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28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筛选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疗规范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28例新发MDS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发病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统计预后及筛选影响临床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2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 8∶1,男性发病率较高;年长儿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以三系细胞减少为主,共16例(57. 14%),其余表现为单纯贫血(7. 1%)、单纯血小板减少(7. 1%)、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贫血(14. 29%)、贫血及血小板减少(14. 28%);骨髓象以增生为主(82. 14%),增生的骨髓象均为病态造血,且病态造血的表现形式及程度不一;骨髓活检表明典型的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比例为33. 33%;染色体核型检查显示,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41. 18%。中位随访时间为1. 75年。5例患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其中4例持续缓解,1例死亡;未接受HSCT的其余23名患儿中,7例确诊后放弃治疗,其余16例接受化疗(2例CR后放弃治疗,5例转化为AML,3例复发,3例持续CR),死亡11例,9例失访。预测全部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38. 2±11. 3)%、(35. 3±11. 3)%,其中接受HSCT患儿OS及EFS均明显优于其余患儿,(80. 0±17. 9)%vs(22. 8±11. 5)%(P=0. 039)、(80. 0±17. 9)%vs (17. 5±11. 1)%(P=0. 030)。在本研究的28例患儿中,除接受HSCT(P=0. 016)和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外(P=0. 006),其余为年龄、性别、骨髓存在小巨核细胞、是否为进展性MDS均对预后无影响(P 0. 05)。结论:儿童MDS罕见,易误诊,存在高度异质性,预后差,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且预后评估体系急需完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可能是治愈该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遗传学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细胞遗传学表现将128例初诊AML患儿分为4组:伴t(15;17)改变患儿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组;伴t(8;21)/inv(16)(p13;q22)改变患儿为A组;正常核型及无其他组细胞遗传学改变患儿为B组;伴t(9;22)(q34;q11)或-7或复杂核型细胞遗传学改变患儿为C组.对各组患儿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128例AML患儿4年无事件生存率为(55.9±4.7)%,4年总生存率为(69.3±4.5)%;非APL患儿4年无事件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49.9±5.2)%、(57.1±6.0)%.APL组、A组、B组及C组患儿的4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2.2±1.1)%、(66.3 4-7.7)%、(38.5±9.1)%、(20.1±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6±5.1)%、(69.4±7.9)%、(55.6±8.6)%、(30.0±1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结论 细胞遗传学改变可作为儿童AML的独立预后因素,用于判断预后及疾病危险度分组,对AML患儿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ALL)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在武汉儿童医院确诊并治疗的18例IALL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18例IALL中男10例,女8例,中位月龄6.5(3-11)个月。初诊时WBC中位计数33.63(3.92-470)×109/L,其中WBC≥300×109/L者2例。所有患儿进行流式免疫分型检测,均为B系ALL。18例患儿中8例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异常。12例检测KMT2A-r融合基因阳性。15例完成白血病相关突变基因筛查,其中最常见为KRAS、NRAS、FLT3。4例患儿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存活,14例未移植的患儿中10例存活。预估3年总生存率为(65.5±11.5)%,无事件生存率为(46.9±12.3)%。结论:IALL以B系为主,大多数可发现KMT2A-r。IALL接受国内常规儿童急淋方案化疗的生存率接近国际婴儿急淋协作组方案。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中日两国儿童MDS-RCC不同治疗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根据2008年WHO髓系肿瘤分型标准,我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2009-2011年间诊治的50例获得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及1999至2008年日本小儿血液学会登记录入的222例儿童MDS患儿中,中日两国共107例患儿符合MDS-RCC,对这107例患儿的不同治疗策略与预后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中107例患儿,诊断时中位年龄7.8岁,男女比为1.02∶1;随访中位时间3.5年,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8%和79.7%。②回顾性分成输血依赖和非输血依赖2组,输血依赖组63例,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9.9%和70.6%,非输血依赖组44例,5年总生存率为100.0%。③输血依赖组治疗分为免疫抑制剂治疗组(IST)〔环孢菌素A(CsA)加或不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两组,IST治疗组38例患儿,5年总生存率为100.0%;HSCT组25例患儿,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和30.6%。非输血依赖组分为观察及CsA治疗组,5年总生存率为100.0%。④比较我院33例MDS-RCC患儿与日本74例患儿。我院33例患儿,其中输血依赖15例,均采用IST治疗;非输血依赖18例,其中2例观察,16例给予IST治疗。所有患儿3、5年总生存率均为100.0%。日本74例患儿,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7%和75.0%,其中非输血依赖26例,给予观察,5年总生存率为100.0%;输血依赖48例,IST治疗组5年总生存率为100.0%,HSCT组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和30.6%。结论:儿童MDS-RCC疾病进展少见。无输血依赖的患儿仅予以观察,不予特殊治疗,IST可提高生存质量。输血依赖的患儿IST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HSCT治疗相关死亡率高,影响预后,其在儿童MDS-RCC中的治疗地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WT1基因表达规律及其在鉴别MDS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6例儿童MDS、49例儿童AA及40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其WT1表达规律.结果 ①重型AA组患儿WT1基因表达阳性率为0,慢性AA组为14.3%,MD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C)组为58.6%,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组为100%,AML组为97.5%.MDS-RC组WT1基因表达阳性率高于重型AA组和慢性AA组(P值分别为0.000和0.001).重型AA、慢性AA、MDS-RC、MDS-RAEB、AML组WT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平均值分别为0.041%、0.357%、7.037%、12.680%、24.210%.②低增生MDS组WT1基因表达阳性率为66.7%,高于慢性AA组(P=0.001)和重型AA组(P=0.000);低增生MDS患儿WT1相对表达水平为(3.022±5.040)%,高于慢性AA组[(0.357±0.479)%,P=0.002]及重型AA组[(0.041±0.047)%,P=0.000].结论 MDS患儿WT1基因表达水平较AA为高;WT1基因表达水平随着MDS疾病的进展而增高; WT1水平可用于鉴别儿童低增生MDS与A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剂量短疗程改良LMB方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2016年8月收治初治伯基特淋巴瘤患儿共91例,采用高剂量短疗程改良LMB方案针对不同危险度患儿进行分层治疗,其中高危组加用利妥昔单抗;分析患儿临床特征和疗效,并评价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结果:91例患儿随访5年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9.27±2.69)%和(87.16±2.30)%;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94.51±2.97)%和(84.60±3.40)%;高危组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显著低于中危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颌面部和中枢神经系统侵犯、LDH>1000 U/L、骨髓肿瘤细胞比例>25%、器官受累部位>4个、St.Jude分期IV期、早期化疗不敏感及中期评估可见肿瘤病灶是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预后的不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早期化疗不敏感及中期评估可见肿瘤病灶是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接受化疗+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高危患儿随访5年EFS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高剂量短疗程改良LMB治疗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疗效确切,其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早期化疗不敏感及中期评估可见肿瘤病灶患者预后更差;而加用利妥昔单抗则更有助于改善高危患儿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进行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及WHO预后积分系统(WPSS)评分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184例MDS患者临床资料,在初诊及移植前两个时间点进行IPSS-R及WPSS评分,比较两者预后评估价值,分析影响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21.9(0.5~47.5)个月,移植后2年总体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5.1±3.4)%、(71.6±3.6)%,2年复发(RR)率和无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11.9±0.1)%、(16.5±0.1)%。初诊时IPSS-R≤3.5分与>3.5分组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P=0.724),WPSS≤2分与>2分组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P=0.726)。移植前除外10例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74例患者可进行IPSS-R及WPSS评估,其中IPSS-R≤3.5分组OS、PFS率显著优于>3.5分组[OS:(88.6±4.1)%对(65.8±5.3)%,P=0.003;PFS:(87.6±4.2)%对(60.5±5.8)%,P=0.002],WPSS≤2分与>2分组间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P=0.565)。此外,移植前IPSS-R较初诊时相比改善组OS、PFS率显著优于未改善组[OS:(83.8±4.6)%对(69.3±5.8)%,P=0.027;PFS:(82.8±4.4)%对(64.0±7.2)%,P=0.006],多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前TP53突变(P=0.047,HR=2.460,95%CI 1.014~5.971)和移植前IPSS-R>3.5分(P=0.021,HR=2.510,95%CI 1.151~5.476)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移植前细胞遗传学差及极差(P=0.008,HR=2.765,95%CI 1.305~5.856)和移植前IPSS-R>3.5分(P=0.017,HR=2.457,95%CI 1.175~5.141)是影响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移植前进行IPSS-R评分对行allo-HSCT的MDS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移植前IPSS-R较初诊时改善的患者有着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伴中枢神经系统(CNS)累及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HLH伴CNS累及的45例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临床特征,针对可能影响患儿预后危险因素建立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45例患儿中男19例,女26例,中位年龄为4.0(1-15.1)岁,其中EBV感染38例(84.44%),CMV感染1例(2.22%),细菌感染3例(6.67%),结缔组织疾病1例(2.22%),无明确病因2例(4.44%)。27例行腰椎穿刺检查后证实脑脊液异常10例(37.04%);45例患儿中头颅影像学检查异常22例(48.89%)。45例患儿随访1年总生存率为46.67%(21/45),随访3年总生存率为44.44%(20/45),中位生存时间为5.0个月。脑脊液异常患儿随访1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脑脊液正常患儿(10 vs 17例)(P0.05)。未行鞘内注射患儿随访1年总生存显著低于行鞘内注射患儿(10 vs 17例)(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异常、未行鞘内注射及治疗方式均是影响HLH伴CNS累及的患儿预后危险因素(P0.05)。以上变量引入Cox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脑脊液异常和未行鞘内注射是HLH伴CNS累及的患儿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LH伴CNS累及的患儿临床预后相对较差,部分患儿后遗神经系统病变;而脑脊液异常和未行鞘注治疗是导致患儿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分布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7年就诊的95例初诊MDS患者的淋巴细胞比例和绝对值(ALC),NK细胞比例和绝对值(ANKC)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应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后模型的精确度。结果:与低ALC的MDS患者相比,初诊MDS患者中,ALC≥0.885×10~9/L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反应(OR)率较高(66.7%vs 35.8%)(P0.01);治疗有效的患者,ALC较初诊时显著增高(0.959±0.510)×10~9/L vs (1.448±1.009)×10~9/L(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LC≥0.885×109/L者总生存(OS)时间较长(16.4 vs 12.4个月,P0.05);ANKC≥0.110×10~9/L者OS时间较短(10.9 vs 16.3个月,P0.01)。此外,原始细胞、染色体分型及疗效也是影响M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修正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联合ANKC(IPSS-RN)能提高单一的IPSS-R对预后提示的精确度(AUC之比为0.718 vs 0.674,P0.05)。结论:淋巴细胞及NK细胞对MDS患者预后评估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预后,预处理方案选择、供者来源、移植前化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4.6(1-72.1)个月,45例患者4年累积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7.1%和62.1%。清髓性预处理组、减低剂量预处理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和68.6%(HR=1.0,P=0.984),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7.6%和33.3%(HR=3.389,P=0.162);HLA相合的非亲缘移植、亲缘移植患者100 d a 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8.6%和37%(HR=1.089,P=0.885),3年累积生存率为72.7%和70%(HR=0.952,P=0.942);26例RAEB-2和t-AM L患者中,未化疗组、化疗后达CR组2年累积生存率为66.7%和58.3%(HR=1.265,P=0.750);2年累积复发率为20.0%和12.5%(HR=0.417,P=0.477)。发生与未发生a GVHD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1.1%和84.9%(HR=4.1,P=0.013),发生a GVHD患者较未发生a GVHD患者TRM风险增大(HR=15.0,P=0.011)。结论:减低预处理剂量并未降低MDS移植患者生存率,老年患者可从中获益,HLA相合的非亲缘移植与亲缘移植效果接近,移植前化疗不能延长生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移植后复发的治疗新策略.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allo-HSCT 的MDS患者共72例,总结移植疗效,并对影响患者生存及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72例患者...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人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匹配同胞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MSD-PB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9月至2017年12月接受MSD-PBSCT治疗的138例MDS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复发(RR)率及非复发死亡率(NRM),分析影响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中位随访1050(4~4988)d,3年OS率、DFS率分别为(66.6±4.1)%、(63.3±4.1)%,3年累积RR率、NRM分别为(13.9±0.1)%、(22.2±0.1)%。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症指数(HCT-CI)≥2分组和修订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极高危组的OS率均显著降低[(42.9±13.2)%对(72.9±4.2)%,χ^2=8.620,P=0.003;(53.3±7.6)%对(72.6±4.7)%,χ^2=6.681,P=0.010;(53.8±6.8)%对(76.6±6.2)%、(73.3±7.7)%,χ^2=6.337,P=0.042]。MDS伴有原始细胞过多-2(MDS-EB2)和MDS转化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移植前接收化疗或去甲基化治疗不改善OS[(60.4±7.8)%对(59.2±9.6)%,χ^2=0.042,P=0.838]。③多因素分析显示,HCT-CI是影响移植后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HR=2.108,95%CI 1.174~3.785;P=0.008,HR=2.128,95%CI 1.219~3.712)。结论HCT-CI评价MDS患者移植后预后优于IPSS-R预后分组;发生Ⅲ~Ⅳ度aGVHD是影响移植后OS的不良预后因素;MDS-EB2和MDS-AML患者可以不化疗直接行MSD-PBS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特征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染色体常规G显带技术,对281例MDS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结果 281例MDS患者中,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48.75%(137/281),其中单纯染色体数目异常43.07%(59/137),单纯染色体结构异常者31.39%(43/137),同时有数目与结构异常者25.54%(35/137)。MDS亚型中,RAEB-2异常核型检出率为63.41%(26/41),RAEB-1为58.73%(37/63),RCMD 39.2%(49/125),RAS 15.38%(2/13),RA 22.58%(7/31)。RA,RAS异常核型检出率明显低于RAEB-1和RAEB-2(P<0.01),RAEB-1和RAEB-2检出率高于RCMD(P<0.05)。出现频率较高的染色体畸变依次为+8,-7/7q-,-20/20q-,复杂异常核型,染色体易位,i(17),-Y,+21等。随访的159例MDS患者中核型正常者68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核型异常者91例中位生存期21个月的,前者明显长于后者(P<0.05),分析白血病转化率,核型异常者(35.5%),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10.3%)(P<0.01),其中以复杂核型、-7/7q-核型较易转为白血病。结论 MDS系克隆性恶性血液病,具有高度异质性,染色体核型检查对MDS的正确诊断、分型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总结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型,T-ALL)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征,比较化疗与移植组患者的疗效,以阐述影响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初诊成人T-ALL共计22例,根据MICM分型检查结果确诊。所有患者采用VDCLP方案诱导化疗。巩固治疗阶段,根据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高强度联合化疗将患者划分为移植组或化疗组。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有关数据。临床特点及疗效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生命表法及Kaplan-Meier法,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不同组别的差异检验采用log-rank法。结果表明:①22例患者中位年龄23.5(16-63)岁;起病时脾肿大者15例,脾大患者无事件生存(EFS)期和总体生存(OS)期较无脾大患者明显缩短(EFS:11.6个月vs 56.7个月,P=0.014;OS:14.7个月vs 57.0个月,P=0.013);中位白细胞(WBC)计数为148.82(5.51-546.0)×109/L,其中15例起病时WBC≥80×109/L,这些患者的EFS时间和OS时间明显缩短(EFS:11.8个月vs 47.1个月,P=0.021;OS:16.1个月vs 47.4个月,P=0.050);中位血小板(Plt)计数为55.36(14-160)×109/L,其中6例起病时Plt≤30×109/L,这些患者EFS和OS时间较短(EFS:8.4个月vs30.0个月,P=0.033;OS:11.4个月vs32.6个月,P=0.035)。②22例中pro-T 2例,pre-T 14例,皮质T 3例,髓质T 3例;早期表型(pro-T&pre-T)与晚期表型(皮质和髓质T)相比,晚期表型者的EFS和OS时间明显延长(EFS:25.8个月vs 14.9个月,P=0.035;OS:28.2个月vs18.7个月,P=0.028)。③染色体核型结果可供分析的19例,包括正常核型12例、异常核型7例(其中复杂核型3例,亚二倍体2例,假二倍体2例)。正常核型组与异常核型组在EFS和OS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④诱导化疗总完全缓解(CR)率为72.7%,中位缓解时间为18.0个月。22例患者1年及3年EFS率分别为57.9%和23.0%,1年及3年OS率分别为67.1%和22.0%。化疗组16例,移植组6例,移植组比化疗组EFS和OS时间显著延长(EFS:57.8个月vs 9.9个月,P=0.001;OS:57.8个月vs 14.4个月,P=0.002)。⑤Cox回归分析显示,在诱导化疗后采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独立的预后良好因素。结论:成人T-ALL采用强烈的诱导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较高的CR率,但单纯化疗的生存情况较差,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中心新诊断、无红细胞输注史的321例原发性MDS患者,回顾性分析MCV水平对整体及不同骨髓原始细胞水平患者总生存(OS)期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按照MCV水平高低分为MCV≤100 fl组(148例)和MCV>100 fl组(173例)。MCV≤100 fl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27(95%CI 19~35)个月,MCV>100 fl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72(95%CI 5~13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组分析示,在骨髓原始细胞<5%的患者中,MCV≤100 fl患者的中位OS期较MCV>100 fl者显著缩短(P=0.002);而在骨髓原始细胞≥5%的患者中,MCV水平对OS的影响不显著(P=0.078)。在纳入其余临床指标及基因突变校正后,MCV≤100 fl仍为骨髓原始细胞<5%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HR=1.890,95%CI 1.007~3.548,P=0.048)。对不同MCV水平骨髓原始细胞<5%的MD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CV≤100 fl组患者外周血HGB高于MCV>100 fl组[90(42~153)g/L对78.5(28~146)g/L,P=0.015],IPSS-R高危/极高危组比例及IPSS-R染色体核型分组差/很差比例明显高于MCV>100 f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8%对10.8%,P=0.003;24.7%对12.9%,P=0.049)。MCV≤100 fl组患者平均基因突变数目较MCV>100 fl组多(0.988个对0.769个,P=0.064),SF3B1突变较MCV>100 fl组少见(4.7%对15.4%,P=0.018)。结论MCV≤100 fl为骨髓原始细胞<5%的MDS患者独立于基因突变及其他临床指标的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细胞遗传学预后分组对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预后分层意义.方法 染色体核型可供分析的532例原发性MDS患者,按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修订的IPSS (IPSS-R)和德国-奥地利(G-A)细胞遗传学预后分组标准进行分组,随访患者,分析部分常见的单独染色体异常核型和不同预后分组标准的预后价值.结果 532例患者中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者346例(65%),其中单一异常者200例(38%),2种异常者61例(11%),复杂异常者85例(16%).最常见的克隆性异常是+8,占所有异常核型的31%,其后依次为-7/del(7q)( 13%)、del(20q)( 12%)、del(5q) (9%)、- 18(5%)、- 21 (5%)、i(17q)(5%)、-Y(4%)、- 17 (4%)、+21(4%)、- 13/del(13q) (4%)和-22(4%).IPSS中预后差的核型更常见于WHO分型的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Ⅰ和RAEBⅡ.310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中位随访时间14.5个月.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中位生存(MS)时间为59个月,核型异常患者MS时间为26个月.IPSS细胞遗传学预后好、中、差3个亚组患者的MS时间分别为59、43和12个月(P<0.01).IPSS-R细胞遗传学预后好、中、差、非常差4个亚组患者的MS时间分别为59、36、15和10个月(P<0.01).G-A细胞遗传学预后好、中危Ⅰ、中危Ⅱ、差4个亚组患者的MS时间分别为59、44、15和11个月(P<0.01).常见的单独染色体核型异常中,+8患者的MS时间为44个月,i(17q)患者为12个月,- 7/del( 7q)患者为14个月.结论 与IPSS和G-A细胞遗传学分组比较,IPSS-R细胞遗传学分组能够起到更细致、更有效的预后分层作用,但其中一些核型异常的预后意义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转归.方法 总结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的初诊Ph~+-ALL患者30例.诱导化疗均采用CDOLP方案,其中16例化疗不敏感者联合伊马替尼治疗.11例进行allo-HSCT,19例采用大剂量的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巩同治疗.维持化疗采用VP方案联合伊马替尼.结果 30例患者中17例WBC>30×10~9/L;29例细胞免疫学标记为B系表达;1例为T系表达;24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诱导化疗总完全缓解(CR)率96.7%,中位CR时间9(2~20)个月.1年和3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64.7±9.8)%和(30.0±12.4)%;1年和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28.8±9.5)%和(19.2±10.1)%.30例中13例bcr-abl融合基因持续转阴,持续ber-abl阴性者较持续阳性及复发者OS率高(70.7%对61.3%,P=0.267)、EFS率高(61.7%对17.3%,P=0.01).移植与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5~36)个月和14(4~22)个月;移植组比化疗组OS率高(71.6%对58.8%,P=0.189)、EFS率高(36.4%对21.8%,P=0.045).高白细胞组患者和非高白细胞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4~18)个月和29(5~36)个月.高白细胞组比非高白细胞组OS率低(46.9%对83.1%,P=0.003)、EFS率低(15.5%对50.8%,P=0.009).结论 伊马替尼能够显著提高Ph~+-ALL患者的CR率和ber-abl融合基因的转阴率,延长非移植患者的缓解期.伊马替尼联合allo-HSCT有望提高Ph~+ -ALL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儿童不同病理亚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初发儿童NHL 93例,按照WHO-2008淋巴系恶性肿瘤分类标准诊断,根据不同免疫标记、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选择化疗方案;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3例NHL患儿中,男女比例为2.88:1,中位年龄6(0.9-13)岁,病理亚型伯基特淋巴瘤(BL)、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分别为35、17、17、11和7例。在临床上,浅表淋巴结肿大为最常见的首诊表现,而腹腔瘤块(尤其是回盲部)伴LDH明显升高最常见于成熟B-NHL(B-NHL),纵膈肿物最常见于LBL,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最常见于成熟T/NK细胞型NHL。79例完成2个疗程诱导化疗并评估,总体完全缓解(CR)率为81.01%;中位随访时间为32.5(1.0-88.5)个月,10例复发,复发率为11.90%,中位复发时间为5.9(3.4-15.7)个月;总体5年EFS为(77.1±4.9)%,T-LBL、B-LBL、成熟B淋巴细胞淋巴瘤、ALK+ALCL及ENKTL的5年EFS分别为(53.5±16.1)%、100%、(86.2±5.2)%、(87.5±8.3)%和(28.6±17.1)%。单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LDH水平、继发HLH、免疫分型、病理亚型、临床分期、诱导化疗是否CR等因素影响患儿的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2个疗程能否CR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HR0.001,95%CI:0.000-0.122)。结论:不同病理亚型的儿童NHL临床特征及预后不同,诱导化疗后能否达CR是儿童NHL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