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报道[2],本文回顾分析350例具有药物过敏史患者进行同步血管造影检查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评价该类患者造影是否安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慧玲  熊师  郭燕  陶丽娟  王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92-2293
【目的】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进行筛查和临床分析,了解ROP的高危因素和发病情况。【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本院门诊筛查视网膜病变的350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周小于32周、体重低于2000g及氧疗时间长的患儿ROP的发病率显著增高;ROP组与正常眼底组的出生体重、胎龄、吸氧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不规范吸氧、出生体重低及胎龄小是ROP形成的高危因素,临床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ROP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挫伤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112例(130眼)眼球钝挫伤患者进行眼底荧光素眼底造影检查。结果视网膜震荡80只眼表现黄斑拱环血管稍迂曲36眼,局限性高荧光16眼或透见荧光24眼,未见异常荧光40眼;视网膜出血26眼表现为视网膜前出血遮蔽脉络膜视网膜荧光,均遮挡血管,视网膜下出血遮蔽脉络膜荧光。脉络膜裂伤14眼,血管水平下一条或数条条状或弧形弱荧光,晚期增强,呈现高荧光;黄斑裂孔黄斑区圆形或椭圆形透见荧光;视神经损伤早期后极部点状荧光渗漏,晚期呈雾状荧光渗漏、出血为遮蔽荧光。结论眼钝挫伤眼底损伤的临床表现复杂,尽早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及时、彻底、全面、系统地了解眼底损伤部位及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全部患儿监测呼吸暂停、血糖紊乱情况、贫血、视网膜病变(ROP)、院内感染等,并进行防治。结果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存在1种以上并发症,呼吸暂停62例,血糖异常88例,贫血82例,ROP11例20眼,院内感染16例。住院期间死亡6例,其中院内感染2例。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病应重视。院内感染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居家照护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早产儿出院后父母的居家照护需求,探讨有效延续家庭护理的对策,为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提供实证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对105名出院初期早产儿父母的居家照护需求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早产儿父母的居家照护需求总得分为(3.30±0.81)分,各项照护需求依次为获得再保证需求(3.46±0.75)分、医疗信息需求(3.39±0.71)分、照护能力需求(3.29±0.86)分、社会支持需求(3.08±0.92)分。在22个单项需求中,早产儿父母认为接近非常重要的需求有10项,其余12项需求内容为重要和接近重要。结论出院后早产儿父母的居家照护需求较高,其照护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应根据早产儿父母的照护需求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建立从医院过渡到家庭护理的健康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使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的护理。方法2014年1月~10月在我院儿童眼底外科就诊的眼底血管类疾病婴幼儿共19例。均使用Retcam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经FFA确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4例,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例,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1例,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所有患儿检查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Retcam行婴幼儿FF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良好的护理配合能够保证检查准确、顺利地完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展护理专案活动提高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护理专案小组,实施“提高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率”专案行动,护理专案行动包括现况分析、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与实施、效果评价等环节。结果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率由2018年3月—5月护理专案开展前的14.58%(446/3060)提高到2018年6月—9月护理专案开展后23.69%(725/3060),目标达成率111.51%。结论护理专案活动能有效提高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瑞安市人民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2005年8月1日至2008年8月1日对瑞安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住院并符合筛查标准的540例新生儿进行了ROP筛查。结果在接受筛查的540例新生儿中,44例发生了ROP,发生率为8.1%。Ⅰ~Ⅲ期病变分别为35、7、和2例;其中2例需激光治疗,无失明病例。结论ROP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呼吸窘迫综合征是ROP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芪对早产儿免疫功能的影响和护理措施。方法将60例早产儿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加强体温护理、体位护理、喂养管理和给予发展性照顾与发育支持,治疗组早产儿在空腹时给予口服黄芪颗粒2g/次,每天2次;对照组早产儿给予温开水喂养,时间为7d。比较在治疗前、治疗后24h、48h和148h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γ干扰素(IFN-γ)浓度和粪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浓度的差异。结果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早产儿血清IL-2水平、IFN-γ浓度和粪便SIgA浓度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加强对早产儿体温护理、体位护理、喂养管理和给予发展性照顾与发育支持的同时,给予口服黄芪颗粒可以改善早产儿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Eye examinations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 are stressful and probably painful, but many ophthalmologists do not apply topical anesthetics because their efficacy in reducing pain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topical anesthetic eye drops in reducing pain during neonatal eye examination for ROP. METHODS: Neonates born at < or =30 weeks' gestation and expected to have at least 2 examinations for ROP were include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proparacaine HCl ophthalmic solution 0.5% or NaCl 0.9% (saline) eye drops prior to an eye examination. In a subsequent examination, each patient received the alternate treatment. Eye drops were prepared in the pharmacy in identical tuberculin syringes, and physicians, nurses, and pharmacists were blinded to the treatment given. Pain was measured using a scoring system with both physical and physiologic measures of pain (Premature Infant Pain Profile [PIPP], possible range 1-21), which has been validated in preterm infants. PIPP scoring was performed simultaneously by 2 nurses: 1 and 5 minut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ye examination and during initial placement of the eye speculum. The same ophthalmologist performed all examinations. RESULTS: Twenty-two patients were studied, with 11 infants receiving proparacaine and 11 receiving saline as the first treatment. Crossover was performed with a median of 17.5 days between treatments. Patient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ly less pain at speculum insertion with proparacaine than with saline (paired difference -2.5 +/- 3.4; p = 0.001). CONCLUSIONS: Topical anesthetic pretreatment reduces the pain response to eye examination for ROP and should become routine practice. Because this is not effective in all infants, additional measures to reduce pain should be taken.  相似文献   

17.
胡美娟  孙倩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8):1051-1053,1057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服务模式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入住该院NICU诊治的早产儿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个体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个体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服务模式干预,记录与调查两组早产儿的预后。结果个体组早产儿护理1个月和3个月后的体质量与身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早产儿护理3个月后的智力发育指数与心理运动发育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护理3个月后的行为神经评分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并且个体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早产儿护理期间的再住院率为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服务模式在NICU早产儿中的应用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加快早产儿的神经发育与智力发育,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出院准备服务对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的影响,以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减少再入院率。方法 以2021年1-6月收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40例早产儿及其主要照护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以2021年7-12月收治的40例早产儿及其主要照护者作为观察组,采用“评估-指导-再评估-再指导”的院内外护理。比较出院时两组早产儿家庭的出院准备度评分,出院3个月后主要照顾者对延续护理的满意度,以及两组早产儿的再入院情况及身高、体质量的达标率。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评分为(23.28±7.23)分,高于对照组(19.28±5.95)分(P<0.05)。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照顾者对延续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再入院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7.5%(P<0.05),且观察组早产儿身高及体质量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出院准备服务可提高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及照顾者对延续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降低其再入院率,有助于促进患儿健康及护理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惠儿行心导管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的要点及重要性,以提高心导管术后的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方法对2002年1月~12月718例患儿行心导管造影术进行分析,总结心导管手术前后的临床观察要点和护理。结果718例中717例均完成心导管造影术,1例术后6h因心功能不全及低氧血症死亡。717例中,术后出现缺氧发作24例,占3.3%;腹股沟局部血肿23例,占3.2%;外周血栓塞11例,占1.5%;一过性心律失常12例,占1.7%;出现低血压7例,占0.9%。结论为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心导管术的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前后的细致观察和护理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护理质量改进在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早产儿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的507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4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67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实施改进后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在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期间,导管留置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19(12,29)d]长于对照组[16(11,22)d],具有统计学差异(Z=-2.947,P=0.003)。观察组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25%)低于对照组(9.58%),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3.651,P<0.001)。结论:建立PICC专业管理小组,细化置管关键环节,加强感控管理等措施,可明显减少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并有效提升早产儿肠外营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