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特点,探讨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分别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400名中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差异检验表明:心理韧性总分在年级(t=3.804,P0.01)、独生子女(t=2.023,P0.05)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心理韧性总分和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均有显著正相关(r=0.356~0.408,P0.01),和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均有显著负相关(r=-0.223~-0.273,P0.01);3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对韧性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对韧性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490名大学生被试完成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的评定。结果:被试总体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6%;在家庭环境方面,网络成瘾组家庭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在父情感温暖、父拒绝否认、父过度保护、父惩罚严厉、父过分干涉、母拒绝否认、母严厉惩罚、母情感温暖上的得分差异显著(P<0.05~0.001)。结论:矛盾的家庭环境和拒绝、否认、缺少温情的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震后18个月,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编一般人口学及地震暴露情况调查表,对都江堰地区规模最大的某高中的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84份。结果:都江堰地区青少年震后18个月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13.3%,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不同地震暴露程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弹性在父母关怀、父母过度保护与PTSD症状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5.6%、15.6%,心理弹性在父母冷漠与PTSD症状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对孩子较多的关怀和较少的控制干涉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对震后PTSD症状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究青少年人格特点和人格偏离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形容词检测表(PACL)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393名初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不同,青少年的人格特点也相应发生变化;反社会型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的影响.分裂样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影响,被动一攻击型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点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的关系.方法:以湖南、四川、福建、北京四地的637名初二、高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国人的个性量表(CAP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青少年人格特点方面,女生的神经质均数显著高于男生(t=2.923,P<0.01),而男孩的人际和谐性、面子、防御性的均数显著高于女孩(t=2.049,P<0.05;t=2.904,P<0.01;t=2.103,P<0.05).独生子女的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方面的均数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3.577,P<0.001;t=3.787,P<0.001;t=4.041,P<0.001).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素与青少年人格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多达到显著性水平.经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点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市313名初中、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经改编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个性自我概念高于女生,父亲文化程度高的子女家庭自我概念高于父亲文化程度低的子女(P〈0.05);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青少年自我概念各因素有正相关,父亲、母亲的严厉惩罚和母亲的情感疏远与青少年自我概念各因素有负相关(P〈0.01)。结论: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和个性自我概念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菏泽市大一女生瘦身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一致感的关系。方法:以2016年9月份入学的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大一女生整群抽样1621人为研究对象,使用进食障碍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施测。结果:BMI为(20.1±2.54),体重过低(23.0%),体重正常(61.3%),超重(5.7%),肥胖(0.9%)。瘦身倾向的比率为8.1%。父母教养方式里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瘦身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085~0.193;P0.01),而与心理一致感得分显著负相关(r=-0.221~-0.349;P0.01),其中母亲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显著预测瘦身倾向,而心理一致感在母亲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与瘦身倾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0.031。结论:大一女生中瘦身倾向比率有增加,母亲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下的女生,更容易有瘦身倾向,而心理一致感可以作为进食障碍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学生父母的期望对其教养压力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父母期望问卷、父母教养能力感问卷与父母教养压力问卷对451名小学生父母进行调查,使用Mplus7.40软件进行中介模型检验。结果:(1)直接效应检验发现,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数良好(χ~2=259.86,df=129,CFI=0.91,TLI=0.90,RMSEA=0.047),且父母期望对父母教养压力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2,P0.01);(2)把父母教养能力感的两个变量父母教养满意度和父母教养效能感同时做为潜变量纳入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拟合较好(χ~2=234.06,df=127,CFI=0.93,TLI=0.92,RMSEA=0.043)。使用Bootstrap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父母教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父母教养效能感在父母期望与父母教养压力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小学生父母的期望通过教养效能感的中介对教养压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研究青少年归因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儿童归因方式问卷(CASQ)对269名14 ̄16岁的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与具有乐观归因方式的青少年相比,具有悲观紧因方式的青少年回忆出较少的父母的温暖,较多的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女孩比男孩回忆出更多的母亲的惩罚;悲观的紧因方式与父母的过度保护无明显关系。结论: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早  相似文献   

10.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抽取 2 0 6名青少年为本研究的对象 ,其中男生 1 0 4名 ,女生 1 0 2名 ,每位被试完成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 EMBU) ,其父母完成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 CBCL)。结果 青少年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行为问题 ,男女生的行为问题有所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女生的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与男生的行为问题有一定关联。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关。父母亲要重视改善教养方式 ,减少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当前青少年的依恋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以及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610名大学生和高中生进行了测评.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异.②依恋回避与母亲关爱、父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父亲鼓励自主均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母亲关爱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③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能显著预测个体的依恋回避,母亲控制和母亲关爱能显著预测依恋焦虑.结论:青少年的依恋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宗教信仰对灵性应对、人生意义、心理一致感的影响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调查平台以及团体施测的方式,采用灵性应对量表(SCS)、人生意义问卷(MLQ)和心理一致感量表(SOC)对622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有宗教信仰者在灵性应对(t=11.06,P0.001)、人生意义(t=3.92,P0.001)和心理一致感(t=2.73,P0.05)上得分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者;②不同宗教信仰类别在灵性应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P0.05);③宗教信仰与人生意义、灵性应对和心理一致感4个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④宗教信仰显著正向预测心理一致感(β=0.43,P0.001)、人生意义(β=0.33,P0.001)和灵性应对(β=0.37,P0.001),心理一致感显著正向预测人生意义(β=0.45,P0.001)和灵性应对(β=0.58,P0.001)。心理一致感在宗教信仰与人生意义间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7%,心理一致感在宗教信仰与灵性应对中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0%。结论:宗教信仰对灵性应对、人生意义和心理一致感产生重要影响且不同宗教信仰类别对个体灵性发展水平的影响也不同,同时心理一致感在宗教信仰对人生意义和灵性应对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心理弹性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心理一致感研究是国外健康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1]。现有的研究大多关注成人的心理一致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对青少年阶段心理一致感发展的特点,及其在青少年社会适应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的不多[2]。本研究以青少年为被试,探讨心理一致感在青少年阶段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应激水平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6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某高级中学随机选取一、二、三年级学生为被试,共277名,年龄16~20岁。其中高一年级93名,男46名,女47名;高二年级97名,男39名,女58名;高三87名,男39名,女48名。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广东省1037名流动青少年,以家庭功能评定(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进行测量。结果: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健康程度分化明显,84.3%家庭功能良好,12.8%的家庭功能不健康;再婚(P0.05)、离婚/分居(P0.05)与已婚的家庭功能差异显著;"家庭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家庭功能明显优于"家庭月收入1000~2000元"的家庭(P0.01);在过度保护(t=12.62,P0.01)、情感温暖(t=8.44,P0.01)、"拒绝"(t=3.28,P=0.01)的子维度上,母亲得分明显高于父亲;以家庭功能总得分作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的拒绝维度最终纳入方程。结论:"母溺父冷"的教养方式成为流动青少年家庭教养的典型模式,而父母拒绝与情感温暖等家庭教养方式能有效地预测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师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165名高师生父母教养方式及高师生心理韧性进行调查。结果:高心理韧性与低心理韧性的高师生在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及母亲的"惩罚、严厉"5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4.907,6.151;P0.01;t=-2.330,-2.815,-2.040;P=0.05)。高师生心理韧性总分及各因子与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都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r=0.470,0.352,0.232,0.187,0.543,0.205;P均0.05;母亲:r=0.536,0.368,0.290,0.192,0.576,0.289,P均0.05)。心理韧性总分、积极认知、家庭支持都与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父亲:r=-0.183,-0.218,-0.317;P均0.05;母亲:r=-0.220,-0.231,-0.226;P均0.05)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86,-0.156,-0.276;P均0.05)。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对心理韧性除积极认知外其他维度都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t=7.722,4.641,3.719,3.250,3.581;P均0.01)。结论: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高师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是保护性因素,采用这种教养方式有利于心理韧性的形成;父母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是危险因素,采用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心理韧性水平的形成。母亲的"感情温暖、理解"对高师生心理韧性形成的影响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高中青少年的家庭弹性水平以及家庭弹性各维度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状况的预测作用及年级差异。方法:采用自编家庭弹性评定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牛津幸福感问卷简版对北京614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初中组在家庭弹性总体得分以及问题解决、情感联结、乐观接纳、逆境意义、未来设想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组。(2)家庭弹性乐观接纳维度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适应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情感联结对初中生心理适应的预测作用显著,获得支持对高中生心理适应的预测作用显著。结论:家庭弹性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预测作用在初、高中生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其中情感联结对初中生预测性更大,而获得支持对高中生的预测性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父母使用比较式教养的情况及其与青少年的自尊和抑郁的关系。方法:对297名青少年施测自编的比较式教养调查问卷和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分量表。结果:142%的学生报告父母总是或经常采用比较式教养,只有7%的学生报告他们的父母从来不使用这种方式;2父母多用于比较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学校同学(73.1%),亲戚家孩子(46.8%),社会上年龄相仿的同龄人(28.3%)和兄弟姐妹(27.6%);3父母主要是比较孩子的学习成绩(58.2%)、生活习惯(26.6%)、独立能力(24.9%)和生活中的琐事(21.5%);4父母较多进行上行比较而比较少进行下行比较;5母亲是比较教养方式的最主要使用者(49.5%),而父亲则较少使用这种方式(13.5%);6青少年对父母进行比较式教养的态度普遍持消极的评价;7比较教养的频率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5,P0.01);下行比较的频率则与自尊有显著的正相关(r=0.20,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14,P0.05);上行比较的频率则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r=-0.15,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5,P0.01);青少年对比较式教养的评价与他们的自尊成显著的正相关(r=0.21,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的负相关(r=-0.20,P0.01)。结论:比较式教养是中国父母经常使用的一种中国特色的教养方式,并且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负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青少年父母的教养观念。方法编制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问卷。调查了466名青少年的父母,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少年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观念各因素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不同文化程度父母对青少年的成就期望有着明显的差异 青少年的性别和独生子女因素都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结论父母的文化程度、青少年的性别以及是否非独生子女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一致感和抑郁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LEQ)、心理一致感量表(SOC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303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生活事件,心理一致感和抑郁得分的年级差异显著(F=11.83,8.39,6.63;P<0.001);心理一致感得分的性别差异也显著(t=3.39,P<0.01);②生活事件、心理一致感和抑郁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0.001);③生活事件与心理一致感均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抑郁水平(P<0.001);④心理一致感在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比例为12.41%。结论生活事件和心理一致感对大学生抑郁水平有预测作用,心理一致感可以缓冲生活事件所导致的抑郁情绪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武汉市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现状,考察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创伤、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武汉市5所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学生共5906人,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评定童年期创伤经历,心理弹性问卷(CD-RISC)评价心理弹性水平,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筛查抑郁症状。结果:本样本中有16.1%(953/5906)的青少年存在抑郁症状(CES-D≥16分为有抑郁症状),32.4%(1915/5906)的青少年存在儿童期创伤。有儿童期创伤组青少年(n=1915)CES-D得分高于无儿童期创伤组(n=3991),CD-RISC得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低于无儿童期创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儿童期创伤经历(OR=2.81,95%CI:2.41~3.29)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心理弹性(51≤CD-RISC≤63:OR=0.53,95%CI:0.44~0.64;64≤CD-RISC≤77:OR=0.32,95%CI:0.26~0.39;78≤CD-RISC≤100:OR=0.17,95%CI:0.13~0.22)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结论:有儿童期创伤经历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抑郁症状,心理弹性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