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7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髋组(39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和半髋组(39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髋关节置换时关节位置及角度、手术情况、术后不良症状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41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住院时间、术后出血量半髋组明显短(少)于全髋组(P<0.05)。髋关节置换时髋臼前倾角、外展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半髋组高于全髋组(P<0.05)。术后不良症状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下肢负重情况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疗效,相较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小,更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并分析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RA)分别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和非骨坏死髋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5年8月共有73例84髋于本院施行了HRA,其中,ONFH 21例(23髋)定义为ONFH组,其他非骨坏死髋疾病52例61髋,定义为非ONFH组。测量髋关节活动范围(ROM)和Harris评分。此外,患者接受髋关节X线片、CT或MR的影像学检查评估。[结果] ONFH组和非ONFH组假体5年生存率均为100%。两组术后髋关节ROM均分别显著大于术前(P0.05);尽管术前ONFH组患者的屈伸ROM小于非ONFH组(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各向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ONFH组和非ONFH组股骨头囊性变直径、髋臼假体外展角和股骨假体柄干角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3例不需要翻修的并发症:ONFH组4例,非ONFH组9例,所有患者均无股骨颈骨折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ONFH和其他病因的患者在HRA术后可获得相当且满意的假体生存率和临床疗效。HRA为需要接受髋关节置换且要求良好中长期疗效的患者提供了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直接前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6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采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38例采用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 ALA)。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以及临床影像评估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AA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小于ALA组(P0.05)。DAA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ALA组(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个月,DAA组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方面均显著优于ALA组(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股骨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及双侧股骨长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外侧入路比较,直接前入路手术切口短,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早,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直接前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8年10月本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直接前侧入路63例(DAA组),前外侧入路65例(AL组)。比较两组临床与检验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DAA组出现1例大转子骨折,术中给予钢丝固定,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1例;AL组出现3例出现臀中肌无力。DAA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及下床行走时间均显著优于AL组(P0.05);DAA组术后第1 d VAS评分显著低于AL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1个月,DAA组的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大于AL组(P0.05);之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方面,术后3、7 d,DDA组的ESR和CRP水平显著低于AL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股骨颈干角、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采取直接前侧入路比前外侧入路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8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全髋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43例)和半髋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4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全髋组长(多)于半髋组(P 0. 05)。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全髋组高于半髋组(P 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全髋组低于半髋组(P 0. 05)。两组住院时间、输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各有优劣,需把握合适的适应证,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对术后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病因成人高位髋脱位行一期全髋置换治疗手术策略和疗效。[方法] 2017年5月—2021年3月,对13例(17髋)不同病因成人高位髋脱位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包括7例(11髋)为发育性髋脱位,2例为化脓性髋关节后遗髋骨关节病,4例为陈旧性髋关节后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术后短暂性股神经麻痹1例;术后脱位2例。随访时间平均(33.1±15.6)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髋屈-伸ROM、髋内-外旋ROM及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粗隆下截骨愈合时间为4~8个月。末次随访时,双下肢不等长及纵向旋转中心和水平旋转中心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无假体松动者。[结论]成人高位髋脱位行THA治疗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股骨偏心距及髋臼旋转中心手术后测量,探讨其变化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随访本院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患者87例(92髋),均为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年1个月,测量手术后双髋关节X线片,比较术后假体股骨偏心距、旋转中心与解剖股骨偏心距、旋转中心符合率,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并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股骨偏心距及髋臼旋转中心均恢复(A组)27例(29.35%),(B组)仅FO恢复23例(25.00%),(C组)仅HJC恢复31例(33.70%),(D组)FO及HJC均未恢复11例(11.96%),Harris评分优良率A组96.30%,B组为73.19%,C组为74.19%,D组为27.27%,Harris评分优良率A组与B组(P=0.039),A组与C组(P=0.029),A组与D组(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偏心距及旋转中心的恢复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骨水泥型长柄和普通柄半髋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半髋置换治疗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60例采用骨水泥型长柄,60例采用普通柄。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柄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长于普通柄组(P<0.05),下地行走时间显著早于普通柄组(P<0.05)。两组获得完整随访12个月以上的患者共107例,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Harris评分、髋关节伸-屈ROM、髋内旋-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双侧股骨长度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长柄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59-1764
[目的]探讨侧卧位下直接前入路(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5月在本科THA治疗强直性髋关节患者26例(37髋)。其中采用侧卧体位下直接前方入路(DAA) 12例(17髋),后外侧入路(PLA) 14例(20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术中DAA组中1例发生股骨近端骨折,予以钢丝捆扎固定,无不良后果。PLA组中,2例由于前方软组织松解困难,术中加用前入路切口暴露关节囊。DAA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PLA组,且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P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期间DAA组未发生不良事件。而PLA组有2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后在麻醉辅助下手法复位,之后未再发生脱位。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应时间点相应活动方向,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假体松动和肢体长度不等等并发症。[结论]强直性髋关节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侧卧位DAA入路可以直视下松解髋关节前方挛缩的软组织,髋臼暴露充分,利于假体正确安装,且创伤更小,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术后脱位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正髋臼周围截骨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手段,然而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行全髋置换术比较困难。作者分析了48例患者(52髋)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行全髋置换术,与96例常规全髋置换术配对。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无差异,然而术后前者Harris评分差,尤其是步态、活动能力、活动范围显著差于后者。按照Lewinnek's髋臼假体安全区分析,前者显著差于后者。因此,作者认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髋关节镜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合并盂唇损伤是否缝合关节囊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骨科采用关节镜下磨削股骨头颈凸轮骨赘或髋臼骨赘,并修复盂唇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合并盂唇损伤52例患者,其中,28例术中修复关节囊,24例末修复关节囊。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缝合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非缝合组(P0.05),两组在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缝合组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未缝合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髋内旋-外旋ROM,HHS、NAHS和HOS-ADL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缝合组髋内旋-外旋ROM显著小于未缝合组(P0.05),但是缝合组的HHS、NAHS和HOS-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未缝合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α角和CE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α角和CE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缝合组髋关节退变征像显著轻于未缝合组(P0.05)。[结论]关节下磨削股骨头颈凸轮骨赘或髋臼骨赘,并修复盂唇可有效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术中缝合关节囊可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年患者晚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9月对行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3例(36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年患者,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82岁(45~59岁)。双髋同时置换3例,单髋置换27例。假体均采用Corin公司的Optimom金属对金属轴承全髋关节置换系统。[结果]3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6个月(18~30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4.3分(24~83分)提高至随访末期的93.2分(91~96分)。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发现髋臼和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骨溶解,无异位骨化形成。[结论]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中年、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Zweymfiller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矮小的女性Crowe-Ⅲ、Ⅳ型髋臼发育不良的应用。[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作者采用Zweymǔller系统对12例13髋因髋臼发育不良的女性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年龄28-62岁,平均51岁;身高1.48-1.55m。按Crowe分型,Ⅲ型8例9髋,Ⅳ型4例4髋。术前下肢短缩3-5cm,均存在严重的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Harris评分35-64分,平均40分。采用软组织彻底松解、原位髋臼、股骨不截骨的方法全髋关节置换。[结果]术后下肢延长2-5cm。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经临床和x线片证实,除1例关节脱位外,无股骨干骨折、股神经、坐骨神经损伤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Harris评分60-95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于身材矮小的女性Crowe-Ⅲ、Ⅳ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用Zwcyimǔller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可以避免髋臼植骨重建,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组,n=40)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半髋组,n=40)治疗。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半髋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5%)高于全髋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全髋组(90.0%)优于半髋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较半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开放与关节镜术治疗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FAI)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科手术治疗凸轮型FAI患者57例。其中,27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开放组),30例采用髋关节镜治疗(镜下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镜下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下地行走时间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开放组早期并发症率为18.51%,镜下组为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Harris评分、屈髋ROM和屈曲90°内旋RO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镜下组的VAS评分、Harris评分、屈髋ROM和屈曲90°内旋ROM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的α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开放组的α角显著小于镜下组(P0.05)。[结论]髋关节镜下治疗凸轮型FAI的临床效果优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2):1102-1105
[目的]比较微创SuperPATH入路全髋置换术与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9例,按手术方式,50例采用微创SuperPATH入路全髋置换术治疗,另外49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重大并发症,置换组失血量多于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内固定组,但其下地行走时间显著早于内固定组,住院时间短于内固定组(P0.05)。随访4~12个月,平均(9.63±1.24)个月,末次随访时,置换组患者在髋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的临床结果总有效率为92.00%,内固定组的总有效率为81.63%。患者满意度置换组达到了96.00%,内固定组仅为65.31%,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SuperPATH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明显优于空心钉内固定术,具有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患者的满意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471-1477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半髋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1970~2015年11月),Web of science(1980~2015年10月),Medline(1988~2015年10月),Cochrane library(截止2015年10月),中国知网(1980~2015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1980~2015年10月),手工检索中华系列杂志近5年的相关文献,收集所有全髋置换术及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出符合的文章,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学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3。[结果]最后纳入12篇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共包含1 388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全髋置换术与半髋置换术相比,前者合并分析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WMD=3.72,95%CI=0.94~6.51,P=0.009),随访4年翻修率低(RR=0.28,95%CI=0.14~0.57,P=0.000 4),合并分析髋臼磨损率低(RR=0.05,95%CI=0.02~0.15,P0.000 01),但脱位率高(RR=2.33,95%CI=1.27~4.29,P=0.000 4)。两种术式在术后1年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THA在髋关节功能Hariss评分、翻修率、髋臼磨损率方面优于HA,但术后脱位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转子下截骨与大转子截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治疗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64髋)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所有患者依据实际病情与个人意愿选择截骨方式,依据截骨方式分为转子下截骨组32例(34髋)和大转子截骨组28例(30髋)。转子下截骨组接受转子下截骨THA,大转子截骨组采取大转子截骨THA。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双侧肢体长度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双侧肢体长度差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各时间点,转子下截骨组双侧肢体长度差值显著大于大转子截骨组(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相同时间转子下截骨组的Harris评分均高大转子截骨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子下截骨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32(12.50%),大转子截骨组为4/28 (1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假体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HDRT)和垂直距离(VD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转子截骨组假体旋转中心至转子尖的垂直距离(VDRG)显著小于转子下截骨组(P0.05),大转子截骨组假体旋转中心至转子尖的水平距离(HDRG)显著大于转子下截骨组(P0.05)。[结论]两种截骨术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有效处理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但转子下截骨术可能减少并发症,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髋臼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术中髋臼的重建方法。方法对24例32髋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21髋行自体股骨头及髂骨移植重建髋臼,11髋单纯行髋臼加深重建髋臼。术后以Harris评分、放射学改变、步态、肢体长度、Trendelenburg征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5年。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8.2分恢复到术后平均86.4分,X线片显示,自体股骨头及髂骨移植重建髋臼病例所有移植骨块均愈合良好。旋转中心平均下降55mm(37~69 mm)。29髋疼痛消失,3髋术后有轻微疼痛。1例术后Trendelenburg征持续阳性。结论根据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髋臼重建方法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对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85岁以上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方式选择及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85岁以上患者初次髋关节置换的手术体会,分别比较全髋与半髋置换、生物型半髋与骨水泥型半髋假体的不同疗效。方法对48例患者行髋关节置换,其中全髋置换14例,半髋置换34例(生物型23例,骨水泥型11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随访行Harris评分及X线评估。结果全髋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高于半髋组。术后3个月时半髋与全髋组及生物型半髋与骨水泥型半髋组间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3个月后失访,共35例获最终随访,平均随访28(6~78)个月,最终随访时全髋组与半髋组Harris评分为(87.9±6.2)分与(82.4±5.8)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无假体松动、感染病例。结论 85岁以上患者同样可以考虑全髋关节置换,生物型与骨水泥型置换疗效相似但生物型假体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